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型佛塔在寺廟建築中的轉變與發展

第三章 隋唐時期塔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大型佛塔在寺廟建築中的轉變與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隋唐時期塔的建立與發展

隋唐時期,塔的建築風氣相當盛行。除了延續南北朝以來,由皇室成員與官 方所主持的建寺造塔活動,而興造出極為高聳壯觀的大型佛塔之外,民間的興造 風氣亦逐漸開展起來,並以小型磚石塔的建造數量為最多。若從建造動機來區分,

民間造塔目的大致可分為「做功德」與「以塔為墓」兩種。功德塔是出家僧尼或 善男信女為了祈福、報恩、禳災等目的,而修建之小型磚石佛塔或泥塑供養塔。

其中,小型磚石佛塔多建於寺院之內;泥塑塔形制更小,可置於桌上膜拜、或以 結緣的形式供人請回家中供養。

墓塔的修建,是為已過世之出家僧侶或在家信徒而造的,用途有二:一是替 代墳塋、存放亡者遺骨;二是建於墳塚周邊,用以銘刻紀念追思的文字,並表達 為死者祈求冥福之意。此外,不論其中是否有存放亡者的骨骸於其中,墓塔皆建 於墓園或周邊區域。

本章將就南北朝以降的大型佛塔在隋唐時代的發展狀況,以及民間功德塔與 墓塔之修建等三個部分、分別加以討論,進而理解隋唐時期有關塔的興造狀況、

概念範圍、以及以建築物形式實際存在的大致概況。

第一節 大型佛塔在寺廟建築中的轉變與發展

 

一、隋代的全國性大規模造塔活動

實可傷歎。」〈王答蔣州事〉No. 1934《國清百錄》(卷2) T46, p0804c-p0805a。

2 [唐]魏徵:《隋書.高祖帝紀》(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 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 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卷1,頁1。

3 周雁飛:〈隋文帝發展佛教意識形態背景之探討〉,《普門學報》,2003年7月,頁2-3及8-12。

4 《續高僧傳》卷十八〈法純傳〉載:「文帝聞純懷素,請為戒師。……開皇十五年,文帝又請 入內,為皇后受戒。」No. 2060《續高僧傳》(卷18) T50, p0575b-p0575c。

5 No. 2060《續高僧傳》(卷 27) T50, p0682b。

6 No. 2060《續高僧傳》(卷17) T50, p0566b。

7 [唐]魏徵:《隋書・秦孝王俊傳》,卷45,頁1239。

8 No. 2060《續高僧傳》(卷18) T50, p0573c。

9 [唐]魏徵:《隋書.經籍志》,卷35,頁10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推廣的成果,初唐僧人法琳將之統計如下:

自開皇之初、終於仁壽之末,所度僧尼二十三萬人。海內諸寺三千七百九 十二所,凡寫經論四十六藏、一十三萬二千八十六卷。修治故經三千八百 五十三部。造金銅檀香夾紵牙石像等,大小一十萬六千五百八十軀;修治 故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許軀。宮內常造刺繡織成像及畫像,五色珠 旛、五彩畫旛等,不可稱計。10

相較法琳統計前朝的數目:北齊「右高齊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譯 經六人一十四部」;北周「右周世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譯 經四人一十六部」11;陳「陳世五主。合三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國家 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內大寺三百餘所…僧尼三萬二千人」12。文 帝在二十餘年間,建造寺院一千餘所,受度僧尼人數更突破二十三萬人,這些可 觀的數目造就了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股前所未有的盛況。

至於文帝敕建佛塔的數量,依照《法苑珠林》的記載,文帝曾三次下令派遣 高僧與官員分送舍利至天下各州起舍利塔,分別是:仁壽元年(601),以舍利奉 送三十州,選擇「高爽清靜」處建塔;仁壽二年(602)於五十三州立塔;仁壽四 年(604),再送舍利往三十州起塔,總共在一百餘處的佛塔中安置舍利13,這也是 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帝王之尊的身分所發起全國性舍利供養之大規模造塔活動的記 錄。

