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多媒體教材的編輯與製作

3.4.3 多媒體互動式教材製作流程

Learning resource, SCO…等

Review Learning resource, SCO…等

ok

3 UI design

Q.A. review

ok

Publish

大單元(節)整合Learning Resource能力次指標

單元教材庫 SCO. Asset.

Revision

平面教材取得及校稿

製作課程架構 及互動流程

圖 8 課程製作期流程圖 參考來源[25]

二、課程規劃期:

在課程規劃期中,其多媒體教材有兩項設計,ㄧ為單元腳本設計,ㄧ為場景 UI 設計,其中單元腳本設計部分:

以 SCORM 化的課程內容來呈現架構文件,並且依據目錄大綱來撰寫每ㄧ單元的 腳本分鏡表,其腳本分鏡表須紀錄多媒體設計中演員的對白,出現的先後順序,誰 先入鏡誰出鏡,演出時間的長短等,製作完成的各單元腳本分鏡表,需經過教材設 計者及授課教師等相關人員審核,最後確認最終的腳本分鏡表,所使用的素材清單 以及場景 UI 的規劃表等,其流程圖如下圖:

審核課程架構 及互動流程 NO

YES

依據目錄大綱撰寫每一單元的腳本分鏡表

三、課程製作

圖 11 課程製作期的教材製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25]

四、課程完成

作完成之後,給授課之教師及相關審核人員審核,並且上 傳至伺服器測試,若無任何錯誤之後,即可以進行多媒體教材的教學,學習者搭配

期:

將規劃好的腳本以及場景,加上先前找尋備用的素材等,進行教材的製作,在 素材方面先依據各分鏡表的規劃,製作相關素材,並依腳本的特性,可利用影像處 理軟體將素材編修整理,編輯且修改成合適之內容加以使用;而在教材製作方面,

將製作好的素材依據腳本分鏡表、UI 設計檔,利用編輯手製作各單元的教材,接著 依據課程內容與呈現架構文件、課程流程腳本整合各單元,並且組織成課程教材,

完成整合後給授課之教師及相關審核人員審核,若有問題則反覆修正至全部教材內 容審核通過為止,最後編輯出完整的課程檔。

以下為課程製作期的教材製作流程圖:

單元教材製作

期:

所有的多媒體教材製

電腦及網路,即可以登入網站的伺服器,瀏覽並且學習多媒體教材。

NO

YES 審核教材 完整課程組合 (組合單元教材)

以下是課程完成期的流程圖:

iguity Principle):在動畫旁呈現文字的效 果,比間隔一段距離呈現有較好的學習效果

Principle):口述與動畫同時呈現較 它們相隔一段時間出現為佳。

inciple):應摒除與教學內容不相干的文字、聲音、

在課程規劃期中分為場景

(1)多媒體原則(Multimedia Principle):聲音

(2)空間接近原則(Spatial Cont

(3)時間接近原則(Temporal Contiguity

(4)凝聚原則(Coherence Pr

結束

影像

(5)形式原則(Modality Principle):口述與動畫與文字與動畫的呈現方式相 比較

(6)重複原則(Redundacy Principle):動畫、口述與文字同時呈現與只有動畫、

口述

(7)個人特色原則(Personaliztion Principle):動畫與口述同時呈現時,口 述以

(2)音效檔有很多種,有數位、midi、及 audio、mp3 等。

(3)製作多媒體時,有很多的聲音檔可以利用,例如杯子破的

(2)而在多媒體裡的顏色和調色板,需理解自然的光和顏色調色板。

圖 13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1/8

圖 14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2/8

圖 15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3/8

圖 16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4/8

圖 17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5/8

圖 18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6/8

圖 19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7/8

圖 20 等差數列 SCO6 編輯手撥放畫面 8/8

在等差數列 SCO6 此分鏡中,主要包含了 8 個主要畫面,主要的內容設計是接 承著先前的等差數列內容,做之後的練習題部分,以下就將各頁的內容,分八點解 說如下:

