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文獻回顧

2.3 多人溝通

2.3.1

多人溝通的特性

多人溝通模式的本質,源自於多個自身溝通模式所共同組構而成,自身溝通的訊息處理模式包含 有環境的資訊源以及自身的接收器、解碼、記憶與思考、編碼、傳送器,這是人類將外在訊息解 釋並轉為知識的資訊處理流程,而多人溝通的資訊源則來自於另一個自身溝通的傳送器,其各自 都是一個自身溝通的體系,也因而牽涉到溝通參與者的自身溝通特性,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溝通 參與者能正確接收與解讀溝通訊息的符號意義(symbolic meaning)。

雜訊(noise)則對於訊息溝通的正確性有相當程度的影響,Shannon 與 Weaver(1949)的「溝 通的數學理論」中,就對一般溝通系統的過程描繪了雜訊影響的可能,他所提出的訊息傳遞模式 包含五個基本要素:資訊來源、傳送者、雜訊、接收者、目的地。資訊來源(傳送者的大腦)將 訊息編碼並由傳送器(傳送者的口或手等表達器官)將信號經媒介(medium)傳送,媒介可能 會受雜訊來源之影響而組成新的接受信號,再由接受者的接受器(接受者的眼或耳等受器)將訊 息接收至目的地(接受者的大腦)。由 Gerbner(1956)的研究可以發現,溝通活動參與者自 身對於環境及溝通事物的經驗相當程度的影響著溝通的結果。Berlo(1960)就指出溝通參與者、

訊息、媒介的影響因素,其中影響溝通參與者的因素包含溝通技巧、態度、知識、社會制度、文 化;影響訊息的因素包含成分、內容、處理、結構、符碼;而影響媒介的因素包含視覺、聽覺、

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感官。Schramm(1963)更強調出溝通參與者的經驗對於訊息來源與 目的、編碼與解碼、傳送訊號的影響。而溝通參與者會影響溝通的因素有知識、技能、態度,他 同時強調多人溝通是動態的相互關係(dynamic interrelationship):溝通參與者同時且持續發 送接收訊息;以及多人溝通的交流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溝通參與者的交流存在 於溝通參與者之間及其與環境的關係之間。

在研究多人溝通中影響溝通效果的自身特性,Maletzke 所提出的大眾媒介模式(1981)相較於 先前的溝通模式,作了更全面且精細的探討。他認為傳遞端受到自身形像、個性結構、工作團隊、

社會環境、從屬組織、媒介與訊息內容的大眾符碼壓力與制約(意即約定俗成)等因素所影響,

並藉由內容選擇與結構來控制傳送至媒介的訊息;而接收端則受到自身形像、個性結構、閱聽者 身分、社會環境所影響,其由媒介中選擇訊息內容,以得到訊息內容的效果體驗,但也同時受到 壓力或制約。

而設計領域在溝通觀點的早期研究,包含 Koenig(1974)、Nelson(1979)、Pile(1979)、

Eco(1980),其重點都在描述設計師利用設計與他人溝通的論點。而這種觀念在建築中更進一 步的回溯,可以發現來自溝通觀點的建築訓練對於傳達何謂是建築的意義有更深入的探討。而溝 通在設計領域的論點已經被用來討論許多設計相關的議題,同時溝通的概念也已經成為設計研究 的核心(Burdek, 2005)。多人溝通的正確性會影響設計目標是否正確,良好且順暢的溝通過程 也可以降低溝通的時間,同時也可以減少因為誤差所需要修正的工材與時間。因此,正確的利用 作為溝通的設計媒材,成為設計創作中相當重要的課題。

而口語文字是最自然的溝通媒介,且具有廣泛的約定俗成的效果,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溝通容 易,對於訊息傳遞與接收雙方所存在的隔閡也較小;而為了補足隔閡並使訊息正確,口語文字也 允許即時說明補充,直到溝通的雙方完成正確的訊息傳遞,同時也能配合語調與語句等口語上的 操作,增強訊息傳遞的正確性。因此,在設計上使用口語溝通描述、輔助說明、發表呈現等階段 都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口語的言詞(verbal)是設計者與他人之間主要的溝通媒介,且應用上從 言詞到視覺再回到言詞,應被視為設計過程整體的一部分。Tomas 等人(1998)亦視設計是言 詞-視覺-言詞(verbal-visual-verbal)的連續過程,在他的研究中證明以視覺呈現為主導的 設計過程中言詞的重要性。而在建築設計領域中,雖然設計成果的呈現媒材主要為圖像與模型,

但有許多傑出的建築師仍寧願企圖以言詞系統性的闡述設計的核心構想,以取代某些輪廓清晰的

事物作為其設計概念,這種以口語言詞作為媒材的設計構想呈現,聚焦在他們的工作與設計團隊 上(Lawson and Loke, 1997)。設計者有目的的使用語言能夠喚起(evoke)並溝通設計概念 的精緻度。

設計是一種整合與處理大量資料的多人參與活動,設計為滿足複雜的機能需求,設計者已無法獨 力完成設計,並必須與不同背景的專家進行溝通,合作式設計就成為近代無法避免的設計方式。

合作式設計(Collaborative design)是一項需要個人的參與的活動,以分享信息和組織設計的 任務和資源。特別是在複雜與大型的計畫中,設計往往涉及多個個人或團體在設計過程中的合 作。設計合作的目的是交流專業知識、概念、資源、責任。設計溝通是過程中設計開發的中心。

