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外來種生物的相關研究

生物多樣性的

3.多數民眾傾向「越稀奇特別的 動植物,就越想買來養養看」。

4.民眾對「放生是有意義的生態 行為」、「放生可以積功德,是慈 悲的行為」認知較低,態度傾向 同意。

綜合表 2-4-1 研究發現,有多數教師及國小學童並不瞭解引進外來種 生物會對本土生物造成威脅、降低生物多樣性、造成生態失衡的危險。有 許多教師亦對哪些生物是外來種生物並不認識,如此勢必影響學童對外來 種生物的認識。而國內亦尚未有以問卷施測國小學童之外來種生物認知現 況,也未針對不同背景之學童去分析其在外來種生物概念認知上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在外來種生物的認知調查上,第一部份欲瞭解國小學童對 外來種生物的認識程度,第二部分於外來種生物的定義與來源向度上探討 學童對外來種生物名詞意涵的瞭解及學童是否瞭解外來種生物進入本地的 途徑;於外來種生物的影響向度,探討學童對外來種生物造成經濟損失、

生態破壞瞭解程度;於外來種生物的防治向度,探討防治外來種生物的方 法,以此三個向度設計問卷,並從性別、居住地區、父母教育程度、過去 生活經驗去分析、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外來種生物概念認知上的現況及 其差異性。

二、影響外來種生物認知的相關因素

目前已知有相當多的學者對環境知識、生態保育知識及環境保育態度 或生態保育態度進行研究,但是針對國小學童外來物種的認知與態度的研 究較少。然而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育密 不可分,因此本研究將對於個人所抱持之環境知識、生態保育知識及環境

態度、生態保育態度等,也納入相關研究中,以作為本研究探討國小學童 外來物種認知與態度的基礎。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發現,造成國小學童外來種生物、生態保育或生 物多樣性認知差異的變項很多,採用的變項大致以性別、年級、居住地 區、父母教育程度及過去生活經驗等為主,且各研究所得的結果也不大 一致。以下就各項個人背景變項,提出與外來種生物認知的相關研究結 果。

(一)性別

Perkes(1973)、余興全(1984)、王懋雯(1991)、Tikka, Kuitunen, & Tynys(2000)等研究指出男生的環境知識顯著優於 女生。但是 Marlett(1972)、 Hounshell & Liggett(1973)、

石明卿(1989)、王天佑和黃方銘(1999)、沈廣城(2002)等多位 學者發現男女生在環境認知上並無顯著差異;而謝佩靜(2000)、

林佩舒(2002)、王俊財(2003)均發現男女生在生態概念上無顯 著差異;洪俐玲(1999)調查花蓮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野生動物保育 知識,亦發覺男女生之間無顯著差異。

(二)年級

石明卿(1989)、王天佑和黃芳銘(1999)、Tikka et al.(2000)

、沈廣城(2002)等多位學者研究發現,高年級學生的環境知識顯 著優於較低年級的學生。

(三)居住地區

林佩舒(2002)、王俊財(2003)調查生態保育知識方面,Marlett (1972)、王天祐與黃芳銘(1999)、Tikka et al.(2000)研究學 生的環境知識,皆指出在城市與鄉鎮的學生間並無顯著差異。石明

卿(1989)、江東祐(2002)發現市鎮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謝佩 靜(2000)發現城市學童的生態平衡概念,皆顯著優於鄉村及山地 的學童。然而,Schlageter(1980)研究發現鄉村學校七年級生的 環境知識顯著優於都市或市郊的學生。

(四)父母教育程度和職業

Schlageter(1980)發現高、中社經地位學生的環境知識顯 著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洪俐玲(1999)研究學童的野生動物保 育知識,林佩舒(2002)調查學童的生態保育知識,皆發現中、高 社經地位的學童顯著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童。但是 Marlett(1972)

調查高中生、Tikka et al.(2000)調查大學生的環境知識,則 發現社經背景與父母職業,對學生的環境知識並無顯著差異。

(五)過去生活經驗

王懋雯(1991)調查指出師範學院學生曾參與有關環境教育活 動者,在環境知識上顯著優於未曾參加類似活動的學生。王天祐 與黃芳銘(1999)發現曾參加環保活動或曾修習環境課程的大學 生,對環境問題有較佳的關切度。Tikka et al.(2000)的研究 也發現,大學生的環境認知與其參加自然相關活動有顯著相關。

然而亦有不同的結果發現,游雅如(2001)研究國小學童的自然 環境保育素養,指出是否參與自然保育相關活動對其自然環境保 育素養的認知並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參考上述環境知識、生態保育知識等相關研究結果,並考量 有關外來種生物的相關概念出現在國小五年級以上的社會、自然與生活 科技課程中,故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國小六年級學童。由於國內對於外來 種生物認知的研究相當缺乏,尤其是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更少,因

此,本研究選擇性別、父母教育程度、居住地區、過去生活經驗等變項 進行研究,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情形。

