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地方感的建立歷程

(一)基礎背景知識學習

地方本位教育的要點是,老師和學生可以現在的基礎課程作開發。使用曾 經的經驗作為基地,以此探索更遠的地方的抽象知識(Smith,2002)。

Kudryavtsev(2012)也曾提到,地方依附除了經過直接的地方經驗,其中長期、

頻繁和積極的經驗可以得到外,間接了解地方而不是直接接觸也同樣可以做 到。而就地理玩家而言,除了地理知識外,地域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像是行政 區域的區分與在地特色了解。

43

臺北挖挖挖單元中,老師以臺灣地圖各行政區作區分剪開,每小塊地圖上 有著行政區名,老師希望學生能以自己的對臺灣的地理概念分組把完整的臺灣 地圖拼湊完成。這樣的過程中,老師也請各組學生在拼湊時可以把自己對該行 政區的了解或認識介紹給其他同學認識。拼湊地圖的過程是讓學生對於不同地 方的分界線有所了解外,也對區域劃分有基礎的概念。除了在地域認知上的區 分外,這些地劃地區分因為地域上不同的文化特色或地方活動的資訊分享而令 行政區在學生的印象中有更鮮明的區分,這是不限於物理空間上的區分,而是 更複雜多元的。

最先完成的組別老師建議可以同學間可互相分享不同區的特色及建築。讓 地理位置與自身的記憶作中的特色作連結,增加同學互動機會。同學都非 常活潑樂於發表及為外藉學生作推介,地圖完成度大部分有六成以上,效 果不錯。中正地理觀課 170908 11-13;170908 23-24

李老師:「拼圖的目的就是先瞭解說臺北盆地有那些行政區,行政區的分 佈跟他的名稱分別是什麼。希望他們可以運用在生活,就是會瞭解說那個 行政區他可能有那些吃、喝、玩、樂相關的內容。他了解說原來這個地方 為什麼要叫這個名稱,你了解了它之後,你可能就會對它產生一些連結,

甚至可能你會有情感。」中正地理訪談170908 11-13、31-32;170915 63-65

44

老師分發各組不同的臺北知名景點或風景圖片,讓同學分辨出其所在的區 域(如:信義區、文山區)。在分辨時也會提到一些該區美食或小趣事讓同學加 入討論。這讓學生對於不同的行政區域或地標都有了初步印象,如圖 4-2。

圖 4-2:地理玩家手冊中各地特色建築與食物

Elder(1998)強調一個地方的故事是與地方互動、連結的方式,其中有關土 地的故事包含地與和地震、氣象、氣候和颱風的故事,各地動植物的故事,先 民開墾的故事,或是各地生活的經驗。因此課程從不同行政區地方故意或以音 樂民謠等資訊對地方有更基本了解。

(二)以音樂、繪畫或故事等進行教學

課程中以陳賴章開墾臺北盆地故事、回憶繪畫、TAIWAN BAR-大稻埕走 走吧影片及月夜愁(三線路有關係的台語歌曲)等其中故事的學習著重於歸納技 巧,並能讓學生具備分享的能力。分享故事是共享的過程,讓學生能有良好的 交流外,同時也把學生個人對於各種地方的感受或認識傳達給彼此。故事與傳 說本質是共享才有意義,對於故事的事件或情人的描述或表達是需要培養的。

因此老師在課程中會以講解故事後進行提問,確認學生對於故事的了解程度。

也會有老師請學生把自身所知的地方故事分享給其他學生的情況出現。在經過

45

課程的長期訓練下,老師在傳達故事後會開始鼓勵學生把故事分享給家人或身 邊的朋友。這過程中,地方故事已經存在於學生的腦海中,如再經過學生自身 到達地方後的互動,便會把故事的內容變得更深刻與豐富。因此室內課程中以 故事重點歸納與分享技巧為重,而結合到戶外時便是讓學生把故事與自身作連 結,讓故事更完整。然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常會因為豐富的想像或興奮的情 緒而難免偏離了原本的主題,這時候老師會以題目相關的內容或提問讓焦點回 到主題上。作為地方歷史或故事教學時的媒介。

老師播放月夜愁這與三線路有關係的台語歌曲作介紹。播放時同學有笑 的、有訝異這舊曲的,同學們認為這歌已有濃濃的舊時代味。以音樂把同 學帶回了大稻埕三線路中,也導出了這歌在日常中的出現並沒有消失。讓 同學投入地圖幻想前後方境像,投入地圖幻想除了能增強同學方向感還可 以讓同學置入當時臺北城的感覺。中正地理觀課 170929 30-33; 170929 37-40

李老師:「你看到可能是100 個字是他的地名由來的解釋,可是你只能擷 取2、30 個字下來。一來你寫不下,二來記不住那麼多,那就像在聽老師 平常上課的時候,老師講那麼多,你要擷取資訊的時候下來、抓重點的能 力。同學相對因為有創意的發想,所以說講話上來講有時候也會有比較脫 離主題的話語。」中正地理訪談 170915 19-22&170922 38-39

