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在地文化課程之意涵

壹、何謂在地文化課程

所謂在地文化課程一般定義,就國民教育階段來說教育部在「國民 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強調學校應強化及落實鄉土教學,以培養學 童對自己所處成長的鄉土環境有更多的認知情懷,因此增設「鄉土教學 活動」。林瑞榮(2012)指出鄉土係自己出生的故鄉或是少年時生活居住 的地方,鄉土教育則是透過學校教育活動讓學生認識自己所處居住成長 的環境,使學生能認同自己的鄉土並願意付諸行動對鄉土改善之,而蔡 瑞榮(1996)提出鄉土教育可以作為社區教育的起點,學生若能透過課 程活動充分的認識及瞭解自己所處的社區,則可喚醒社區居民對鄉土的 記憶,激發其鄉土意識及對社區的凝聚力,有擴大教育之效能。而在幼 稚教育階段在地文化課程係指幼兒的學習活動應由幼兒生活環境所在地 中取材,教師規劃合宜的課程活動,結合家長參與課程及融入社區資源,

透過一系列文化課程活動的實踐歷程,以培養幼兒投入參與社區活動及 認同在地文化,在面對多元文化的社會裡,培養幼兒面對、接納和欣賞 不同文化 的態度 。前 述所提 鄉 土教育 及 在 地文化課 程 其都 有共 同的元 素,即以學習者所處居住地區為主,結合社區資源,透過課程活動之實 踐,讓學習者能夠實際的參與社區活動,了解自己所處居住的文化,因 了解自己的文化而產生認同感,因認同而願意為自己的社區付出心力去 愛護及維 護它, 故在 地文化課 程與鄉 土教 育之意涵 是 相似 的, 黃麗鳳

(2014)亦提出不論是園所本位課程、鄉土文化課程、社區本位課程或 在地文化課程,其意涵是相近的。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提到教保服務 人員在規劃文化課程時,應兼顧幼兒生活經與在地取材,主要 目的係期 望幼兒經由親自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引發幼兒對於自身文化的體驗、覺 知及對在地文化產生喜愛及認同感,故教保服務人員於規劃在地文化課 程時,應將課程內容轉化為合宜幼兒的學習方式,使幼兒透過學習活動 之體驗將之內化,進而產生對在地文化的喜愛及認同感。其課程內涵可 以從「華人文化價值觀」、「歲時祭儀」及「在地取材」三個面向思考(教 育部,2012):

一、以華人文化價值觀為例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2012)宗旨在培養幼兒具備「仁」

的教育觀,承續孝悌仁愛文化,重視親子及手足間的情誼,從孝順尊敬 家人長輩、友愛自己的手足,愛護關心自己及周遭的人出發,亦即幼兒 以家庭為中心向外延伸至學校、社區,與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及關懷彼此 (陳淑琦、鍾雅惠,2013),故於規劃華人文化價值觀之課程活動時可結 合相關節慶,如:幼兒園舉辦祖父母節時,應讓幼兒能體會及瞭解節慶 活動與家人之間的真正意涵,進而培養幼兒對家人長輩表達敬愛感謝之 意。

二、以歲時祭儀為例

台灣為多元族群(如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族等)的國家,不同 族群對於節慶有不同的祭儀慶典方式,如原住民族視聖誕節為過年,聖 誕節前後會有相關的慶典活動,而農曆年對他們來說並非特殊的日子,

另原住民族中不同族群亦有不同的祭典活動如有射耳祭、河祭、豐年祭 等等,各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祭典活動,這對於當地的族人來說是具有特 別有意義的社會性活動,然在幼兒園裡常見的慶典活動為過新年、元宵 節乞龜活動、婦幼節、端午節及中秋節,在進行此類型課程活動時,園

方不應該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為了慶祝而慶祝,而應思索如何透過課 程活動來引導孩子深入探究、覺察節慶的意涵及重要性,那對孩子來說 才是有意義的學習。

三、就在地取材而言

幼兒園課程發展應從學校、家庭及社區周遭生活環境中取材,而教 保服務人員應考量其課程素材對於在地人的意涵為何及其重要性,其是 否和幼兒的生活經驗相連結,例如:大家聽到高雄大樹區直覺反應是鳳梨 和玉荷包,相信很多幼兒園也進行過此類型課程活動,但值得注意的是 老師不應僅僅帶領孩子們著重探究鳳梨和荔枝的成長過程及其可製作的 食品,而應試著引導幼兒們去探究發覺鳳梨和荔枝其對於在地人的重要 性及價值性,這樣幼兒們才能真正了解其文化,因而產生認同感, 進而 接納、尊重文化,讓幼兒認識、接納及尊重多元文化。

