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填築材料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0-5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 地震:

2.5 加勁擋土結構之材料

2.5.2 填築材料

1.填築土料之選取與基本要求:

填築土料之性質攸關加勁擋土結構安全至鉅,表 2.1 為周南山等 人(2004)依據國內加勁擋土結構設計與施工之經驗,並參考實際破 壞案例,以及考量環境與生態之影響,所建議之填築材料規範值。

台灣目前之加勁擋土結構基於經濟考慮、棄土不易、砂石日漸稀 少及土方平衡、環保要求等因素,常就地取材作為填築土料。除了腐 質土等不宜土料外,幾乎大部分的現地土壤(包括泥岩)均曾應用於 加勁擋土結構。凝聚性土壤作為填築土料,成功之案例固多,亦有不 少失敗之實例,端視阻水、排水設施是否有效及夯實是否確實而異。

此外,凝聚性土壤材料的潛變行為亦是應用上需注意的問題。在設計 時須考慮萬一排水失效,凝聚性土壤因飽和而強度降低之後果,故在

選擇參數時應較為保守。例如凝聚力(c 值)若可能因飽和而喪失時,

即需予以忽略或僅假設一甚小值代替(周南山等人,2004)。

林世偉(2000)以有限元素程式模擬加勁擋土牆動態行為。研究結 果顯示,於牆高較低時,粘土回填料若於最佳狀態夯實,則其牆面變 形、側向土壓力及加勁軸力等,均較砂土所得者為低,惟其遇水弱化 後,則變形量劇增,因此使用粘土作為填築材料時,應注意其夯實含 水量及完工後之截排水設施。

表2.1 加勁擋土結構之填築土料建議規範值(周南山等人,2004)

加勁擋土結構種類

填築土料及配規格

第一類 加勁擋土牆(傾 角≧70°)及屬 極重要結構之 加勁邊坡(Ⅰ)

第一類 加勁邊坡(Ⅰ) 45°<θ<70°)

及屬重要結構 之加勁邊坡

(Ⅱ)

第三類 加勁邊坡(Ⅱ)

θ<45°

最大粒徑(mm) ≦125 ≦125 ≦125

LL(﹪) - - ≦50

PI(﹪) ≦6 ≦15 ≦25

125mm 100 100 100

4.75mm(4 號篩) 20-100 20-100 0-100 0.425mm(40 號篩) 0-60 0-70 0-100

0.075mm(200 號篩) 0-20 0-30 0-100

可能符合上述要求 之統一土壤分類

GW、GP、GM、

SW、SP、SM

GW、GP、GM、

GC、SW、SP、

SM

GW、GP、GM、

GC、SW、SP、

SM、SC、ML、

CL 2.夯實土壤之濕陷(Hydrocollapse):

夯實土壤為築造加勁擋土結構之必要構材,然而在此方面之相關

研究長久以來均較偏重於土壤強度之影響,但在事實上即使是在施工 品質控制良好之情況下,夯實填土仍可能因土壤種類、填方厚度、外 載荷重、土壤含水量及環境變化等因素而發生程度不等的濕陷,因而 對夯實構體或其相關設施可能產生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吳淵洵等 人,1997)。

依據吳立炫(2000)之整理,濕陷之定義為於乾燥環境下沉積或 經人工夯實之土壤,於不飽和狀態下因水分之浸入而導致其結構坍 陷,體積產生壓縮之變化。一般的夯實填土,均是在不飽和之狀態下 完成,因此其土壤結構並未經水分充分作用。換言之,土壤的顆粒與 顆粒間仍然是液、氣體共存;而傳統大地工程之觀念亦多認為,夯實 填土完成之後的土體結構並無沉陷上的問題,而較少加以防範,使濕 陷常在大雨之後或完成後處於長期浸水之狀態下發生。