由表 4-1 可見,期末問卷調查中學生在地方感的記憶點上大部分學生以地 方特色食物、地方故事與自行探索為主要的深刻學習方式。學生對於親身體驗 的課程內容更為深刻,影片的輔助教學並沒有其他三個方式能讓學生有深刻的 印象。

46

表 4-1:學生認為的教學深刻方式(期未問卷調查)

在記憶深刻點的部分,見表4-2,第 44 頁。學生表示對於地方故事的教學 方式感到深刻。在地方故事的教學上老師不停的強調希望學生能與家人分享地 方感事,地方的故事因為分享而變得有意義。課後大部分學生也表示會想要與 家人與朋友分享地方故事,其中七位認為故事會給人感觸、感覺或是歷史性,

這是地方依附的相關表現。在分享上他們部分人對於地方故事的學習過程感到 難忘並認為這是具有分享的價值,可見學生已經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表示學 生是有地方感的,見第六頁,第一段。

47

48

49 述、影片解說及圖片解說等。

以閱讀文章或故事去了解地方事,學生是最感吃力的,室內課程大部分時 間就著地理玩家手冊內容進行,在內容上圖片輔助資訊或短題上對學生而言問 題不大,但當面對大量文字閱讀時,如圖 4-3、4-4、4-5 與 4-6,學生便會感到 吃力開始分心。而使用圖片或影片輔助親口解說時,學生對於故事的吸收會比 較完整。

圖 4-3、4-4、4-5 與 4-6:地理玩家中 19-22 頁文字內容

第六組 廖○峻:「文章的話就還要自己抓重點,然後有人講故事的話比 較容易記住。」中正地理訪談 170929 244-247

經過大量文章閱讀後,大部分學生能回答問題。有少部分的學生則能因文 章內容而整理出自身的個人見解,陳同學就著大稻程是否沒落表達了個人意 見,而老師對於他願意表達是表示支持。

各組閱讀自己分到的地點文章,閱讀時一半組別的學生閒聊、一半組別學 生認真閱讀。老師提供了餅乾分享給學生。學生有點浮燥,個別有一到兩 位同學趴下休息,但還是有一半同學是進入狀態的。中正地理觀課 170929 17-19

第六組 廖○峻:「有些東西就是因為國際關係終究會被國際化取代,那 我們就透過新的話我們有文創產業,那這樣的話我覺得還是很好呀。我是 沒有生活在那一帶,不過因為我家族也曾經從是傳統產業,我相信傳統產 業被取代的話對他們來說應該有相當程度的打擊,但是人在逆境的時候會

50

有新的創意,所以他們有新的文創產業結合當地的古蹟也是不錯的。」中 正地理訪談 170929 241-247

李老師:「學生需要聲光刺激,單純閱讀的方式,對於學生而言會比較枯燥 乏味的。一般這個年紀的同學其實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如果有圖像他們會 很會就能記憶接受。他接受度高了,他就願意去學習。」中正地理訪談 170922 48-49&170929 21-21

前期室內課程內容偏於知識補充,但在課程中老師有鼓勵學生在討論不同 行政區域時表達個人意見或對地方所知提供更多相關資訊,讓學生多進行討論 讓內容更豐富。文字閱讀部份老師在結束閱讀後為學生進行內容總結,我認為 可以把閱讀部份編輯得更精簡或在文章閱讀之間穿插相關故事或活動,讓學生 不會因大量閱讀後難以集中精神。

二、引導學生學習地方的探索方式 (一)音樂的地方感

而在課程中,講解到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三線路時,老師以當時鄧雨賢 重新編曲的月夜愁來讓學生感受日治時代的音樂與生活氣息。

「月色照在 三叉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怎不來 心內真可疑想不出那個啊 怨 嘆月暝」節錄自<<月夜愁>>一曲

詞中出現對於三線路的描述與當時作曲者的心情,歌唱者以婉轉的歌聲唱 出了當時的閩南語流行歌曲。歌曲播放時同學有笑的、有訝異的,學生在歌曲 播放後表示此曲有濃濃的舊時代味道。由此可見音樂的編曲與歌詞是可以讓學 生感受到地方的情懷,對於過去的地方會有比較具體的印象。除了音樂外在不 同的環境中可以多讓學生注意聆聽不同的聲音,不發現出不同的新事物。而 Arkette(2004)也提到在熟悉的環境下的聲音是可以讓人感到有安全感。蔡文川 (2007)也曾提及安全感或熟悉感都是地方依附的一種。因此讓學生多對聲音或 地方音樂多了解也是提升地方依附的方法之一。

51 (二)地道小吃的地方感

老師因當日課程內容順利完成,便帶同學到士林神農旁的三星清冰店,請 學生們吃清冰,並介紹了清冰的由來。店主是兩位老人家,速度不快但悉心地 為學生製作不同的清冰。窄小的店舖只能容下十多位學生,甚至需要排隊到店

老師因當日課程內容順利完成,便帶同學到士林神農旁的三星清冰店,請 學生們吃清冰,並介紹了清冰的由來。店主是兩位老人家,速度不快但悉心地 為學生製作不同的清冰。窄小的店舖只能容下十多位學生,甚至需要排隊到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