文帝分送舍利至各州的政策是基於其本人的佛教信仰。他在〈立舍利塔詔〉

中提到:

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並修福業。

       

10 No. 2110《辯正論》(卷3) T52, p0508b。

11 No. 2110《辯正論》(卷3) T52, p0507c-0508a

12 No. 2110《辯正論》(卷3) T52, p0503b-0503c。

13 No. 2122《法苑珠林》(卷40) T53, p0601c-0605a。《佛祖統記》則統計有一百一十一座塔。No. 2035

《佛祖統紀》(卷39) T49, p0361a。

15 No. 2060《續高僧傳》(卷26) T50, p0674a-0674b。

16 〈釋慧最傳〉:「豫毀其廊用待安塔。」No. 2060《續高僧傳》(卷10) T50, p0507b-0508a。

17 〈舍利篇感應緣〉:「山舊無寺者,於當州內清淨處建立起塔。」No. 2122《法苑珠林》(卷40) T53, p0602a。〈釋法顯傳〉:「仁壽末歲,置塔隴州…奉輿至彼藥王寺內。然寺去州一十餘里…乃移 近州北三王山下…仍構大塔。」為置舍利塔而遷寺的記錄。No. 2060《續高僧傳》(卷26) T50, p0670c-0971a。

18 羅西章:〈鳳泉寺隋舍利塔下銘〉,《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四期,頁19-20及24。

19 徐蘋芳:〈唐宋塔基的發掘〉,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 京:文物出版社,1984 年),頁 613-616。

23 No. 2060《續高僧傳》(卷17) T50, p0568b-0568c。

24 傅熹年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頁 4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願為建天台山國清寺30。此外,在經藏的收集與典藏方面也不遺餘力,在南方經歷 侯景之亂與改朝換代的戰火之後,共收集整理達十萬軸之多的經藏31。但是,煬帝 卻在大業五年(609),頒布了寺院統合的命令,寺院僧尼人數不足者裁撤,並下 詔僧徒無德業者還俗32,對佛教的盛大發展做出了抑制之舉,而這也使得文帝時所 建立許多雄偉富麗的廟宇成為荒蕪的廢寺。

煬帝資助興建的天台山國清寺,其規畫依照智顗生前所繪草圖而「創建寺塔」

33,佛寺初建時便已立塔。唐代李邕〈國清寺碑〉中稱此塔「蜂臺納景於下視,鴈 塔排雲於中休」34,居高臨下,四周山林泉壑之勝景皆可盡收眼底,應為頗具規模 及高度的多層大塔。然而,在會昌法難時,國清寺同在拆毀之列,寺塔亦難以倖 免。目前現存之九級磚塔已為南宋重建後的面貌,塔址位於寺廟山門之外,僅存 塔內石佛像為隋代遺留下的古物35,是故無法確知此塔於隋代初建之時的原有規模 以及相對位置。

二、大型佛塔在唐代的建立與發展

唐高祖李淵在煬帝大業年間,曾為次子世民之病祈福造像36;隋末起義之時,

       

30 「…至十七年…爰及滅度親承遺旨…晉王五體投地悲淚頂受…送頂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置國清 寺…」No. 2060《續高僧傳》(卷 19) T50, p0584b。

31 No. 2103《廣弘明集》(卷22) T52, p0257b-0258a。

32「五年。詔天下僧徒無德業者。並令罷道。寺院準僧量留。餘並毀折。」No. 2035《佛祖統紀》

(卷39) T49, p0362a。

33 No. 1934《國清百錄》(卷3) T46, p0811c。

34[唐]李邕〈國清寺碑并序〉,收入《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卷262,

頁2961。

35 金祖明,周琦,任林豪:〈試論天台山國清寺塔建築的建築年代〉,《東南文化》第6期(1990 年11月),頁149-151。

36 [唐]高祖:〈草堂寺為子祈疾疏〉,《全唐文新編》,卷 3,頁 32。

40[後晉]劉昫:《舊唐書.高祖本紀》(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卷1,頁16-17。No. 2103《廣 弘明集》(卷25) T52, p0283b。 宋老生處、鄭州等慈寺破竇建德處。No. 2149《大唐內典錄》(卷5)T55, p0280c。《辯正論》:「乃 下勅。凡所陣場並建寺。有司供給務令周備。宇內凡置十所。嚴整可觀。…」可知共建有十寺,

