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與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與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 "

Copied!
1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教授

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與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

研 究 生:林芯羽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元月

(2)
(3)
(4)

終於…終於…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又跨出了一步﹗在論文完成的那一刻,

千頭萬緒湧上心頭,心裡有千言萬語訴不盡,也不知該從何說起。待在臺東的日 子加上大學也有兩千四百多個日子,一轉眼碩士生的生活,即將劃下句點,將開 啟另一段全新的旅程。回想大家一起待在二樓及五樓研究室挑燈夜戰的生活、想 到大家一起互相扶持與照顧、想到大家偶爾放鬆練身體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好幸 福。

論文能夠完成,首先最感謝的是一路拉著我、鼓勵我的玉枝老師,在我碩士 班學習的歷程中,給予我最寶貴的意見與最實在的訓練、更是我人生規劃迷惘時,

給我最亮的一盞明燈,深深的感謝玉枝老師的諄諄教誨,我想對您說:能當您的 學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也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彰師大的張春秀老師及體育 系的陳秀惠老師,給予我論文上許多珍貴的建議,有你們的指導,使我的論文能 夠順利完成。感謝在我學習過程中,教導我的每一位老師,謝謝溫卓謀老師、范 春源老師、吳騰達老師、洪煌佳老師及湯惠娟老師,這些年來的關心與指導,有 你們的教導,讓我的學習生涯獲益良多。

再來感謝最可愛的碩班 11 小(小彥、小銘、小菩、小炳、小岳、小邱、小 元、小忻、小古及小瑋)、邦遠學長、育誠學長、阿布拉學長、忠賢學長、政璋 學長、瑞成學長、小歐學姐、政欣學姊、巧君、乃憶、世群、小汪及以亭…和沒 數到的所有人,有你們的陪伴與分享,我又要說~我是最幸福的人了!

最後,最…要感謝的就是我親愛的家人,我最帥氣的老爸、最古錐的老媽、

最細心的老姐及最挺我的老弟,謝謝你們支持我完成學業,給予我最大的包容與 關懷,使在他鄉的我還是覺得很溫暖,讓我在學習過程中無後顧之憂,我永遠愛 你們唷!

芯羽 謹誌 2013 年 1 月

(5)

I

研 究 生:林芯羽 指導教授:陳玉枝 日 期:2013.01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體育學系學生畢業後就業現況、就業能力及其課程學習經驗 情形,以提供體育學系教師進行課程調整及學生規劃課程學習進路,期能強化學 用合一課程及增進學生之就業能力。本研究以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95 至 99 學年度 畢業的 213 位學生、22 位體育教師(專、兼任)與 25 位企業雇主為研究對象,

採用問卷調查法、資料分析法與訪談法,使用描述性統計和卡方考驗進行資料分 析。本研究結果為:一、體育系學生已就業佔六、七成,仍以教育相關職業為主,

且發現不同學年度、入學方式與就業現況有關聯。二、體育系學生應具備之就業 能力,在穩定度與抗壓性和體育教師有落差;在良好的工作態度、學習意願及可 塑性則與企業雇主有落差。需加強之就業能力,在外語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術和 企業雇主一致,但在團隊合作能力上,企業雇主則與體育教師、體育系學生之認 知有落差。三、體育系學生對於體育系教師的教學持肯定的反應,在就業能力與 課程學習經驗上,學科以體育核心和健康與體育課群較佳,術科則是戶外體驗教 育課群為優。結論:體育學系學生的就業現況尚可,且與入學方式有關聯;課程 可培養的、學生應具備和需加強的十大就業能力,在企業雇主、體育教師和學生 之間有落差;體育學系學生在核心課程、健康與體育課群和戶外體驗教育課群的 課程學習經驗,與十大就業能力之關聯,部分與企業雇主相同。

關鍵詞:就業能力、課程學習經驗、體育學系

(6)

II

Lin Hsin-Yu Adviser:Yuh-Chih Chen, Ph. D.

Date:Jan, 2013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mployment status, employability and curriculum learning exper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s for teachers to adapt and adopt new curriculum and for future students to plan curriculum learning path. In addi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rying to put more stress on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curriculum combination and enhance employability of graduate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are 213 graduates from 2006 to 2010, 22 teachers including full-time and adjunct teachers from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nd 25 employer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questionnaires, data analysis and interview and all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d chi-square test.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ly, about 60 to70% graduates chose their working field related to education and there is relation within different graduate year, ways of entrance and employment status. Secondly,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graduates on students’ stability and endurance from the aspect of employability. There are also diverse results from employers on the aspect of working attitude, learning wills and development possibility. On the side of necessarily enhanced employability, it is consistent with employers on language abilit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le the

inconsistent outcome on team work within employers, teachers and graduates.

Finally, graduate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process from instructors.

About employability and curriculum learning experience, it is more beneficial on core curriculum and health and phsical eucation program in theoretical curriculum while it is highly popular in outdoor experience education program.

In conclusion, it is acceptable about employment status and it is related to ways of entrance. It comes out inconsistent results within employers, teachers and graduates on the aspect of ten different required and necessary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Moreover, there are partly consistent outcome between employers and graduates on the relation of the curriculum learning experience from core curriculum, health and phsical eucation program and outdoor experience education program and ten different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Keywords: employability, curriculum learning experienc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7)

II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涯與職涯發展理論之探討 ... 11

第二節 我國教師就業相關研究之探討 ... 19

第三節 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之探討 ... 25

第四節 體育學系課程學習相關研究之探討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5

(8)

IV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體育學系學生就業現況 ... 57

第二節 體育系學生之就業能力 ... 66

第三節 體育學系學生課程學習與就業能力 ...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23

第二節 建議 ... 12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126

二、英文部分 ... 130

三、網路部分 ... 131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134

附錄二 企業雇主對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調查表………135

附錄三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教師課程學習調查表………139

附錄四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系學生就業發展與課程學習經驗問卷調查 表………141

附錄五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授課教師訪談大綱………152

附錄六 體育系學生問卷調查表開放性問題資料………153

附錄七 體育授課教師問卷調查表開放性問題資料………154

附錄八 企業雇主問卷調查表開放性問題資料………155

附錄九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專任教師訪談逐字搞………156

(9)

V

表 2-1-1 生涯定義表………12

表2-1-2 個人決定的風格類型表………15

表2-1-3 職業型態分類表………16

表2-1-4 教師職涯發展理論表………17

表2-2-1 師資生職前教育階段招生情況敘述表………20

表2-2-2 2000年至2011年出生率敘述表………21

表2-2-3 100年至112年我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摘要表…………23

表2-2-4 2006年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總表………24

表2-3-1 75年至99年大專院校校數統計摘要表………25

表2-3-2 大學校院新生錄取人數及錄取率表………26

表2-3-3 大學校院研究生比率表………26

表2-3-4 93至95目前工作與您大學就讀科系相關描述統計表…………28

表2-3-5 臺灣教育程度別失業率………29

表2-3-6 青年就業能力共通職能指標說明表………33

表2-4-1 93至95學年度畢業生目前工作與您大學就讀科系相關描述統計 表………35

表2-4-2 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因素表………37

表2-4-3 92與93學年度體育學系課程結構表………41

表3-2-1 企業雇主統計表………45

表3-2-2 臺東大學體育學系專任教師基本資料表………46

表4-1-1 95至99學年度體育學系學生基本資料表………58

表4-1-2 95至99學年度體育系學生基本資料表………59

表4-1-3 95至99學年度體育系學生就業現況與職業類別表………60

表4-1-4 不同背景變項與就業現況之卡方考驗量表………63

(10)

