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探討研究目的與研究 問題;第三節則解釋本研究相關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自 1987 年解嚴後,由於受到社會及政治局勢改變而引發了本土 思維,本土化、在地化議題與鄉土意識逐漸受重視,教育部於 1993 年將 鄉土教學活動納入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國民小學 3 至 6 年級增設鄉土 教學活動,1998 年將鄉土文化教育課程正式設為一門科目,自小學三年 級起逐年實施,2000 年頒布「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更強調學 校應強化及落實鄉土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童對自己所處成長的鄉土環境 有更多的認知情懷,使學童達成「鄉土心、台灣情、世界觀」之目標(孫 扶志,2006)。「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實施鄉土教育課程不再 是單一科目,應融入七大學習領域教學活動中進行,其強調課程統整原 則及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精神,給予學校及教師較多的彈性空間,結合 學校及社區之人力、物力等資源發展課程(教育部,2000)。

自 2012 年政府實施幼托整合政策後,教育部頒定「幼兒園教保活動 課程暫行大綱」作為幼兒園規劃課程的依據(教育部,2012),幼兒教育 是教育階段基礎,幼兒園教保服務之實施,需與家庭及社區密切配合,

以達成維護幼兒身心健康、養成幼兒良好習慣、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增 進幼兒倫理觀念、培養幼兒合群習性、拓展幼兒美感經驗、發展幼兒創 意思維、建構幼兒文化認同及啟發幼兒關懷環境等目標,其中建構幼兒 文化認同目標則與文化有關(陳淑琦、鍾雅惠,2013),此文化認同為教 保服務人員透過在地文化課程活動之實施,讓幼兒親身體驗參與社區活 動,以瞭解、認識周遭生活環境的文化,進而認同、尊重在地文化。

鄉土教育、在地文化課程、及學校本位課程是教改政策倍受重視的 議題,其主要目的在於透過進行在地語言、地理、歷史、環境及文化習 俗之課程,培養幼兒肯定及認同在地文化,發展多元文化的價值觀與世 界觀(孫扶志,2006);而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強調幼兒園應依據孩 子的身心發展特性,經由教保情境之安排實施教保服務,並與家庭與社 區密切配合,以幫助幼兒健全發展。教保服務人員於課程規劃時,應依 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及興趣,選擇適當的教材,規劃合宜的活動課程,

課程活動應由孩子生活環境所在地中選材,設計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活 動,此外,應建立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的網絡,經營三者間成為夥伴關 係,透過課程活動之實施,培養幼兒投入及認同在地文化,且在面對多 元文化的社會裡,培養幼兒面對、接納和欣賞不同文化的態度(教育部,

2012)。由上述所知,在地文化課程重視教師以幼兒所居住地區文化為 主,規劃主題活動、藉由家長參與課程活動,社區相關資源之結合,透 過文化課程活動的體驗,讓幼兒能接觸、覺察及了解社會文化的由來意 義及內涵,提高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其能接受及面對多元的文化 的態度(陳淑琦、鍾雅惠,2013)。

幼兒園課程走向被迫家長的期待而受影響,目前頗多幼兒園係採用 坊間教材、簿本作業教學,隨著幼托整合政策之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 課程大綱頒定後,教保服務人員被期待著自行設計課程,這對長期依賴 坊間主題教材或簿本教學的教保服務人員們來說是一大挑戰(葉郁菁、何 祥如,2015)。實施在地文化課程教師規劃課程時,需先認識、了解所處 地區文化特色,嘗試從社區中找尋相關資源(余安邦,2005),掌握從生 活環境中取材為原則,以幼兒容易接觸的節慶活動、生活中的事件及在 地文化產物作為體驗在地課程的起點(陳淑琦、鍾雅惠,2013),課程活 動不再是過度偏重認知學習(陳淑琴,2007),著重實際參與探索,以幼 兒為中心的課程發展,讓幼兒在自己的文化脈絡中學習,使幼兒園在地 文化課程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或學校本位課程。

教育部於 101 年 12 月發布幼兒園輔導計畫其輔導類別中,在「專業 發展輔導-特色發展輔導」部分,主要在輔導幼兒園及其教保服務人員 發展在地化課程或其他具特色之教保課程,在「支持服務輔導」部份,

其對象為離島、偏鄉及原住民族地區之幼兒園,主要目的為穩定教保品 質,協助教保服務人員建構回應在地文化及學習需求之課程( 教育部,

2012)。

近 3 年來從教育部教學卓越幼兒園獲得金質獎及銀質獎的方案中發 現,其進行的課程與在地文化及學校本位課程有關,以 2014 年教育部教 學卓越獎幼兒園組獲得金質獎和銀質獎的七個方案中來說,有六個 方案 與在地文化課程有關(葉郁菁、何祥如,2015),其中台南市左鎮區左鎮 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進行「AYALAM-A!左鎮小飛番,再現西拉雅」課程,

