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塔的傳入與隋唐以前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若人聚小石積為 塔,此二福德等無異耶。59

以百千擔金做廣大布施的功德,還不如抱持著恭敬心、以隨處可得的泥土、小石 塊,在與釋尊相關的紀念地或任何適當的地點上塑造佛塔。由此可知,造塔一事,

不應拘泥於金額奉獻的多寡,亦不應對所造佛塔的材質與大小起分別心,而在於 能抱持著歡喜恭敬之用心來親身實踐。因此,殊勝的造塔功德,是不論身分貴賤、

年齡老少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完成的善行。

此外,造塔與禮塔可得到之功德相仿,同樣可在來世生於天界,享盡各種富 饒歡悅的福報。即便是曾於塔下隨喜金錢者,亦能得到「不墮惡趣,天上人中常 有金錢60」的果報。由此可知,不論是禮塔或者是造塔,皆應著重於發心的虔誠恭 敬和實際行為的確實踐履之上。有能力者建塔,存誠心者禮塔,有餘力者隨喜金 錢供具,皆能獲致相同的福報,而這也正體現出佛教的平等觀。

第二節 塔的傳入與隋唐以前的發展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記載,較早見於正史記錄的官方交流是在《三國志・魏 書》中,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 口受浮屠經」61,當時中國官方藉著外交使臣的來訪,逐漸了解到遠方異域的風俗、

信仰與宗教經典。而佛教在中國的初次建寺記載則要等到東漢時代,《魏書・釋老 志》記載:

       

59 No. 1546《阿毘曇毘婆沙論》(卷 42) T28, p0319b。

60 No. 200《撰集百緣經》(卷9) T04, p0245c。

61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 30,頁 859。 引《魏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孝明帝 夜夢金人…。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 遺範。…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62

這裡提到在東漢明帝時,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建立在洛陽。而在這座寺廟之內,

也首次出現了塔的蹤影,東漢・牟子的《理惑論》記載:

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63

白馬寺中蓋起了名為「塔」的建築物。並且,還曾舉行過一場繞行塔身三周的特 殊禮敬活動。由圍繞著塔所進行的儀式,可顯示出塔即為白馬寺內主要信仰活動 的中心,並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中開始逐漸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本節將討論「塔」字的由來與各種譯名,以及塔作為一種外來建築形式,融 入中國本土概念後、在隋唐以前的具體呈現與發展演變。

   

一、「塔」字的由來與各種譯名

 

由於「塔」為存放佛教成就者舍利的建築物,是一種隨著佛教傳來中國的嶄 新概念,並非中國傳統固有的建築形式。而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是否有「塔」

字的載錄說明亦有所爭議64。這意味著中國原先並無「塔」的建築概念,許慎的時 代正處於塔隨佛教傳入的草創模糊時期,或許已出現對於佛教建築物的概念,但 卻未必已產生用來描述的文字符號。但是,在東漢桓帝時,在由從安息國前來洛

       

62 [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卷 114,頁 3025-3026。

63 No. 2102《弘明集》(卷 1) T52, p0005a。

64 王春南:〈”塔”字和第一座塔考——新《辭源》”塔”條質疑〉,《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1983 年第四期,頁 100-102。

66 No. 1470《大比丘三千威儀》(卷 1、2) T24, p0915a-0925c。

67《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寫著「是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以漢桓帝世建和歲至中 平年於雒陽譯。」No. 2149《大唐內典錄》(卷 1) T55, p0224a。

68 佛言:「復置是三千天下七寶塔。拘翼!若三千大國土中薩和薩,皆使得人道,了了皆作人已,

令人人作七寶塔。」No. 224《道行般若經》(卷 2) T08, p0433a。

69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34) T54, p0536a「佛塔」條;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29)T54, p0500c

「窣覩波」條;No. 2149《大唐內典錄》(卷1) T55, p0224a。

70 [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卷 114,頁 3028。

71 「帝曰。自法師行後造弘福寺。…可為翻譯。遂召沙門慧明靈閏等。以為證義。沙門行友玄賾 等。以為綴緝。沙門智證辯機等。以為錄文。沙門玄模以證梵語。沙門玄應以定字偽。其年五 月創開翻譯。」No. 2060《續高僧傳》(卷4) T50, p0455a〈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可知玄應為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偷婆,……正言崒堵波,此云廟,或言方墳,皆義釋也。72

可知塔亦可被稱作廟或方墳。此外,由意譯而來的名稱還有:塔廟、墳、高顯、

廟、靈廟73等等。此外,《一切經音義》的「窣堵波」一則中寫道: 

窣堵波,上蘇骨反,下都古反,亦梵語塔也。古云蘇偷婆,古譯不正也。

即碎身舍利塼塔也。古譯或曰浮圖也。74

窣堵波即是供養舍利的塔,這裡提到還有一個譯名稱為浮圖。關於「浮圖」字音 的起源,與「浮屠」相同75。《魏書・釋老志》中有云:

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76

一般而言,浮屠與佛陀念音相近,常被視為梵文Buddha 的異譯,季羨林以為是佛 教傳入中國之路徑上的不同,而產生兩種不同的讀音77。而譚世保則認為,「浮屠 應為梵文Bodhisattva(後譯作菩提薩埵、略譯為菩薩、菩提、菩等)之古略譯」78。 原譯作浮屠,然因「屠」字的字義容易受人誤解而不適宜用作宗教方面的專有名 詞,故而改譯為「浮圖」。

至於浮圖何以會成為佛教建築物的代名詞,譚世保認為:「隨著人們賦予佛 字以Buddha 之義以後,浮圖就不須作為所有佛教事物的形容詞來使用。故漢代的 浮圖經、浮圖道等往往就被佛經、佛道等新詞取代。而浮屠(圖)本身卻被賦予       

