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自我音樂創作理念之實踐

第三節 《流逝》――為七重奏

一、《流逝》創作背景

《流逝》(Passerby, 2015)創作於 2015 年 6 月,樂器編制為口風琴、笛、簫、

古箏、豎笛、低音管、小提琴、低音提琴與擊樂,為一首七重奏室內樂,擊樂器 涵蓋馬林巴木琴、鐵琴、大鼓與三角鐵。筆者靈感源自於:週復一週、年復一年,

每星期奔赴台北與高雄的乘車時光。每當坐在列車上,望著車窗外流逝的場景,

此時此刻彷彿飛離了時間之外,特別能感受到自由與平靜。然筆者有感,人註定 空手到來這世界,亦注定孤獨離開,不論是生活方式、家人、師長、朋友、及這 個世界,皆身為「過客」。心存感激,把握當下,是筆者自許身為「過客」應當秉 持的態度,切莫深陷忙碌之中,而忽略初衷、及已擁有的一切美好。

筆者在譜寫《流逝》的同時,亦正深入探索湯淺讓二的作品,透過研究文獻 可檢視,東西方音樂語言極其不同,然見其將日本傳統音樂與西方技法結合,此 作法帶給筆者創作上靈感;《流逝》一曲,係將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合併寫作,筆 者嘗試探索兩者之間融合的可能性,如何讓傳統樂器不失其音色魅力,嚴謹探究

124

與發揮其演奏語彙,是本曲最重要的課題。

此外,將口風琴納入編制之中,此靈感最早來自《冬之日.芭蕉讚》之鑼的 應用。鑼本為室內樂與管絃樂的常見樂器,但在《冬之日.芭蕉讚》之中,卻經 常以非傳統演奏方式出場,例如敲響後投入水桶、或以橡膠球在表面摩擦,以得 如人呻吟般之效果。另美國作曲家克倫姆(George Crumb, 1929-)的室內樂《古 代孩童之聲》(Ancient Voices of Children, 1970),其編制的選用造成音色與氛圍的 奇特,帶給筆者無比的震撼。137 因此,樂器的選擇和演奏方式,都可以讓音響色 澤更顯繽紛,然《流逝》一曲當中,笛簫演奏者將時而以口風琴吹奏兒歌《甜蜜 的家庭》(Home sweet home),無論是口風琴的音色、及兒歌的引用,筆者皆是為 了象徵「已擁有的美好」。

猶如樂曲所冠的標題《流逝》,整曲係以冷清、孤獨、不安、甚至趨近急躁的 氛圍為主,再時以兒歌穿插緩和情緒;整體在「流逝」氛圍的寫作技法,係受到 匈牙利作曲家李蓋悌(Győrgy Ligeti, 1923-2006)的音樂影響,透過音高選擇、音 程組合、及多層次的聲部堆疊,以呈現音響密度交錯的變化。

二、《流逝》之記譜說明

《流逝》的編制,傳統樂器方面包含笛、簫與古箏;笛涵蓋 C 調曲笛、G 調 梆笛與 G 調大笛,笛與簫的記譜說明如【表 6-3-1】所示。

137 《古代孩童之聲》作品編制為女高音、童聲女高音、雙簧管、曼陀鈴、鋸琴、豎琴、電

鋼琴、玩具鋼琴和擊樂。

125

【表 6-3-1】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笛與簫記譜說明

氣音 抖音後音高

上滑

抖音

剁音 抖音後音高

下滑

滑音

打鍵 音高上滑 音高下滑

《流逝》一曲,筆者係以笛簫聲部作為自身影射,其演奏的音高常為樂曲的 主要旋律;笛簫演奏者需依指示更換樂器外,亦需於 B 段與結尾處吹奏口風琴。

而其他樂器則為「相隨」的過客角色,時而與笛簫聲部對唱,時而演奏流逝氛圍 的動機。

古箏係選用二十一弦箏,筆者自行設定定絃音(如【譜例 6-3-1】所示)。《流 逝》全曲係以 E 為中心音,在古箏定絃上亦以 E 為中心(如【譜例 6-3-1】虛線 所示),再以音程倒影構築其他音高:例如,E 音往上至 F 音為小二度音程,則下 方音為 E 音往下小二度,得 Eb音(如【譜例 6-3-1】實線所示)。

