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場景圖片的準備與評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場景圖片的準備與評量 一、實驗目的

本實驗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在於確定本研究自製的手繪彩色圖稿,參與 者確實能呈報出包含「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的完整場景內涵。因 此,本作業將蒐集參與者描述主角、動作與地點的字詞,以供後續實驗的參考。

參與者被要求盡量以具體而非抽象方式充分描述場景內容,譬如:有一個人在草 地上奔跑,是太過簡略的說法。足球選手在足球場上抱著足球奔跑,就是一個比 較具體的描述。第二個目的在於請參與者根據過去的知識經驗,評估主角與地點 搭配情況在語意上為統整而一致的程度有多少,並以 0 分至 100 分而給予計分。

0 分代表語意一致程度極低,100 分代表語意一致程度極高。

二、實驗方法 參與者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系學生共7 名,4 名女生,3 名男生,平均年齡 21 歲,介 於20 至 23 歲,其中有 2 名參與者的語意一致評分漏答。每位參與者皆具備正常 視力或矯正後正常視力,且無辨色能力障礙。

實驗儀器

本作業採用個人電腦搭配螢幕做為實驗儀器,並以鍵盤與滑鼠供參與者打字 以及控制實驗介面,譬如:輸入圖片的場景內容(包含:主角、在什麼地方、做什 麼事),並且評量主角與地點搭配的關係在語意上協調一致的程度。

實驗材料

述每一組動作情節,以Adobe Photoshop CS6 電腦軟體手工繪製出主角圖片(譬如 打擊手預備揮棒和高爾夫球手預備揮桿)與地點圖片(譬如棒球場與高爾夫球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按鈕,即可繼續進行下一張圖片,已經回報過內容的圖片便無法返回更改,以避 免參與者在不同圖片之間參照比較,而無法專心只處理一張圖片的場景內涵。參 與者需評估上述所繪製的64 張圖片(包括:語意一致圖和語意不一致圖),圖片的 出現順序以隨機方式安排並呈現。

三、結果分析

本作業主要目的在於確認本研究自製的故事性自然場景圖片確實能讓參與者 回答出「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這三方面的訊息,若有某方面訊息 總是無法被回報出來,則會進一步對圖片進行修改或者是直接捨棄不用。結果顯 示,每張圖都能被呈報出「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的內容(請參考附 錄二)。而且,如表 3 所整理,表中數字代表該圖片的回答內容與預期不符的人數 佔所有人數的百分比,其總平均數是 2.01%,且大多侷限在語意不一致的圖片。

由於呈報內容與預期不符的比例很低,因此這16 組圖片皆被保留下來了。

本作業的第二個目的在於確認本研究確實操弄到「語意一致」以及「語意不 一致」特性,因此如果某些圖片並未真正操弄到應有的「語意一致程度」,也會 進一步對圖片作修改或者是直接捨棄不用。如表4 所示,語意一致圖的語意一致 程度分數都很高,其平均數是94.56 分,標準差是 7.41 分,最大值是 100 分,最 小值是74 分。語意不一致圖的語意一致程度分數都很低,其平均數是 22.10 分,

標準差是11.22 分,最大值是 48 分,最小值是 0 分。可知,本研究確實操弄到「語 意一致」以及「語意不一致」特性。

綜合上述,此16 組圖片能讓參與者回答出「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 情」這三方面的訊息。不僅如此,本圖庫中的「語意一致圖」具有較高的語意一 致程度,「語意不一致圖」亦具有較低的語意一致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a) (b)

(c) (d)

(e) (f)

(g) (h)

圖4 本研究的實驗材料

本研究採用相似動作的兩組圖片進行實驗,搭配出主角與地點是語意一致的圖片,譬如 (a)(b)圖,以及語意不一致的圖片,譬如(c)(d)圖。(e)與(f)是動作相似的主角,而(g)是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5 圖片評估的介面  

   

Schettino 等人(2011, 2012)的做法,此實驗設計所涉及的統計分析方式以及指標分 數所代表的意涵,將在本實驗中被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