太宗時僧人,曾協助玄奘法師的譯經大業。

72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 45) T54, p0605c。

73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34) T54, p0536a「佛塔」條;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29)T54, p0500c

「窣覩波」條;No. 2149《大唐內典錄》(卷1) T55, p0224a。

74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 2) T54, p0321b。

75 季羨林認為浮屠與浮圖的來源是相同的。詳見季羨林:〈浮屠與佛〉,《佛教十五題》,頁85,92。

76[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卷114,頁 3026。

77 季羨林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路徑有兩條,透過中介國本身語言的影響,而造成對 buddha 不同的 念音。

78 譚世保:〈浮屠與佛、寺、塔等名詞源流考〉,《漢唐佛史探真》(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年),頁 251-2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了一項新義,專指原來的浮屠(圖)祠。79」可知「浮圖」的意思後來便逐漸固定 成為一個空間的概念,是寺廟中各種建築的總稱。而到了北魏之後,官方文書統 一用「寺」或「寺舍」取代浮圖(屠),使浮圖(屠)之義再次轉狹,而被用來專 門做為佛塔的指稱80。而在唐代文本中,延續了北朝的用法,以浮圖、浮屠等詞來 稱呼佛塔的情形相當普遍,另外也常見以「佛圖」來稱佛塔者。

此外,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提到了另一個佛塔的異譯: 

支提,又名脂帝浮圖。此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或言方墳,或言廟,

皆隨義釋也。81

又曰,

支提,梵語也。或云脂帝浮都,或云浮圖,皆訛也。正梵音際多,或曰制 多,此云聚相,謂纍寶及塼石等高以為相也。82

這裡提到塔也被稱為「脂帝浮圖」和「脂帝浮都」。但是玄應也指出「支提」、「脂 帝」、「際多」與「制多」字音的源頭,與塔字源於 Stūpa 並不相同。支提應源自 梵文Caitya 一詞,其義有二:一,祭祀時所使用的聖火壇。二、「為了火葬而集聚 的薪,由Citā 派生而來。在死者的遺骨上作冢、土饅頭,或在這一場所植樹作為 標志。」83。可知Stūpa 與 caitya 字起源皆與古印度的喪儀活動有關。前者為聖賢 之人的墳塚,後者則指的是喪葬儀式中的聖火壇或是柴薪。唐代沙門義淨84在《南 海寄歸內法傳》中有提到:

       

79 譚世保:〈浮屠與佛、寺、塔等名詞源流考〉,《漢唐佛史探真》,頁 255。

80 譚世保:〈浮屠與佛、寺、塔等名詞源流考〉,《漢唐佛史探真》,頁 255-256。

81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44)T54, p0600a。

82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10)T54, p0368b。

83 湛如:《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頁173-174。

84 「咸亨二年。沙門義淨。自南海附舶。往西竺求經○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No. 2035《佛祖統 紀》(卷39) T49, p0368a;「聖歷元年五月,義淨三藏自西竺還。」No. 2035《佛祖統紀》(卷39) T49, p0370c。可知義淨為唐高宗、武后時期赴印度求法的僧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師世尊既涅槃後,人天並集,以火焚之。眾聚香柴,遂成大,即名此 處以為質底。是積聚義,據從生理,遂有制底之名。又釋,一想世尊眾德 俱聚於此,二乃積磚土而成之,詳傳字義如是。或名窣睹波,義亦同此。

舊總云塔,別道支提。斯皆訛矣,或可俱是。85

這裡提到的「質底」,是釋尊涅般後舉行火葬的場所,又稱「制底」、「支提」,有 積聚的意思。火葬時積聚柴薪、火化場所圍繞積聚著諸位有德之弟子、火葬完成 後積聚磚土而成墳塚。在《一切經音義》裡頭也提到: 

支提,又云脂帝孚圖,此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86

這裡同樣講到了積聚之意,其中,「累石等高」類似義淨所說「積磚土而成之」的 意思,指的是火化之後,建立起一座具有紀念性質的建築物,其意類似於窣堵波,

但來源則有所不同。在《摩訶僧祇律》中,提到兩者間的不同:

過去迦葉佛般泥洹後,吉利王為迦葉佛塔,四面起寶枝提,彫文刻鏤種種 彩畫,今王亦得作枝提。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枝提。如佛生處、得 道處、轉法輪處、般泥洹處、菩薩像、辟支佛窟、佛脚跡。此諸枝提得安 佛華蓋供養具。87

這裡提到,塔與支提的確存在差別。二者間的區別在於:塔為供養舍利的建築,

支提則為雕刻著佛像,建立在宗教上具有重大紀念意義處所之上的建築物;這些 與釋迦牟尼一生修法弘道息息相關的重要地點,對於弟子們而言,與釋尊的舍利 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並且,供養佛塔與支提皆可使用佛的供養具,可見禮敬支 提與佛塔,皆有著極為崇高的意義與位階。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塔與支提在字 義的運用上似無明顯差別,而同為指稱佛塔時的不同名稱。

       

85 No. 2125《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3) T54, p0222b。

86 No. 2128《一切經音義》(卷 45) T54, p0605c。

87 No. 1425《摩訶僧祇律》(卷 33) T22, p0498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漢代佛塔初入中國

 

東漢明帝時,白馬寺在洛陽建立,成為佛教在中國的第一所寺院。作為一個 外來宗教的信仰中心,其建築式樣該採用原汁原味的印度風格?還是入境隨俗的 在地樣貌?《魏書・釋老志》中記載: 

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 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

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 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