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案例 1-新竹縣北埔鄉某道路邊坡崩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8-62)

第三章 破壞案例描述

3.2 案例描述

3.2.1 案例 1-新竹縣北埔鄉某道路邊坡崩塌

1.工程概要:

本案位於新竹縣北埔鎮之某聯外道路,道路設計為雙向車道,路 寬約為16 m,為某風景區之主要聯絡道路,假日交通流量極為頻繁。

本路段為一半堤半塹完成之道路,採上邊坡土方填築道路基礎。崩塌 路段為一彎道,崩塌處為一以加勁擋土結構築造之下邊坡,坡度約為 70。坡頂地面建物有一三合院式民宅,餘則為人行步道、綠地及停 車場,坡趾下方則緊鄰野溪且位於凹岸攻擊側(照片 3.1~3.2)。道路上 邊坡具有明顯滲水情形,顯示此地地下水豐富,並已造成部分邊坡沖 蝕破壞。

2.原設計概述:

本案之原設計依現場勘察,為一坡距比1:0.3(V:H)之三階植生回

照片3.1 崩塌之道路邊坡與道路 照片3.2 加勁邊坡坡趾位於野溪凹岸

包式加勁邊坡。使用玻璃纖維加勁格網,層間垂距為 50 cm,埋置長 度約為10 m(第一階)、6m(第二階)及 3m(第三階)。

3.破壞過程概述:

崩塌路段於民國93 年 2 月初大雨後即曾出現寬約 20 m 之小幅坍 方,工程單位隨即修復,並於崩塌之加勁邊坡坡趾前增設一道8m 高 之重力式擋土牆加固。然於同年8 月下旬,艾利颱風夾帶連續四天之 豪雨侵襲後,同一工程距此邊坡約50m 之另一路段隨即發生全面性 之崩塌。此次崩塌範圍寬度達80m,長度約為 15 m,崩塌平均深度 約為15 m,崩塌量估計約 9,500m3。崩塌外形如圈椅狀,破壞類型則 似圓弧滑動(照片 3.3)。滑動方向約為東西方向,自路面朝坡趾方向 分成3~4 階呈扇形散開。冠部主坍壁相當明顯,呈一高差約 5 m 的陡 坡,冠部後方瀝青混凝土路面亦出現明顯平行道路方向之張力裂隙與 路面沈陷。滑動體頭部除南側仍殘留加勁土體外,餘均為原地層,而 殘留之加勁格網亦呈現拉扯斷裂現象,顯示破壞面應位於加勁土體與 原地層之界面或界面之後方(照片 3.4)。崩塌之累積材料(accumulation mass)為含水量相當高之棕褐色至棕黃色之砂質土壤,其間並混雜崩 落之地表植被、瀝青混凝土路面、人行步道之殘渣與電力、通訊管線 及其共同管道結構之破碎塊體 (照片 3.5~3.6)。崩塌殘餘土之累積區 表面未見加勁土體,研判崩塌曾多次發生,以致較深層之土壤覆蓋接

近坡面之加勁土體。

4.破壞原因之推論與探討:

本案為一加勁擋土結構外穩定型之全面破壞,顯示破壞之原因可 能以區域型因素之影響為主。依據現場勘察以及資料研析結果,本案 之破壞原因可分成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二方面加以檢討:

(1)自然因素:

a.降雨:根據中央氣象局之日雨量紀錄(圖 3.1),本路段崩塌前適逢 連續豪雨,最大單日降雨量趨近200mm 左右,上邊坡及路面匯集大

照片3.3 破壞類型似為圓弧滑動 照片3.4 加勁邊坡之破壞面約位於界面

照片3.5 破碎之地面殘渣 照片3.6 倒塌之電力線路

量逕流及地下水至崩塌路段之加勁填方區,經連日持續作用,造成土 壤剪力強度降低。此外,暴雨後河水水位之急洩(rapid drawdown)

也可能是坡趾破壞原因之一。

b.河岸侵蝕:豪雨造成坡趾處溪水暴漲,沖刷坡趾同時浸潤土體,導 致邊坡呈失穩狀態。

(2)人為因素:

a.排水設計:豪雨時路面排水系統渲洩不及造成漫流,地表逕流因道 路坡度之關係均流入加勁區,而排水設計未能考量此項因素。此外,

坡緣設置土堤植栽及坡頂鋪設透水路面之設計方式,復使大量漫流雨 水得以迅速滲入坡體,且現場地下水本就豐沛,在在使得加勁土體後 方之滲流量與一般條件不同,而本案加勁邊坡之排水系統顯然並未依 實際需要調整,導致排水能力嚴重不足。

b.分析:本案為暴雨後所發生之整體滑動破壞,由現場觀察最頂部

195.5

0 50 100 150 200 250

8/1 8/4 8/7 8/10 8/13 8/16 8/19 8/22 8/25 8/28 日期 雨量(mm)

崩塌發生日期(8/25)

(mm) )

3.1 案例 1 之崩塌前雨量紀錄(中央氣象局,2005)

之加勁層格網埋置深度僅約3m。此與前人研究之建議值不符(周南 山等人,2004),而破壞之發生亦足以反証加勁格網設計長度不足。

c.施工監造:半挖半填構築之加勁結構,於原土層與加勁結構之界 面需以階梯方式開挖並確實夯實填築土料,以避免形成邊坡之弱面。

觀察裸露之破壞面,推測原邊坡之施工並未注意此項重點。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