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士氣所包含的內涵,常隨著研究者的目的,及 對教師工作士氣的定義而有不同的看法。教師工作士氣內涵 歸納的結果可以得知,工作投入、組織認同、團隊精神是最 多研究者所認同的教師工作士氣的內涵層面,然本研究最後 將「需求滿足」也列為教師工作士氣內涵的其一層面,而不 將”犧牲奉獻”、”專業精神”、”目標意識”、”團體凝聚力”等 列入教師工作士氣內涵的包含層面,其理由說明如下:
邱文忠(1983)認為「犧牲奉獻」是教師不計經濟報酬的 工作意願;曾榮華(1997)認為「專業精神」是教師志願將教 學當作一種志業,本著犧牲奉獻、敬業樂業的精神,對教育 工作充滿信心,並且不斷的追求專業成長,以增進工作效 能。從上述兩位研究者分別對犧牲奉獻、專業精神意涵的描 述,研究者認為此兩個詞語的內涵是包含在工作投入的內涵 中,也就說工作投入的教師,將表現出對工作的犧牲奉獻及 專業的精神。爰此,研究者將犧牲奉獻及專業精神併入工作 投入此一層面中。
另外,林志成(1990)認為團隊精神是指成員間具有高度 的團體凝聚力,且能以組織目標或利益為重。也就說為了組 織目標或利益的達成,團體成員間能彼此互信互助,團結一 致 , 而 這 種 團 結 一 致 的 力 量 即 團 體 凝 聚 力 (Budman et al.,1993;謝天德,1998)。因此研究者認為團隊精神的意涵 中也包含了團體凝聚力,因此僅取團隊精神為教師工作士氣 內涵的其一層面。
再者,Mcgregor 認為個人因需求而激起一種驅力,此 種驅力直接影響工作士氣(邱文忠,1983)。Evans(1998) 認 為當教師對工作感到滿足時,才有可能產生高昂的工作士 氣。Stanford(1994)針對曾體驗過高士氣的教師或持續在其
崗位上努力的教師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教師在工作上有較多 的專業自主空間且校長也給較多的支持,可見教師其精神需 求獲得較多滿足時,其教師工作士氣也會較高。基於上述學 者的觀點及實證研究的發現,研究者乃將教師的需求滿足視 為教師工作士氣內涵的層面之一。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教師工作士氣內涵,包括組織認 同、團隊精神、工作投入、需求滿足等四個層面,茲分述說 明如下:
一、組織認同
Patchen 認為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是組織存續發展的主 要動力,若成員對組織沒有共同一致的情感,會對組織採取 冷淡及漠不關心的態度;相對地,接受組織目標的成員,則 會採取主動關心並投入組織團體中。而這認同組織的情感,
是來自於成員與組織、成員與成員間日常的互動,經久而逐 漸培養出來的(嚴春財,1998)。
嚴春財(1998)在探討相關文獻後,將組織認同的概念歸 納為四項觀點:(一) 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交換互惠作用的 結果;(二)成員將組織目標、價值等內化成個人的目標與價
值的過程;(三) 組織認同可使成員對組織產生歸屬感、投 入、及忠誠的意願;(四) 組織認同具有滿足個人需求及促 成組織團結以獲致支持的作用。
基於上述,不難發現對組織有認同感的成員會以下幾點 特性:(一)支持及接納組織目標;(二) 將組織的目標視為個 人目標的一部份;(三)與組織產生共同一致的情感;(四) 主 動關心並投入於組織團體中;(五)維持組織的生存與發展;
(六) 個人的需求獲得滿足;(七)具有隸屬感。
爰此,就教師而言,所謂組織認同意指:在教師與學校 互動下,教師對學校的目標與其運作方式表現出肯定與支 持,並將學校目標視為個人目標的一部份。換言之,教師 接納支持學校的目標與價值,主動的投入與關心學校活動,
以追求組織目標之實現及個人需求的滿足,並以身為學校一 份子為榮,希望維持學校不斷的發展與進步。簡言之,教師 對組織認同的程度是決定教師工作士氣的高低的指標之一。
二、團隊精神
所謂團隊是指彼此需要並一起行動的一群人(郭進隆,
1998)。林志成(1990)表示團隊精神是成員具有團體凝聚力且
