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自我音樂創作理念之實踐

第一節 《夜、未眠》――為四重奏

第三節 湯淺讓二音樂與芭蕉和俳句 第五章 《冬之日・芭蕉讚》樂曲分析

第一節 《冬之日.芭蕉讚》創作背景概述 第二節 《冬之日.芭蕉讚》之記譜說明 第三節 《冬之日.芭蕉讚》A 段落 第四節 《冬之日.芭蕉讚》B 段落 第五節 《冬之日.芭蕉讚》C 段落 第六節 《冬之日.芭蕉讚》D 段落 第七節 《冬之日.芭蕉讚》E 段落 第八節 《冬之日.芭蕉讚》F 段落 第九節 《冬之日.芭蕉讚》綜合分析 第六章 自我音樂創作理念之實踐

第一節 《夜、未眠》――為四重奏 第二節 《夜、未眠》――為管絃樂 第三節 《流逝》――為七重奏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湯淺讓二重要作品列表 附錄二 湯淺讓二榮獲獎項列表

6

7

第二章 二十世紀迄今之日本作曲界發展概述

第一節 戰前日本音樂發展

日本音樂的發展,與亞洲諸國之文化發展緊密聯繫,諸如中國、韓國等。然 而談及歐洲音樂的輸入,可自 16 世紀時期中葉探究起。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聖方 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 1506-1552),在 1549 年來到鹿兒島(Kagoshima),除 了傳教之外並將鍵盤樂器傳入日本。11 直至 1588 年,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 1537-1598)頒布禁教令,德川幕府(Tokugawa Bakufu)於 1633 年頒布鎖國政策,

日本因此歷經 200 餘年的孤立狀態,西方音樂的輸入也因此受限而中斷發展,直 至 1868 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為止。12 明治維新(Meiji restoration)為 1868-1912 年 間,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全面西化與現代化的改革運動。

11 Luciana Galliano, Yogaku: Japanese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Scarecrow Press, 2002), 3.

12 Shigeo Kishibe, et al, "Japa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Web, 2 Jun,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3335pg9>.

13 1879 年,日本政府設立音樂調查研究機構(The Music Study Committee),任命伊 藤修二(Izawa Shūji, 1851-1917)擔任負責人,並招聘外籍教師,如路德・梅森(Luther Whiting Mason, 1818-1896)與夫蘭茲・艾克特(Franz Eckert, 1852-1916)等人。此機構 的研究目的在於:將東方與西方兩種音樂混合,譜出最適合日本的音樂,並將其引入學 校教育。在 1887 年,此機構成為日本第一個音樂學院―東京音樂學校(Tokyo Music School),為東京藝術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的前身。

資料來源:星旭,《日本音樂簡史》,李春光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106。

8

介紹。14

山田耕筰(Yamada Kōsaku, 1886-1965),作曲家兼指揮家。1912 年在柏林藝 術大學(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完成歌劇《墜落的天女》(The Depraved Heavenly Maiden, 1912)與交響曲《凱歌與和平》(Triumph and Peace, 1912)15 根 據《新葛洛夫辭典》所述,他是日本寫作管絃樂與歌劇先驅。16 1914 年回國後,

山田耕筰致力於歌謠與歌劇寫作。著名的作品包含交響曲《鶴龜》(Crane and Turtle, 1934)與歌劇《黑船》(Black Ships, 1940)等,最後一部作品歌劇《香妃》(Hsiang-Fei, 1947)並未完成,而是由學生團伊玖磨(Dan Ikuma, 1924-2001)補筆完成。17 山 田耕筰不論在教育或是創作上皆深深影響後輩,他亦為江文也(Chiang Wen-yeh, 1910-1983)的老師。18

近衛秀麿(Konoe Hidemaro, 1898-1973),作曲家兼指揮家。1915 年隨山田耕 筰習樂,1923 年赴德留學,回國後致力於交響樂團活動。1925 年和山田耕筰一同

15 Masakata Kanazawa and Yo Akioka, "Yamada, Kōsaku,"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30669>.

16 Shigeo Kishibe, et al, "Japa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 Jun,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3335pg9>.