VI

表4-2-2 企業雇主對於該行業中較重要的就業能力描述表………71

表4-2-3 企業雇主對於體育系學生較滿意的就業能力描述表…………72

表4-2-4 企業雇主對於體育系學生需加強的就業能力描述統計表……73

表4-2-5 體育系學生認為進入職場應具備的能力描述統計表…………77

表4-2-6 體育系學生認為繼續升學應具備的能力描述統計表…………79

表4-2-7 體育系學生認為目前已具備的能力描述統計表………80

表4-2-8 體育系學生認為目前最欠缺的能力描述統計表………81

表4-3-1 93至100學年度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表-系總平 均………86

表4-3-2 93-100學年度上學期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表……87

表4-3-3 93-100學年度上學期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百分 比………88

表4-3-4 93-100學年度下學期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表……89

表4-3-5 93-100學年度下學期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百分 比………90

表4-3-6 93-100學年度上學期體育學系學生教學意見反應表…………92

表4-3-7 93-100學年度下學期體育學系學生教學意見反應表…………93

表4-3-8 雇主對於核心課程能培養該行業的就業能力描述表…………96

表4-3-9 雇主對於選修課程能培養該行業的就業能力描述表…………96

表4-3-10雇主對於戶外選修課程能培養該行業的就業能力描述表……97

表4-3-11在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術科敘述統計表………98

表4-3-12在學期間幫助最大的術科敘述統計表………98

表4-3-13希望學習到其他相關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99

表4-3-14有助產業界發展的術科課程看法敘述統計表………99

(11)

VII

表4-3-16 有助政府機關發展的術科課程看法敘述統計表………100

表4-3-17 在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2

表4-3-18 在學期間幫助最大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2

表4-3-19 希望學習到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科敘述統計表………103

表4-3-20 有助產業界發展的學科課程看法敘述統計表………103

表4-3-21 有助教育界發展的學科課程看法敘述統計表………104

表4-3-22 有助政府機關發展的學科課程看法敘述統計表………104

表4-3-23 能培養外語能力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7

表4-3-24 能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7

表4-3-25 能培養穩定度與抗壓性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8

表4-3-26 能培養表達與溝通能力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8

表4-3-27 能培養學習意願及可塑性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9

表4-3-28 能培養良好工作態度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09

表4-3-29 能培養團隊合作能力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0

表4-3-30 能培養發覺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0

表4-3-31 能培養基礎電腦文書處理能力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1

表4-3-32 能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術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1

表4-3-33 體育系學生在學期間修習術科課程能培養就業能力之得分 表………112

表4-3-34 能培養外語能力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4

表4-3-35 能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4

表4-3-36 能培養穩定度與抗壓性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5

表4-3-37 能培養表達與溝通能力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5

表4-3-38 能培養學習意願及可塑性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6

(12)

VIII

表4-3-40 能培養團隊合作能力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7 表4-3-41 能培養發覺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7 表4-3-42 能培養基礎電腦文書處理能力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8 表4-3-43 能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科課程敘述統計表………118 表4-3-44 體育系學生在學期間修習學科課程能培養就業能力之得分 表………120 表4-3-44 體育系學生在學期間修習學科課程能培養就業能力之得分表 (續)………121

(13)

IX

圖 2-1-1 人生的分水嶺圖………1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4

圖 3-4-1 研究流程圖………52

圖 4-2-1 體育教師對於開設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長條圖………66

圖 4-2-2 企業雇主認為該行業中較重要的就業能力長條圖………71

圖 4-2-3 企業雇主對於體育系學生較滿意的就業能力長條圖…………72

圖 4-2-4 企業雇主對於體育系學生需加強的就業能力長條圖…………73

圖 4-2-5 企業雇主對於體育系學生就業能力看法總和長條圖…………74

圖 4-2-6 體育系學生認為進入職場應具備的能力長條圖………77

圖 4-2-7 體育系學生認為繼續升學應具備的能力長條圖………79

圖 4-2-8 體育系學生認為目前已具備的能力長條圖………80

圖 4-2-9 體育系學生認為目前最欠缺的能力長條圖………81

圖 4-2-10 體育系學生認為目前最欠缺的能力長條圖………82

圖 4-2-11 體育教師、企業雇主與體育系學生對於就業能力的看法比較 圖………83

圖 4-3-1 93-100 學年度上學期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折線 圖………88

圖 4-3-2 93-100 學年度下學期體育系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折線 圖………90

(14)

1

第一章 緒論

攤開各大媒體,報導中的年輕人被形容成「失落的一代」,有人叫他們「草 莓族」,也有人同情他們是「窮忙族」(遠見雜誌,2012)。又到了唱驪歌的時刻,

這代表著畢業的年輕學者們要展開另一個旅程,但是,大學生畢業後能做什麼呢

?升學、就業還是做其他的事情?還是像大家口裡所說的「畢業即是失業」,這 樣的一句話,將焦慮帶給畢業前的大家,前途一片渺茫的思緒迎面而來。反思,

你做好了進入職場的準備了嗎?你擁有企業雇主們所需要的能力嗎?在行政院 青輔會(2009)研究中提出,企業雇主跟大專校院在校生認知差異偏大,在「瞭 解並願意遵循專業倫理與道德」及「穩定度及抗壓性」兩項就業能力認同的企業 雇主不到 5 成,在研究分析報告中針對企業雇主提出需大專青年應擁有的十大就 業能力,你擁有了幾項?你準備好了嗎?

本章主要分六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呈現本 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第四節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一步界定,第五節敘述本 研究範圍與限制,而第六節說明本研究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整個社會急遽變遷,高等教育政策放寬後,自 1996 年開放專科改制大 學,國內大專校院數量大增,這樣子的政策改變,使高等教育普及化,為我國每 年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大專畢業人才,但是,相對高等教育文憑氾濫之下,其價值 與品質即令人堪慮,因此,社會上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且造成多數人認 為只有大學文憑是不夠的概念,將大學文憑設為基本門檻,擁有碩士學歷反而取 代之,成為進入職場的真正基礎,然而,可以發現的是碩士滿街跑的現象(許惠 芳,2007)。依據 2009 年 7 月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失業、就業統計調查中,全 國平均失業率創新高,達 6.07%;而 2011 年全國平均失業率下降至 4.39%,其

(15)

2

中,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亦有下降的趨勢 5.18%,但仍可看出在大學以上學歷失 業率,依然高出全國平均失業率,且全國青年失業率高達 12.47%。

在我國 2009 年 2 月提出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中提到(一)全 球金融風暴擴散影響,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各國就業市場接連受到波及,國內在 2008 年底失業人數達 54 萬 9,000 人,創下 11 年來新高,且此波失業問題波及 青年、高學歷者。(二)人才培育應有更積極之作為與大專以上畢業生之專業能 力與產業需求之間有落差存在。其落差在於學與用的時間有所脫軌,並根據行政 院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報告,企業雇主認為畢業生應有的基本能力前五項為 穩定度、抗壓性、溝通能力、學習意願及工作態度,從中顯示畢業生除了在學校 學習專業訓練以外,更需進一步的服務學習經驗與職場生涯輔導,在學習期間立 即增加實務上的操作以累積學習經驗,因而,希望透過業界師資的引進、職場實 習服務機會的安排,結合相關資源,共同塑造學生就業的機會(教育部,2009)。

