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之探討

本節針對我國大專生就業現況與就業能力進行探討,分別為一、我國大專生 就業現況。二、我國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三、我國大專生就業能力相關研究,

說明如下:

一、我國大專校院現況

高等教育開放後,在短短十年間我國大專校院增加 32 所,每年皆有新 增大專校院,至 98 年統計為止,國內國、私立大專院校多達 164 所,在高 密度的大專院校中,相對的提高大專生學錄取率,更為錄取最低分創下新記 錄,只需要 68.19 分就能夠上大學,經國管理學院還出現 9 分上大學的情況。

目前教育部允諾師範學院升格為教育大學的學校,如果只是名稱改變,

成員素質、課程設計沒有修改與提升,那麼改了頭銜的教育大學,也只是新 瓶裝舊酒,很可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與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下淹沒

(陳培綾,2004)。

表 2-3-1 75 年至 99 年大專院校校數統計摘要表 單位:校

學年度 總計 大 學 學 院 專 科

75 105 16 12 77

80 123 21 29 73

85 137 24 43 70

90 154 57 78 19

95 163 94 53 16

96 164 100 49 15

97 162 102 45 15

98 164 105 44 15

99 163 112 36 15

100 163 116 32 15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101 年 10 月。說明:本表數字不含軍警學校。

由表 2-3-1 中了解,我國大專院校數統計分為大學、學院與專科三區塊,而 三區塊校數階由民國 75 年開始增加,而學院與專科增加至民國 90 年後,開始下 降,僅大學數持續往上增加,其中不止新學校的建立,亦包括部分師範學院轉型 為大學,因此目前大學數已經高達 160 幾所,近年由於大專學校廣設,使大學率 提升許多,相對的各校招收學生也出現招生不足的情況,輕則系所減招,嚴重則

26

27

二、我國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

根據Ginzberg與Super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指出大學生正處於試驗期與試探 階段,也就是說大學生應該瞭解個人的需求及自我條件、能力,探索適合自己的 工作類型,並嘗試做初步的選擇,以做為決定未來生涯發展的基礎(關永馨,

2006)。

目前國內提供運動選手的相關輔導包括: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 學輔導辦法、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績優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辦法、

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及體育替代役制度等,以協助選手在就學、

就業及兵役等方面之輔導,而上述各項生涯輔導措施,皆是以運動員獲得運動成 就後,依其運動成就給予不同的輔導,而並非大部分投入運動訓練的學生都能享 受到這些照顧,但享受到這些照顧的運動員,其未來生涯發展也未必就能因此一 帆風順(洪立,2003)。國內相關研究指出,我國大專體育科系培養出的人力,

在人力供給的結構方面,與就業市場不符合,主要原因於體育相關培育機構的科 系與課程重疊,以至於培育出人力相似度過高,無法符合就業市場專業分工的需 求,造成人力資源浪費(邱金松,1991)。且根據中時人力網分析「企業端對各 科系應屆畢業生的需求狀況」中,指出體育系名列最不被企業雇主青睞科系的第 一名,且問卷調查中顯示,體育相關科系的應屆畢業生都認為,他們在學校所學 在社會上不容易找到工作(曾文正,2002)。特別是運動成績優越,但是基礎學 科欠佳,又在訓練、比賽的兩大壓力下,常無法兼顧學業與訓練,使得運動成績 不見理想,學期成績也造成學生學校適應困難(周宏室,2002)。

由於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台灣陷入高失業率的困境,大專運動員終年投入訓 練工作,又由於體育科系的廣設,在即將投入就業市場的同時,面臨了「供需失 調」與「學非所用」的問題,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機會(黃苹苹,2004)。

就台灣師範大學高等教育資料庫,每年追蹤之資料可以從數據中發現一些訊息,

如表 2-3-4 所示:

28

表 2-3-4 93 至 95 年目前工作與您大學就讀科系相關描述統計表 單位:百分比

變項 93 年 94 年 95 年

無關 36.84% 30.86% 38.33%

部份相關 14.04% 22.22% 18.94%

大部份相關 0.00% 12.35% 10.13%

非常相關 49.12% 34.57% 32.60%

總和 100% 100% 100%

資料來源:臺師大高等教育資料庫,2009。

根據表 2-3-4 數據所顯示,93 學年度畢業後一年所從事的工作與大學就讀的 科系非常相關指數達 49.12%,與 94 學年度的 34.57% 和 95 學年度的 32.60%比 較而言,可以看得出,大專生畢業後一年所從事與大學所就讀的科系相關指數呈 現逐年下降的情形,而無關就讀科系的數據則呈現往上爬升的現象。以數字上來 看,是否印證了大專生體育相關科系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面臨了「供需失調」

與「學非所用」的問題。

觀看國內近幾年來廣設大專校院體育相關科系,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未 來在就業職場上是否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提供給這些體育相關科系的專業人才任 職。許雅雯(2009)年針對大學社團經驗及其就業力關係的研究中指出,近十年 大學入學比率大幅增加,但是大學生品質卻仍然停留在原地,這種大學生「質量 不均」情形,自然引起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因此,「銜接培育新生人才」、「多 接觸業界、多了解實務」、「性格和心態才是決勝點」、「社會更需要人才」及「墊 高未來生涯的高度」等五個準則,可讓我國青年調整好就業準備,進而建構就業 力與職涯準備。