第一個的內容先介紹等差數列中公差的定義為後項減前項,在等差數列中推導 各項時可以往後項加公差,往前項減公差。

第二個延續上ㄧ題的內容,將題目抽象化,並以符號代表數。

第三個練習題可以讓學生利用操作的方式,練習用前後項的關係,找出等差數 列中的各項,並加強往後項加公差,往前項減公差的觀念。

第四個延續上ㄧ題的內容,將題目抽象化,並以符號代表數。

第五個的內容不以劃線的方式求項,而是一般等差數列中利用一般式求項的題 目,若學生對於算數的計算不易理解的,可以按下圖說按鈕,跳至第六頁。

第六個的內容即為延續上ㄧ題的內容,利用生活中的實例以圖解說。

第七個的練習題題目為加深的跳項的問題,學生可以利用之前畫格子的觀念,

利用前後項之間的關係,進而找出等差數列中的各項。

第八個延續上ㄧ題的題型,僅是將題目直接以文字敘述,進而測驗學生是否理 解先前的知識,並加以應用解題。

(2)傳統教材:

圖 21 等差數列 SCO6 傳統教材 1/4 資料來源[26]

圖 22 等差數列 SCO6 傳統教材 2/4 資料來源[26]

圖 23 等差數列 SCO6 傳統教材 3/4 資料來源[26]

圖 24 等差數列 SCO6 傳統教材 4/4 資料來源[26]

傳統教材均為代數的公式,以及算數式的推導,較不能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 機與動力。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4.1 多媒體教材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成就 之分析

實驗組(採用多媒體教材教學組)與控制組(採用傳統教學組)選擇時,先依據施 測前的上學期兩次段考的成績,第二次段考以及第三次段考,將各班平均分數排 序,並選定兩平均分數接近之班級,並將兩班學生的段考成績進行變異數分析,如 表 10 及表 11,根據表 10 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之 F=.555,p=.459>.05,在α=.05 顯著水準之下,未達顯著水準,根據表 11 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之 F=.833,p=.365

>.05,未達顯著水準。

表 10 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成績變異數分析

模式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迴歸(多媒體、

傳統教學) 276.136 1 276.136 .555 .459 殘差 31869.394 64 497.959

總和 32145.530 65

表 11 上學期第三次段考成績變異數分析

模式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迴歸(多媒體、

傳統教學) 843.879 1 843.879 .833 .365(a) 殘差 64851.879 64 1013.311

總和 65695.758 65

除此之外,並且在教學實施之前實施前測,如表 12、表 13,其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p=.998>.05,在α=.05 顯著水準之下,未達顯著水準,平均數相 等的 t 檢定,p=.520>.05,未達顯著水準,根據上述表示這兩班級學生在接受多 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之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生,其基本能力並無差別。

表 12 學習前測之統計分析

組別統計量

33 53.79 16.490 2.871 33 56.67 19.552 3.404 班級

.000 .998 -.647 64 .520 -2.879 4.452 -11.774 6.016 -.647 62.229 .520 -2.879 4.452 -11.779 6.021 假設變異數相等

平均數為 77.39,標準差為 14.422;在控制組方面(接受傳統教學者),平均數為 67.70,標準差為 23.224;其實驗組的平均分數大於控制組的平均分數,並且依據 統計分析的獨立樣本 T 檢定,分組變數為兩組學生,檢定變數為學習成就後測成績,

其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p=.004<.05,在α=.05 顯著水準之下,已達顯著 水準,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p=.047<.05,已達顯著水準。

表 14 學習成就後測之統計分析

組別統計量

33 77.39 14.422 2.511 33 67.70 23.224 4.043 班級

表 15 學習成就後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獨立樣本檢定

9.159 .004 2.038 64 .046 9.697 4.759 .190 19.204

2.038 53.486 .047 9.697 4.759 .154 19.240 假設變異數相等 14.422,傳統教學控制組,其平均數為 67.70,標準差為 23.224,透過統計分析獨 立樣本 T 檢定如表 15,其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p=.004<.05,在α=.05 顯著水準下,已達顯著水準,此時查看第二列的「不假設變異數相等」中的 t 統計 量的數據,表示兩組變異數不同質,採用校正過的 t 考驗法,其平均數相等的 t 檢 定,p=.047<.05,已達顯著水準。

3.我們可以推論,在經實驗過後,其多媒體教材教學的學習成效會優於傳統式 教學法的學習成效,亦即在國中二年級數學課程,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中,採用多 媒體教材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4.2 在學習多媒體教材「等差數列與級數」

17,其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p=.004<.05,在α=.05 顯著水準下,已達顯 著水準,此時查看第二列的「不假設變異數相等」中的 t 統計量的數據,表示兩組 變異數不同質,採用校正過的 t 考驗法,其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p=.128>.05,