設計溝通的有效性變成對設計者在分享設計資訊、決策、協調設計任務中的關鍵。

個人參與合作式設計時,設計環境與多人溝通的改變成為重要的課題,在 Saad 與 Masher

(1996)的研究中指出,設計者在設計工作進行中思考設計問題、累積知識、紀錄過程的設計 知識空間稱為工作空間(workspace),當個人參與群體工作時,個人的工作空間(individual workspace)便結合成更大的空間集合,進而形成共享的群體工作空間(group workspace)。設 計者於個人工作空間提供可被分享的訊息給群體工作空間,同時自群體空間中獲取自己所需的設 計資訊,並隨著時間的推演逐漸與他人達成設計共識,這種多人溝通的資訊交流過程構成了個人 與群體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

設計溝通過程中,除了利用面對面(face-to-face, FTF)的溝通之外,也常透過設計圖中對於繪 圖與讀圖的共同理解的規則來進行溝通,如有需要再輔以文字說明(Forslund et al., 2006)。

Schrage(2003)認為有別於以對話為溝通方式的交換式溝通模式,以原型作為溝通活動參與者 共同的溝通介面的模式,呈現出原型物件與共享理解觀念的共享空間(shared space),並稱之 為合作式溝通模型(collaborative model)。其中,透過語言交談溝通是屬於交換式溝通,傳送 者與接收者間利用語言作為工具交換想法,其間有複雜的編碼與解碼過程,容易產生誤解,需要 多次訊息交換才可以達到理解目的。而原型(prototype)可以協助雙方將溝通焦點集中,以形 成共享空間,讓雙方在共同的知識經驗中進行溝通。

2.3.2

數位媒介的影響

隨著個人電腦功能的增強,以及電腦網路技術的進步與普及,使得電腦系統的應用逐漸由傳統的 主機、終端機以及個人單機的使用,開始朝向開放性分散式系統的應用,而由於眾多的半結構化

(semi-structured)和非結構化(un-structured)問題,已無法再以傳統分析或結構的處理程序 解決,而是必須仰賴群體討論,以針對問題進行相互溝通協調,共同努力找出解決方案。因此很 明顯的支撐起,群體間互動支援系統環境對於群體智慧的需求應用的重要性。為了要支援這樣的 應用,勢必要採用不同以往的軟、硬體架構,來發展一個適用於支援群體合作的電腦環境。

電腦中介溝通

電腦中介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的特點在於能打破時空限制,形成 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其能夠保有真實社群的互動、共同目標、認同與歸屬感、各 種規範與不成文規定等特徵,並且有具有排斥或拒絕的可能(Rheingold, 1994)。Lindlof 與 Schatzer(1998)則將虛擬社群定應為一種由一群具有共同興趣的人自主性地組成,通常是環 繞著特定的文本或是由非電腦中介溝通領域引進的環境,例如特定主題的討論區等。

Fischer(2003)認為電腦中介溝通介面在設計活動上可分為空間、時間、技術、設計等層面;

就空間層面上,被分隔兩地的設計者要進行設計溝通時,就必需透過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進行視 聽通訊的連結;時間層面可依照時間軸區分為同步與不同步、直接與不直接、長期與短期的溝通 互動模式;在不同的技術層面之間的設計群組進行合作設計的流暢度,必須要仰賴溝通參與者對 於彼此技術領域知識的熟悉度,其間的差異就在於設計溝通者之間自身可相互理解的程度;在討 論社會層面,來自不同領域、社群、環境的設計者合作,會因彼此思考認知的差異而產生隔閡,

因此對於電腦中介溝通環境的設計,引起共識的物件或基礎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Mitchell(1995)認為在不同地點的設計師其溝通方式依其非同時(asynchronous)與同時性

(synchronous)的兩種不同情況下,與設計師所慣用的溝通媒介文字、聲音、影像及影片而有 八種不同之溝通形式,包含:非同時性的電子郵件、聲音郵件、傳真、影片郵件。同時性的網路 交談、電話、電子白板、視訊會議等。他同時指出,運用媒材當面進行溝通的優點是參與者同時 聆聽、討論,提出的問題也立即且同步的獲得回答。然而,由於無法預期的溝通請求會帶來正在 進行中的事情被迫中斷,因此,非同步溝通的優勢是溝通參與者可以自由的選擇溝通的時間與地 點。而 Ellis 與 Keddara(1995)則依照時間及地點來分類媒材的功能,共分為四種不同的群體

(synchronous)的兩種不同情況下,與設計師所慣用的溝通媒介文字、聲音、影像及影片而有 八種不同之溝通形式,包含:非同時性的電子郵件、聲音郵件、傳真、影片郵件。同時性的網路 交談、電話、電子白板、視訊會議等。他同時指出,運用媒材當面進行溝通的優點是參與者同時 聆聽、討論,提出的問題也立即且同步的獲得回答。然而,由於無法預期的溝通請求會帶來正在 進行中的事情被迫中斷,因此,非同步溝通的優勢是溝通參與者可以自由的選擇溝通的時間與地 點。而 Ellis 與 Keddara(1995)則依照時間及地點來分類媒材的功能,共分為四種不同的群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