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與比較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0-4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與比較

由於生態規劃方法最重要的觀念便是對土地做最適宜的使用,因此在後來的 規劃作業中,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便發展出不同的應用方式,本單元將其定 義、功能、發展歷程、應用、方法、內容、比較做探討與整理,以評選本研究適 於採用之方法。

一、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發展及定義

自 1930 年代起,基於土地使用規劃與資源管理在作業上之需要,許多規劃師 與學者陸續發展不同的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散見於相關之學術期刊、研討 會報告,以及規劃報告書中。其中以下列五種較具代表性(黃書禮,2000):

1.美國農業部土壤保育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USDA):土地潛力分類

(land capability classification),1973 年提出。

2.George A. Hills:土地分類系統(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1970 年提出。

3.Philips H. Lewis:環境資源分析(environmental resource analysis),1967。

4.Ian L. McHarg:生態規劃方法(ecological planning),1969 年提出。

5.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FAO):土地評估 原則(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1976 年提出。

施鴻志(2001)認為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是為一種土地規劃之工具,其乃從

「土地供給面」為出發點之土地使用規劃理念。有別於傳統,以人類活動區位特 性決定土地使用之思考邏輯。從環境規劃觀點而言,主要根據基地條件,分析其 自然環境的潛能(Opportunity)和限制(Constraint),在確保開發行為能與環境保 育相容下,劃分其可供開發及限制開發的區域,在有效與有限資源下做合理的空 間分配規劃,設定其可開發的最大程度,亦即在其可容納的承載量下進行合理的 基地開發,故適宜性分析乃整合土地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育之重要過程。

黃書禮(1987)認為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理念乃是從自然、實質環境之研 析,考量人類土地使用活動之需求,分析自然、實質環境對土地使用適宜性所表 現之地理空間差異,以尋求最適之使用型態與類別,減少人為土地使用對環境所 造成之負效果,而達到整合保育與開發之目的。

綜合上述,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是一種透過科技整合,應用於自然資源的開 發與管理的主要工具,其應用範圍由區域性資源規劃,延伸至地區性的土地使用 規劃。應用至生態系統上,其主要內容可以是針對各種土地使用與供給某些財貨 或勞務之生態能力的相容性及對生態環境的可能影響,根據資源供給特性與使用 需求特性,分析比較兩者之衝突與相容性,促使需求使用的合理性,以增進資源 的有效利用。

二、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內容

當基礎調查與研究皆已完備,接下來關於將其落實在規劃過程、各種環境因 子之間的關聯性、區位與環境敏感的潛在發生地區之關係,這些因應隨之而來的 整合性問題,McHarg 在『道法自然』書中所發展出的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

其主要貢獻在於建立一套以都市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與環境疊圖程序為主軸的生 態規劃方法。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原則如下(黃書禮,1987):

原則一、明確地界定所擬分析之土地使用類別。

原則二、研判環境資源之特性。

原則三、評估適宜性之準則與方法,須盡量以量化方式,或力求可觀性。

原則四、評估適宜性時,應同時由發展潛力與發展限制兩方面,考慮環境對 土地使用之潛能及在現況經營管理下,對土地使用適宜性之影響。

原則五、強調適宜性分析之中間過程。

原則六、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作業內容主要為分析單一種土地使用別之適 宜性區位分布,而非分析某一單元最適合之土地使用。

原則七、適宜性分析之方法與適用範圍須有彈性,並可納入整體規劃過程。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步驟如下(黃書禮,2000):

步驟一、界定規劃範圍內預期之土地使用類別與使用型態。

步驟二、分析每一種土地使用類別與自然及實質環境間之關係,包括

(1)分析發展潛力、(2)分析發展限制。

步驟三、分析規劃範圍內之環境潛能與環境敏感性之分布。

步驟四、研擬發展潛力與發展限制分析之評估方法與準則。

步驟五、適宜性疊圖:包括(1)發展潛力分析圖、(2)發展限制分析圖、

(3)綜合考慮發展潛力與發展限制之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圖。

步驟六、綜合分析規劃範圍內所界定之土地使用類別其適宜性及相容性。

生態規劃方法雖然更趨精細與量化的方向,運用技術日益成熟的地理資訊相 關技術來處理環境分析所需的龐大資料,這使得適宜性分析方法在生態規劃的應 用更為普遍。所謂的適宜性分析,是因應各種土地利用的需求,如森林、農業、

遊憩以及都市化,針對某一土地利用類別,分析自然環境對於該種土地使用可能 產生的潛力與限制,以確保開發行為能夠在設定的環境保育目標下對於環境資源 進行有效利用。在評估程序上,首先須區劃出各種「均質區」或土地單元,再評 估每一均質區對於某一類土地使用的適宜性等級來進行綜合評估。