未達顯著水準。

表 16 實驗組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對於學習成效之統計分析表

組別統計量

14 81.43 6.768 1.809 19 74.42 17.740 4.070 慣用左右腦

9.679 .004 1.400 31 .171 7.008 5.005 -3.201 17.216 1.573 24.490 .128 7.008 4.454 -2.175 16.190 假設變異數相等

距,顯示慣用左腦型的學生高低落差較小。

以下將控制組的學生(接受傳統教學組)其不同的認知風格,對於學習成就後測 的分析如表 18 及表 19,控制組慣用左腦型平均數為 74.63,標準差為 22.367,而 控制組慣用右腦型平均數為 65.48,標準差為 23.497,在獨立樣本 T 檢定如表 19,

其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p=.342>.05,在α=.05 顯著水準下,未達顯著水 準,此時查看第一列的「假設變異數相等」中的 t 統計量的數據,表示兩組變異數 同質,其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p=.340>.05,未達顯著水準。

表 18 控制組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對於學習成效之統計分析表

組別統計量

8 74.63 22.367 7.908 25 65.48 23.497 4.699 慣用左右腦

.930 .342 .968 31 .340 9.145 9.443 -10.114 28.404 .994 12.367 .339 9.145 9.199 -10.832 29.122 假設變異數相等

4.3 在學習多媒體教材「等差數列與級數」

的平均數為 84.73,標準差為 7.212,中分組的平均數為 77.18,標準差為 13.833,

低分組的平均數為 70.27,標準差為 17.528。

在變異數分析摘要表中(ANOVA)如表 21,其 F 值為 3.133,p=.058>.05,並 在α=.05 顯著水準下,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並未違反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表 20 實驗組不同數量推理能力學習者對於學習成就之統計分析表

敘述統計 依變數: 後測

84.73 7.212 11 77.18 13.833 11 70.27 17.528 11 77.39 14.422 33 推理能力分組

受試者間效應項的檢定 依變數: 後測

1149.879a 2 574.939 3.133 .058 197664.121 1 197664.121 1076.993 .000 1149.879 2 574.939 3.133 .058 5506.000 30 183.533

204320.000 33 6655.879 32

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7.55 5.777 .403 -6.70 21.79 14.45* 5.777 .046 .21 28.70 -7.55 5.777 .403 -21.79 6.70 6.91 5.777 .465 -7.33 21.15 -14.45* 5.777 .046 -28.70 -.21 -6.91 5.777 .465 -21.15 7.33 7.55 5.777 .436 -7.33 22.42 14.45 5.777 .058 -.42 29.33 -7.55 5.777 .436 -22.42 7.33 6.91 5.777 .497 -7.97 21.79 -14.45 5.777 .058 -29.33 .42 -6.91 5.777 .497 -21.79 7.97 7.55 5.777 .201 -4.25 19.34 14.45* 5.777 .018 2.66 26.25 -7.55 5.777 .201 -19.34 4.25 6.91 5.777 .241 -4.89 18.71 -14.45* 5.777 .018 -26.25 -2.66 -6.91 5.777 .241 -18.71 4.89 (J) 推理能力分組 Tukey HSD

Scheffe 法

LSD

在上述多重比較法中,我們使用了三種事後比較法:

1.Tukey HSD「Tukey 最實在的顯著差異法」:

從表 22 中我們可以發現,數量推理能力的高分組顯著的高於低分組,其平均 數的差異已達 14.45,p=.046<.05,表示高分組與低分組已達顯著差異,而高分 組對中分組與中分組對低分組均未達顯著差異。

2.Scheffe「雪費法」:

一般而言,雪費法是比較嚴格的事後比較法,從表 22 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 的數量推理能力組別,不管是高分組對於低分組,或者高分組對中分組,中分組對 低分組均未達顯著差異。

3.LSD「最小顯著差異法」:

從表 22 中我們可以發現,數量推理能力的高分組顯著的高於低分組,平均數 的差異為 14.45,而 p=.018<.05,表示高分組與低分組已達顯著差異,而高分組 對中分組與中分組對低分組均未達顯著差異。

總結簡述以上幾點,今將實驗組的學生依據入學智力測驗的數量推理能力分成 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經過多媒體教材教學後,整體表現上並無顯著性的差異,

總結簡述以上幾點,今將實驗組的學生依據入學智力測驗的數量推理能力分成 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經過多媒體教材教學後,整體表現上並無顯著性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