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執行步驟

在文檔中 環 境 採 樣 規 劃 設 計 (頁 118-127)

第七章 應變叢集採樣設計

7.4 執行步驟

要執行 ACS 找到不明場址之高污染區域,有下列二個基本要領

(Thompson, 1996):

一、 先選取一些污染機率比較高的起始樣品(initial sample);

二、 然後訂出後續跟隨之採樣規範(follow-up sampling pattern)和 定義鄰近採樣點(neighboring sample)。

假設 ACS 執行步驟係以二維空間之四方形網格為例,因此後續 之鄰近採樣點定義為污染點之網格四周位置。三維空間之四方形網格 參考如圖 7.1。當採用不同形狀之網格圖時,應自行定義不同之規則 及選定方式。

1 1 1

1

圖 7.1 三維空間之四方形網格圖例

其執行步驟以圖 7.2 說明如下:假設某污染場址暗藏有三處高污 染區於圖中陰影區域,環保人員在不明的情況下,隨機於此場址中採 集 10 個樣品(如圖 7.1a 中較粗黑之格子),經檢測結果有三個採樣 點之污染濃度偏高,然後依據先前所定義之執行要領,選定第一批鄰 近的採樣點聚集於此三點之週遭(如圖 7.1b 標示「1」之位置)。接 著檢測第一批採樣點所採集之樣品,剔除無污染之樣品並找出高污染 樣品所處之位置,然後同樣的在此高污染位置之週遭,再選定第二批 鄰近的採樣點(如圖 7.1c 標示「2」之位置)。如此重複數次後,將 可鎖定高污染區域之範圍。

污染點 (粗框) 鄰近採樣點

鄰近採樣點

1 1 1

1

1 1 1 1 1

1

(a)起始隨機採樣點 (b)經選定之第一批鄰近採樣點

3 3 X3 XX X 3

X X X 3

X X

X X

X X X X X X XX 3 X XX

3 X 3 3 X 3X X X

X X

X X X

XXX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X

3

(c)經選定之第二批鄰近採樣點 (d)經選定之第三批鄰近採樣點

X

7 5 X X 6 5 X

6 X X XXXX

X X

X

7 6 5 X

X 5 X X

X X

X X 5 X

X X X X X

X X X

7 7 6 5 X X X XX

X X

X X X X XX

X 5 6 5 XXX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4

4 4 4 4

4 XX X

X X X XX XX

X X X X XXXX X X

X 4 4 4 4 4 4

X

(e)經選定之第四批鄰近採樣點 (f)經選定之最後一批鄰近採樣點 圖 7.2 應變叢集採樣之執行步驟

此不明場址從經過 ACS 採樣規劃之前、後對比來看,除了前面 隨機採樣之 10 點外,只要再增加若干個 X 採樣點,即可清楚的判斷 出高污染區域之所在範圍,雖然仍遺漏了一處高污染區域,但那是因 為先前隨機採樣時,並未擊中該污染區所致。因此,起始樣品能否擊 中高污染區,以及擊中之比例多寡,成為執行 ACS 績效之關鍵。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X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X XX

X XX XX X X XX

X X

X X X X XX

XX XX XXX

X X

起始樣品能否擊中高污染區之機率,隨著現場量測技術的發展已 有顯著提昇。例如,利用地球物理技術如透地雷達(ground-penetrating radar)預先偵測高污染區可能之所在,再以 ACS 搭配現場分析技術,

即能縮短時間將高污染區鎖定。

本書第一章提及不確定性管理之 Nugget 效應,ACS 是個有效解 決的採樣設計方法。為加深印象,再舉一荷蘭土壤調查之執行案例如 表 7.1,及其網格間距之對照如表 7.2,請環保人員熟稔應用。