在 McHarg 之後的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的發展大多著重在更精細的環境 因子評量方法及電腦化的應用。主要的發展方向概分如下:

1. Gestalt method

將規劃地區分別依地形、植被、土壤、土地使用等可明顯辨識的地景區劃 為不同的均質區,再研擬一適宜性等級表格,依照每一種土地使用的目標 分別定出每一均質區對於該土地使用的適宜性。

2. Mathematical combination method

依照地形、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因子,區劃其各自在地理空間中的屬 性分布。再分別依每一種自然因子,針對某一土地使用的目標,分別訂出 各屬性對於該土地使用的適宜性等級。然後依照每一種土地使用的目標,

套疊每一種土地使用的適宜性評估圖。

3. Identification of Regions

首先組合所有因素的屬性類別,得到一個同質區域的綜合圖。然後針對每 一類型組合,依照每種土地使用目標,訂出該土地使用的適宜性等級。

4. Logical combination

藉助於數字及運算式,以邏輯性語言,建立適宜性分析準則。並對於一組 合有多個不同類型組合的集合,以評估其適宜性等級,以文字描述其類別 及邏輯關係即可。

上述各種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仍存在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例如不同 自然因子如水文、植被或土壤之間具有線性甚至於非線性關係,綜合評估不易;

權重給分往往帶有各種價值判斷與任意性;不同土地單元間易存在線性甚至於非 線性關係,例如上游的特性影響中下游的逕流量或土壤流失,土地模式的空間動 態過程難以套疊,以及自然環境的時間動態過程難以掌握等問題。

在『道法自然』一書出版後三十年左右,McHarg 在一篇論文中仍舊對於上述 以適宜性分析方法為基礎的知識整合企圖感到樂觀。一方面,這時期以來環境科 學的知識有了更長足的進步,新的科技如地理資訊系統(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

(GPS)使得環境的調查與運算具有更大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發生的環境 災害,更強化了社會對於環境意識的重視,而將環境知識應用於規劃過程中的要 求也益形迫切(楊沛儒,2001)。

Hopkins(1977)歸納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的作業方式,將其分為型態法、數 學組合法、同質區界定法及邏輯組合法,其比較如表 2-4(整理自黃書禮,2000):

表 2-4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比較表

數學組合法 同質區界定法 邏輯組合法

方法 條件

型態法

序位法 線性 組合法

非線性 組合法

因素 組合法

群落 分析

規則 組合法

階層 組合法 有明確的

方法架構 ○ ○ ○ ○ ○ ○ ○

明顯劃分

同質區域 ○ ○ ○ ○ ○ ○ ○

有明確

適宜性等級 ○ ○ ○ ○ ○

不受限於

因素數量 ○ ○ ○ ○

可解決因素

相依的問題 ○ ○ ○ ○ ○ ○

可說明因素的

相對重要性 ○ ○ ○ ○

可解決主觀判

斷上的問題 ○ ○ ○ ○ ○

資料來源:黃書禮(2000)、本研究整理

此外,由上述比較與說明中得知型態法、因素組合法及群落分析法,由於先 進行同質區劃分,所以可解決因素間相依性的問題,卻缺乏明確的方法架構,而 序位法及線性組合法,能明確評估土地使用適宜性等級,卻有因素相依性與決定 權重值的問題,至於線性組合法卻因關係無法明確的界定出,至今未被廣泛的利 用,而規則組合法,則必須在準則的研擬上相當注意,才能發揮其功能,因此黃 書禮(2000)認為土地使用適宜性作業須注意的關鍵有因素間相依性、權重值決 定、空間相依性這三大要項,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為解決各方法間的缺失,可將 兩種以上的方法加以並用,例如以線性組合法與非線性組合法配合規則組合法,

則可解決因素相依與主觀的權重值決定等問題。

由上述比較可見,目前所使用的各種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方法,以邏輯組合 法中的階層組合法最佳,不但有明確的分析方法、適宜性等級、更可解決因素數 量與相依關係的問題,在目前應用上,階層組合法多用於電腦相關的研究,將其 應用於土地規劃方面的論文為吳少明(1992)利用階層組合法,對高雄甲仙地區 進行山崩潛感及開發適宜性作業,並比照工研院能資所的研究結果,證明階層組 合法的正確性。故本研究將採用「邏輯組合法的階層組合法」以建立整合海岸土 地的評估模式。

三、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相關研究

將景觀生態規劃法與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應用於土地使用的研究,已相當廣 泛,在此整理相關研究之評估因子與準則權重的建立方式,以作為依循(見表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