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第七章 克卜勒的偉業與缺憾 克卜勒的偉業與缺憾 克卜勒的偉業與缺憾 克卜勒的偉業與缺憾

第一節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圓軌道迷思的破除

橢圓律與面積律的發現,固然有賴於第谷畢生觀測所遺留下來的 精確數據,但更重要的是克卜勒充分發揮創意,將原本基於地球為觀 測原點所得的數據,運用幾何方法轉換為以太陽為中心的結論。

然而,現在的教科書因循傳統:

在「日心說」的引導下,克卜勒利用第谷所遺留給他的大 量有關行星運動的精確數據,發現了行星運動的規律,稱為 克卜勒定律。(高二物理下,南一書局,p29)

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完全從天文觀測數據中歸納得出,

屬於經驗性的定律(empirical law)。(高二物理下,南一書 局,p37)

將克卜勒得到行星定律的成就,說成好像只要努力去分析精確的 觀測數據,即可得到。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克卜勒在天文學發展的歷 史或者科學革命的潮流中,其重要性應該是微乎其微,埋沒在時間的

流逝之下,幾乎是不可能有著今日流傳的盛名。

現在的教科書往往都震懾於牛頓在物理上崇高成就的地位,講到 萬有引力時都如陷窠臼般地說: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可以導出克卜 勒行星運動。此舉無非是倒果為因。行星會遵循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 律來運行,其背後動力學的原因,固然是歸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也不能說有了克卜勒的行星定律,就可以從當中直接得出牛頓的 萬有引力定律。但是沒有克卜勒的行星定律,將天體運動的形式確定 下來,牛頓靠著托勒密的模型或是哥白尼的理論,要得到萬有引力定 律的理論可說難如登天,這點是不容懷疑的。

托勒密的理論模型,用在描述與預測行星運動上相當精確,儘管 它使用的方法十分龐雜,用了許多本輪、均輪以及小本輪。也正因為 這些過於人為化的天文圖像,使得哥白尼,這位畢達哥拉斯主義以及 新柏拉圖主義的擁護者,秉持著這個宇宙是簡單、和諧、完美以及對 稱,而要呈現這些美學上的表現,就必須用數學的方式。

然而,

儘管克卜勒對日心行星體系的概念讚不絕口,但他對待哥 白尼發展出來的特殊數學體系卻有相當的批判性。克卜勒的 著作一再強調:哥白尼從未認識到他自己擁有的財富,而且 在大膽地邁出第一步,將太陽和地球交換位置後,他對自己 體系的細節發展停留在過於接近托勒密的地方。

(Kuhn,1985,p205)

所以,也許能夠這樣說,托勒密與哥白尼的天文體系,只是在外 觀上有著差異,但實質的內涵是類似的。

由於率先建立了一個基於地動的天文學體系,哥白尼常 常被稱為第一位近代天文學家。但正如《天體運行論》的文 本所顯示的,稱他為最後一位偉大的托勒密派天文學家也一 樣具有說服力。托勒密天文學的涵義遠遠超過基於靜止地球 的天文學,而哥白尼與托勒密傳統的決裂僅僅只是在地球的 位置和運動方面。他的天文學所植根的宇宙論框架,他的物 理學(無論地的還是天的),甚至他為了使他的體系能夠給出 準確的預測所使用的數學方法,都是在古代和中世紀科學家 們建立起來的傳統之中。(Kuhn,1985,p176)

他們都是沿襲自古希臘以來,認為整個宇宙以及當中的各個星體 一定會是球狀,而星體運行的軌道一定會是圓形。

首先,我們應當指出,宇宙是球形的。這要麼是因為在 一切形狀中球是最完美的,它不需要接口,並且是一個既不 能增又不能減的完全整體;要麼是因為它是一切形狀中容積 最大的,最宜於包羅一切事物;甚至還因為宇宙的個別部分

(我指的是太陽、月球、行星和恆星)看起來都呈這種圖形;

乃至為萬物都趨向於由這種邊界所包圍,就像單獨的水滴和 其他液體那樣。因此,誰也不會懷疑,對神賜的物體也應當 賦予這種形狀。(哥白尼,1543,p12-13)