大學生正處於探索、試驗階段,因此,有許多不確定性存在。故假設在大學 教育中能協助大學生了解自我,提供充分學習機會,具備一定專業能力,體驗職 場並且學習適當的就業態度,必能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許多運動相關產業並 不一定需要體育相關科系畢業的人才,體育科系畢業的學生中也不見得個個都是 就業市場需要的精英,因此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和被需要的存在價值在體育高等教

29

育的目標中顯得相當重要(蕭智真,2005)。

高等教育的開放下,我國公私立大專校院數大幅增加,每年培育出大量的大 專生,人數增加而學生素質卻原地踏步,甚至於不進反退,出現學無所用的情況,

且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提高下,導致高等教育高失業率的現象出現,因此,我國 高等教育應拉起輔導、協助建立學生就業等相關因應策略與方法。無論是剛入學 的大一新生或是即將從學校畢業進入工作場域的應屆畢生,都將面臨各種個人生 理、心理及周遭環境上的劇烈變動,以至於對自己在環境中的角色和定位感到茫 然失措,極力要建立穩定且正向的自我形象、確知自己對他人及社會的價值和意 義,以及確定值得努力奮鬥的人生方向和目標(蔡淑芬,2004)。在天下雜誌文 中,大葉大學校長何偉真提到,隨著失業率不斷攀升,每年大量產出的畢業生,

面對越來越競爭的就業市場,「繼續升學、直接就業」也同時成為現代大學畢業 生最難抉擇的一個選擇題(何偉真,2009)。以下為臺灣不同教育程度的失業率:

表 2-3-5 臺灣教育程度別失業率 單位:百分比 年

教育程度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高中 2.96 4.86 5.55 5.28 4.52 4.44 4.13 3.97 4.36 6.07 5.43 4.75 專科 2.90 4.03 4.60 4.32 4.02 3.78 3.55 3.36 3.44 4.96 4.33 3.40 大學及以上 2.67 3.32 3.89 3.82 4.11 4.23 4.36 4.51 4.78 5.98 5.62 5.18 合計 2.99 4.57 5.17 4.99 4.44 4.13 3.91 3.91 4.14 5.85 5.21 4.3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2。

由表 2-3-5 觀察臺灣教育程度別的失業率來看,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在 93

年以前失業率在其他教育程度中都是屬較的低失業率,雖說如此,依然看得出失 業率具有逐年往上攀升的現象,且在 93、94 年開始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別則反 成為所有教育程度中較高失業率的一群,而在 91 年至 96 年間,高中與專科教育 程度的失業率有下降的情況出現,反觀,大學及以上的教育程度別依然持續往上 升。

30

在大學與研究所數量越來越多,滿街都是高學歷的畢業生情況下,應該是學 歷越高,各方面的能力與被需要的指數會越高,而現實情形卻不盡理想,反而,

學歷越高失業率越高,這樣的情況確實需要學校、政府與企業互相探討。

在以上敘述說明中,可以得知,15 年來臺灣刮起廣設大學旋風,大學密度 與高學歷人口,舉世罕見。如今擁有大學學歷的人超過 400 萬,碩、博士也突破 百萬。在臺灣整體失業率上升的現象中,同時亦出現在大學及大學以上教育程度 的失業率比高中或專科學歷的還要高,因此產生所謂的高等教育高失業率的狀 況。

31

三、大專生就業能力相關研究

在大學與研究所廣設的情況下,惟人才培育與職場需求存在落差,目前高等 教育普及,且多數應屆畢業生尚未進行職涯規劃,亦未作好就業前準備,導致無 法立即投入職場,導致高失業率,就業市場將越來越競爭,每個人生台階也會面 臨不同的挑戰,在未來的發展上,提升就業能力是首要的任務。因此,就業能力 這個詞彙,是目前各先進國家即為重視的青年政策議題。本小節主要探討我國大 專生就業能力的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對近幾年來陸續推出不同方案,為的就是協助青年能 夠順利與職場接軌,例如:2012 年 6 月提出黃金十年-讓青年領航改革;2012、

2011、2010 與 2009 年提出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2012 年 2 月提出 101 年青年職 場體驗計畫;2011 年 7 月提出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這些不同的方案政策都 是,希望能協助即將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儘早作好生涯規劃,並由學校教育至就業 市場的完整轉銜機制,將透過大專校院與見習單位合作,提供在學青年短期見習 訓練機會,藉由工作試探來定位職涯方向,同時透過「從做中學」方式養成就業 能力,縮短畢業後尋職摸索期間。

在學期間,課堂中學習的是專業知識與技術,亦稱為「硬實力」。而在課堂 裡或課堂外的潛在課程,間接與直接培養學生,學習的態度、團隊合作能力、穩

在學期間,課堂中學習的是專業知識與技術,亦稱為「硬實力」。而在課堂 裡或課堂外的潛在課程,間接與直接培養學生,學習的態度、團隊合作能力、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