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太陽 太陽 太陽 太陽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 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 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 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安排 安排 安排 安排

第二節 第二節 太陽 太陽 太陽 太陽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 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 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 位置與火星軌道中心的安排 安排 安排 安排

圖 3-2:決定太陽位置 A、火星軌道中心 B、與偏心勻速點 C 之示意圖

克卜勒自第谷的資料裡,選取了發生四次「火星衝」的時間與數 據,它們分別是在 1587 年 3 月 6 日、1591 年 6 月 8 日、1593 年 8 月 25 日及 1595 年 10 月 31 日。於圖 3-2,A 為恆定不動的太陽位置,D、

E、F、G 代表四次發生火星衝時的火星經度位置,圖中未繪出地球,

但它必分別落在 AD、AE、AF 與 AG 線段上。所有這些點線皆會在同 一平面(即黃道面)上。

克卜勒參考了早期托勒密的偏心圓模型,假設太陽位置 A、火星 軌道中心 B、及偏心勻速點 C 均位在同一直線 HI 上,其中 H 為遠日 點,I 為近日點,HI 亦被稱為遠近線。欲證明此三點所形成「偏心圓」

的存在,他希望 D、E、F、G 可形成一正圓,且其圓心 B 又必須落 在 AC 連線上。故一切運算的出發點為偏心圓直徑、或遠近線 HI 到 底落在何處?他首先任意選定∠HCF、∠HAF,經由觀察數據,及眾 多但簡易的幾何關係,若最後所推算出的

A B C

I G

F

H

E

D

∠EFG+∠EDG=∠DEF+∠DGF=180° (3-1)

滿足四邊形可形成外接圓的條件,則 D、E、F、G 會落在同一圓上。

如果算出來的結果不等於 180°,那麼就回過頭來,重新選定∠HCF、

∠HAF,以期 D、E、F、G 可形成一圓。進一步,為讓 B 落在 AC 連 線上,又必須滿足

∠HAF=∠BAF (3-2)

的結果,若是∠HAF ≠∠BAF,則需再次重新選取∠HCF、∠HAF。

如此,反覆進行計算,直到獲得上述兩個重要的預期結果(Kepler,

1609;Kozhamthadam,1995;Martens,2000)。

由於克卜勒在《新天文學》原著中的運算較複雜,我們稍將其步 驟簡化、釐清,並自美國海軍天文台的天文資料(MICA),隨機選取 最近在北台灣,分別所觀測到的四個火星衝:1982 年 3 月 31 日(F)1986 年 7 月 10 日(G)、1988 年 9 月 28 日(D)以及 1990 年 11 月 27 日(E)的數據為參考,重新詳盡地描述及保留克卜勒原有的辛勤 工作內容、與運算精神,藉此呈現他在獲得其行星三大定律前,所開 啟天文學研究的新思維,並揭示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

(一)由觀測數據,決定四次衝時的火星位置至太陽的相對角度

我們所選取上述四個火星衝的經度位置分別是:D 為 5.4°、E 為 65.5°、F 為 190.6°、G 為 287.9°(以春分點之太陽位置、或正東方的 經度為 0°),故

∠DAE=65.5°-5.4°=60.1°、∠EAF=125.2°、

∠FAG=97.2°、∠GAD=77.5°。

另外,C 為偏心勻速點,火星繞其作等角速率運動。已知火星週 期為 687.0 天,DE 歷時 790.7 天,所以可算出

∠DCE=(790.7-687.0)/687.0×360°=54.3°;