【譜例 6-3-1】李建諭七重奏《流逝》古箏定絃

然筆者刻意在中心音之後,首先構築日本音階商調式,其音高為「E、F、A、

B、D」(如【譜例 6-3-1】方框所示),其中,「F」音亦時而升高半音,可得五聲 音階商調式聲響,音樂因此時有東方韻味;定絃的最高與最低音為「E、Eb」,若

126

127

128

【譜例 6-3-2】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21 小節至第 25 小節(笛簫聲部)

【譜例 6-3-3】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139 小節至第 142 小節(古箏聲部)

再者,筆者將上述技巧融入西洋樂器當中,因此,西洋樂器上的氣音、抖音、

裝飾音、滑音、微分音或管樂的花舌等,大部份是為呼應傳統樂器所作。

(2)小音符的使用

傳統音樂的小音符地位顯要,是筆者研究湯淺讓二《冬之日.芭蕉讚》後之 體悟,並於《流逝》一曲將此概念應用於管樂之中。《流逝》A 段前段即為一例,

筆者於簫獨奏旋律添加小音符,以增添中心音之外的和聲音響(如【譜例 6-3-2】

所示)。

(3)音色的設計

在本研究第四章第二節曾提及,瓦瑞茲的音樂可檢視將噪音融入樂音之技法。

為十三位打擊樂者所譜寫的《電離》(Ionisation, 1929–1931),係令筆者最為印象 深刻的作品,各式如噪音般的擊樂聲響,透過巧思予以結合,顛覆筆者持續以來,

認為「合奏曲」因由音高與和聲安排的保守想法。

《流逝》一曲,於各樂器皆有演奏如噪音聲響的指示,此作法除為增添更豐 富的音色外,亦能與音高轉移所造成的不和諧音相互呼應,營造樂曲所需的不安 氛圍。以 A 段前段為例,主旋律為簫獨奏,其音高不停於中心音附近游移,滑音、

抖音與微分音皆營造出不和諧的音高,然其他樂器為呼應其色澤,紛紛演奏不準

129

的音或噪音,如管樂的氣音與敲打按鍵(如【譜例 6-3-4】方框所示)、弦樂的弓 背奏、巴爾托克撥絃與指腹拍打琴面(如【譜例 6-3-4】灰色區塊所示)、及古箏 的木音與拍擊琴絃(如【譜例 6-3-4】括弧所示)等。

【譜例 6-3-4】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21 小節至第 25 小節

(二)節拍的疊置

受湯淺讓二《冬之日.芭蕉讚》A 段的啟發,為呈現「流逝」的氛圍,筆者 將節拍疊置技巧應用在旋律上。前者可以 A 段後段為例,筆者刻意避免笛簫、豎 笛、低音管與箏的節奏同步,以產生聲部錯置的效果;然與《冬之日.芭蕉讚》

A 段不同的是,筆者讓音高趨於流動的狀態,而非僅固定於單音,此作法賦予聲 響更有流動的效果(如【譜例 6-3-5】所示)。

130

【譜例 6-3-5】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43 小節至第 45 小節

(三)和聲結構

《流逝》的和聲結構,並非與《夜、未眠》相仿,為建立在音列、調式、及 音程之上,而是受到李蓋悌的作品《氣氛》(Atmosphères, 1961)與《十首木管五 重奏小品》(Ten pieces for wind quintet, 1968)啟發,以近乎沒有清楚的輪廓、節 奏的「波動色澤音響」(Klangfarbenfluktuation)語法寫作。透過李蓋悌的作品可 檢視,他時常把樂團的各聲部擔當為獨立聲部,以數不盡的變奏去延伸、移動、

及重疊,鑄造持續不斷變化的聚合音響。138

筆者嘗試以「波動色澤音響」語法構築《流逝》和聲,以 A 段中段為例,此 部分的背景為弦樂的五度音程泛音,僅是一種氣氛的鋪陳,然運用節拍疊置技巧、

138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臺北:全音樂譜,1987),165-71

131

力度改變、滑音等,可令和聲由靜態轉為動態層面,以呈現背景各種音色變化(如

【譜例 6-3-6】所示)。

【譜例 6-3-6】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33 小節至第 38 小節(弦樂聲部)

另以《流逝》B 段為例,在豎笛與低音管聲部亦應用「波動色澤音響」語法,

以逐漸趨於緊湊的節奏與音程的縮減,營造音樂的張力(如【譜例 6-3-7】與【譜 例 6-3-8】所示)。

【譜例 6-3-7】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55 小節至第 58 小節(豎笛與低音管聲部)

【譜例 6-3-8】李建諭七重奏《流逝》第 59 小節至第 62 小節(豎笛與低音管聲部)

132

1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