故大學教育中應提供學生適當的就業輔導,深入探索自己的特質,了解職場環境,

進而充分計劃學習,協助成為一位發展成熟具有專業能力的社會新鮮人,以減少 一昧追求高學歷或無專業能力之大專青年(劉麗薇,2006)。

根據 2009 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摘要中,企業雇主將畢業生的工 作態度、穩定度及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及強烈的學習意願與高度可塑性等特 質,置於「專業知識及技術」之前;顯示大專青年除了在學校學習專業訓練以外,

尚需進一步的職場生涯輔導以及服務學習經驗,並在主選修科目與未來職涯發展 的關連性報告裡,知道大專校院在校生從大二或大三開始思考主選修科目與未來 職涯發展關聯性;大專就業青年則主要從大一至大三開始思考;而對目前就讀系 科的看法與原因,則有 45%的大專校院在校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不會 選擇目前就讀的系科,其主要原因為「性向興趣不符」、大專就業青年則有超過 半數 54%表示不會選擇目前就讀系科,主要是因為「畢業後就業出路不如預期」

(行政院青輔會,2009)。

(16)

3

國立臺東大學於2003年8月1日起,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正式改名為「國 立臺東大學」,在現代少子化社會,全國國小教師需求大幅下降,與全國師範學 院系所班級逐年縮減,培育師資專長體系的畢業生亦隨之遞減。相對的,理工學 院和人文學院系所則逐年增加,並在同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 定辦法正式施行,所有師範體系畢業學生皆須通過教師檢定,才能獲得教師證書,

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之下,師範院校和一般大學畢業的國中小師資數量大增,造成 師資就業市場上,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以往「師範學校畢業是鐵飯碗的年 代」的口號,已經消失了。許多實習教師實習期滿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後,跑遍全 台參加教師甄試,卻依然無緣成為正式教師。因為需少供多,很多合格教師找不 到工作,但師資培育體系每年還是培育出不少師資(王玲惠,2006)。因此,在 師範體系冀望進入教師職場領域的學生,困難度又再增添不少,導致許多學生修 習課程已逐漸脫離師資培育的領域,紛紛轉向、尋求培養第二專長,以應付整個 大環境的變遷。青輔會於2001年7月成立大專院校就業服務及生涯發展資源中心,

以加強橫向聯繫以及協調,促進大專校院與企業、第三部門建立合作伙伴關係,

提升服務品質及工作效能。因此,學校希望透過課程整合設計及就業輔導計畫,

使畢業生在教師以外的職場具競爭力。

有鑑於此,政府每年花近50億,幫青年找工作。行政院青輔會、勞委會職訓 局、文化部、農委會、原民會與教育部已陸續提出許多不同的方案,透過職涯探 索、實習、職訓課程、就業媒合與創業輔導等不同機制進行,對觀念的釐清、工 具的使用方法等,就是為了幫青年找工作(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生涯輔導,1993;

遠見雜誌,2012)。

青輔會(2009)以「強化職涯輔導功能」出發,訂定了「辦理大專校院提升 青年就業力」補助要點,藉由區域整合,以北中南三區遴選出3所標竿型學校,

除發揮過去的服務平台功能,更賦予其他任務以充實領導及行銷推廣功能,整合 區域內各校資源,共同推動辦理提升青年就業力工作計畫,協助學校從制度面提

(17)

4

升青年就業力,以縮短青年學習與就業落差,協助青年順利與職場接軌。104人 力銀行調查,超過7成的雇主皆認為,職場新人應在5年內定下來、確立職涯目標

(遠見雜誌,2012)。青輔會2011年7月提出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為使青年人 口能順利進入勞動市場,減輕青年畢業後所面對求職不易的挑戰,鼓勵學校與企 業合作,教學與職場需求接軌,針對協助青年從校園接軌至職場為主軸,強化青 年職涯探索、職場體驗、就業媒合、創業服務及專長培訓,期能減緩青年失業問 題。

臺東大學體育學系在因應當前社會環境的衝擊之下,分析國內體育與運動休 閒相關科系的課程及台東地區擁有山林海洋資源之特性,以體育學系傳統健康與 體育師資培育為基礎,延伸至戶外體驗活動領導與企劃人才的培育,於2007年首 次申請獲得勞委會大專就業學程計畫通過,為體育學系邁出轉型的第一步,陸續 通過就業學程計畫申請分別為2007年運動休閒指導學程;2008年運動休閒指導學 程、休閒運動事業經營管理實務就業學程及運動休閒與健康促進學程;2009年山 林海洋探索體驗學程等大專就業學程,三年的學程計畫中培養出92位學生具備相 關技能證照與實務經驗。外在環境不好,內在供給量大增,學生在雙重壓力下,

就學期間,應該儲備好個人能力,從中可以透過產學合作,讓學生提早在就學時 期就能參與相關作業,不至於與就業市場脫節(天下雜誌Cheers,2010)。

綜上所述,儘管時代不同,且環境的變化是每一個人無法掌握的,而體育學 系在此艱難的社會環境中選擇轉型,須要面臨重重的考驗,年輕畢業生是要陷入 抱怨之中?還是為自己創造屬於自己機會呢?因此,引發研究者對體育學系學生 修讀課程對未來職涯發展之就業能力培養如何?希望研究結果提供體育學系課 程規劃與職涯發展規劃之參考。

(18)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試以體育教師、體育系學生、企業雇主為本研究之參 與者,透過問卷調查、訪談與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資料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

進一步分析與探討,以提供體育學系未來學生入學後,優先選擇自己未來的學習 方向,在學習歷程中系上可以提供適當的資訊與輔導,以增進學生自我的就業能 力,並提升進入職場之競爭力,其研究目的如以下三點:

一、 瞭解體育學系學生就業現況。

二、 探討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

三、 分析體育學系學生之課程學習經驗。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體育學系學生就業現況為何?

(一)國立臺東大學 95 學年度至 99 學年度體育學系學生之就業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的體育學系學生之就業現況為何?

二、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為何?

(一)體育教師開設課程對於培養體育系學生之就業能力為何?

(二)企業雇主對於體育系學生應具備及需加強之就業能力為何?

(三)體育系學生認為在職場上應具備及需加強之就業能力為何?

三、體育學系學生之課程學習經驗為何?

(一)企業雇主對於體育學系開設課程與培養就業能力意見為何?

(二)體育學系學生對於體育授課教師教學反應意見為何?

(三)體育學系學生對於曾修習過之課程與培養就業能力意見為何?