影響濕陷性之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種類、浸水前含水量、初始乾密 度、夯實度及所承受的荷重。對夯實土壤而言,受水入浸產生濕陷前 其含水量和夯實度,決定了其日後之濕陷特性,而在填土工程不斷進 行的過程中,其飽和度、土體結構及荷重亦隨之而改變,故有關夯實 過程的改變亦要加以注意(吳立炫,2000;張育維,2001)。

依據吳淵洵等人(1997)之研究,濕陷之產生是由土壤組成及結 構、含水量、夯實度和荷重等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所有夯實填土均

可能產生不等程度的濕陷且一般而言,細料含量愈多,濕陷性愈大。

濕陷大致隨夯實時之含水量及夯實度之減少,夯實後荷重之增加而增 加。抑止濕陷之產生必須將所有影響因素納入考量,僅控制其中單一 因素並無法完全成功,惟由研究可知含水量及夯實度是影響濕陷之最 主要因素。相關試驗研究亦已證實,提高夯實含水量及夯實度即可有 效降低砂質土壤產生濕陷之可能(吳振福,1999;吳立炫,2000;張 育維,2001)。目前有關濕陷之量测方式,依據吳立炫(2000)之說 明,可參照 ASTM D5333 之規定,將預定含水量之重模試體,於壓 密儀中依序施加至預定垂直應力後,再將水浸入試體。針對水浸入前 後造成試體體積產生的變化,定義濕陷指數(Ie)及濕陷潛能(Ic)。

濕陷指數(Ie):當所受的荷重應力依序加載到達 200 kPa 時,此 時試體因浸水而產生體積上的變化,即定義為濕陷指數Ie。在工程上 可藉由濕陷指數的大小而加以分類以供量化濕陷程度的描述(表 2.2)。

濕陷潛能(Ic):土壤在依序受到各級荷重應力時,因浸水而產生 體積的變化,量化土壤在不同荷重下因水的浸入而產生濕陷的程度。

依據表2.3 可由濕陷潛能分類其嚴重性。

Ic 之 計 算 方 法 如 下 :

 

%

100

0 100

0 

 

 

 

 

 

d d d d d d

I

f i f i … … (2-6)

其 中

d=測 微 計 讀 數 , mm

d0=設 定 接 觸 應 力 ( seating stress) 時 的 測 微 計 讀 數 h0=初 始 試 體 高 度 , mm

di=施 加 至 預 定 應 力 後 , 浸 水 前 的 測 微 計 讀 數 , mm df=施 加 至 預 定 應 力 後 , 浸 水 後 的 測 微 計 讀 數 , mm (df-d0)/h0=施 加 至 預 定 應 力 後 , 浸 水 前 的 應 變

(df-d0)/h0=施 加 至 預 定 應 力 後 , 浸 水 後 的 應 變 濕 陷 潛 能 亦 可 以 下 式 表 示 :

(%) 100

0



 

 

h

I

c

h

………..( 2-7)

Δh= 浸 水 後 試 體 高 度 的 改 變 h0= 試 體 初 始 高 度

或 以 孔 隙 比 之 方 式 表 示 :

(%) 1 0 100

 

 

e I

c

e

………..…..( 2-8)

Δ e= 浸 水 後 改 變 的 孔 隙 比 e0= 初 始 (重 模 試 體 )孔 隙 比

表 2.2 濕 陷 指 數 的 分 類 ( 吳 立 炫 , 2000)

濕 陷 程 度 濕 陷 指 數 Ie,%

正 常(None) 0

輕 微(Slight) 0.1 至 2.0 輕 度(Moderate) 2.1 至 6.0 輕 度 嚴 重(Moderate Severe) 6.1 至 10 嚴 重(Severe) >10

表2.3 土壤濕陷可能性分級標準(吳立炫,2000)

濕 陷 潛 能 Ic (%) 嚴 重 性

0 – 1.0 安 全

1.0 – 5.0 略 有 危 險 5.0 – 10 危 險 10. – 20 高 度 危 險

Ic

..>

20 極 度 危 險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