•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經營規模相關概念及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民小學經營規模相關概念及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國民小學經營規模的理論。共分成學校的規模經濟、學校最適 經營規模、學校經營規模型態、學校規模與學生學習、學校規模與教師工作等五 個部分加以說明。

一、學校的規模經濟

從經濟學的角度,任何一種產業的投資,都可以視為一種生產的過程,在此 過程中,經營者均希望能以最小的付出(最少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教育規 模經濟是通過教育經營規模擴大,教育資源獲得有效而適當的使用,以實現教育 成本下降。任何學校資源運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Indivisibility)及整體性

(Integrity)的特質,前者指某些資源的運用,一次至少須採用一個單位,不能 因需求不及一個單位而將其分割使用;後者指資源必須同時投入與運用,如教學 之實施至少要有教學空間、設備,教職員工及相關支出的投入(丁文玲, 1995;

林文達,1991)。因此,如何讓學校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發揮極大效率,值得 深入探討。本段擬從「學校規模經濟的意義」、「學校最適經營規模」等兩方面 加以探究。

(一)學校規模經濟的意義

在教育的公部門,要於教育部分增加經費支出,必會造成其他公共行政部 門的支出的減少,所以,以現有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降低教育成本,增進學 校效能,使學校在適當的規模下經營,實為重要的課題。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組織或者團體由於其規模或設備大 小之擴大,而導致成本上升或下降;當生產規模擴大,長期平均成本可能隨著 總產量的擴增而有所變動,即生產規模擴大時,所有生產要素的使用亦呈現同 比例的增加,經由生產函數計算,比較總產出增加的比例與生產要素增加的比 例,會有三種不同的改變:若此時總產出增加的比例大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 例,在生產要素價格及其他情況不變下,必然會導致平均成本下降,稱為規模 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若總產出增加的比例小於生產 要素增加的比例,在生產要素價格及其他情況不變下,必然會導致平均成本上 升,稱之為規模收益遞減(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若總產出增加 的比例等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在生產要素價格及其他情況不變下,平均成 本維持不變,則稱為規模收益恆常(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蓋浙生,

1993)。在規模收益遞增時,長期平均成本線是下降的階段,稱之為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即是指組織或團體由於規模(以產出、勞動或資本

等測度)或設備大小之擴大,而導致平均成本之下降;而規模收益遞減時,長 期平均成本線卻是上升的,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 diseconomies of scale)

效果(蓋浙生,1993)。

學校經營規模即是指以單位學生成本計算教育資源的投入,而以學生在學 人數計算教育的產出。可能會產生學校規模經濟或學校規模不經濟的情況產 生:若學生人數增加的比例,大於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學校規模 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in school);相反地,如果學生人數增加的比 例,小於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學校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in school)(蓋浙生,1993)。

Brinkman 和 Lsslie(1986)發現美國高等教育,當二年制學院學生人數 增加3-4倍時,平均單位成本降低約 25﹪,而四年制學院大約可降低約22﹪,

並且說明一個學校不一定人數越多越好。過大和過小的學校皆不符成本效益

(Harrison,2003)。小學校適度的增加人數則可達到教育規模經濟之目的。

除此之外,學校規模的擴增,教師人數及學生數增加結果,走向教學專業化,

提昇師資素質,增進教學經驗的交流及教學效率,並可提供更多類型的學校課 程與教學活動,對於學生學習及各類社團活動的展開都非常有利(何肯忞,

2002)。最爲重要的是隨著規模擴增所產生良性循環的一般社會現象,優秀的 教師人才、行政人才、優秀的學生逐漸向學校流動,社會的各項教育活動的開 展,也會與學校聯合起來。

學校經營規模的內涵可分三方面來說明(丁文玲,1995;蓋浙生,1985):

1、學校資源的整體性及不可分性

所謂整體性是指學校的運作,有些資源必須同時投入與運用,不可或缺,

如:教學空間、設備、教職員工、及相關支出(水電、文具等)的投入。至 於學校的不可分割性,則指學校在經營過程中,某些資源的運用,一次至少 須採用一個單位,不能因需求不及一個單位而將其分割使用,如:教室內授 課的教師,一次最少要有一人擔任、設備購買也至少要買整套的產品。資源 運用的整體性及不可分割性,涉及規模收益的增加,因為適度規模的擴大,

可使資源獲得較充分的運用,此即為降低成本,增加投資效益的最好方法。

2、學校人力的分工與專門化

人力的分工與專門化是組織規模擴大後一個可以普遍觀察到的現象,學 校組織亦不例外。有關人力的分工與專門化可以導致規模收益的增加部分,

可從兩方面來觀察:

(1)教學方面

小規模學校由於教師編制員額有限,為應付課程需要,教師往往必須 擔任非其專長的科目,在學校規模擴大後,由於教師編制員額的增加,在 聘請教師方面較有彈性,較能依不同課程需要,延聘各科專長教師,由於 聘請專長教師,將有利於教學課程上合理的分工、教學內容專門化等。

(2)行政方面

學校規模擴大後,常會增置許多固定程序和行政法規以提高行政效 率,此時,自不免會增加教師與行政人員之間的衝突。故為解決行政管理 上溝通協調之困難,學校勢必增加行政人員,從而導致行政人員角色的專 門化,而有利於行政效率的提高。

3、學校課程的多樣性

由於資源往往具有功能互補的特性,所以集合更多的資源,常會因資 源功能互補而能提供獨特的功能,使受益者獲得最大利益。因此學生人數 增加,學校規模擴大,可以使用多種資源,在資源互補的特性下,可以產 生多種功能,增加學校經營的利益。

綜上所述,由於資源具有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小型學校在學生人數不多的 情況下,必然產生每一單位學生成本很高的情形,此外小型學校教師原額不多,

造成教師必須身兼行政與多科教學的工作,無法發揮行政與教學工作的專門化,

課程種類的設計也因此受限。因此,學校規模的擴大,在克服資源運用整體性與 不可分割性的限制後,單位學生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極可能會遞減;同時,由於 學校能力分工與專門化以及提供課程活動的多樣性,將使得學校能以同樣或較低 的成本提高較高素質的教育服務,從而導致規模收益增加。

然而,是否學校規模愈大,其效益就愈高?事實上,教育活動尚有許多因素 必須要考慮,如個別化教學的教學方法,在過大規模的班級,要能順利實施,確 有其困難處;而且,過大規模的學校也容易因人數過多而造成人際的疏離,而且 學校規模過大時,階層層級增加,教師與行政人員之間的溝通障礙與誤解的機會 增多,將會影響教師的服務熱忱。這便是教育規模的效應,以下說明之。

(二)教育規模效應

教育規模效應(effects of scale in education)是指學校經營規模增 大時,經營規模作用於學校組織歷程或學校個別成員間,會產生例如:組織科

層化、集權化、成員互動不良、溝通協調不易、教師工作滿意程度降低等,均 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成效減少,使學校經營不再合乎經濟效益,導致形成規模不 經濟的現象之效應(葉子超,1996)。學校的經營規模過大或過小,均會產生 許多問題(丁文玲,1995;葉子超,1996):

1、學校經營規模過大的學校可能產生的問題

校地範圍狹小擁擠、排課受限於過小空間及過多班級、無法作正常之排 課、學生事務重訓練管理與集權化、設備來不及擴充或無擴充場所、學生數 多教師負擔重、無法做適性教育、人際關係淡薄、非正式組織多,影響學校 正常運作、教室及學習空間不足等,減損教育應有的功能。

2、學校經營規模過小的學校可能產生的問題

人力不足,教師行政及雜務負擔大、經費不足,各種活動難推展、文化 刺激較不足、軟硬體設施難與大學校相比、學生人數少各項活動難辦理等。

從教育規模的效應得知,學校規模過大或是過小,對於學校的經費使用效果、

或是學校教與學的品質,均處於不利的情況,都是較為不適當的組織情況。另外,

學校經營應有適當在學人數才能充分發揮資源的效用(丁文玲,1995;林文達,

1991;蓋浙生,1985)。所以,學校經營的規模應用經濟學理論上,平均成本與 規模相關為理論基礎, 考量伴隨的學校的規模效應問題,注重學校的經營成本隨 著人數的變化,來找出學校最適的經營規模。

二、學校最適經營規模

班上人數應該多少人較合適?我想,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答案。畢竟,會被 拿來參考的因素太多,但若以經濟的觀點來思考時,人數多寡便不再是個人主觀 的判斷,而是要經由數據所得出之客觀結果。有研究者將學校的規模以「最適經 營規模值」作區分,以做為值得投資與否的判別。

郭添財(1995)認為學校「最適經營規模值」之擇定,可以避免學校規模過 小所導致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偏高,及學校資源分配比例不適切的教育規模不 經濟現象;以及學校規模過大所產生的不利教育規模效應。教育行政當局宜訂定

郭添財(1995)認為學校「最適經營規模值」之擇定,可以避免學校規模過 小所導致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偏高,及學校資源分配比例不適切的教育規模不 經濟現象;以及學校規模過大所產生的不利教育規模效應。教育行政當局宜訂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