(19)

6

第四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名詞界定為體育學系學生、就業能力與課程學習經驗,其界定說明如 下:

一、體育學系學生

體育學系為培育國民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專業教師及研究人才,並藉由豐 富的體育運動專業課程,以具備體育教學的專門知能與專業精神,全國大專校院 列術科為必修之體育學系,共 18 所。本研究係指國立臺東大學 95 學年度至 99 學年度之體育學系學生。

二、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為一個人在經過學習後,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及做好工作 的能力,包括「核心就業力」及「專技就業力」,前者指能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 工作的能力,後者指配合特定產業或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黃仁智,2009)。 本研究係指體育學系培養學生就業需求的能力,以青輔會公布之十大就業能力為 主,其中包含:專業知識與技術、外語能力、學習意願及可塑性、表達與溝通能 力、基礎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性與抗壓性、

創新思維能力與發覺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十項。

三、課程學習經驗

教育學家杜威表示課程即經驗,各種學科的本身即是經驗。劉麗薇(2010)

認為課程學習經驗是,學生對課程的期待、學習成果、學習行為與對課程的滿意 度之學習歷程。本研究課程學習經驗係指研究對象在校學習期間對學習課程的內 容、目標、課程滿意度、學習成果及學習行為等學習歷程與經驗。

(20)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體育學系授課教師(以下簡稱為體育教師):本研究體育學系授課教師 為國立臺東大學 99 學年度體育學系專任教師 9 位與兼任教師 13 位,

共 22 位。

(二)企業雇主:本研究企業雇主為從資訊平台資料中了解體育相關科系學 生之就業類別後,隨機抽取 25 位企業雇主,進一步探討企業界對於 任職該行業應具備之就業能力?

(三)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學生(以下簡稱為體育系學生):本研究以國立 臺東大學 95、96、97、98 與 99 學年度等五屆的體育學系畢業生為研 究範圍,主要原因為 95 學年度體育學系開始轉型,在課程架構上有 明顯變動,故以此為分界點。

(四)國立臺東大學教務處課務組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資料(以下簡稱 為教學意見反應):本研究係以國立臺東大學 95、96、97、98 與 99 學年度等五屆的體育學系畢業生為研究範圍,故以學生修課四年計算 為限,往回推四個學年度為此資料範圍,包含教務處之 92、93、94、

95、96、97、98 和 99 學年度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資料,針對學 生對於授課教師的上課內容滿意度與感受為何進行探討。

(21)

8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係以體育學系學生為研究範圍,因此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科 系。

(二)本研究以國立臺東大學 95、96、97、98 與 99 學年度等五屆的體育學 系畢業生為主,因此,無法了解畢業五年以上畢業生之職業發展狀 況。

(三)本研究企業雇主、體育教師與體育系學生於問卷調查表上填答,僅能 假設其配合度與認知、意願皆為真實回答。

(四)受限於時間的推移,研究結論只是暫時性。由於大環境與課程皆是不 斷發展與改變的,因此,研究者無法以此研究,定論或說明未來的發 展趨勢亦是如此。

(五)本研究以 25 位企業雇主為調查對象,無法完全兼顧各職業類別及數 量。

(22)

9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之重要性,以學術研究價值、體育系學生課程學習規劃之參考及體育 系課程設計參考依據等三方面來說明:

一、學術研究價值

在國內體育學系就業能力與課程學習的相關文獻不多,專門探討的期刊與學 位論文篇數更是了了無幾。因此,有其投入研究之必要性。

二、體育系學生課程學習規劃之參考

(一)讓大一新生學子進入校園時,就可以透過性向興趣測驗,了解自我、

發現自我的天份,並開始規劃課程學習,詳細記錄自己的生涯歷程,

增進職涯就業能力,提升自我就業競爭力,縮短青年學習與就業力的 落差。

(二)為使大專畢業青年能夠順利與職場接軌,因此,期望透過本研究結果 協助引導大專青年及早認識職場、了解產業的發展、並培養自我就業 能力,提早為職涯預做準備。

(三)希望透過企業雇主在就業能力上的建議與體育系學生邁出校園後的感 受與認知,給予體育系學弟、學妹一個未來職業發展的參考與課程規 劃的方向。

三、體育系教師課程設計參考

(一)企業雇主、體育系學生與體育教師問卷調查表的回收,了解三個面向 對於就業能力的培養,在認知上是否有落差,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體

育學系在規劃系上課程之參考,以修正以往開設課程或教學上之缺失 ,以協助體育學系學生選擇最適當的課程學習途徑,以提升體育學系

畢業生就業能力。

(23)

10

(二)在學生對教師教學意見反應資料中,分析學生滿意度較高的教師,探 討其教師教學方式與內容,以提供其他教師最為教學上的參考,希望 能給與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有不同的刺激與想法,以提升學生學 習成效。

(24)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敘述相關文獻之探討,主要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生涯發展與職涯發 展理論之探討,第二節為我國教師就業發展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我國大專生就業 相關研究,第四節為課程學習經驗相關研究之探討。期能對本研究的文獻與相關 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做為本研究的架構基礎。

第一節 生涯與職涯發展理論之探討

本節針對生涯發展與職涯發展進行定義與理論說明:

一、生涯發展的定義與理論

「生涯」一詞在教育部辭典中乃指人的生命有止境。我國莊子養生篇便有「吾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記載,今用以指所過的生活或所經歷的人生。生涯發展 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劃分出不同的生 涯發展階段,且大部份都強調生涯探索的重要性,在每一個生涯發展階段都有發 展的任務出現(Super, 1980)。並且它是終生連續不斷的過程,涵蓋其家庭、學 校、社會等經驗,涉及個人生活目標的選擇與行為方式的安排歷程(金樹人,1987)。

在個人生涯發展階段的每一特定階段,皆有其主要的階段性任務,一旦個人進入 新的生涯發展階段,極可能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循環,須重新經歷成長、探索、建 立、維持與衰退等一系列歷程(林俊彥、郭宗賢、何俐安、郭彥谷,2006)。

根據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解釋,生涯發展係指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種行業 時,為謀適應此一行業的種種規範與要求,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 低層級逐漸升遷發展到高層級的歷程(林鑫琪、陳瑞鈴,2006)。

(25)

12

表 2-1-1 生涯定義表

學 者 生 涯 之 定 義

Shartle(1952) 生涯係指一個人工作生活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總稱。

Super(1957) 生涯指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之整體歷程。

McFarland

(1969)

生涯係指一個人根據心中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職 業或工作選擇,以及相關教育或訓練活動,是有計畫的職 業發展歷程。

Hall

(1976)

生涯係指一個人終其一生,伴隨與工作或職業有關的經驗 和活動。

London&Stumpf

(1982)

生涯是工作、職位與責任、挑戰的互動過程。

饒達欽

(1984)

生涯意指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職業、工作和 職位,亦即生活中的各工作角色有關經驗順序。

Hall&Goodale

(1986)

生涯是一個人在其生命時段期間,與其工作有關的經驗和 活動方面的態度行為的順序。

Webster

(1986)

生涯係指個人一生職業、社會與人際關係的總稱,亦即個 人終生發展的歷程。

牛格正

(1989)

工作是一個總稱,如果把工作當作個人一生的事業來看即 是生涯,生涯包括了個人一生中所涵蓋的職位、職務、職 業和行業等。

林幸台

(1989)

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務、

角色,但同時也涉及其他非工作或非職業的活動,亦即個 人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

楊朝祥

(1990)

生涯就是一個人在就業前、就業中及退休後所擁有的各種 職位與角色的總合。

余文中

(2003)

生涯發展是一種動態連貫的生命歷程,前一階段的生涯經 驗為後一階段之準備或先決條件,後一階段則有回顧與檢 討前一階段的作用。

林俊彥、郭宗賢 何俐安、郭彥谷

(2006)

