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夥伴關係管理

2.2.1 夥伴關係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交貨績效 供應商是否能夠準時交貨

品質績效 品質的績效一般是採用不良品率或退

貨率來評估

服務績效 要評估供應商的服務,先要確定什麼是

可接受的績效;接著對發生的事物進行 判斷,看看是否每項事物都符合所定標 準,然後再算出服務績效的百分比。

利潤績效與存貨週轉率 供應商的存貨週轉率是高還是低?是

否能持續保持盈利?

創新的歷史與績效 供應商是否具有創造性?是否能提供

有價值的建議?在新產品中它是不是 處於領先地位?

2.2 夥伴關係管理

2.2.1 夥伴關係定義

夥伴關係概念在 Rackham et al.所合著的 Getting Partnering Right (1997)書中 指出:真正的企業變革是組織之間改以團結合作、合力創造價值的方式來產生變 化,來共同創造新的合作經營方式,進而協助企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獲利與競爭力。

即使合作雙方還在建立關係的初級階段,許多公司從這種新關係所獲得的成效,

將會遠超過從組織縮編或組織重建所獲得的削減成本效益。這種新的關係就被稱 為「夥伴關係」(partnering)。他們認為當雙方同意改變個別的經營方式,相互整 合一起控制彼此共有企業體系的某個部分並且共享利益,就形成夥伴關係。

在學者 Lambert et al.(1996)的研究中,將夥伴關係依照合作時間的長短、合 作部門數將夥伴關係再細分成三種型態:(1)型一夥伴關係:參與的組織視彼此

Spekman(1994)

夥伴關係指的是在有相容目標、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且 高度相互依賴的獨立公司之間帶有目的的策略性關係。

他們共同付出努力來達成各自公司無法輕易獨立完成的 目標。這種聯盟和夥伴關係的建立動機主要為了在市場 上取得競爭優勢。

Ellram(1995) 採購夥伴關係的定義為: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協議,包

含了長期的承諾、資訊分享、風險的分攤和關係的報酬。

因此供應商夥伴關係與傳統的供應商關係不同,因為它 包含了信任、互相承諾以及分享的概念。

Akacum &

Dale(1995)

認為夥伴關係的概念是以合作(cooperation)、信任(trust) 為基礎,合作夥伴間必須共同改善其產品與作業上方面 之程序、品質與配送等,以獲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Lambert et al.(1996) 建基於相互信任、開誠佈公、風險共擔與利潤分享而量 身訂做的企業關係,藉由此種持續且雙向的關係,可為

Spekman et al.(1998) 策略夥伴之間有目的之相互協助以維持買賣關係的程 序,合作的目的是希望將衝突的潛在破壞力降至最少,

並擷取雙方之長處,以誠摯的溝通解決衝突。

Handfield &

Nichols(1999)

為一種特製的商務關係,透過互相信任、共同承擔風險,

參與者願意修改基本企業運作實務,以減少因重複作業 而產生浪費,近而增進績效,獲得競爭優勢。

Lo &

Pushpakumara(1999)

透過相互分享及資源共同所建立之企業間關係,具降低 交易成本、集中資源於核心競爭力、找尋新資源及市場 等優勢,可使所有夥伴全面雙贏,而資源的聚集效應大 於個別貢獻的總和。

Maloni & Benton (2000)

Mclvor & Mchugh (2000)

將夥伴定為為「協同關係」(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組 織可聯合買方或賣方伱低成本、賣方參與新產品開發、

遞送及物流管理、核心企業策略四個構面進行改變,以 發展夥伴關係。

Whipple &

Franket(2000)

買賣雙方重組雙方之優勢,協同減少無附加價值活動進 而增進績效,他的理想是一種雙贏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