綜上,在地文化課程係指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於課程規劃時,應依 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及興趣,由孩子生活居住環境中選擇合宜的教材 , 規劃適宜的活動課程,並邀結家長、學校志工參與課程活動,善用社區 豐富的資源,培養幼兒親自投入體驗、參與社區活動的能力,培養幼兒 面對、接納、尊重及欣賞不同文化的態度。幸曼玲(2012)在課程大綱 立論基礎中所提出的在地文化課程目標,包括:接觸與覺察社會文化的 內涵、了解生活環境中重要文化資產的由來與文化意義、探索社會文化 活動的內容和價值、提高對在地環境與在地文化的認同感及培養面對多 元文化的接納與尊重態度(引自陳淑琦、鍾雅惠,2013)。

貳、在地文化課程的重要性

教育部於 2012 年頒訂「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提到,幼 兒園課程之發展應顧及孩子身心發展特性及興趣,選擇適當的教材,規 劃合宜的活動課程,而課程活動應於幼兒生活環境中取材,結合家長及 社區資源,透過課程活動之實施,讓幼兒親身體驗及認同在地文化,且

培養幼兒面對、接納和欣賞不同文化的態度(教育部,2012)。以下歸納 在地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如下:

一、探索覺知、認同文化

黃麗鳳(2014)認為文化是需要不斷的累積、傳遞及被改造,而文 化的傳遞及改造必須透過教育的媒介,來喚醒生活在該文化者的覺知,

因對文化的認同而產生覺知。認同文化需要透過學校課程活動來培養達 成,故教保服務人員應以幼兒園所處地區的文化特色、風俗民情作為課 程之發展,課程活動應貼近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們透過課程活動去 主動探索覺察其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的文化現象,對其所處地區之文 化產生知覺及認同。顏鈴容(2015)「桃城探奇」在地化主題課程之行 動研究中發現,實施在地化課程結合社區資源能豐富幼兒的學習,讓幼 兒有更多元體驗機會,且能提升幼兒同儕社會互動能力提升、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能力及幼兒對家鄉產生認同感及價值感等。

二、運用社區資源、豐富學習經驗

Maeda(2005)提出課程活動如能融入在地的文化元素,能提升幼兒 的學習興趣,而實施在地文化課程其中重要元素包含社區資源的整合運 用,劉燕雯與鄭束芬(2009)在社區資源融入方案教育之研究中提出,

幼兒們對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及人事物最感興趣,社區裡的資源(含括了 社區內可以讓孩子探索學習的一切資源,其包含人力、物力、財力、文 化等相關資源)相當豐富值得孩子去探索學習,故教保服務人員在規劃 課程時應結合社區資源,讓幼兒們透過課程活動實地去探訪、發覺及學 習,認識其所生活的環境、了解社區,進而產生對社區關懷之情。戴愛 麗(2015)在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教學探討研究中發現,社區是個豐富 的學習場域,社區中的耆老、家長及相關專業人員皆樂於參與幼兒園的 教學活動,為課程發展的最佳的人力資源。另課程融入社區資源可豐富 孩子的學習,使學習活動更多元化,幼兒在室外的學習成效比在教室內 之學習效果佳,也因為將社區資源融入課程活動而使得社區與幼兒園的

關係更加緊密。

三、善用幼兒的舊經驗,引起學習動機

在地文化課程之實施對幼兒來說可以認識及認同自己的文化,王愷 婷與陳淑芳(2013)亦強調教保服務人員於實施在地化課程前應瞭解幼 兒所處文化及生活經驗,意即應重視及考量幼兒的舊經驗、興趣及需求,

結合社區相關資源(含人力、物力),規劃合宜幼兒的學習活動,幼兒的 學習是才會有意義,達成在地文化的教育目標。

林淑瑩(2015)在西拉雅文化主題課程實施與幼兒學習歷程之行動 研究中提到,認識自身所處成長的社區環境對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唯有透過在地化課程活動之實施才能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及共鳴。在研 究中亦發現幼兒觀察敏銳度提高、能觀察大自然中植物的成長及變化、

對社區更加熟悉及瞭解,能認同所居住的地方、習得在地文化的內涵 。 綜上,由在地文化課程之實施可得知其能帶給幼兒豐富且多元的學 習體驗,幼兒透過在地文化課程活動之參與能有機會探索、覺知並認同 自己的文化。另外,取材於幼兒在地文化竹旳課程,能讓幼兒體驗社區,

融入多元的社區資源,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最後,在地的生活經驗對 幼兒來說是熟悉的,從在地文化規劃課程,可以善用幼兒的舊經驗,更 能提升其學習興趣及動機。

第二節 在地文化課程實施方式

本節主要介紹在地文化課程實施的方式,研究者依課程內容、實施 型態、設計原則及社區資源之運用四個部分,分述如下。

壹、課程內容

在地文化課程之實施應具備要計畫性、組織性、系統性,課程活動

在地文化課程之實施應具備要計畫性、組織性、系統性,課程活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