生涯是生活裏各種事件的方向;它統合了個人一生中各種 職業和生涯角色,由此表現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是 自青春期至退休間一連串有酬給或無酬給職位的綜合。

李易中

(2008)

生涯是一個人自幼年至老年、持續發展而變化不斷的終身 過程,關聯到教育、職業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並會受 到生理、社會、教育、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需求,

因此可透過教育訓練、社會與輔導的方式建立個人價觀,

以期達成自我實現的人生目標。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俊彥等人,2006。

(26)

13

因此,綜合上表所述,生涯係指在人的一生當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 的活動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涵蓋了家庭、學習、工作、愛情與健康等各個 層面所經歷的過程。

生涯發展即生涯一詞的延伸,對個體的一生影響甚大。透過個人身心的發展 及外在環境的影響,以及與生涯選擇、生涯規劃及生涯目標的相互結合之下,使 個體在教育、職業、興趣、價值與能力的發展上擁有各自不同的面向,使其一生 充滿獨特性與唯一性(張鳳婷,2008)。因此,生涯不僅僅是「工作」和「職業」,

其中還包含了個人的「生活風格」(lifestyle),亦涵蓋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所 有活動(吳芝儀,2000)。

以圖2-1-1所示,人的一生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成長階段、探索階段、

建立階段、維持階段與衰退階段,以四十歲做一個分水嶺,由圖中可以發現,大 專青年與剛準備進入職場的青年主要橫跨在探索階段與建立階段,年齡涵蓋範圍

40 歲以前,為人作嫁,

工作以量為中心。

40 歲是人生的 分水嶺。

40 歲以後,為己多活,

工作以質為中心。

嬰 幼 期

青 春 期

幻 想 期

試 驗 期

實 現 期

嘗 試 期

穩 定 期

高 原 期

: 中 年 危 機

安 定 期

更 年 期

體 力 與 權 力 滅 速 期

空 巢 期

0~14 歲 15~24 歲 25~44 歲 45~64 歲 65 歲以後

成長 階段

探索 階段

建立 階段

維持 階段

衰退 階段

圖 2-1-1 人生的分水嶺。

資歷來源:生涯發展與規劃,2005,頁 7。

(27)

14

甚廣,經歷了試驗期、實現期、嘗試期接著至穩定期,因此,剛畢業的大專青年 其不穩定性和探索性較偏高。

生涯發展包括了人一生中所有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層面的經驗,隨著年齡的 增長進入到不同的階段,而不同的發展階段充滿不同之需求之探索,角色的扮演 會隨著時間、地點與場合,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涉及的範圍是廣闊,就本研究 所主要進行探討的階段為探索階段與建立階段,大專青年在進入職場為這兩階段 的橫跨,仍然有許多需要摸索、嘗試的事情,因此,對於剛畢業要進入職場之青 年的不穩定性極高 (金樹人,1997) 。根據 Super 的生涯理論,得知大學時期是 屬於生涯發展探索階段的晚期,主要生涯發展任務是透過各種生涯探索活動,增 進自我覺察,進而釐清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訂定具體生涯計劃,發展出自我概 念與職業概念,為踏入就業市場做準備(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 堅錐,2010)。

二、職涯發展的定義與理論

職涯「Career」這個名詞在最早以前稱為 vocation,是指和工作(work, job)

有關的活動,在二十世紀初期 Davis and Parsons 提出特質論(trait-and-factor),

認為可經由職業輔導(vocational guidance),依據個人特質,幫助成人選擇適當 的職業或工作(金樹人,1997)。Donald Super 於 1940s 末期,提出職業的選擇 不 是 只 在 人 生 的 某 個 特 定 時 期 進 行 唯 一 的 個 人 特 質 和 工 作 的 適 配

(single-choice-at-a-point-in-time),應當是在人類發展的整個情境中探索職業行 為,因此將職業輔導(vocational guidance)提升為職涯發展(vocational development)

(王瑤芬,2008)。在這期間陸續有學者提出有關職業發展的理論,直至職業教 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興盛,認為職業教育是發展的過程,也是自我概念的形 成過程,所以以 career 取代 vocational (Pietrofesa, & Splete, 1975;王瑤芬,2008)。

許多生涯發展理論的學者,認為個人在選擇適切的職涯歷程,需要有相當的

(28)

15

內在準備度,而生涯成熟的程度,可做為評估個人內在準備度的依據,並指出生 涯成熟度越高的人,對自己的興趣、特質、能力與需求越瞭解,因此越能做出明 確的選擇,故在大學教育中,教師擔任的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傳與授,應當協助 學生適應、探索大學生活,並可配合學校輔導措施,進行就業前的自我生涯探索 和生涯抉擇,這樣對未來就業必定也相當幫助(關永馨、齊隆鯤,2006)。王玉 珍與吳麗琴(2009)探討大一生回顧升學生涯抉擇與生涯適應之脈絡相互影響模 式中發現,在抉擇考量因素分外在環境制度因素與內在心理因素兩部分,外在環 境制度因素包含制度保障、學業能力要求、家庭背景、環境距離與人際關係等因 素;內在心理因素為性格自我認識、過去決定經驗、決定風格與策略等。故人們 在做抉擇時會受內在心理與外在環境制度等因素影響。許多學者依個人內在性格 歸納出類型風格,如表 2-1-2:

表 2-1-2 個人決定的風格類型表

學 者 類型 說 明

Harren

理性型 有系統的蒐集充分的生涯相關資訊,且邏輯的檢視各個可能 選項的利弊得失,以做出最滿意的決定。

直覺型 較關注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緒感受,做決定時全憑感覺,

較為衝動,少出現有系統的蒐集相關資訊。

依賴型 等待或依賴他人給予相關資訊且做決定,較為被動和順從,

對自己的決定能力與結果較缺乏信心,極需要他人讚許。

Dinklage

衝動型 決定的過程基於衝動,決定者選擇第一個遇上選擇方案,立 即反應。

宿命型 決定者了解做決定的需要,但自己不願做決定,把決定權交 給命運或他人,因而認為做什麼選擇都一樣。

順從型 自己想做決定,但是無法堅持己見,常會屈服於權威者的指 示和決定。

延宕型 知道問題所在,但經常遲遲不做決定,或到最後才做決定。

直覺型 根據感覺而非思考來做決定,指考慮自己想要的,不在乎外 在的因素。

麻痺型 害怕做決定的結果也不願負責,選擇麻痺自己來逃避做決定。

猶豫型 選擇的項目太多,無法從中做出取捨,經常處於掙扎的狀態,

下不了決定。

計畫型 做決定時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也考慮外在環境的要求,

以做出適當且明智的抉擇。

資料來源:生涯探索與規劃-我的生涯手冊,2000,頁 102。

(29)

16

綜合上表所敘可得知,個人在做決定時會受自己特有的風格類型或外在因素 影響進而做出抉擇,對自己了解越多、規劃越詳細的人在做抉擇上,比他人更能 夠精確且快速做出適當的選擇。

國外學者 Holland(1973)提出職業類型論,認為個人的選擇職業以自我人 格的反映,職業興趣是人格於工作、嗜好和休閒活動上反映,將其職業型態分為:

實際型、研究型、社會型、傳統型、企業型與藝術型等六種。表 2-1-3 為 Holland 職業型態分類表:

表 2-1-3 職業型態分類表

類型 特性 相關職業

實際型

(Realistic)

喜歡具體而有系統的工作,運用實際的能力 解決問題,擁有機械能力及體力,重視具體 的事物,較缺乏人際關係能力。

勞工、農人、

機械操作員。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喜歡調查或分析性的工作,擁有數字及科學 能力,重視科學觀念及方法,不喜歡社交或 冒險性活動。

科學家、研究 人員。

社會型

(Social)

喜歡社交活動,善用語言交談以協助他人,

避免以心智解決問題,不喜歡具體有系統的 工作,重視社會與道德問題。

社會工作者、

牧師、輔導人 員。

傳統型

(Conventional)

喜歡有系統的處理各項資料,避免含糊、試 探性的工作,不喜歡人際與體能活動,較重 視經濟與商業成就。

銀行員、秘 書、會計人 員。

企業型

(Enterprising)

喜歡操縱他人以達組織目標,避免系統或象 徵性的活動,具有侵略性、冒險性,較重視 政治與經濟上的成就。

推銷員、經理 人員、政治 家。

藝術型

(Artistic)

愛好自由的工作,避免有系統的問題及體能 活動,具創意、獨立及藝術能力,具審美觀。

藝術創作者、

作家、音樂 家。

資料來源:生涯發展與規劃,2005,頁 116。

由表 2-1-3 中得知,生涯學者透過各種不同的人格特性與職業歸納、分類為 六大類型,依據不同個性搭配未來可能發展的職業,因此,在大專青年仍在探索 階段中,建議學校能夠提供學生做職涯興趣選擇分析等相關測驗,以協助大專青 年能進一步了解自我與做相關職涯發展之規劃。本研究對象與範圍涉及師資培育 相關體系,故延伸探討教師職涯發展理論相關研究。

(30)

17

表 2-1-4 教師職涯發展理論表

研究者 教 師 職 涯 發 展 理 論

Fessler

(1985)

認為教師的職涯發展,是一種具可循環、可重生的發展系統,

主張教師生涯的發展有八個主要階段:

前備階段、導入階段、能力建立階段、熱心與成長階段、生涯 挫折階段、停滯階段、生涯低落階段與生涯結束階段。

Burden

(1990)

將教師專業生涯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求生存階段、調整階段與成熟階段

Huberman (1995)

探討教師的職涯發展,強調專業的成長與發展外,並涵蓋教師 的整個生涯,從教師的專業能力與表現,以及對專業問題的探 索,將教師的生涯劃分為五個階段:

1.生涯新進期(career entry):從第一年到第三年。

2.穩定期(stabilization): 第四年到第六年。

3.試驗與再評估期(experimentation & reassessment):第七年到 第十八年,教師生涯可能分兩軌發展。一種為積極突破,一種 為自我專業懷疑。

4.平淡和保守主義期(serenity & conservatism):第十九年到第 三十年之間教師的生涯也分兩軌發展。一種為輕鬆享樂,一種 為抱怨平淡。

5.清閒期(disengagement):第三十一年到第四十年。教師逐漸 從生涯中退下來。

饒見維

(1996)

探討教師職涯的發展,將教師的理想生涯發展分為三階段六時 期,本研究略去其中「職前師資培育階段」,使教師生涯發展 分為兩階段四時期:

1.適應期:任教第一年。

2.發奮期:任教第二年到第四年。

3.創新期:任教第五年到第九年。

4.統整期:任教十年以上。

李宜臻

(2007)

教師的職涯發展大致可分為:初任教的適應期,已習慣職業模 式的穩定期,及職涯後段的成熟期。

資料來源:引自李宜臻,2007。

綜上所述,教師生涯發展的意義,依「個人」而言,本質上成熟而又能夠不 斷學習的教師,如何促進個人精熟專門知能與教學方法,俾有利於教學的革新;

如何掌握資訊,發揮熱誠與專業精神;如何發展良好的人際與師生關係;如何建 立理想的生活方式、塑造獨特的風格等,都是教師生涯發展的具體內涵(林鑫琪、

陳瑞玲,2006)。教師生涯發展階段歷程中,在專業知識、行為和技能等各層面

(31)

18

皆有一定發展的程序。教師職涯發展大致分為三大階段:初任教的適應期、已經 習慣職業模式的穩定期及職涯後段的成熟期(李宜蓁,2008)。以高中教師為研 究對象,提出教師生涯發展階段順序為形成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與充分發 揮專業階段(Gregorc, 1973)。而個人認為職涯發展階段是涵蓋在生涯發展中的 特定發展階段之一。同時在謝豐昌(2008)針對臺東大學進行師資培育學生生涯 規劃之選擇研究中,提出(一)師培生在生涯規劃各層面的感受程度有明顯差異。

(二)師培生在生涯規劃各層面的感受程度屬於中高程度。(三)師培生在生涯 規劃各層面的感受程度偏重在認知方面,較缺乏實務經驗與具體實踐計畫。(四)

師培生對未來的工作選擇,仍以穩定有保障的工作為優先考量。

從相關研究發現教師生涯發展有一定發展的軌跡,如探索期、建立期、轉換 期、轉換期與精進期,它不是單一個體的事,而是牽涉到個體發展在環境中所面 臨的各種環境變遷與考驗,是動態的、循環且複雜的。

(32)

19

第二節 我國教師就業相關研究之探討

本節針對我國教師就業相關之研究進行探討:

一、我國教師發展現況

在以往的社會裡,教師這個職業被大家認定是穩定的鐵飯碗,因為受到現代 少子化與師資培育管道開放而開始動搖,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人數降低首 當其衝就是教師的需求量連帶降低,因此超額現象產生許多流浪教師。

(一) 師資培育現況

「師資培育法」自民國 83 年公布施行後,從一元化的政策,轉為多元化 制度,由政府公費、分發的師資培育,以個人自費為主、甄選制度取而代之,

因此,專門培育師資的權力被瓜分之下,造就的成果是師資培育過量。使得 師範學院體系畢業的學生不再有職業保障,且進入社會亦不見得有其他工作 能力,而政府面對師範院校的情形,也缺乏明確的政策,來幫助師範院校(陳 培綾,2004)。

民國92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辦法」正式施行,

使目標成為國小教師的師範體系畢業生必須通過多道門檻,才能獲得教師證 書,不論是修課、實習、教師檢定及教師甄試缺一不可,因此,在多番努力 通過教師檢定者,亦不見得能夠擁有教師職缺。教育部於2006年提出「師資 培育素質提升方案」,認為師資培育機制與師資的優劣正是決定教育品質的核 心課題,為此,教育部分別由師資養成、教育實習、資格檢定、教師甄選及 教師專業成長等五個面向來提升師資培育的素質(林鑫琪、陳瑞玲,2006)。

台灣教育(2006)指出師資培育法通過與教改推行十年之後,師資培育出 現以下的問題:

(一)師資供需嚴重失調,待業教師問題日增,「教師市場」不可等同「商 業市場」。

(二)師資培育中心數量遽增,修習門檻過低,良莠不齊。

(33)

20

(三)教育實習與檢定考試先後順序值得商榷。並且,實習半年易流於打雜 式之教育實習,實習學校亦感困擾。

(四)教師資格檢定只考國語文能力及教育專業科目,且偏重記憶背誦的測 驗題型。

(五)師院升格為教育大學,只有形式放大,未必較壯大;其經費投注漸多,

素質未見提升。

(六)師資多元培育十餘年,現在才開始建立評鑑,退場機制又何在?

