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隋唐時期塔的建立與發展

第三節 墓塔的建造與概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墓塔的建造與概況

一、僧人墓塔的建造概況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有為已故僧人建立墓塔的記載。以《高僧傳》為例,

為已過世之出家人建立墓塔者,亡者生前多為德高望重、有善行義舉、死後出現 瑞相吉兆,或是在火化完畢之後出現舍利子的僧人。時至隋唐,僧人墓塔的建立 更加盛行,由《全隋文補遺》與《全唐文新編》所收錄建塔僧尼的碑記、塔銘多 達兩百餘則,便可看出端倪。

首先,死後得以起塔而葬的出家人,其身分有宗派大師、寺院住持,有死後 肉身不腐、火焚不壞的神僧184,但絕大多數是一般寺院裡的比丘、比丘尼,甚至 還有為僧臘尚淺之沙彌尼建塔的紀錄185,可見為已故僧人造塔,似乎並無資格上 嚴格的限制與規範。

其次,負責為亡者操辦建塔事務的人,大多數為亡者所屬寺院之出家僧團與 在家弟子,少數則由家人親屬為之。實際從事造塔工作者,較大型的寺廟中有稱 為「專檢校修塔」、「修窣堵波檢校」186的專人負責,或是委託一組專業的造塔工 匠來處理,主其事者稱「造塔大匠」187、「造塔博士」188或「壘浮圖大匠」,由其 率領若干「次匠」共同擔負起整個墓塔的營造工程189。至於造塔經費來源,一般 是由僧俗弟子自行籌措。若亡者生前為受到朝廷敬重、或與皇室有所往來的高僧,

       

184 「後魏沙門釋志湛…後發看之唯舌如故。乃為立塔表之。」No. 2122《法苑珠林》(卷18) T53, p0418b。「魏沙門朱士行…依法火焚而屍不壞。」No. 2122《法苑珠林》(卷18) T53, p0418b。

185 [唐]季良:〈沙彌尼清真塔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920,頁12589-12590。

186 [唐]李充:〈大唐東都敬愛寺故開法臨檀大德法玩禪師塔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618,

頁7002-7003;[唐]蔡景:〈述二大德道行記〉,《全唐文新編》,卷398,頁。4587-4588。

187 [唐]復珪:〈大唐栖巖寺故大禪師塔銘〉,《全唐文新編》,卷916,頁12523。

188 [唐]郭湜:〈唐少林寺同光禪師塔銘〉,《全唐文新編》,卷441,頁5145-5146。

189 [唐]元英:〈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全唐文新編》,卷921,頁12632。

196 《卍新纂續藏經》No. 1530《法界宗五祖略記》X77, p620a,p624c。

197 [唐]張說:〈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231,頁2607-2608;[唐]

李邕:〈大照禪師塔銘〉,《全唐文新編》,卷262,頁2957-2961。

198 [唐]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賜諡大鑒禪師碑并序〉,《全唐文新編》,卷 587,頁 6690-6691。

199 吳其昱:〈荷澤神會傳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59 本第 4 分(1988 年),頁 900-901。

200 [唐]權德輿:〈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禪師塔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501,頁5902。

201 [唐]權德輿:〈唐大興善寺故大宏教大辯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 506,頁 5943-5944。

202 [唐]嚴郢:〈大唐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372,頁4301-4302。

203 袁萬里,笑山:〈西安香積寺與善導塔〉,《文物》1980年第7期,頁77-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依照對死者遺體處理方式的葬法不同,墓塔建立的方式與時間點亦有 所差別。唐代僧人道宣在《續高僧傳》中談到了有關佛教葬法的部分:

然西域本葬。其流四焉。火葬焚以蒸新。水葬沈於深淀。土葬埋於岸旁。

林葬棄之中野。法王輪王同依火祀。世重常習餘者希行。東夏所傳惟聞林 土。水火兩設世罕其蹤。204

這裡說明了印度原有火、水、土、林四種葬法。其中,土葬與林葬較常見於中國,

而水葬與火葬則較為少見。在道宣所處在的唐代前期,中國佛教曾出現以下數種 葬法:

又有臨終遺訣露骸林下。或沈在溷流通資翔泳。或深瘞高墳豐碑紀德。或 乘崖漏窟望遠知人。或全身化火不累同生之神或灰骨塗像以陳身奉之供。…

依照葬法的不同,起塔方式亦有所差別:「深瘞高墳、豐碑紀德」者為合於中國傳 統民情的土葬法,起塔者依墳構塔205,或於墳塋旁邊另行起塔紀念206,兼顧傳統 喪葬習俗與佛教信仰,行之者最多。

「全身化火,不累同生之神」者為火葬,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僧人行燒身 供養之法,在全身化為餘燼之後,再由弟子、親人為之起塔。或在僧人圓寂後採 行荼毗之法,先積香木為薪,澆以香油而焚化屍身。待火化完成後,收取骨骸或 舍利而起塔。經火化儀式之後起塔者,除可用一般窣堵波、或禪師塔稱呼外,又 可稱為灰身塔或舍利塔。例如,元和十五年(820),江西楊岐山甄叔大師的荼毗 儀式:

       

204 No. 2060《續高僧傳》(卷27) T50, p0685b。

205 闕名:〈大唐故上騎都尉方府君夫人張氏墓誌并序〉,《全唐文新編》,卷994,頁14424。

206 闕名:〈蘇君殘誌〉,《全唐文新編》,卷997,頁153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集眾木。積為香樓。用建茶毗。獲舍利七百粒。於東峯下。建窣堵坡。207

將香木層層的累疊如樓房般高,在熊熊烈火前進行莊嚴的儀式。又,文宗開成元 年(836)過世的安國寺大達法師:

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猶鬱。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 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賜謚大達。

塔曰玄秘。208

死後出現異香盈室的瑞相,而火化之後,弟子們亦在餘燼中拾得三百多顆舍利。

最後葬於塔中,並由朝廷賜下塔名為「玄秘」,還請到大書法家柳公權撰寫塔銘,

成為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此外,亦有高僧大德在火化燒出舍利子後,分與他人 建塔結緣。例如,天寶十三載(754)過世的天台宗玄朗大師:

既荼毗已,門人分舍利,起塔於左溪之西源,尊相法也。城邑之人,願獲 親近,分半舍利,起塔於州之東原,申永慕也。209

僧人墓塔一般皆建於寺廟的周邊地區,然因左溪大師學問淵博,說法精湛,而又 獨修苦行三十餘年,因而聲名遠播,使婺州官民請求分舍利於州邑附近建塔,因 而分建為兩座舍利塔。

此外,「臨終遺訣,露骸林下」的是林葬法,與「沈在溷流,通資翔泳」的水 葬法、「乘崖漏窟,望遠知人」的石室瘞葬,同被歸類為露屍葬法。其方式「是將 死者的遺體直接暴置於野外,或沉之於水中,讓水陸空行的種種鳥獸蟲魚食用,

主要的目的在捨身血肉」210,是以自己的身體血肉布施供養於自然界廣大眾生的

       

207 [唐]至閑:〈楊岐山甄叔大師碑銘〉,《全唐文新編》,卷919,頁12555。

208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 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 743,頁 8667。

209 [唐]李華:〈故左溪大師碑〉,《全唐文新編》,卷320,頁3629-3630。

210 劉淑芬:〈唐代俗人的塔葬〉,《燕京學報》新七期,頁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慈悲表現。其中,水葬在中國絕少出現211,並且沒有修墳起塔的問題;採取林葬 與石室瘞葬者,則多有後續的建塔之舉。