同理,也可得到∠ECF=142.4°、∠FCG=98.4°、∠GCD=64.9°。

(二)定出太陽至火星的不同距離,尋找火星軌道之圓心

若設太陽至偏心勻速點的距離 AC 為 10000 個單位,在△DAC、

△EAC、△FAC 以及△GAC 中,AC 是共邊,那麼 AD、AE、AF、AG 皆可用 AC 來表示(圖 3-3)。

圖 3-3:以共邊 AC 表示出太陽至火星的四個不同距離 AD、AE、AF、AG

以△GAC 為例,利用正弦定理,

ACG AG AGC

AC

sin

sin =

A F

D G

C

E H

I

∠ACG=180°-∠HCF-∠FCG

∠CAG=∠HAF+∠FAG

∠AGC=180°-∠ACG-∠CAG

設 AC 之延長線為遠近線 HI,作為最後欲建立偏心圓的直徑,與 其相關的∠HCF 與∠HAF 是唯一可自由選定的兩個值,餘皆不可任 意變動。現取

∠HCF=41.1° 與 ∠HAF=34.6°

作為計算的起點,如此可以 AC 表示出 AG 長。同理,AD、AE、AF 亦可算出(表 3-1)。

表 3-1:以 AC=10000,表示出太陽至火星的四個不同距離 AG、AD、AE、AF

∠ACG ∠CAG ∠AGC AG ∠ACD ∠CAD ∠ADC AD 40.5° 131.8° 7.6° 48890 24.4° 150.7° 5.0° 47743

∠ACE ∠CAE ∠AEC AE ∠ACF ∠CAF ∠AFC AF 78.7° 90.6° 10.7° 52769 138.9° 34.6° 6.5° 58125

接著,在△FAG 中,可用餘弦定理求得相鄰兩衝火星之距離 FG,因

FG2=AF2+AG2-2×AF×AG×cos∠FAG

其中∠FAG 已知。以同樣方式,可分別求出 GD、DE、EF(表 3-2)。

表 3-2:相鄰兩衝火星之距離 FG、GD、DE、EF。

FG GD DE EF

80529 60504 50504 98466

在同一△FAG 中,∠FAG 已知,用正弦定理,

FAG FG AFG

AG AGF

AF

sin sin

sin = =

可得到∠AFG 和∠AGF。相同地,也可得知∠AGD、∠ADG、∠ADE、

∠AED、∠AEF、∠AFE (表 3-3),做為接著求得火星位置彼此所 張之角度之用。

表 3-3:在△FAG、△FAG、△FAG、△FAG 中,

以正弦定理計算得到各底角的大小。

∠AFG ∠AGF ∠AGD ∠ADG ∠ADE ∠AED ∠AEF ∠AFE 37.0° 45.7° 50.4° 52.1° 64.9° 55.0° 28.9° 26.0°

因此,四個火星衝時,火星位置彼此所張之角度為

∠EDG=∠ADE+∠ADG

∠EFG=∠AFE+∠AFG

∠DEF=∠AED+∠AEF

∠DGF=∠AGD+∠AGF

如果∠EDG+∠EFG=∠DEF+∠DGF=180°,則我們能夠確定 D、E、F、G 必落在同一圓上(表3-4),而完成第一個預期要求。反 之,若 D、E、F、G 不落在同一圓上,則必須重新選取∠HCF 或

∠HAF,再重覆上述過程,直到四點可形成一圓(圖 3-4)。我們的結 果表示該四點會落在同一圓上,故∠HCF、∠HAF 之選取,通過如 式(3-1)所示的第一個要求條件。

表 3-4:確認四個火星位置 D、E、F、G 是否可形成一圓,

即∠EDG+∠EFG=∠DEF+∠DGF=180°。

∠EDG ∠EFG ∠DEF ∠DGF ∠EDG+∠EFG ∠DEF+∠DGF 117.0° 63.0° 83.9° 96.1° 180.0° 180.0°

圖 3-4:D、E、F、G 四點落在以 B 為圓心之同一圓上。AC 之延長線 (或遠近線 HI)不一定與通過圓心 B 之直徑重合。

(三)決定太陽至軌道圓心及火星之角度

下一步,要決定圓心 B 是否落在 AC 連線上,必須達到第二個預 期結果:∠HAF=∠BAF。為了求得∠BAF,須在△ABF 中,獲得相關 的兩邊一角,以便透過正弦定理求得。

I G

F

H

D B

E C

A

對與∠BAF 有關的∠FBG 而言,圓心角∠FBG 為圓周角∠FEG 之兩倍,有

∠FBG=2 ∠FEG=2(∠AEF+∠AEG)