三、外來種生物態度相關研究 (一)、外來種生物態度內涵

態度乃是指個人對於人、事、物及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持久性 與一致性的傾向,任何一種態度,都是為對象所引起,都是有組織及 表現於行動的(張春興,1989)。態度是在後天的環境中形成的,個 體在生存環境中,受到外界某些刺激之後,經由價值判斷,以認知、

情感、意向的形態,做出評價性的反應,可能是認同、反對、喜歡等,

而這種反應可能會影響其行為表現(林麗芳,2003)。

避免外來種生物造成的危害即是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環境 保育、生態保育的一環。所以本研究將援引環境保育態度、生態保育 態度及生物多樣性態度的研究,作為相關研究的探討,以作為編製問 卷之參考依據。

有些學者認為環境態度是對環境中的特殊情形、整個環境或與環 境直接有關的人或物之信仰的組合,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價:贊成 、反對、喜好或厭惡。根據 Hungerford & Volk(1990)設計的環境 素養模式,提到態度性質變項,包括價值觀、信念、環境敏感度等。

而陳志欣(2003)綜合學者對環境態度的論述,認為環境態度包 含以下四項:環境敏感度:對環境問題嚴重程度及與個人切身相關程 度的看法。環境信念:個人對人與自然環境間及相互關係所抱持的想 法。環境價值觀:個人對環境及相關問題所感覺到的價值。環境倫理:

從個人一直向外擴展,擴及家庭、親族、地區、國家、種族、全人類、

動物、植物、非生物、終至宇宙的逐次擴大的歷程。陳冠如(2005)

調查國小教師生物多樣性態度時,將生物多樣性態度分為下列四個向 度:欣賞生物的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的興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環境衝擊:生物資源利用、環境開發等議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生 物多樣性的保護議題。個人行為意向:個人對生物多樣性保育意願。

綜合上述研究的面向與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研究者所持有的概念 內涵差異甚大,故所重視的內容向度亦不相同,本研究在參酌各家文 獻後,並依據各外來種生物相關網站、國小社會及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科書等,將本研究中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分為三個向度:

1、對外來種生物防治的覺知:探討學童對於防治外來種生物所採 取之作為的觀點。

2、個人的行為意向:探討學童對避免外來種生物引入、放生、收 集資料的意願。

3、其他向度

(二)、影響外來種生物態度的相關因素

綜合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影響學童環境態度、生態保育態 度的變項為:性別、年齡、居住地區、父母教育程度和職業、過 去生活經驗等,以下分別探討各變項,提出與外來種生物態度的 相關研究結果。

1、性別

王天祐與黃芳銘(1999)、Tikka et al.(2000)及謝佩靜 的研究,發現女生的環境態度顯著優於男生。另外,周憲徵(2003)

調查國小學童的濕地保育態度,則發現男學童的濕地保育態度顯 著優於女學童。而亦有研究顯示不同結果,石明卿(1989)、沈

廣城(2002)的環境態度研究、林佩舒(2002)的生態保育態度 研究,皆發現男女生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2、年級

石明卿(1989)、沈廣城(2002)、周憲徵(2003)以學生 的環境態度、生態保育態度為研究,結果均發現高年級學生的環 境態度顯著優於低年級的學生。而 Tikka et al.(2000)、林佩 舒(2002)、陳志欣(2003)的研究卻顯示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 環境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3、居住環境

在石明卿(1989)、謝佩靜(2000)的學童環境態度調查中,

研究結果都發現都市學童的環境態度顯著優於鄉村和山地地 區。然而王天祐與黃芳銘(1999)研究大學生的環境態度、林佩 舒(2002)的國小學童生態保育態度、周憲徵(2003)的國小學 童濕地保育態度研究中,皆發現不同居住地區對學生的環境態度 無顯著差異。

4、父母教育程度和職業

郭金水(1998)調查國小學童的環境責任態度,發現父母 為公教或自由業的學童顯著優於父母為製造業或其他職業的學 童。洪俐玲(1999)、林佩舒(2002)分別調查國小學童野生動 物保育及生態保育態度,結果指出中高社經地位的學童顯著優於 低社經地位的學童。但是,周憲徵(2003)的研究卻發現,父母 學歷不同對學童的濕地保育態度無顯著差異。

5、過去生活經驗

周憲徵(2003)調查國小學童濕地保育態度,研究發現有

實際到戶外現場教學的學童,有較佳的保育態度,王天祐與黃芳 銘(1999)、Tikka et al.(2000)等學者研究亦發現參與環保 活動及自然相關活動較多的大學生,其環境態度較佳。然而,游 雅如(2001)研究國小學童在自然保育環境素養的情意層面和林 佩舒(2002)研究國小學童的生態保育態度,均發現有無相關經

實際到戶外現場教學的學童,有較佳的保育態度,王天祐與黃芳 銘(1999)、Tikka et al.(2000)等學者研究亦發現參與環保 活動及自然相關活動較多的大學生,其環境態度較佳。然而,游 雅如(2001)研究國小學童在自然保育環境素養的情意層面和林 佩舒(2002)研究國小學童的生態保育態度,均發現有無相關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