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氣(morale,又稱服務精神)一詞原來自於軍事組織,
意指士兵戰鬥意志或奮勇赴敵之氣(國語大辭典,1976)。直 到1920 年末期,才被發現個人的工作士氣與其工作生產量 有關,此時所謂的士氣是指個人因隸屬於某個團體,且忠於 團體的規範及期望,而感到很大的滿足感(Beattie, 1987)。
「士氣」是個模糊、難懂的概念,要為其下一個清楚適 切的定義,誠非易事。Remple & Bentley (1970)指出:要以 清 晰 、 明 白 的 詞 語 為 士 氣 一 詞 下 定 義 是 很 困 難 的 。 Evans(1998)亦曾指出:士氣是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語,要 為其下定義是件不容易的事。
由於上述原因,士氣的意義常因不同的研究或情境,及 研究者的觀點而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士氣是一種心理狀態、
情緒反應,亦有人將它視為一種團體精神的表現;有人將它 視為個人需求與團體目標交互作用的結果,亦有人認為士氣 即工作滿足;有人認為它是有許多相關因素所構成(邱國 隆,2000;林婉琪,2000;曾榮華,1997;Bhella,1982.;
Citty,1999;Evans, 1998;Johnsurd,1996;Thomas,1998)。茲 就研究者所蒐集之文獻,將各研究者界定「士氣」的意義時,
所秉持的出發點將其歸納如下:
一、基於個人需求滿足的觀點
士氣是個體對於工作環境的一種心理或情緒反應,而此 種反應是起源於個體需求的滿足。Gowin(1982)認為士氣是 一種心理狀態,意指因個人需求獲得滿足時,對於工作的滿 意狀態。Evans(1998)認為當個體持續感受到工作滿足感 時,才會有高士氣的體驗。相當於士氣是個人需求滿足的程 度與個人對整體工作環境滿意的程度。
而也有人認為士氣即工作滿足。Thomas(1998)認為「在 描述個體對於工作反應出的一種情感傾向時,”工作滿足”、”
工作態度”及”士氣”三個詞語是可以互相交換使用的」。1984 年McGrevin 進行「教師參與決定與組織承諾、教師工作士 氣之關係」研究時,亦是持此種看法,認為工作士氣與工作
滿意與可交替運用地。
然而有人則對此說法持反對意見,Gordon 認為工作滿 意是指個體對於工作環境的特定因素的反應;而士氣通常指 個體與團體滿意與熱忱的程度(Beattie, 1987)。Evans(1998) 表示有高滿足才有可能有高士氣,其認為士氣是工作滿足的 一種延伸,也就說當個體對於工作感到滿意時,才有可能產 生工作士氣。
國內林志成(1990)則認為工作滿足感只是影響工作士 氣的因素之一,並不等於工作士氣。基於上述,研究者也認 為工作士氣並不等同於工作滿足的看法。
綜論之,採此觀點之研究者認為,個人本身需求滿足的 程度,或對於工作情境的滿足程度是決定士氣高低的關鍵,
也就說當個人愈能從工作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則表示其具有 愈高昂的士氣。
二、基於實現團體目標的觀點
持此觀點者認為組織目標實現的程度,是衡量士氣高低 的準則,也就是說組織目標的達成是組織士氣的重要表徵。
士氣為工作者意欲為其服務機構努力工作,或從事其他有利
於其機構行為傾向。Anderson 認為士氣代表一種組織的精 神,其中涉及組織目標的達成、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忠誠度和 向心力,而Seigel 認為士氣即團體精神的表現,亦就是有效 地達成組織目標(林琬琪,2000)。葉子超(1996)也表示,士 氣若就組織而言,它代表一種團隊精神,即每個成員都願意 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
基於上述,可知有高昂士氣的團體,其成員皆擁有一致 性的目標、及團隊精神的特性,以團體的目標為重,成員間 彼此互助合作,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
三、基於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相融一致的觀點
此觀點是認為士氣的高低是決定於個人目標與團體目 標相融一致的程度,也就說當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愈符合 時,士氣愈高昂;反之,則愈低落。
想要暸解士氣可由三方面來考量:(一)個人的目標;(二) 團體的目標;(三)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的關係。在個人與團 體互動過程中,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達成一致時,士氣最高 昂;反之,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互相背離,則士氣最低落。
士氣即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融一致的程度。
綜上所述,即可知組織的目標是否獲致個人的認同,是 個重要的關鍵,因為當個人能認同組織目標時,將會願意為 目標的達成而努力,表現出積極合作的態度,即所謂高昂的 工作士氣。
四、基於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的結果的觀點
從統合的觀點來暸解士氣的意義,是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的。認為士氣是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此結果不但 使個人的需求獲得滿足,也能實現團體的目標。
Lonsdale 將士氣定義為:士氣意指在組織團體中,透 過個人的工作角色與團體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參與 感,這種感覺是來自於組織工作的達成及個人需求的滿足 (Redding, 1984)。Guba(1958)認為士氣是角色期望、需求傾 向與組織目標三者間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說士氣的高低 是取決於組織目標與個人需求符合的程度,角色期望與個人 需求一致的程度,及組織目標與角色期望合理的程度。
Bentley & Remple(1967)依據Guba 之理論,將士氣定義 為:「個體在所屬的工作情境中,對個人與團體目標的達成,
展現出關注與熱忱」。他們認為士氣是基於個人與團體需求
的滿足,及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和諧一致。
研讀國內外研究者對工作士氣的定義,大多以第四種觀 點來為工作士氣下定義,茲舉例說明如下:
陳國彥(1988)認為工作士氣是:個人透過群體活動之參 與,所得到的需欲滿足,及其完成組織目標的心理狀態。
曾榮華(1997)認為工作士氣是:個人透過團體活動的參與,
獲得個人需求滿足的狀態,並體認此滿足得之於團體目標之 實現,樂於成為所屬團體的一員,並願為完成組織目標而努 力的一種心理狀態。Bhella(1982)認為工作士氣是:個人需 求與組織目標互動的結果。Bentley & Remple(1970)認為工 作士氣是:個體需求滿足的程度與個體對於工作情境滿足的 程度。
由上述可知,工作士氣是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的結果,
在這過程中個人需求獲得滿足,且個人認同組織的目標,產 生和諧一致的情形,也因此個人願意為團體付出心力,與團 體的其他成員互助合作,謀求團體目標的實現。教師工作士 氣代表著教師的心理狀態,低落的工作士氣容易導致怠工、
離職、消極的工作態度、低品質的教學、學校氣氛差、學生 成就較低等負面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的一 舉一動都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工作士氣的高低,不但
影響本身的教學品質,相對地學生受教品質也直接受到影 響。Citty(1999)表示教師有高昂的工作士氣,學生成就表現 也隨之增高;相反地,工作士氣愈低落,則學生成就表現將 隨著降低。Silva(1996)的研究亦發現,教師的工作士氣與學 生在閱讀及數學上的成就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說教師工作 士氣的高低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就。
綜上所述,就教師的立場而言,教師工作士氣也就是「教 師透過參與教學有關活動,因獲得個人需求的滿足及學校目 標的達成,所展現出的一種積極、熱忱、且自動自發的工作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