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壹、實務應用之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未來實務工作之參 考:

一、增加自我分化的可能性

本研究發現自我分化越高,其身心健康就越佳,因此提升大學生 的自我分化應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實務上可協助個體增加理性,

但更重要的是減少情緒化。在家庭治療中,Bowen(1978)提出若要增 加個體的自我分化,必須促進三角關係的覺察,處理未解決的情緒混 淆,藉由降低焦慮、提高真實我的能量,才能將精力用來滋養自我認 同感,降低自我懷疑與不確定感,如此即可以真實的表達想法與感受,

幫助個人漸漸從父母的糾結中脫離,由一體化邁向個體化。同時讓個 體在理智與情緒上的分離,即使處在親密關係也較不容易有情緒化或 是情緒截斷的反應,更能調節自身的情緒並具備問題因應的能力。

二、教導情緒管理之技巧、提升調節情緒之能力

Bowen(1978)雖然提出了代間傳遞的理論,認為父母自我分化的 程度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而有著同樣程度甚至更低的自我分化,但也 同時認為生活中的經驗會改變個體自我分化的程度,而不是無法改變 的。本研究發現,自我分化中「情緒為主」與「受他影響」兩個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身心健康的關係較為密切,因此即使個體的自我分化較低,容易採 用情緒反應、情緒截斷的方式與他人互動,但如果能增加情緒管理/

調適的能力與技巧,保持個人內在的心情平靜,同時避免因情緒化反 應讓原有問題更惡化,即能藉由情緒調節情緒管理技巧的學習提高自 我分化的程度。

三、建立支持資源系統、諮商資源推廣以減低壓力感受

本研究驗證了個人自我分化的高低未必與身心健康有絕對的關 係,而會受到個體壓力感受高低之影響,符合自我分化原始理論與 Friedman (1991)提出的四象限模式。意即低自我分化者只要處在低 壓力的環境之下,其身心健康被影響的可能性就小的多,因此若無法 改變外在壓力事件發生的情形下,如果能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增加 因應壓力的保護因子與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個人仍能身心健康、生 活適應良好。因此大學院校除了加強導師輔導制度給予支持與關懷,

也能同時提供教學發展中心的課輔資源等,一是讓大學生有較多的資 源協助解決其所面對的如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等,以降低 壓力感受,此外,諮商輔導中心之個別晤談、團體輔導、測驗解釋等 介入方式,幫助大學生在需要時能獲得立即的協助。

四、加強父母親職教育、鼓勵孩子獨立自主

在多世代家族治療中,將家庭視為一個情緒單位,而且因為家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投射歷程的影響,父母自我分化的高低會透過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個 體自我分化的程度,因此親職教育的介入措施,幫助父母習得正確的 管教態度與技巧就顯的相當重要(吳麗娟,1998;歐陽儀,2009;Bowen, 1978),如果能教導父母採用民主平等、關懷接納的教養方式,滿足 孩子依附的需求,同時鼓勵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在個體化與一體化之間取得平衡,而非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犧牲了自 我的想法。除了強調教養技能之外,也應該提升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

才能接受孩子的獨力發展。

貳、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為施測的現實考量,僅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北部地區 七所公、私立大學做為受試樣本,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至全台灣大 學生。未來之研究也許能以全台灣作為母群體,依照各地區公私立大 學的比率採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其結果更具代表性。

本研究主要在驗證壓力感受是否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中扮演調節變項的角色,但因為此次大學生在壓力感受的得分偏低,

且樣本分配未達常態分配化,因此刪除壓力感受較低 50%之樣本再次 驗證,未來也許可增加臨床個案或是有較明顯壓力感受樣本,納入分 析群體中,讓此分析樣本更符合常配分化之假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研究工具

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共分為四個因素,分別為「我位置」、「情緒 主導」、「受他人影響」、「理智為主」。此量表總信度為.881、各分量 表之

Cronbach's α

值為.810 至.834 之間,解釋總變異量為 52.567

%,顯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我國過去研究大多採用系統觀自我分 化量表,而本研究工具是以個人觀自我分化作為編制基礎,且僅有此 篇研究,因此其適用性仍須後續研究深入探討。此外,「受他人影響」,

相較其他因素與自我分化總分有著較低的相關,可能仍須修訂其中的 題目。

本研究採用日常瑣事量表測量大學生的壓力感受,可能是造成壓 力感受較低的原因,未來也許可採用其他壓力量表或是增加重大事件 的壓力測量。

三、研究方向

個人觀自我分化指的是個人區分情緒與理智的程度,本研究的結 果發現兩者並不是光譜上的兩端而是不同的概念,是否兩者之間影響 的層面並不同,例如:Folkman & Lazarus (1985)發現大學生在面對 考試壓力時,其因應方式可分為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based coping)、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based coping)與折衷因應方式,

問題焦點因應著重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而情緒焦點因應則是減少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緒上的痛苦,是否分別與自我分化中情緒與理智兩者有關,值得後續 研究者關注。

雖然從文獻中發現不同文化的差異在身心健康的研究上會造成 偏誤,而我國除了個人的自主性之外仍兼顧與其他人的情感連結(陸 洛,2003;Manzi et al., 2006),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個人觀自我 分化量表,希望能避免東西方文化對於家庭系統的不同見解,但在本 研究中並未同時施測系統觀自我分化量表,因此無從得知是否在實證 研究上有顯著差異,這部分仍須其他研究進一步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大維(1997)。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

469-483。

王韋婷(2008)。社會問題解決模式在台灣的適用性及其與壓力、憂鬱的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淑蓉(2009)。臺北縣市國小教師生活壓力、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

王嚮蕾(1994)。原生家庭父母自我分化與青少年自我分化、焦慮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石芳萌(2007)。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穎盈(2009)。大學生的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佳霓(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 :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呂碧鴻、陳秀蓉(1998)。日常生活事件與症狀歸因組型對高血壓疾病患者因應 行為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6-2413-H-002-009-G7),未出版。

呂麗雪(1997)。青少年心理分離意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台北市。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 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 北市。

周盈秀(2009)。職業婦女家庭壓力與非理性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淑惠、黃韞臻(2009)。大學生的獨處能力與其生活壓力、相關變項之關係研 究-以台灣中部大學生爲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6),75-10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的操作原理與應用範例。台 北:五南圖書公司。

姚雅云(2006)。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與國中生非理性信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胡雅婷(2005)。高職女生自我分化、人際互動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台北 市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修慧蘭(2009)。自我分化測量方式之研究--負向父親/母親字詞聯想測驗之發展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8-2410-H-004-022),未出版。

修慧蘭、林筱婷(2010)。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篩檢量表之編制。國立政 治大學。

徐君楓(2004)。大學生知覺之家庭界限與其自我分化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栗珍鳳(1998)。大學生自我分化和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翁素月(2003)。憂鬱症患者性別、非理性信念、生活壓力與其憂鬱程度之關係 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台北市。

高明薇(1996)。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貝萍(2000)。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未

張貝萍(2000)。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