其中∠AEF 已在表 3-3 得知。對∠AEG 而言,在△AEG 中,AE、AG 由表 3-1 為已知邊,第三邊 EG 可以餘弦定理

EG2=AE2+AG2-2×AE×AG×cos∠EAG

求得,其中∠EAG=∠GAD+∠DAE 已知。有了兩邊一角,經過 正弦定理,

AEG AG EAG

EG

sin

sin =

遂得知∠AEG 值,也就決定出∠FBG(表 3-5)。

由於 BF=BG 為圓半徑,△FBG 為等腰三角形,∠BFG=∠BGF

2

1(180°-∠FBG),由正弦定理,

BGF BF FBG

FG

sin

sin =

得到 BF=BG 的距離。

最終在△ABF 中,先使用餘弦定理

AB2=AF2+BF2-2×AF×BF×cos∠AFB

求得 AB 的大小,其中∠AFB=∠BFG-∠AFG 已知。最後通過正弦 定理,

BAF BF AFB

AB

sin sin =

終於可確認出∠BAF 之值(表 3-5)。

表 3-5:在△ABF 中通過兩邊 BF、AB 及一角∠AFB 所獲得的∠BAF。

EG ∠AEG ∠FBG ∠BFG=∠BGF BF=BG ∠AFB AB ∠BAF 94789 20.4° 98.4° 40.8° 53184 3.8° 6142 34.6°

(四)檢視太陽、軌道圓心與偏心勻速點是否成一直線

若∠BAF=∠HAF,則 B 點即落在 AC 連線上,辛勞的計算即告 完成。但如果∠BAF ≠∠HAF,就必須再回過頭來,修正假定的∠HAF 和∠HCF 之值,依照同樣的程序計算一遍,直到兩角相符為止(表 3-6)。

表 3-6:檢視∠BAF=∠HAF 以確認軌道圓心、

太陽與偏心勻速點是否落在同一直線。

∠BAF ∠HAF 34.6° 34.6°

最後我們所得到的∠BAF,與最初設定的∠HAF 的值,非常吻 合,通過了式(3-2)所示的第二個要求條件。也確認太陽、軌道圓 心、與偏心勻速點,的確將落在同一直線上。

我們所重建的偏心圓與克卜勒所完成的偏心圓模型,此二者的太 陽 A 至軌道圓心 B 之距離 AB,與軌道圓心 B 至偏心勻速點 C 之距離 BC 的比較,列於表3-7(Jacobsen,1999)。兩者相當一致,皆可讓 A、

B、C 落於同一直線上,以 B 點為中心之圓,均可通過四個火星觀測 位置,且圓心 B 並不平分距離 AC。

表 3-7:重建的偏心圓模型,與克卜勒所完成的模型之比較。

(歸一為將圓半徑 BF=53184→1)

AB BC AB(歸一) BC(歸一) AB(克卜勒) BC(克卜勒)

6142 3858 0.11549 0.07254 0.11332 0.07232

克卜勒在完成及釐清太陽位置 A、火星軌道中心 B、及偏心勻速 點 C 三者所構造出的偏心圓模型後,曾如此描述當時的心境:

如果這種冗長的方法讓你厭煩的話,你或許更會憐憫我起 來。因為我花費了巨大的時間,反覆了至少 70 餘次的計算,

至今已過了五個年頭。(Kepler,1609,p256)

後來他很快地也察覺到上面辛苦所獲得的偏心圓模型(他名為暫 代性假說 vicarious hypothesis),仍未能準確地描述火星運動的路徑,

便以它為參考,往前再嘗試修正,尋找更精確的幾何軌跡,最後終於 能建立起行星的橢圓定律(姚珩、黃秋瑞,2003)。雖然暫代性假說 並非完全準確,但不能說對它的探討徒勞無益;反之,它是克卜勒天 文思想的基礎,是行星運動軌跡的基本形式。暫代性假說充分地顯示 出克卜勒對太陽無可比擬地推崇,太陽自身發光發熱,支配整個世 界,是宇宙的主宰,各個行星繞其運轉不歇,不再像哥白尼,太陽與 圓軌道中心模糊不分。沒有太陽與軌道圓心的區隔,將很難發現橢圓

的焦點與對稱中心之角色,自然也不會有行星橢圓定律的形成。

克卜勒僅利用簡單的幾何特性,及正弦與餘弦定理,逐步建立起 了行星理論的基礎,與釐清行星真實運行的情形。這主要是他對太陽 至高無上、神聖獨特性的堅持,以及他體會出在哥白尼所欲復興的畢 達哥拉斯及新柏拉圖主義中,所揭示自然背後有著簡單數學關係的深 刻含義(伯特,1994)。克卜勒不厭其煩,不辭辛勞,藉找出暫代性 假說的理論,透視出行星看似漫遊不定,飄渺虛無的天際移轉背後,

所隱匿不出、微言大義的簡單、和諧,令人沉醉不已之數學關係。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