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情形為何?

二、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為何?

三、不同背景及過去經驗不同的國小學童其外來種生物認知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背景及過去經驗不同的國小學童其外來種生物態度是否有差異?

五、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和態度之間是否有相關性存在?

第四節 虛無假說

針對待答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虛無假說加以考驗:

一、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無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認知上無顯著差異。

(二)父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國小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認知上無顯著差 異。

(三)都市與鄉鎮的國小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認知上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二)父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國小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態度上無顯著差 異。

(三)都市與鄉鎮的國小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三、過去經驗不同的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無顯著差異。

(一)國小學童閱讀自然生態保育類書籍的頻率不同,其對外來種生物的

認知無顯著差異。

(二)國小學童觀賞自然生態保育類影片的頻率不同,其對外來種生物的 認知無顯著差異。

(三)國小學童參與戶外活動的頻率不同,其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無顯著 差異。

(四)國小學童是否飼養過寵物,其對外來種生物的認知無顯著差異。

四、過去經驗不同的國小學童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一)國小學童閱讀自然生態保育類書籍的頻率不同,其對外來種生物的 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國小學童觀賞自然生態保育類影片的頻率不同,其對外來種生物的 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國小學童參與戶外活動的頻率不同,其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無顯著 差異。

(四)國小學童是否飼養過寵物,其對外來種生物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童的外來種生物認知和態度之間無顯著相關。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中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茲將相關的主要名詞說明如下:

一、外來種生物

本研究所稱之外來種生物(alien, exotic, non-native species)

指非本地產,但是因為人類的各種需求所蓄意引入,或伴隨人類的移 動、貿易、交通運輸等行為意外進入本地的生物,可以是動物、植物、

微生物等。外來種生物進入本地後如果未能受到管制、監測,將對人類 造成經濟的損失或疾病、傷害的威脅,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

(顏仁德,2000;陳韻如,2003)。

二、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稱之國小學童,是指中部四縣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 縣、南投縣)國小六年級學生。

三、對外來種生物之認知

指對外來種生物相關知識的認識與瞭解。本研究的外來種生物認知 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編製的國小外來種生物認知量表中所得的分數。

四、對外來種生物之態度

指對外來種生物相關議題所持之態度。本研究的外來種生物態度是 指受試者在研究者編製的國小外來種生物態度量表中所得之分數。

第六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國小階段,學童所習得的外來種生物認知和態 度,因此選擇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而研究範圍限定於中部四縣市(臺 中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的國小,並未作更全面性的抽樣,故研 究所得結果之推論限於中部四縣市,無法作全國性之推論。

本研究探討的範圍,乃是以由人類的行為所引入,並造成人類經濟損 失、破壞生態環境的外來種生物為主要對象。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增進研究之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本章針對外來種生物相關的文獻 進行探討。第一節將探討外來種生物的定義、來源與影響,第二節探討臺 灣的外來種生物問題,第三節討論防治外來種生物教育情形,第四節提出 外來種生物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第一節 外來種生物的意涵

本節將先綜合國際組織、學者等對外來種生物所下之定義,接著探討 外來種生物的來源及其對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外來種生物的定義

生物受限於自身的生理機制與移動能力,加上氣候或地理上的障礙,

會使得生物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分佈區域。有些生物在偶然的機會下可能為 風、海流等自然力量,跨越了原本難以跨越的障礙,而播遷到新的地區,

而此類的移動乃在地球長遠的歷史中,緩慢而穩定的共同演化出彼此適應 的機制。

但是現今外來種生物的產生,多半非物種本身所造成的問題,而是人 類的行為造成其入侵其他環境之情形(SSC,2000)。外來種生物常是由於 人類引入所造成的,結果使物種超出它的正常分佈,而在一個新的生態體 系中適應存活、繁衍下來,並造成該地區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系的改變,有 些會使人類的農業、經濟產生重大的損失,有時甚至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傷 害,造成無法控制的負面影響。

隨著交通運輸的發達,人類常因農業、食物、或玩賞等多元化需求,

而自其他地區引進動植物;或是因為透過交通運輸工具、人類的旅遊等關

係,物種跨越了平時無法離開的環境,而到達新環境中適應生存、繁殖後 代,就成為新地區的外來種生物;謝伯娟與林曜松(1999)以「引入」的 角度指出,某種非當地產的生物或該地已滅絕的生物,在自然狀況下無法 跨越天然的河流、海洋、山脈等障礙來進行長距離的擴散,但經人為傳播、