現在我想到,天體的運動是圓周運動,這是因為適合於 一個球體的運動乃是在圓圈上旋轉。圓球正是用這樣的動作 表示它具有最簡單物體的形狀,既無起點,也沒有終點,各 點之間無所區分,而且球體本身正是旋轉所造成。...行星是

做圓周運動或由幾個圓周組成的複合運動。這是因為這些不 均勻性遵循一定的規律定期反復。若不是圓周運動,這些情 況就不會出現,因為只有圓周運動才能使物體回到原先的位 置。(哥白尼,1543,p16-17)

而克卜勒也承接了哥白尼的思想,身為畢達哥拉斯主義以及新柏 拉圖主義的後繼者,對天文學以及整個宇宙,行星運行在圓軌道上與 行星以等速率的方式運動,其對稱完美性與均勻性是多麼令人相曠神 怡,神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就像這樣,處處充滿著美學概念。

因此,對克卜勒而言,要捨棄正圓軌道是件多麼困難的舉動。代 表克卜勒必須將從古希臘以來,在天文學、哲學、美學以及數學各方 面來說,不可違背的傳統,棄之不用。而根深蒂固於整個人類思想上 的哲學輪廓,被他突破;貫通從古至今,天由神所創造的教條,被他 撕毀。但他終究做到了。

克卜勒根據自己所設想的暫代性假說,多次嘗試各種不同的偏心 圓,以符合第谷所觀察到異於過去精確的行星位置,始終是徒勞無 功。而他察覺到理論模型與實際觀察到的行星位置之間,其偏差的程 度可以用另一種幾何圖形來描述,即卵形(oval)。克卜勒需要極強 大的信念,才能夠去掙脫傳統以來圓的束縛,心中的畢達哥拉斯主義 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強烈地提醒他,圓的圖像是如此神聖以至於被神 用來組成整個宇宙;另一方面,畢達哥拉斯主義以及新柏拉圖主義也 告訴他,自然背後的實體(reality)是數學,自然的各種現象要在數 學上為真。

然而,克卜勒得出他著名定律的過程,遠不只是由於可 以獲得精確的數據以及事先確認地球是一個行星。克卜勒是 一個狂熱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他相信數學上簡單的定律是所

有自然現象的基礎,並且相信太陽是所有天體運動的原因。

他對天文學最持久和最短促的貢獻,都顯示了他那往往是神 祕的新柏拉圖主義信念的這兩個方面。 (Kuhn,1985,

p208-209)

當克卜勒將軌道形狀更替為卵形後,同樣去比對第谷的觀測數 據,結果發現卵形軌道把相較於圓軌道的偏差修得太過,現在真實觀 測到行星的位置,反而落在圓軌道與卵形軌道之間。再一次的,克卜 勒與真理擦身而過。於是克卜勒去計算卵形軌道與實際觀察到的行星 位置偏差了多少,他發現到這個偏差大小與相較於圓軌道和真實數據 的偏差是一樣的,而且偏差值又是他所熟悉的數值,於是克卜勒大夢 初醒般,推論出行星的軌道事實上是個橢圓。

事實上,橢圓(ellipse)這個名詞來自於希臘詞 elleipsis,elleipsis 是從動詞 elleipein 而來,意思是不符合標準(to fall short)、不完美

(to be imperfect)或者是有缺陷的(to be defective)。古希臘人視橢 圓為有缺陷的圓,完美的圓只有一個圓心,但橢圓卻有兩個焦點,視 為當然地,古希臘的先知先賢們,將圓當作是神的產物,只有圓才具 備週而復始、永恆不變的高尚特質,足以相符完美無暇的天體,一直 到哥白尼時代屹立不搖。

相當諷刺的,那被眾人視為毒蛇猛獸的橢圓,反而才可以準確無 誤且相當經濟地吻合觀測結果,克卜勒顛覆了將近兩千年的沉重的傳 統,不再因加諸他身上的枷鎖而裹足不前,將天文行星系統推上新的 高峰,就此天文行星系統奠定了下來,到現今已無大規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