教保服務人員藉由規劃課程活動、學習角落佈置及教室情境的營造等策 略引發幼兒對在地文化的關注,並實地帶領幼兒們走入社區探查、訪問、

探索及體驗社區文化活動,讓幼兒了解左鎮的文化、認同及推廣左鎮的 在地文化,也因此帶動了學校規劃從幼兒園至國小六年級的西拉雅學校 本位課程活動,並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以推廣左鎮西拉雅文化。

2015 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幼兒園組獲得金質獎和銀質獎的八個 方案 中,有六個方案與在地文化及學校本位課程有關(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15),其中高雄市杉林區民族大愛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進行「有『機』

耕地:耆幼同耕‧公益翻轉」課程,學校因 98 年 8 月 8 日遭遇莫拉克風 災校舍毀損,從原為那瑪夏區布農族民族國小遷移到杉林區成為多族群 民族大愛國小,學校團隊歷經 5 年時間建構「新校園小米田生活知識圈」

的課程活動,讓孩子們能傳承山上的文化、激勵其自信心,以培養其帶 得走的能力,期望每一位孩子都能有向上的勇氣及謙卑的生命態度。

2016 年入圍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幼兒園組的 7 個方案皆與在地文化及 學校本位課程有關(教育部,2016),高雄市桃源區興中國民小學附設 幼兒園進行「Uakikirimi.探尋-高中部落的『寶貝』」課程,由一群來

自都會區的漢民族老師因觀察到幼兒們只會哼唱族語的歌曲,卻不懂族 曲的歌詞意涵,因而引發其帶領幼兒們探究部落文化的心,將族語融入 課程活動,從部落出發、學習及與部落共同成長,讓幼兒們認識及認同 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培養幼兒尊重及接納他人的態度,實現部落有教室,

教室有部落的理想。

從近 3 年所有獲獎學校進行的主題課程活動中發現,其都是以社區 中在地文 化作為 主題 課程之發 展,透 過實 地參訪社 區 活動 發展 課程地 圖,有些主題課程活動結合科學實驗、融入戲劇教學,經由統整性的在 地文化課程活動帶領孩子實際去探索,參與社區活動,增加幼兒與社區 人士互動的機會,在課程實施中也因為家長的參與及社區資源之加入,

豐富了課程活動,在此活動中不但培養幼兒對文化的了解、認同、尊重 及關懷,也因為家長及社區人士參與協助課程活動,而喚醒了長輩們的 記憶,得到家長及社區的肯定、支持及重視,使學校、家庭及社區的關 係更緊密(標竿典範學習網,2016)。

近來有關幼兒園鄉土教育研究多以行動研究或個案研究來探討鄉土 教育活動歷程,如林可妮(2011)、劉佳琪(2011)、洪淑敏(2013)、劉宛 真(2014)。而進行在地化課程大多數研究者均以行動研究法及個案研究 法來探討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發展歷程,如侯雅婷(2010)、鍾欣 玲 (2015) 、 曾 彥 哲 (2014) 、 賴 欣 郁 (2015) 、 林 淑 瑩 (2014) 、 曾 莉 婷 (2015)、駱盈方(2013),僅李融融(2015)針對幼兒園在地化課程實施現 況與認知態度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簡玉柔(2012)、林美秀(2014)則進行 幼兒園本位課程之研究,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教學之個案研究有謝妃涵

(2012)及戴愛麗(2015),僅劉姻蘭(2013)針對台南市公立幼兒園 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綜上所知,中央及地方 政府重視且積極推動在地化及本土化之際,學校端也意識到在地文化對 幼兒的意義及重要性,教師因認同而將之轉化為課程實踐。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在進行在地文化課程之前必須先要了解認同當

地文化,才能就地取材自編教材,將之轉化為合宜的課程。過程中教師 間的協同 教學、 社區 資源、家 長的協 助及 學校行政 支持也 是非 常重要 的。目前仍有很多幼兒園採簿本教學或坊間教材進行教學,如進行此課 程教師必須自行規畫課程及準備教材,對某些幼兒園老師來說是一大挑 戰,老師必須花更多時間去準備,陳淑琴(2007)指出教師的教學信念會 反映在其採用的教學策略及教育決定上,也會影響其教學行為 。綜上,

目前中央及地方正積極推動在地文化課程,期待能透過幼兒園課程活動 實踐歷程,培養幼兒認識在地文化及對在地文化產生認同感及價值感,

故 本 研究 欲探討 目前 高雄市教 保服 務 人員 其對在地 文化課 程之 認知態 度、教學之現況及遭遇困境,期能提供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了解目前學校 辦理情形及執行上的困境,作為日後在推動此政策上能針對教師遭遇困 境研擬具體策略改善之,另也提供其他縣市政府在推動幼兒在地文化課 程政策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