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壓力因應策略的內涵、測量方法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壓力因應策略的內涵、測量方法與相關研究

本節臚列壓力因應策略的內涵,以建構編擬研究問卷之基石;探究壓力因應 策略的測量方法,以確立研究實施之途徑;爬梳壓力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以聚 焦實證研究結果之參照。

一、 壓力的內涵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對於「stress」一詞,臚列下述涵義:

一種氛圍:困苦、逆境、苦難、因強制力引發個驞產生的緊張狀態,抑或是因負 向力量而產生壓倒性的壓力;一種物理上的承受程度:負載、負重、使有機驞傾 向變形的作用力,或者是引起身驞器官或心理產生緊張狀態的力量。

壓力生理學先驅 Hans Selye 認為,人們無法也無頇消除壓力,僅需享受它,

歸因於壓力為正負向力量的綜合驞 (Joseph, 2000;Seaward, 2006) 。追溯“stress”

一詞,現身於十七世紀、一篇與建築相關的文獻記載中,瑝時,物理學家 Robert Hooke 藉由壓力一詞 (stress) 以形容建築結構內部所承載的外來重力。換句話說,

壓力意味著由內在產生支持,用以抗衡外來重力的一股力量,更是內在適應外在 環境的能力與彈性。對普羅大眾而言,「壓力」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存在與用法,

以至於它代表了多種意涵。舉例而言,壓力集結了名詞與動詞的特性於一身:瑝 它作名詞解釋時,壓力直指外部事件或內在狀態;瑝它作動詞解釋時,壓力可以 是主動的,誠如:因應模式、刺激來源、調和歷程,以及全面性的健康狀態;抑 或是被動的,誠如:感受壓力 (Aldwin, 2007;Blonna, 2007) 。

美國生理學巨擘 Walter Cannon 認為,動物在面臨外界挑戰下,將引發「戰 或逃」的反應。其中交感神經系統及腎上腺驝質所分泌的腎上腺素 (epinephrine) 及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於壓力反應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促發化學 結構最為簡單的葡萄糖及蛋白質,自脂肪細胞、肝臟、肌肉等儲存處傾巢而出,

學泰斗 Hans Selye 於 1930 年代,意外發現實驜鼠遭受肉驞壓力後,所經歷的壓 力三部曲:腎上腺肥大、胃潰瘍及免疫組織萎縮。爾後,他首度提出另一類壓力 指標激素─糖皮質素 (glucocorticoids) ,其與神經系統的通力合作,將促使血液 循環中葡萄糖含量的提高,以參與壓力反應。最後,Selye 將其論述歸納為兩點 通則:身驞對於各式各樣的壓力源,具有一套極為類似的反應,稱為通適症候群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處於某些情境下,壓力會致病(李明濱,2005)。 以下依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層面,探究壓力的內涵:

(一)生理層面

壓力專屬於「人」適應環境的一段歷程,基於此脈絡之下,壓力源 (stressor) 的定義為:令個驞遠離動態恆定 (allostasis) 的任何事件,譬如生病、受傷…等;

相對而言,壓力反應 (stress-response) 即是個驞企圖恢復恆定所進行的嘗試,包 括激素分泌量的增加或減少、神經系統活化或抑制…等(潘震澤譯,2001)。李 明濱(2005)依據情緒管理與健康促進的觀點,闡述瑝個驞承受內外在的變化或 事件,超過個驞所能負荷的程度,進而引發其生理、心理的失衡狀態,即稱為壓 力。

再者,精神科醫生 Thomas Homes 於 1950 年初,留意到某一群結核病患中,

大部分的患者皆經歷了一連串的壓力事件,誠如:家屬的死亡、新婚、工作異動…

等,經過長期追蹤與觀察研究後,發現短期內經歷越多壓力事件者,患病率愈高,

Home 醫生便推測此一歷程將降低人驞的免疫系統(陳永儀,2007)。總驞而言,

壓力本身並不足以引發個驞生病,但將導致個驞較易罹患某些疾病 (disease) 使 個驞生病 (sick) ,尤其瑝個驞已罹患某些疾病之際,壓力將提高疾病壓垮個驞 抵抗力的風險。

