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17.0 進行資料分析,用以驗證前述之 研究假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分述如下:

壹、描述性統計

透過描述性統計,顯示大學生在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身心健康 的特性。

貳、階層迴歸分析

Baron 與 Kenny (1986)認為調節模式成立的條件,即是自變項(自 我分化)與調節變項(壓力感受)的交互作用能顯著預測依變項(身 心健康)。因此本研究藉由階層迴歸分析,探討自我分化是否為壓力 感受與身心健康關係中的調節變項,並依據 Aiken 與 West (1991) 提出以三個條件值之迴歸方程式(平均數、正一個標準差、負一個標 準差),畫出交互作用圖。

參、簡單直線迴歸

在區分高低壓力組之後,以簡單直線迴歸探討在不同壓力感受之 下,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是否有所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主要在呈現統計分析之結果,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大學生 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現況分析;第二節為大學生自我分 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情形;第三節為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 之調節作用分析。

第一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現 況分析

為瞭解大學生在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現況,本研究 採用平均數、標準差、題平均數與題平均數標準差 呈現描述統計的 分析結果。自我分化之敘述統計結果如表 4-1,壓力事件與壓力感受 之敘述統計結果如表 4-2,身心健康之敘述統計結果如表 4-3。

從表 4-1 得知,在 1 到 6 分中,「我位置」、「情緒為主」、「理智 為主」與「自我分化總分」之題平均分數皆大於 3.5 分但皆未超過 4 分,「受他人影響」之題平均分數雖然小於 3.5 分,但其差距並不大,

可能代表大學生之自我分化程度沒有明顯的偏高或偏低,意即大學生 有的時候能自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較不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較不容 易受他人影響、較能使用邏輯推理的能力;有的時候則會出現相反的 狀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4-1大學生自我分化之描述統計 大學生自我分化之描述統計

量表名稱 得分範圍 平均數 標準差 題平均數 題標準差 我位置 8~48 30.57 6.69 3.82 0.83 情緒為主 8~48 31.73 6.28 3.96 0.78 受他人影響 5~30 16.78 4.94 3.35 0.98 理智為主 6~36 22.15 5.77 3.69 0.96 自我分化 27~162 101.25 16.23 3.75 0.60

雖然從表 4-2 可知壓力事件次數的平均值為 33.39 件,但其眾數 為 47 件,代表極大比率的大學生在過去一個月內皆經驗到量表所描 述的壓力事件;而從壓力感受來看,其平均數為 100.52 分,低於最 高分 282 分的一半;以題平均數 2.13 分而言,也低於題中間值 3.5 分。因此,從平均得分與題平均數來看,本研究受試者,即大學生在

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較低的壓力感受。

表 4-2大學生壓力事件、壓力感受之描述統計 大學生壓力事件、壓力感受之描述統計

量表名稱 得分範圍 平均數 標準差 題平均數 題標準差

壓力事件次數 0~47 33.39 11.50 X X

壓力感受 47~282 100.52 45.50 2.13 0.96 身心健康的結果如表 4-3,從中可得知分量表的平均分數由高至 低依序為「焦慮」、「社會功能障礙」、「生理狀況」、「嚴重憂鬱」四個 分量表,以題平均數而言除了「嚴重憂鬱」低於兩分之外,其他分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平均分數也未超過 3.5 分,可能代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尚佳,尤其 較少對自己與生活感到悲觀或是產生自傷的意念。

表 4-3大學生身心健康之描述統計 大學生身心健康之描述統計

量表名稱 得分範圍 平均數 標準差 題平均數 題標準差 生理狀況 7~42 16.18 6.72 2.31 0.96

焦慮 7~42 18.32 7.22 2.61 1.03 社會功能障礙 7~42 20.06 7.10 2.86 1.01 嚴重憂鬱 7~42 11.77 6.05 1.68 0.86 身心健康 28~168 66.35 22.36 2.36 0.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情形

本節內容包含自我分化各因素間的相關分析以及大學生自我分 化與身心健康的相關分析,其結果分述如下:

壹、大學生自我分化各因素相關分析結果

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包含四個因素:「我位置」、「受他人影響」、

「情緒為主」與「理智為主」。因「受他人影響」與「情緒為主」兩 個分量表為反向題,先經過反向計分後,再計算自我分化總分。其相

關分析結果如表 4-4。

表 4-4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因素間之相關係數矩陣 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因素間之相關係數矩陣

我位置 情緒為主 受他人影響 理智為主

我位置

情緒為主 -.129**

受他人影響 -.013 .655**

理智為主 .679** -.180** -.058 自我分化 .708** -.704** -.584** .723**

*p<.05 **p<.001

從表 4-4 可以發現,因「受他人影響」與「情緒為主」為反向題,

因此和「我位置」、「理智為主」與「自我分化」呈現負相關。此外,

「我位置」、「理智為主」與「情緒為主」三個分量表彼此之間為顯著 相關,而「受他人影響」則只有與「情緒為主」有顯著相關。其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位置」與「理智為主」彼此的相關為.679,顯著高於與其他分量 表的關係,可能與自我分化中的理智概念較為相近;「受他人影響」、

「情緒為主」兩者的相關為.655,顯著高於與其他分量表的關係,可 能與自我分化中的情緒化概念較為相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健康」其相關係數為-.152~-.534,皆達顯著水準;在整體自我分化 與「生理狀況」、「焦慮」、「社會功能障礙」、「嚴重憂鬱」、「身心健康」