台灣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情形下,資源短絀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就目前 政府財政吃緊,對於教育資源的分配與經費不足,更影響到高等教育的經費

(陳培綾,2004)。因此,為了因應激烈的競爭市場,師範校院的轉型是必 要的。另外由於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範校院的優勢已去,因此,行政院於 民國九十四年四月核定「師範校院定位與轉型發展方案」後,在同年 8 月也 轉型發展正式改名為教育大學或綜合大學。這些改制後的學校,每年招生總 人數不變,但師資培育人數三年內必須減少五成(林志成,2004)。

表 2-2-1 師資生職前教育階段招生情況敘述表 單位: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12。

由表 2-2-1 中得知,師資培育相關科系不論在核定學生數或實際學生數上數 師資

類科 學年度

總計 師資培育

相關科系

師資培育 中心 核定

學生數

實際 學生數

核定 學生數

實際 學生數

核定 學生數

實際 學生數

國民 小學

95 4,696 3,638 2,124 1,179 2,572 2,459 96 2,970 2,280 1,303 652 1,667 1,628 97 2,789 2,346 1,178 721 1,611 1,625 98 2,519 2.002 1,407 1,136 1,112 866 99 2,361 2,315 1,445 1,422 916 893 100 2,344 2,244 1,349 1,332 995 912

(34)

21

字皆明顯下降,在這五年核定學生數由 4,696 降至 2,361,而實際學生數則由 3,638 降至 2,315,以控制師資培育之人數,同時開始實施教師檢定考機制,為降低師 資產出量與提升教師專業素質。雖然近幾年有此措施出現,但是,現階段社會環 境中,仍然有不少流浪教師存在,因此,現代師資培育應當更為謹慎,在課程學 習方面能夠更多元,除了一般課程和專業課程以外,可以額外增加教師檢定與甄 試考試的實務訓練,以提升師資培育生的專業素質。

(二) 我國教師培養與需求

我國教師職業領域受到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改變,由以往的「多孫多福 氣」轉變為「兩個孩子恰恰好」,建立起節育的觀念,且女性主義抬頭,女 性不再只是單一的家庭主婦角色,越來越多女性受高等教育,能力的培養不 亞於男性,紛紛出現雙薪家庭,多數以事業為重,導致我國婦女遲婚現象產 生,間接影響生育率下降或不婚主義,因此造成我國少子化現象。而少子化 直接影響的為國小教師職業的穩定性,許多國小教師都十分擔憂自己的工作 保障,因此轉而向教育主管單位反映,尋求解決困境(李宜蓁,2008)。

表 2-2-2 2000 年至 2011 年出生率敘述表 單位:人 年度 出生人數 男生數 女生數 粗出生率%

2000 305,312 159,726 145,586 13.76 2001 260,354 135,596 124,758 11.65 2002 247,530 129,537 117,993 11.02 2003 227,070 118,984 108,086 10.06 2004 216,419 113,639 102,780 9.65 2005 205,854 107,378 98,476 9.06 2006 204,459 106,936 97,523 8.96 2007 204,414 106,898 97,516 8.92 2008 198,733 103,937 94,796 8.64 2009 191,310 99,492 91,818 8.29 2010 166,886 87,213 79,673 7.21 2011 196,627 101,943 94,684 8.48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2。

由表 2-2-2 所示,我國人口出生率在十年裡大幅下降,由每年出生約 20 多

(35)

22

萬人,在 2000 年達最高峰約 13.76%,接著立即快速下降,在 2010 年降至 166,886 人約 7.21%,創下出生人口數新低紀錄,雖 2011 年出生人口數稍有回升,但與 十年前已明顯現示我國少子化之現象。徐明珠(2006)指出少子化的影響:(1)

社會危機:少子化與人口老化是一體兩面,人口老化將造成人力斷層,勞動人口 減少;(2)經濟危機:一旦人口成長緩慢或負成長,恐造成生產力不足,影響 經濟發展;(3)人力枯竭:人才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人礦,有人才,才能促進 國家各項建設,人口數減少,意謂著人才跟著萎縮,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提升;(4)

教育危機:少子化後,生源減少,學校可能整併,小班小校制度面臨考驗;招生 不足面臨關閉得命運;以及師資需求減少,形成人力資源浪費等,從幼兒到高等 教育都將產生骨牌效應。因此,學生人數左右著教師的需求量。

(36)

23

二、我國教師就業相關研究

在修讀國小教育學程學生之職涯選擇研究中,指出以國小教師為未來優先職 業選擇,多數人的排序情形為國小教師選項→教育相關職業選項→就讀學院相關 選項→其他選項(賴盈蒨,2007)。然而在師資多元培育下,各師範院校對學生 進行普通科目、專門科目和教育專業科目的訓練,在其他教育學程的開放競爭下,

逐漸面臨招生不易的困境,紛紛尋求定位及轉型。然而一般綜合大學的教育學程 來培育中小學師資,學程中的人力物力均有所不足,導致教育專業化的訓練漸趨 薄弱(張鳳婷,2008)。在教育專業素質降低的情形下,又面對現代少子化與師 資培育過量的現況裡,要成為正式教師的機率幾乎是微乎其微,進而衍生出流浪 教師問題。以下簡略介紹我國100年至112年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與95年各 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總表。

表 2-2-3 100 年至 112 年我國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摘要表 單位:人

年度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國小 209948 202797 199900 199440 192693 174440 167859 168289 166289 162846 160965 國中 271085 284724 273926 241460 228651 213084 208465 201298 198425 197990 191219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

由表 2-2-3 所示,教育部預測我國未來小學一年級新生人數,從 100 年 209,948 人預測 110 年一年級新生人數下降至 160,965 人,在十年間新生人數減少將近 5 萬人,顯示我國國小新生人數確實有逐年下降的現象產生,因此我國小學校數可 能面臨整併或關閉的情況,進而影響國小教師需求量。且這波少子化的浪潮緊接 著會影響國中階段就學人數,以表 2-2-3 預測人數會在十年間由 271,085 人下滑 至剩下 191,219 人。在師資培育多元的政策下,培育出許多師資生,而現實社會 大環境裡,受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導致多數新婚家庭一胎化,進而產生少子化 與師資過量的衝突現象。

相關研究指出自 2003 年儲備教師供過於求的社會環境背景下,許多師資培 育出來的大量教師,卻大部分不能在畢業後順利找到正式職缺,即便政府提出經

(37)

