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第六章 其他行星的面積律與橢圓律之探討 其他行星的面積律與橢圓律之探討 其他行星的面積律與橢圓律之探討 其他行星的面積律與橢圓律之探討

第一節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的面積律

火星繞日週期已知為 687.03 天或約 687 天,即每隔 687 天火星 會回到在天體中相同的位置,而地球繞日週期為 365 天,由於此二行 星的繞日週期並沒有公因數,彼此互質,表示每經過一個火星年,當 火星回到原來位置時,所對應的地球位置卻都不相同。如圖 6-1,若 S 表太陽,M 為火星或次火星年的火星位置,Ei、Ej為間隔一火星年 所對應的地球位置。如此,太陽、火星與兩個地球位置,可形成一個 四邊形 SEiMEj,其中 SEi和 SEj線段分別代表太陽到地球在兩個不同 位置處的距離(簡稱日地距), 並以 ri與 rj表示,SM 線段則代表太 陽至火星之距離(簡稱日火距),以 d 表示。

圖 6-1:太陽 S、火星 M 與相距一火星年兩地球位置 Ei、Ej之示意圖

Ei Ej

d

ri rj

αi αj

μi μj

θ

S

M

(一)太陽到火星的距離 d

若隨機選取地球在 Ei位置的日期為 1950 年 5 月 13 日 5 時,則 在 Ej位置的日期為 1952 年 3 月 30 日 4 時,其中 Ei與 Ej之時間間隔 為一火星年。∠SEiM=μi是地球在 Ei位置觀察太陽 S 和火星 M 的夾 角,由觀測所得,地球在 Ei處時,火星 M 為(黃道)經度 172.557°,

太陽 S 為經度 51.901°,故μi=172.557°-51.901°=120.656°

(MICA)。同理,地球在 Ej位置時至 S 與 M 所張之角度,∠SEjM=

μj= 9.473°+360°-228.333°=141.140°

此處所謂相對於地球的經度,是天文學家在地球觀測太陽時,將

太陽在天球上的投影點以黃道經度標定。以太陽在春分(3 月 21 日 或 22 日)時,地球觀察太陽的方向訂為經度 0°,夏至(6 月 21 或 22 日)時,太陽的經度為 90°等等,不過又因為太陽與地球的位置相差 180°,所以在春分的時刻,太陽看地球的經度變成 180°,夏至時刻太 陽看地球的經度變成 270°,依此類推(圖 6-2)。

圖 6-2:自地球看太陽與自太陽看地球的角度關係

圖 6-2 中∠EiSEj=θ是以太陽 S 為參考點,觀察地球在 Ei、Ej

處所張的角度,由此觀之,它似乎為不可觀測量,但藉上述地球與太 陽彼此觀看角度的相對關係,θ將為可觀測值。因為,若地球在 Ei

地球 E 春分點

太陽 S

θ π+θ

處觀測到太陽 S 的經度為 51.901°,在 Ej處觀測到 S 的經度為 9.473°,

則自太陽 S 觀測到地球在 Ei處之經度為(51.901°+180°),在 S 處觀 測到 Ej的經度為(9.473° + 180°),故

∠EiSEj=θ=(51.901°+180°)-(9.473°+180°)

= 51.901°-9.473°=42.428° (6-1)

且日火距 d 為

對於隨意選取五個不同的觀測日期,由式(6-5)與(6-8)所求 得之日火距 d 列於下表 6-1,其中設 1952 年 3 月 30 日的日地距大小 rj1=r0=100000(圖 6-3)。

表 6-1:隨意選取五個不同日期計算所得之日火距 d (括號內日期與無括號日期相差一火星年)

日期 μi μj θ β k αj rj d

1950. 5.13 (1952. 3.30)

120.656° 141.140° 42.456° 304.253° 1.387 22.973° 100000 160750

1952. 6.21 (1954. 5. 9)

122.319° 130.592° 41.744° 294.655° 1.120 30.593° 101072 150805

1954. 8.15 (1956. 7. 2)

125.251° 116.179° 41.593° 283.024° 0.906 40.722° 101770 139993

1956.11. 1 (1958. 9.19)

126.837° 116.786° 43.041° 286.665° 0.885 39.256° 100518 141804

1959. 1. 7 (1960.11.24)

122.044° 133.781° 44.249° 300.073° 1.170 27.383° 98793 155079

圖 6-3:日火距 d 可以日地距 r 來表示,並以 rj1=r0=100000 當作標準

圖 6-4 為間隔一日,太陽 S、地球 E 和火星 M 所分別形成的兩組 四邊形 SEi1M1Ej1與 SEi2M2Ej2。火星每日的角速率ω即為火星相對於 太陽 S 自 M1移動至 M2所張的角度φ。在四邊形 SEi1M1Ej1中,

∠SEi1M1、∠SEj1M1和∠Ei1SEj1的角度,如圖 6-1 中之μi、μj和θ,

為可觀測量,且∠Ej1M1S 如圖6-1 中之αj,可由式(6-7)得到。對

△SEj1M1而言,由內角和關係(表 6-1),

∠M1SEj1=180°-∠SEj1M1-∠SM1Ej1

=180°-141.140°-22.973°

=15.887°

同理,對第二天太陽、地球與火星所形成之△SEj2M2

∠M2SEj2=180°-∠SEj2M2-∠SM2Ej2 =180°-142.194°-22.438°

=15.368°

太陽 S 至地球位置 Ej1,及次日地球位置 Ej2,所張角度∠Ej1SEj2,類 似圖 6-1 中之θ,可由式(6-1)及觀測值,得知

∠Ej1SEj2=10.461°-9.473°=0.988°

所以,在一日內火星相對於太陽所經過的角度(圖 6-4)

φ=∠M2SEj2+∠Ej1SEj2-∠M1SEj1=b+c-a

=15.368°+0.988°-15.887°=0.469° (6-9)

即為火星在該日的角速率ω。表 6-2 列出火星在表一中所選取五個不 同日期,計算所得之火星角速率ω。

表 6-2:對於表 6-1 所選取五個不同日期火星角速率 ω 之計算值 1960.11.24 0.504

(三)行星面積律

故欲發現面積律,即在檢視:不同行星位置至太陽之距離平方,與在 該點所對應的行星角速率ω之乘積恆為定值,

di2ωi=dj

2ωj (6-10)

或者檢視 dj 2∕di

2之比值與ωi∕ωj之值是否會相等。結合表 6-1 與表 6-2 所提供在不同日期的日火距 d 及火星角速率 ω,可得 dj

2∕di

2

ωi∕ωj兩比值(表 6-3)。

表 6-3:五個不同日期火星日火距平方 dj 2/di

2比值與對應角速率 ωi j比值

日期 d ω dj2/di

2 ωij

1952. 3.30 160750 0.469 1.000 1.000 1954. 5. 9 150805 0.534 0.880 0.878 1956. 7. 2 139993 0.620 0.758 0.756 1958. 9.19 141804 0.603 0.778 0.778 1960.11.24 155079 0.504 0.931 0.931

其中 di與ωi都取 1952 年 3 月 30 日的數據為比較標準。由表 6-3 最 後兩行可以看得出來,火星的 dj2∕di2之值與ωi∕ωj之值幾乎恆等,

相差不超過 1%,代表對火星而言,確實遵循克卜勒的面積律,此為 讓人感到振奮,又不出意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