引入後,出現在不同生物地理區,就稱為外來種生物。因此,IUCN 於 2000 年公布了一份「避免外來入侵物種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指導方針」其中 對「外來種生物」的定義為:「一物種、亞種乃至於更低的分類群,並包含 該物種可能存活與繁殖的任何一部份,出現在其自然分佈疆界及可擴散範 圍之外」(SSC,2000)。而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2)編印的「資源保 育常用詞彙」中,對外來種生物的定義為:「是見之於一地區之非本地種生 物,或是由外地引進而來之生物」。

綜合上述的定義,本研究之外來種生物探討範圍,乃是以因人類行為 而引進的各種外來種生物為主要對象,探討其對臺灣造成的各種影響。

二、外來種生物的來源

一般而言,由人為引入所形成的外來種生物,依其來源及綜合發生之 狀況,大致可歸納為二類(鄭家宏,2004):

(一)蓄意引入

1、農業或貿易行為:為了農業、林業、景觀或經濟需求,有計畫性、

大規模的飼養、繁殖,來做為人類之食物來源或其他用途者,

例如:家畜、園藝植物等。

2、娛樂及觀賞用:為了供民眾漁獵、娛樂或觀賞之需要,引進各式 各樣的動、植物來供飼養、玩賞,之後棄養於野外。例如 1978 年引進作為觀賞之琵琶鼠魚被棄養於河川中,已證實對本土魚種

會產生競爭之影響(吳筱萍、梁世雄、謝寶森,2003)。再者,人 為飼養之動物於飼養過程中因逃逸而進入野外,並在自然環境中 適應生存,繁殖後代。例如:臺灣常見引入的家八哥(林瑞興,

2004)。

3、生物防治:許多外來種生物的引入是為了控制已造成危害的物種,

例如:澳洲於 1905 年引進鼬類以及狐狸來控制農地中危害作物的 兔子,但是這些鼬類及狐狸卻也同時捕食當地其他野生動物,影 響了當地的生態(陳韻如,2003)。

4、宗教放生:因宗教儀式性的放生,將非本土的物種引入野外。

巴西龜因為宗教放生的關係逐漸擴張分佈範圍,充斥於河川中,

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林建宏,2005)。

(二)非蓄意引入

1、隨船運或車輛引入:許多外來物種在無意中附著於交通運輸工具 或是貨物上,因運輸而擴散至世界各地,例如:雜草種子。

2、附著於動、植物上而傳入:有些昆蟲的卵、幼蟲或蛹殂於木材、

植物或介質中,隨貨物抵達新的環境,例如:美國 1996 年首次發 現光肩星天牛,學者推論很可能是透過中國進口的木板進入美國 (Cavey,1998)。

3、原本棲息地的改變:因人類的開發情形,而造成物種擴散至原先 無法分佈的區域中,例如:臺灣西部的白頭翁因環境開發,已擴 散至臺灣東部,進入烏頭翁的分佈區,甚至出現二者雜交種的情 況(劉小如,2005)。

三、外來種生物的影響

外來種生物的影響可分為對人類的影響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二部分。

(一)、對人類的影響 1、經濟方面

根據研究,雖然外來種生物由順利適應生存、繁衍擴大,到嚴 重危害生態的種數比例並不高,但是一旦形成入侵種則危害卻極為 嚴重,對於人類的影響往往是鉅額經濟的虧損。以美國為例,自 1906 年至 1991 年之間,曾有 79 種入侵物種造成 969 億美元的經 濟損失。若以外來雜草對美國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危害而言,估計每 年在 20 至 30 億美元之間,防治以外來種為主的水生雜草每年約耗 費 1 億美元(U.S.A.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93)。

Pimentel、Lach、Zuniga & Morrison(2000)發表的研究估 計:美國每年因外來種生物而付出的代價高達 1,230 億美元,其中 影響較為嚴重的物種有:白蟻每年 10 億美元,火蟻每年 20 億美元,

斑馬紋貽貝每年花費在清理、過濾設備等平均耗費 3.1 億美元。

Pimentel(2002)研究結果估計,因外來種生物而需付出的代價已 上升至 1,370 億美元。在同一研究中也顯示其他國家為了外來入侵

Pimentel(2002)研究結果估計,因外來種生物而需付出的代價已 上升至 1,370 億美元。在同一研究中也顯示其他國家為了外來入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