能為組織目標與團體利益而努力的一種態度。而路君約 (1983)則認為團隊精神的表現有兩個特點:(1)一致的目標;
(2)共同感(sense of together),也就是說成員之間有共同的目 標,且將團體中每一個人的成功視為全體的成功。基於上述 可發現,團隊精神有幾個要項:
(一) 成員彼此間是互助、互信且團結一致的和諧關 係。
(二) 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且對組織有向心 力,願意為組織承擔責任,為組織目標及團體 利益而努力。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團隊精神將其定義為:教師間彼此 互信、互助,且和諧團結一致,為達成學校目標或利益而 努力的一種行為表現。
三、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是個人認同工作重要性的程度,亦即工作在個 人自我形象(self-image)中的重要性程度(Lodahl, & Kejner, 1965)。
Paullay (1992)認為工作投入是指個體在認知上對於目
前所從事工作的專注、關心與努力程度。李新鄉(1996)則認 為教學工作投入係指教師對於教學專業工作的認同、主動參 與,並視其在教學專業工作上之表現對其自我價值具有重要 性之心理狀態或工作態度。
Pinder(1984)指出當個人有下列的表現時,代表他對工 作非常地投入:(一) 積極地參與工作;(二) 將工作視為生 活樂趣的重心;(三)從工作表現中肯定自我;(四) 工作表現 和自我概念調和一致。
由上所述,本研究將工作投入定義為:教師肯定自己工 作的價值與重要性,將其視為一種樂趣及挑戰,而願意為 其付出心力的一種工作態度。因此對工作投入的教師會自動 自發地參與有關教學的活動,並願其付出更多心力,例如:
多花一些時間準備教材、為教學尋找更多創意、願充實自己 以提昇專業能力等。
四、需求滿足
Mcgrengor 認為個人因需欲而激起一種驅力,此種驅力 直接影響士氣(邱文忠,1983)。個人的需求可分為物質方面 與精神方面,前者如薪資、工作環境、升遷管道暢通…等;
後者如成就感、公平感、被尊重感…等。在學校組織當中,
教師工作的滿足感則表現在流動率(由甲校調至乙校服務)
和學校教育的品質(通常表現在家長的認同度)。(林振成,
2003)。Evans(1998)亦認為當個體在獲得滿足之後,才有 可能體驗到高昂的士氣。因此,需求滿足無論是對整個組織 而言,或是對個人而言,都是一個極具重要性的指標。
由於各派學者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因此看法也不一致,
以致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理論,各學者的理論可以歸納以下概 念:
(一)ERG 理論則認為,需求的階層可上可下,所以 個人可能同時追求一種以上不同層次的需求,
並視追求滿足的成功與挫折而做改變。
(二)成就需求理論對於需求的解釋能力最強,特別是 在成就需求與生產力的需求上。
(三)差距理論則是以個人認為應得與實得之間的差距 判斷來論滿足與否。
(四)公平理論則認為,一個員工之滿足與否乃決定於
「本人工作所得與工作投入之比率」與「參照 者或參照團體的工作所得與工作投入之比率」
的比較結果,因此管理者應注意管理制度的公 平性、公正性、開放性的溝通方式及作法,以 降低員工的不公平感,方能促使個人有較高的 工作滿足感,並使之有良好的工作績效。
(五)系統理論強調影響個人的滿足因素是內外在變項 的交互影響,對於詮釋影響工作士氣因素,似 乎較為周全。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獲 得滿足後,會逐層追求更上層的需求目標,在學校環境中亦 是如此。林振成(2003)指出,教師進入學校有其希冀的需 求與目標,若能增加其滿足感, 讓教師們覺得自己所從事 的工作有意義且能獲得成就感, 則能提高工作滿意度, 提 高工作效率。
由此可知,教師的需求滿足情形是測量教師工作士氣的 一項重要指標。而本研究之需求滿足意指:在學校工作中,
教師個人精神及物質需求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