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案例 2-新竹縣寶山鄉某道路邊坡崩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62-66)

第三章 破壞案例描述

3.2 案例描述

3.2.2 案例 2-新竹縣寶山鄉某道路邊坡崩塌

之加勁層格網埋置深度僅約3m。此與前人研究之建議值不符(周南 山等人,2004),而破壞之發生亦足以反証加勁格網設計長度不足。

c.施工監造:半挖半填構築之加勁結構,於原土層與加勁結構之界 面需以階梯方式開挖並確實夯實填築土料,以避免形成邊坡之弱面。

觀察裸露之破壞面,推測原邊坡之施工並未注意此項重點。

為SM,厚度約 3~5m;(2)岩層,為高度風化之黃棕色砂岩,砂岩 層中植物化石含量頗豐,顆粒細小,膠結不良,層理不明顯,節理亦 不發達,厚度約 10~15m,其間於深度約 10m 及 15m 處分別夾有層面 近似平行,厚度約為10~60cm 之灰棕色泥岩,其方位約為

N70E/15NW,與裸露面呈斜交構造(照片 3.8)。岩質顆粒細小,膠 結良好。

3. 水文概況:

坍塌路段位於道路緩降坡之轉彎處,其地形造成上邊坡地表逕流 集中於此,並自坍塌路段之邊坡坡面排除,形成長期坡面沖刷及地表 水入滲之現象。坍塌坡面位處谷地地形之南側,坡面佈滿青苔(照片 3.9),極為濕潤且有滲水情形。由破壞裸露面之觀察可知,地下水位 位於地表面下約1m,且由上邊坡路段順坡勢匯集於此排出並已造成 加勁結構體之基礎積水。此外,地面排水設施之設計,依據現場觀察,

照片3.7 坍塌界面陡峭,形似平面滑動破

照片3.8 坍塌界面裸露之地質構造

道路路面排水僅於內側設置矩形排水溝,外側紐澤西護欄之排水孔則 大多阻塞。

4.原設計概述:

依據現場之勘察,可推估原加勁邊坡之設計剖面及加勁材之配置 如照片3.10 所示。邊坡總高度為 19m 分成三階。加勁格網埋置長度 分別為第一階7m、第二階 7m 及第三階 5m,牆面坡度為 1:0.3(V:

H)。牆體內部排水設施僅第一階含一層碎石級配,於滑落之加勁土 體內未見水平排水管,牆體與原地層之界面處亦未設置截排水層。本 邊坡位於下坡轉彎處,降雨逕流或地下滲水均匯集於此,而道路側邊 紐澤西護欄排水孔阻塞,以及道路兩側排水溝阻塞或未連續,無法有 效渲洩地表逕流而滲入邊坡。

5.破壞原因之推論與探討:

(1)自然因素:

a.降雨:事故發生時適逢艾利颱風侵襲,連降數日豪雨影響邊坡之穩

照片3.9 破壞裸露面顯示地下水水位 照片3.10 原設計加勁材長度

定。雨量紀錄如圖 3.2 所示。

b. 地質構造:由現場觀察可知,現地之地質構造為砂岩夾泥岩,

其透水差異特性導致地下水易進難出,水滯留於地層內,造成剪力強 度降低。

(2)人為因素:

a. 分析設計:由現場觀察可知,坍塌之加勁邊坡之加勁材埋設長 度僅約為坡高(H)之 0.5~0.6(照片 3.10),較一般規範之建議值 0.75~1.0H 為短(周南山等人,2004),因此研判原邊坡設計之加勁材 所能發揮之錨碇力不足以抑止加勁土體之下滑。此外,原谷地坡面陡 峭且無適當之承載層,原加勁邊坡並未加強基礎工程或設置止滑樁,

造成加勁結構體缺乏基礎抗滑能力以致全面崩坍。

b. 監造施工:坍塌界面陡直平滑,顯示原加勁邊坡施工時可能未

觀察日期

0 50 100 150 200 250

8/1 8/4 8/7 8/10 8/13 8/16 8/19 8/22 8/25 8/28

日 期 雨 量 (mm)

3.2 案例 2 之崩塌前雨量紀錄(中央氣象局,2005)

(mm)

(3)綜合研判:

依據上述破壞事證之探討及現場勘察結果,本案例之滑動應發生 於回填之加勁層與原地層之界面。由於設計與施工均未重視界面破壞 之可能性並予以有效防範,因此於豪雨時,地面逕流大量入滲,導致 地下水滲流激增,浸潤土體,增其自重,降其強度,邊坡漸趨失穩,

復因挖填界面未設任何抗滑抑止結構,遂於此處發生坍滑,造成全面 破壞。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