17 Masakata Kanazawa and Yo Akioka, "Yamada, Kōsaku,"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30669>.

18 周婉窈,〈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台灣與中國〉,《臺大歷史 學報》(第 35 期,2005):155。

9

(Etenraku, 1931)。19

清瀨保二(Kiyose Yasuji, 1900-1981),作曲家,亦曾隨山田耕筰學習,然大部 分以自學為主。20 他是 1930 年「新興作曲家聯盟」(Shinkō Sakkyokuka Renmei)

的發起人之一,而此組織為「日本現代音樂協會」(Japanese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前身。21 清瀨保二著名的作品有交響曲《杜甫的詩》(For Tu Fu's Poem, 1962)、

《尺八三重奏》(Shakuhachi Trio, 1964)等。同時,他也因指導武滿徹作曲而聞名。

22

諸井三郎(Moroi Saburō, 1903-1977),作曲家,係日本研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先驅。他在 1932-34 年間至柏林留學,著名的作品有《第 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3, 1944)等。戰後,諸井三郎投入教學領域當中,如 團伊玖磨、入野義郎(Irino Yoshirō, 1921-1980)、柴田南雄(Shibata Minao, 1916-1996)

與戶田邦雄(Toda Kunio, 1915-2003)等人,皆為其門生。其子諸井誠(Moroi Makoto, 1930-2013),亦為著名的作曲兼音樂評論家。23

松平賴則(Matsudaira Yoritsune, 1907-2001),作曲家,早年參與「新興作曲家 聯盟」,倡導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風格寫作;其後嘗試十二音列(12-note

19 星旭(1986),117。

20 Luciana Galliano(2002), 82.

21 該聯盟在 1935 年改稱「日本現代作曲家聯盟」(Nihon Gendai Sakkyokuka Renmei),

此協會亦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日本分部。

資料來源:Kazuo Murakami, Japanese piano sonatas: a discussion and performance guide, (Kazuo Murakami University of Iowa, 2011): 22-23.

22 Masakata Kanazawa, "Kiyose, Yasuji,"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5083>.

23 Masakata Kanazawa. "Moroi, Saburō,"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9158>.

10

techniques)、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與機遇音樂(Aleatory music)等技巧,並 將其與日本古代雅樂(Gagaku)素材作結合。24 松平賴則的音樂在歐洲備受矚目,

甚至影響了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 1913-1994)等人的音樂思考。25 著名的作品有《為鋼琴與管絃樂的主題與變奏》

(Theme and Variation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951),由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演出。26

尾高尚忠(Otaka Hisatada, 1911-1951),作曲家兼指揮家,早年活躍於維也納,

1938 年擔任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與柏林管絃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指揮,1941 年回國後出任「新交響樂團」指揮。27「新交響樂團」

在尾高尚忠過世後,正式更名為「NHK 交響樂團」,同時,為了紀念尾高尚忠的功 績,隔年 NHK 交響樂團設立「尾高賞」(Otaka Prize),頒發對象為創作管絃樂作 品優異的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28;29

24 Masakata Kanazawa and Judith Herd, "Matsudaira, Yoritsun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8080>.

25 參考於 2014 年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10 月 24 日《當代歐洲與日本經典鋼琴作品》

野平一郎鋼琴獨奏會節目冊。

26 Masakata Kanazawa and Judith Herd, "Matsudaira, Yoritsun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8080>.

27 日仏現代音楽協会,〈徳備康純:現代作曲論講義ノート〉,

http://afjmc.org/ja/archives/articles/ (accessed July 29, 2015)。

28 音樂評論家野村光一(Nomura Koichi, 1895-1988)曾為此事,在「每日新聞」發 表文章:「殺了尾高尚忠的是 NHK(日本放送協會),如果 NHK 負責照料一切的話,樂 團成員應該就可以從忙碌的狀況獲得解放」,這篇新聞成為 NHK 全面支援樂團的契機。

資料來源:音楽家の墓,http://kajipon.sakura.ne.jp/haka/h-classic.htm#hisatada (accessed July 29, 2015)。

29 Masakata Kanazawa, "Otaka, Hisatad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11

早坂文雄(Hayasaka Fumio, 1914-1955),作曲家,作曲以自學為主。早坂文 雄倡導泛東方主義(Pan-orientalism)創作,嘗試以五聲音階、四度音程等技巧來 寫作,並在無調性音樂當中展現東方美學。他音樂中的獨創精神影響後輩深遠(如 武滿澈、湯淺讓二等)。1939-55 年間的電影配樂享譽國際,在東寶(Tōhō Company)

電影公司擔任音樂監督,電影配樂代表作品包含《羅生門》(Rashōmon,1950)、《七 武士》(Seven Samurai, 1954)等。30

其他重要的作曲家,尚包含伊福部昭(Ifukube Akira, 1914-2006)、31 柴田南 雄、32 戶田邦雄等人。33

第二節 戰後日本音樂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音樂家對於西洋音樂的學習態度比起戰前更為活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0556>.

30 Masakata Kanazawa, "Hayasaka, Fumi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9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2610>.