表 7.1 荷蘭土壤污染範圍之 ACS 執行步驟說明

步驟 圖示 說明

1

1

1 1

1

起始

擊中點 1 第一階段 擊中點

第一階段 1 未擊中點

1. 於起始擊中點之 鄰近區域,以相 等 間 距 劃 定 網 格。

2. 再於網格上採樣 分 析 如 圖 例 ① , 高於管制值者即 為擊中點。

3. 網格間距之大小 可參考附表以預 估土壤污染範圍 加以決定。

2

2

2 1 2

2 1 1 2

2 1 2

起始

擊中點 2 第二階段 擊中點

第二階段 2 未擊中點

1. 於第一階段擊中 點之鄰近區域,

以 X 及 Y 軸方向 延伸相等間距劃 定 網 格 如 圖 例

②。

2. 直至鄰近採樣位 置採樣分析值,

低於管制值後停 止。

3

3 2 3

3 2 1 2 3

3 2 1 1 2

3 2 1 2

起始 擊中點

第三階段 3 皆未擊中

1. 於第二階段擊中 點之鄰近區域,

以 X 及 Y 軸方向 延伸相等間距劃 定 網 格 如 圖 例

③。

2. 直至鄰近採樣位 置採樣分析值低 於 管 制 值 後 停 止。

4

1

1 1

1

3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起始

擊中點 4 第四階段 擊中點

第四階段 4 未擊中點

1. 再於網格上所有 不合格者之外圍 網格中心佈下第 四階段採樣點。

2. 如圖例④之佈點 位置。

5

3 2 3

4 4 4 4

3 2 1 2 3

4 4

3 2 1 1 2

4 4 4 4 4

3 2 1 2

劃定污染區域範圍

1. 於網格上所有合 格者與不合格者 之中間位置劃定 可能污染區域範 圍。

2. 如圖例污染區域 之劃定。

6 1. 最後再作確認採

樣如圖例ⓒ。

2. 如 採 樣 分 析 合 格,則此污染區 域已遭鎖定。否 則繼續重複上述 步驟。

3 2 3

4 4 4 4

3 2 1 2 3

4 4 C

3 2 1 1 2

4 4 4 4 4 C

3 2 1 2

劃定污染區域範圍 C

C 最後確認點 C C C

表 7.2 荷蘭土壤污染範圍與網格間距關係表

項目 單位 小範圍場址 大範圍場址

預估污染 範圍

m2 <5 5-25 25-100 100-500 500-1000 1000-5000

網格間距 m 2.5 2.5 5 7.5 10 15

7.5 與其他採樣設計之相關性

起始樣品可以傳統採樣設計方式取得。初始的採樣設計選擇是基 於場址有用特性分布的資訊:特性物件可能的坐落位置,污染的類 型,污染的方向。假使對整個研究領域污染特性分布程度的了解越 少,初始隨機採樣也許有用。如果能優先掌握資訊,那麼分層式或者 格子接近式的採樣可被使用。

7.6 應用案例

一個含有廢棄放射性液體貯槽緩慢洩漏外流至鄰近曠野(圖 7.3)。在這曠野中,洩漏的液體分成數條支流排入河裡。這種外流現 象已被封閉十幾年,而這曠野也已被舖設成停車場,一幢新建築物已 被建議蓋在這塊地上。沒有任何有效的資訊指出地下這幾條受污染支 流的確實位置(例如沒有相關的空照圖或測量)。這種污染的分布需 要被標示出,用以評估流入鄰近河川的潛在污染。起造一幢新建築物

可能讓工人或未來的居住者暴露在放射性污染中。考慮到污染可能被 掩藏在先前的幾條支流內,而對這幾條支流的特定位置又所知有限

(這區域不易被分層),對於這種區域,應變叢集採樣法是一種理想 的採樣設計。格子式方塊網之建立應橫跨整個停車場,收集初始的隨 機採樣樣品,而無論任何採樣點,只要樣品濃度或放射性超越恕限 值,則應於鄰近區域繼續採集。鄰近區域以一種交互程序進行採樣,

直到整個區域污染特性被確認為止。這初始的採樣可能是一種隨機式 的採樣;一種格子狀式的採樣,或者一種條狀式的採樣,而這條狀源 自貯槽水平延伸至河邊。

核子放射性 液體貯槽

停車場

河流

液體洩漏的軌跡 (確實位置未知) 多年前的排放

為了要取得初始條狀樣品,首先要分割研究區域成等長寬的水平 式條狀帶。在這區域中,最有興趣的就是停車場這帶。接下來,分割 每一條狀區域成更小且面積相同區域。在條狀區域內選取一個簡單的 隨機樣品跟一個條狀區域內遠處的隨機樣品。假如任一採樣區域顯示 超越恕限值,它的鄰近區域必須被調查。雖然這種初始採樣設計代表 很高的機會能捕捉到污染區,它也有可能發覺出一大片的潛在污染 區,並不限於先前提及的幾條支流而已。如果,這種污染是一種更大 範圍的污染,初始得隨機採樣或者格子採樣可以引導後續更有經濟效 益的最終採樣。

在文檔中 環 境 採 樣 規 劃 設 計 (頁 118-1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