採行林葬法的僧人,有一大部分是三階教派的僧侶。三階教派的初祖信行禪 師,在世時廣為宣揚《屍陀林經》和《佛說要行捨身經》中「死施」的布施觀,

過世之後,弟子們「送屍終南山鴟鳴之堆…捨身收骨…樹塔立碑在于山足」212, 親自實踐生前所宣揚的捨身林葬之法。其後,因受到信行禪師的宣揚與感召,教 派內的僧人死後亦多於終南山楩梓谷口的鴟鳴堆舉行林葬。待施身儀式完成之 後,或直接收拾遺骨建塔,或是先加以火化,再於信行禪師塔周邊的腹地建塔。

以開元二年(714)逝世的法藏禪師為例:

施身於終南山楩梓谷屍陁林。由是積以香薪,然諸花氎,收其舍利,建窣 睹波于禪師塔右。213

同樣也是先採行施身法,之後再塔葬,且選擇追隨信行禪師而同樣葬於終南山楩 梓谷口。此外,部分出身河北與長安地區,常依止《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中觀 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法進行修行,或特別修習禪法 與頭陀行的僧人,也有認同而採行林葬者214。以貞觀十六年(642)入滅於長安會 昌寺的空藏法師為例,他並非三階教派的僧人,而著重於三論的中觀思想、與涅 槃經的鑽研與修行。在他去世之後,先於龍池寺側舉行林葬。事畢,再由弟子收 取骨骸起塔215

石室瘞葬在唐代亦為與露屍葬關係密切的一種葬法。石室原是僧人修行坐禪 的場所,「由於有些僧人終生在此修行,就死在此地。又,從晉代開始,石室也成

       

211 僧人行水葬之法,在《續高僧傳》僅有一例。〈隋相州鄴下釋玄景傳〉:「自生常立願。沈骸 水中。及其沒後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瀅之中。」No. 2060《續高僧傳》(卷17) T50, p0569c。

212 No. 2060《續高僧傳》(卷16) T50, p0560a。

213 [唐]田休光:〈法藏禪師塔銘并序〉,《全唐文新編》,卷328,頁3710-3711。

214 劉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大陸雜誌》第 96 卷第 1 期(1998 年),頁 27-28;

第 2 期,頁 73-76。

215 No. 2060《續高僧傳》(卷28) T50, p0689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佛教僧人藏屍之所。一直到唐末,此一風氣仍然不衰」216。印度的露屍葬並無 此種形式,張乃翥則根據考古發現認為:

鑿岩為穴,洞宇安人,在我國由來已久,山東曲阜九龍山的漢魯王陵及河 北滿城漢中山王陵就是這種洞穴岩葬的早期實例。嗣後,我國四川地區受 到上述岩葬習俗的影響,加之區域氣候因素的制約,崖墓葬人的作法遂至 日益普遍,演成世風。217

由考古資料發現到洞窟瘞葬在中國傳統葬法其實由來已久,在漢代便可以找到相 關的例子,尤其是在四川地區最為盛行。但是,洞窟瘞葬卻在很早便與佛教發生 關聯,由現存四川地區數以千計的崖墓中,發現到多處崖墓中的享堂門額上,雕 刻著結跏趺坐的佛像,由此可知,中國原有的洞窟瘞葬,早在東漢時期即與東來 的佛教文化發生關聯。其後並在魏晉時期的秦嶺地區,發展出佛教徒鑿崖為龕的 石室葬法218

隋唐時代,石室瘞葬的風氣盛行。選擇瘞葬的出家僧人在空間取得方面,或 挑選自然形成的窟穴,或在天然山壁上以人工開鑿出石室空間,或以人力搬運石 塊、累石而成窟室。石室的出入口通常不加以封閉,呈現出既可遮掩視線卻又不 妨礙出入的半開放空間。

石室瘞葬與林藏的差別主要在於:「林葬是直接將死者的遺體暴露在林野中,

一無遮掩;而石室瘞葬則是將屍體置於石窟或石室之中,略有掩蔽」219,二者間

一無遮掩;而石室瘞葬則是將屍體置於石窟或石室之中,略有掩蔽」219,二者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