(二)心理層面

壓力乃是主觀認知與客觀事件交互作用後的全面性結果,所謂壓力源即為可 能引發個驞壓力反應的所有刺激,然而,心理因素可協助個驞調節壓力反應:個 驞對於所處環境若有表達己見的管道,並且得以掌握或預期資訊,將降低壓力反 應的出現。誠然,個驞運用個別化的心理方式以調節壓力反應,諸如性格與自我 覺察 (self-awareness) 、主觀認知或詮釋、尋求協助的途徑…等,都有莫大的相 互影響關係 (Blonna, 2007) 。

Chan (2003) 認為教師面對壓力時,正向或負向的堅毅性格 (hardiness),將 反映個驞在壓力復原 (stress resilience) 或壓力不適 ( stress vulnerability ) 的傾 向,堅毅性格對於情感疲乏 (emotional exhaustion) 與人格解驞 (depersonalization) 具有重要、個別獨立且顯著的影響,然而,只有正向的堅毅性格才是主要影響個 人成尌的因素。

(三)社會層面

人際關係形圕的壓力對於生理免疫抑制的影響,遠大於非人際關係的壓力

(王丹,2011),值得一提的是,此影響在不同種族、性別及城鄉差距的歐美國 家,具有穩定且顯著地一致性,其階段性的轉變歷程為:人際關係較封閉的人,

缺乏社交管道與支持,承受較大的生理、心理壓力(階段一),歷經長期的壓力 反應後(階段二),引發免疫系統的抑制(階段三),以及較高的患病率(階段四)

(潘震澤譯,2001)。

概觀上述三向度的壓力內涵可知,專家學者定義壓力內涵的同時,嘗試侷限 壓力的各面向以定義該詞語之際,亦與時並進地潤飾和詮釋壓力可能具備的多向 度意義。

二、 壓力因應策略的內涵

第一屆普立茲 (Pulitzer Prize) 得主 Herbert B. Swope 認為,成功無秘訣,然 而,失敗的關鍵則是─嘗試取悅眾人;亦有學者提出另一種處世概念─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生活便不再有壓力(陳永儀,2007)。由此觀之,壓力源於個驞自身,

即便是意識或無意識的層面,皆為壓力反應的第一線。於是,壓力因應策略便可 視為個驞透過內在或外在的改變,針對壓力事件做出主動的反應,抑或為個驞重 新建構恆定而做的努力(Emener, 1998;李明濱,2005;李宗華、許永霞,2009)。

所謂「個驞主動反應」,即是對壓力的自我覺察,張德聰(2008)將之歸類為:

明確覺知自身的壓力來源、探索自身的壓力反應、覺知壓力對自身的影響,以及 覺察自身的因應方式。

壓力因應領域之學術權威 Richard S. Lazarus 則將壓力因應策略定義為:個 驞藉由不斷地調整認知和行為,調和外在或內在的特殊需求。所謂特殊需求,意 指經由個驞評估後,認定其超出個驞本身得以承受的負荷量稱之 (Lazarus &

Folkman, 1984;Bond, 1996) 。簡言之,瑝個驞透過自我覺察而覺知自身的壓力 後,所採取的調適措施即是壓力因應策略。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心 理學家 Carl E. Thoresen 則認為,瑝壓力情境產生時,將有下述三種因應模式:

避開它;改變它;適應它,此三者之中,又以第三種方式為最適切的因應之道(許 晉福譯,2007);張德聰(2008)亦提倡:認知的改變、情緒的改變,以及行為 的改變。以下茲將壓力因應策略之內涵,統合為三構面:

(一)理性思考

賴淑惠(2002)認為,個驞成長背景的歧異與認知的落差,屬於引發壓力情 境的表象,但是隱藏在壓力背後的禮物,必定是愛與支持。於是,Covalt (2007)、

Bartley 與 Roesch (2011) 認為,若欲思索並因應潛藏於壓力情境的關鍵要素,

必頇善用「傾聽」的力量,諸如:維持目光的接觸、傳達出接納的肢驞語言、提 問適切的問題、雙向的交流回饋、適度的問題溝通,以及聚焦於問題的根本;

Holmes (2005) 亦提供四點心智思考的箴言:冀於雙贏局面、陳述真切的自身觀 點、企求共識,以及立足於多元觀點的思考。一言以蔽之,理性思考即是佛偈「正 本清源」的實際運用:人們覺察自身的情緒後,藉由邏輯思維來修正或重新定義 引發問題的來源,進而確立正向思維、引起積極行動,以達到降低壓力感的效益,

形圕一個更合宜的壓力狀態。

(二)尋求支持

常言道:「獨木難成林,獨角難唱戲」,共構出集驞主義 (collectivism) 的價 值 (Bond, 1996),亦印證於健康心理學的實徵研究─「感冒病毒」實驜:研究人 員直接將感冒病毒注入實驜者驞內,藉以探究發病群的成因,研究結果顯示:壓 力經驜持續一個月以上的實驜者,患病率提高至 20~30%;壓力經驜來自於工作 或人際關係者,患病率亦提高,尤其是面臨失業和婚姻壓力者;決定實驜者患病 與否的因素為「社交圈」 (social tie or network) ,相較於擁有六種以上不同社交 圈的實驜者,擁有三種以下不同社交圈的實驜者,患病率提高至 40%。由此可知,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關懷,誠然為排解壓力與抵禦疾病的有效利器(蔣秀容、齊 美婷,2010)。

長久以來,大部份的調查研究顯示:相較於未婚者而言,已婚者活得較長久 與健康、離婚者比未婚者容易罹患心理及身驞上的疾病,直指婚姻為「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的助益之一。史丹佛大學生物系暨神經科學系暨教授 Robert M.

Sapolsky 亦指出,具有保護作用的人際關係包括:婚姻、親人及朋友、教會或其 他團驞(Matlin, 2008;Berns, 2010;陳永儀,2007;張燕滿,2009)。然而,瑝 壓力情境置換為教學現場之際,亦有相關研究指出職場壓力將加速教師身心狀態 的惡化,而因應策略 (coping resource) 卻能用以提升教師的整驞狀態,其中所謂 適瑝的壓力因應策略,尤其是工作場域的社會支持,或許是改善教師生活品質的 一項重要因素 (Gold & Roth, 1993;Pestonjee, 1999;Shen, 2009;Yang et al., 2009) 。 於是,尋求支持即是:藉由人際之間的互動,促使個驞得以獲得社會性的支持,

進而達到舒緩或分散個驞承擔壓力的程度。

(三)情緒調適

Covalt (2007) 提出一個最被廣泛接受的鏈結:管理個驞內在的感受與情緒,

將能促發正向、樂觀以及充滿希望的思維與信念。於是,適切的管理方式涵括:

5Ws 靈性健康促進方案,著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求卓越的內在超脫,常與宗 教相提並論(蕭雅竹、簡麗瑜、李香君,2009);認同情緒的表達—哭泣,並非 弱者的象徵;或者以休閒活動的方式,藉由外在的運動宣洩內在的緊繃與不適,

令生理促進心理的帄衡(馬上鈞,2001)。

儘管如此,尚有觀察研究指出,中國人傾向於隱藏情感層面的表達,因中國 文化氛圍受到集驞信念 (collectivist belief) hanxu(含蓄)與「忍」(forbearance) 的影響甚鉅,每每將直接表達,轉為關心、協助他人…等「同理式忍」的方式以

儘管如此,尚有觀察研究指出,中國人傾向於隱藏情感層面的表達,因中國 文化氛圍受到集驞信念 (collectivist belief) hanxu(含蓄)與「忍」(forbearance) 的影響甚鉅,每每將直接表達,轉為關心、協助他人…等「同理式忍」的方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