31 創作受到史特拉溫斯基、普羅柯菲夫的影響,亦是位很有影響力的教師,指導的

學生包含芥川也寸志(Akutagawa Yasushi, 1925-1989)與黛敏郎(Mayuzumi Toshiro, 1929-1997)等人。

資料來源:Masakata Kanazawa, "Ifukube, Akir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3707 (July 29, 2015.)

32 作曲家、音樂學家兼評論家,投入於機遇音樂或其他前衛性技巧,著名的作品包

含為擊樂家安倍圭子(Keiko Abe, 1937-)譜寫的馬林巴木琴獨奏《意象》(Imagery, 1969)。

資料來源:Masakata Kanazawa, "Shibata, Mina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5637 (July 29, 2015.)

33 戶田邦雄,1944 年因勤務被派遣至西貢(Saigon),戰後被法軍在當地俘虜三年 之久。這段期間他閱讀了(René Leibowitz, 1913-1972)的著作《荀白克與他的樂派》

(Schönberg et son école),根據《新葛洛夫辭典》所述,這是第一本在日本介紹 12 音技 法的書籍。歸國後,他開始以 12 音技法創作,並把此書轉交給柴田南雄與入野義郎,兩 人的創作因此往 12 音技法發展。

資料來源:Masakata Kanazawa, "Toda, Kuni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30 Jul,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8040>.

12 員包含藝術家瀧口修造(Takiguchi Shūzō, 1903-1979),作曲家湯淺讓二、武滿徹、

鈴木博義(Suzuki Hiroyoshi, 1939-2006)、福島和夫(Fukushima Kazuo, 1930-),

音樂評論家秋山邦晴(Akiyama Kuniharu, 1929-1996),演奏家園田高弘(Sonoda Takahiro, 1928-2004),以及諸多美術家等人。38 此藝術團體創作與研究方向,除 演出前衛藝術作品之外,亦包含各種流派的混合、探究聲音操縱、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39 的可能性以及空間設施的安排等等。40

34 Shigeo Kishibe, et al, "Japa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2 Jun, 2015.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3335pg9>.

35 「新聲會」,1946 年成立。由諸井三郎、柴田南雄與入野義郎等人組成。

36 「三人的會」,1953 年成立。由芥川也寸志、黛敏郎、團伊玖磨(Dan Ikuma, 1924-2001)等人組成。

37 「山羊會」,1953 年成立。由間宮芳生(Mamiya Michio, 1929-)、外山雄三(Toyama Yuzo, 1931-)、林光(Hayashi Hikaru, 1931-2012)等人組成。

38 現代への扉―実験工房展,〈戦後芸術を切り拓く〉,

http://jikkenkoboinkamakura2013.blogspot.jp/ (accessed July 29, 2015)。

39 聲音被錄到磁帶(electronic tape)上後,形成一個具象(concrete)的聲音,再到 錄音室中用錄音器材去處理,使之加快或放慢,或使同段落不斷的反覆,這些被處理過 的聲響,會再被錄製到另一盤磁帶上,最後形成一首具象音樂的作品。

資料來源:楊沛仁著,《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2009),444。

13

「二十世紀音樂協會」(Society of 20th-Century Music)成立於 1957 年,在 1957-65 年間曾舉辦一系列現代音樂活動,輕井澤現代音樂節即為其一。此音樂節 如同達姆斯塔特國際現代音樂夏令營(Internationale Ferienkurse Für Neue Musik in Darmstadt),白天以研討會為主,晚間則舉行音樂會表演。此外,該會在 1961 年 於大阪主辦音樂節,曾因引入約翰・凱基(John Cage, 1912-1992)的音樂而造成 轟動。此時其活躍於協會中的成員,包含音樂評論家吉田秀和(Yoshida Hidekazu, 1913-2012)、柴田南雄、黛敏郎(Mayuzumi Toshiro, 1929-1997)、諸井誠與入野義 郎等人。41

在 1970 年大阪舉辦的萬國博覽會(Osaka World Exposition),讓日本作曲家獲 致更多機會與外國的當代音樂家交流,對日本作曲界而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其中,

武滿徹被聘為鋼鐵館「今日音樂」(Music Today)的音樂總監,而在博覽會中發表 作品的其他作曲家,包含湯淺讓二、高橋悠治(Takahashi Yuji, 1938-)、瑟納基斯

(Iannis Xenakis, 1922-2001)、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松 平瀨曉(Matsudaira Yoriaki, 1931-)、三善晃(Miyoshi Akira, 1933-2013)、黛敏郎

(Iannis Xenakis, 1922-2001)、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松 平瀨曉(Matsudaira Yoriaki, 1931-)、三善晃(Miyoshi Akira, 1933-2013)、黛敏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