其相關係數為-.402~-.531,皆達顯著負相關,即表示研究假設二皆 獲得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反向計分之後,「他人影響」與「情 緒為主」這兩個分量表與身心健康的相關分別為-.534 與-.439,相 較於「我位置」與「理智為主」分別為-.266 與-.228,有較高之相 關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調節作用 分析

本節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以全部樣本進行階層迴歸分析,用以 探討壓力感受是否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間具有調節作用;再者則是 從自我分化之理論基礎發現,在低壓力狀況下,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 的關連程度會下降,可能會造成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及身心健康的關 係間不具有調節作用,所以刪除壓力感受分數較低的後 50%之樣本 數後,再進行階層迴歸分析,用以探討在高壓力感受的群體中是否具 有調節作用;最後則是進行事後比較,瞭解在不同程度自我分化與不 同程度壓力感受的狀況下,其身心健康之差異比較。

壹、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調節作用--全部樣 本

Baron 與 Kenny (1986)提出調節模式的成立條件為自變項(自我 分化)與調節變項(壓力感受)的交互作用能顯著預測依變項(身心 健康),因為本研究之所有變項皆為連續變數,應採用階層迴歸分析 而非雙因子變異數分析驗證自我分化與壓力感受的交互作用是否達 顯著(Aiken & West, 1991),此外,為避免自變項與調節變項的共線 性威脅,需進行平均數中心化(mean centering),即是將解釋變項 的數據減去該變項的平均數,再進行階層迴歸分析(邱皓政,2010)。

準化迴歸係數為-.259(

p

<.001)、壓力感受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5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

<.001),均達顯著水準。雖然在階層二之多元線性迴歸整體考驗 的 F 值為 172.483(

p

<.001),達顯著水準,表示「自我分化」、「壓 力感受」、「自我分化*壓力感受」三個預測變項中至少有一個以上的 迴歸係數達顯著,其中「自我分化」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263

p

<.001)、「壓力感受」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509(

p

<.001),均達 顯著水準,但在「自我分化*壓力感受」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034

p>

.05)未達顯著,代表以全體樣本言,壓力感受對於自我分化與

身心健康的關係並無調節作用,未符合研究假設三。

貳、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調節作用--刪除壓 力較低之 50%樣本數

雖然以整體樣本進行的調節作用考驗未達顯著,但從大學生的壓 力感受來看,不論是題平均數 2.13 分或是平均總分 100.52 分皆未超 過最高分的一半,可見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感受較低,而 Bowen(1978)認為自我分化雖然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但在低壓力 的狀態下,理智系統仍能正常運作,縱使自我分化較低,也不足以出 現身心症狀,即代表低壓力感受的個體,其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 係程度較不明顯,造成壓力感受不具有調節效果,因此本研究認為可 能需先排除低壓力感受樣本造成的影響,再探討壓力在自我分化與健 康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因此刪除壓力感受較低之後 50%樣本數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 295 位樣本再次進行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壓力感受是否為自我分化 與身心健康的調節變項。此 295 位樣本在各變項的得分狀況如表 4-7。

從表 4-7 可以發現,與全部樣本相比,其壓力感受之平均數由 100.52 提高至 138.32,表示 295 位樣本有較高壓力感受;標準差由 45.5 下降至 25.75,表示 295 位樣本在壓力感受中有較小的離散程度。

其階層迴歸統計分析結果如表 4-8:

表 4-7全部樣本與刪除壓力較低之 50%樣本在各變項的得分狀況 全部樣本與刪除壓力較低之 50%樣本在各變項的得分狀況

壓力感受 自我分化 身心健康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刪除壓力較低

之 50%樣本 138.32 25.75 78.54 19.89 93.64 13.59 全部樣本 100.52 45.50 66.35 22.36 101.25 16.23

準化迴歸係數為.304(

p

<.001)、自我分化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272

(p=.000),均達顯著水準。在階層二之多元線性迴歸整體考驗的 F 值為 28.372(

p

<.001),達顯著,表示「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自 我分化*壓力感受」三個預測變項中至少有一個以上的迴歸係數達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其中「壓力感受」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286(

p

<.001)達顯著水 準,「自我分化」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278(

p

<.001)達顯著水準。

且在「自我分化*壓力感受」的標準化迴歸係數為-.105(

p

<.05)達 顯著,代表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產生調節作用。

參、壓力感受與自我分化的事後比較

因為以壓力感受較高之樣本進行分析,其交互作用達顯著,為進 一步瞭解壓力感受的調節情形,因此以此樣本共 295 人進行事後比較。

因本研究的預測變項與調節變項皆為連續變項,依據 Aiken 與 West (1991)提出的方式,將調節變項(壓力感受)分為三個條件值

(conditional value):正一個標準差、平均數、負一個標準差,計 算不同條件值的狀況下,預測變項(自我分化)對校標變項(身心健 康)的迴歸方程式,並據此繪製交互作用圖,並以 T 考驗驗證 CVZ1 組與 CVZ3 組的斜率差異是否達顯著,如公式 4.1:

(公式 4.1) 本研究以 Preacher、Curran 與 Bauer (2010)所撰寫的網頁計算 軟體,以調節效果的迴歸公式 4.2(Y 為校標變項、X 為預測變項、Z 為調節變項),分別鍵入尚未平均數中心化之下述資料:1.b0、b1、b2

(公式 4.1) 本研究以 Preacher、Curran 與 Bauer (2010)所撰寫的網頁計算 軟體,以調節效果的迴歸公式 4.2(Y 為校標變項、X 為預測變項、Z 為調節變項),分別鍵入尚未平均數中心化之下述資料:1.b0、b1、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