24

費與相關解決方案,如提高教師核退率或為儲備教師開闢新的職業道路(引進儲 備教師至泰國教華語、改行當警察)等策略(方姿雅,2008)。

表 2-2-4 2006 年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總表

縣市 普通科 表演

藝術 英語 自然 體育類 音樂 美勞 資訊 身障 資優 總計 縣市總

錄取率

1 台北市缺額 12 0 8 0 7 0 0 15 10 0 52 0.67%

各科錄取率 0.21% 0.00% 0.87% 0.00% 2.69% 0.00% 0.00% 3.59% 1.74% 0.00%

2 台北縣缺額 10 0 8 0 1 0 0 0 12 7 38 0.89%

各科錄取率 0.34% 0.00% 1.03% 0.00% 1.30% 0.00% 0.00% 0.00% 3.08% 10.00%

3 桃園縣缺額 20 0 0 0 0 0 0 0 14 0 34 0.57%

各科錄取率 0.37%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86% 0.00%

4 高雄市缺額 10 2 5 3 5 3 3 8 0 0 39 0.97%

各科錄取率 0.50% 10.00% 1.02% 0.59% 2.72% 2.13% 1.29% 1.77% 0.00% 0.00%

5 台中市缺額 20 0 10 0 9 10 2 8 6 3 68 0.80%

各科錄取率 0.34% 0.00% 1.00% 0.00% 1.83% 4.69% 0.80% 3.32% 1.45% 4.55%

6 苗栗縣缺額 0 0 0 0 0 0 0 0 15 15 30

各科錄取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94% 3.94%

7 金門縣缺額 5 0 1 0 0 0 0 0 1 0 7 1.10%

各科錄取率 0.88% 0.00% 1.96% 0.00% 0.00% 0.00% 0.00% 0.00% 5.56% 0.00%

缺額總計 77 2 32 3 22 13 5 31 58 10 253

報名總計 22393 20 3240 512 1012 354 484 1112 2267 136 31530 0.80%

總錄取率 0.34% 10.00% 0.99% 0.59% 2.17% 3.67% 1.03% 2.79% 2.56% 7.35%

附註:因考生大多會報考幾個不衝期之縣市,因此總錄取率應該要往上修正,請引用本數據時多加注意。

資料來源:全國教師會選聘服務網(95.08.04 修正)。

由表 2-2-4 得知,我國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表中,體育類開出 22 個缺額,而報名人數高達 1012 人,總錄取率僅 2.17%。教師甄試的競爭壓力,

越來越大,以 2006 年為例,全國各縣市國中、國小教師聯合甄選的錄取率奇低,

國中只有 5.63%,國小更只有 0.78%(台灣省教育會,2006),而在 2010 年國 民小學教師徵選報名人數高達 39,293 人,僅錄取 620 人,錄取百分比只有 1.58%,

競爭情況相當激烈。而政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似乎只是解決表面階段的問題,

但是師資培育依然持續釋出教師,實質上大量儲備教師的窘境,仍無法解決。

我國教師職業領域受到師資培育開放與少子化社會,導致供與需的不平衡現 象出現,因此,產生所謂的流浪教師和儲備教師的問題,在教師甄試錄取率下降 時,要追求正式教師一職便難上加難。李易中(2008)針對教育大學學生職涯發 展需求之研究中指出教育大學學生對未來規劃,以就業為最多數,其中預計就業 者,超過一半人數,且不將未來職業侷限於從事國小教職。

(38)

25

第三節 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之探討

本節針對我國大專生就業現況與就業能力進行探討,分別為一、我國大專生 就業現況。二、我國大專生就業相關研究。三、我國大專生就業能力相關研究,

說明如下:

一、我國大專校院現況

高等教育開放後,在短短十年間我國大專校院增加 32 所,每年皆有新 增大專校院,至 98 年統計為止,國內國、私立大專院校多達 164 所,在高 密度的大專院校中,相對的提高大專生學錄取率,更為錄取最低分創下新記 錄,只需要 68.19 分就能夠上大學,經國管理學院還出現 9 分上大學的情況。

目前教育部允諾師範學院升格為教育大學的學校,如果只是名稱改變,

成員素質、課程設計沒有修改與提升,那麼改了頭銜的教育大學,也只是新 瓶裝舊酒,很可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與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下淹沒

(陳培綾,2004)。

表 2-3-1 75 年至 99 年大專院校校數統計摘要表 單位:校

學年度 總計 大 學 學 院 專 科

75 105 16 12 77

80 123 21 29 73

85 137 24 43 70

90 154 57 78 19

95 163 94 53 16

96 164 100 49 15

97 162 102 45 15

98 164 105 44 15

99 163 112 36 15

100 163 116 32 15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101 年 10 月。說明:本表數字不含軍警學校。

由表 2-3-1 中了解,我國大專院校數統計分為大學、學院與專科三區塊,而 三區塊校數階由民國 75 年開始增加,而學院與專科增加至民國 90 年後,開始下 降,僅大學數持續往上增加,其中不止新學校的建立,亦包括部分師範學院轉型 為大學,因此目前大學數已經高達 160 幾所,近年由於大專學校廣設,使大學率 提升許多,相對的各校招收學生也出現招生不足的情況,輕則系所減招,嚴重則

(39)

26

導致學校倒閉。而現代人對於上大學並不稀奇,因為「人人都有大學可以讀」, 在大專院校數增多,卻沒有學生可以收,導致學校低門檻招收新生,而出現大學 超高錄取率的情況,如表 2-3-2。

表 2-3-2 大學校院新生錄取人數及錄取率表 單位: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根據表 2-3-2 所示,國內大學校院錄取率在十年之間從 89 年的 57.7%在 98 年攀升高達 97.14%,代表在台灣人人都有大學可以讀,但是,數年來大專校院 學生數爆增,卻發現讀的越高,不見得工作機會相對提高,多則調查報告中顯示,

國內許多青年以延遲畢業、繼續升學或準備國家考試等方式延遲面對就業問題,

如表 2-3-3 所示:

表 2-3-3 大學校院研究生比率表 單位:百分比 學年度 90 92 91 93 94 95 96 97 98 99 私

研究生

比率 4.40 4.57 4.89 5.09 5.30 5.54 5.80 5.94 6.04 5.97 公

研究生

比率 22.73 23.35 24.38 25.28 26.52 27.70 28.26 28.57 28.60 28.67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依表 2-3-3 研究生在大專院校中所佔的比率數字,不論在公立或私立皆呈現 上升的現象,以 90 學年度時研究生在私立學校佔 4.40%;公立則佔 22.73%,而 99 學年度公私立學校的研究生比率提升為 5.97% 與 28.67%,顯示研究生的人數 比率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學年度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聯招(指考)

錄取人數 75,281 77,450 78,562 87,059 88,939 88,991 88,920 86,652 81,409 76,434 71,165 甄選入學

錄取人數 - - 21645 20,850 21,588 23,286 26,359 31,388 32,907 34,905 41,439 聯招(指考)

錄取率 57.7 61.35 (80.41) (83.22) (87.05) (89.08) (90.93) (96.28) (97.10) (97.14) (94.87) 多元入學

錄取率 - - 65.63 62.33 67.02 66.89 68.59 74.20 73.18 75.48 76.31 說明: 1. 83 年起大學招生管道增加推甄入學;87 年再闢申請入學管道,

91 年將原聯招考試改為指定科目考試。

2. ( )內數字 = 指定科目考試錄取人數除以繳卡登記總人數 ×100 %。

數據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nguage Curriculum: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Re-run) 2 30 3 hr 2 Workshop on the Language Arts Modules: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Re-run) 2 30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Apart from spelling out clearly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moral and national education, related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As each school has its unique school context, including its organisation of the JS and SS curriculum,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PL, self-directed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Senior Secondary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incorporates the ke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s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Resources for the TEKLA curriculum at Junior Secondary Topic: Business,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 Core Learning Elements1.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