其他三寺不詳。No. 2110《辯正論》(卷4) T52, p0514a。

45 湯用彤:〈唐太宗與佛教〉,收入《往日雜稿》 (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頁 8-13。

46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年 12 月),頁 15。

47 No. 205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7) T50, p0259a。

48 No. 205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T50, p0275b-p0275c。

49 [唐]蘇頲:〈唐長安西明寺塔碑〉,《全唐文新編》,卷257,頁2873。No. 2053《大唐大慈 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T50, p0275b-p0275c。

50[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卷2,頁65。

51[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卷3,頁82。 京:中華書局,1955年),卷48,頁845-850。

56 [唐]韋述:《兩京新記》稱長安在「隋大業初有寺一百二十,謂之道場」…於寫書之開元十 年,佛寺則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高宗時佛寺數量應亦在百所上下。(見《兩京新 記》,卷 2,頁 12。)

57 傅熹年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頁 4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佛塔則位於兩座佛殿之前,未居於中心位置。這兩部唐代早期的圖經,承襲了 南北朝以來的寺廟空間觀,殿塔並存,殿塔位置安排雖前後稍有出入,但佛塔仍 居於重要的位置。然而,考察唐初佛寺的實際狀況,佛塔的存在卻正在急速的邊 緣化。

以貞觀年間皇家出資興建的慈恩寺為例,特地選定原靜覺廢寺舊址重新營建 而成,位於臨近皇宮、富有林泉形勝的曲江地區。寺廟建築如同宮殿般的華麗宏 偉,史稱「重樓複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58,但初無佛塔。

佛塔的建立,則要等到高宗永徽三年(652),才由玄奘法師提出倡議:

法師欲於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安置西域所將經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經本 散失,兼防火難,浮圖量高三十丈,擬顯大國之崇基,為釋迦之故迹。勅 使中書舍人李義府報法師云:師所營塔功大恐難卒成,宜用甎造。…於是 用甎,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倣西域制度,不循此舊式也。

塔有五級,并相輪露槃,凡高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

二千,凡一萬餘粒。上層以石為室。59

由上可知,造塔是在原先寺院的整體規畫之外,特別為安置西域帶回的經書與佛 像之用。並且,為了防範火災而希望以石材為之。此外,玄奘法師原欲建於中院 的南門之外,使增建之佛塔仍位於寺廟中軸線上,顯示其十分看重佛塔位置的態 度。但經實際協調後的慈恩寺塔為五層磚造,高一百八十尺,位於遠離中軸線外 的西院。而選擇建於西院的原因,龔國強則認為玄奘於西域取經時曾於那爛陀寺 學習數年,由於該寺範圍遼闊,主要的禮佛寺塔群位於寺廟西側,因此慈恩寺塔 的建立位置是受到玄奘於那爛陀寺時的空間啟發60。然而,就慈恩寺本身的空間布 局而言,佛塔已位於整體寺區相當邊緣的地方,且建寺之初未建佛塔,顯見佛塔 之於寺院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58 [唐]段成式:《寺塔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年),頁 31。

59 No. 205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7) T50, p0260c。

60 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頁217。

65 [唐]李嶠:〈宣州大雲寺碑〉,《全唐文新編》,卷248,頁2789-2792。[唐]李邕:〈鄭 州大雲寺碑〉,《全唐文新編》,卷263,頁2967-2968。[唐]李邕:〈海州大雲寺禪院碑〉,

《全唐文新編》,卷264,頁2975-2976。

66 [唐]李華:〈荊州南泉大雲寺故蘭若和尚碑〉,《全唐文新編》,卷319,頁3624-3625。[唐]

清晝〈唐湖州大雲寺故禪師瑀公碑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918,頁12542-12544。

67 [唐]孟詵:〈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259,頁2908-2909。

67 [唐]孟詵:〈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259,頁2908-29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