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女性休閒研究發展

近年來,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單身貴族以及職業婦女的增加,逐漸改變著台灣 的社會價值觀,兩性的角色定位朝向更平等的方向發展 (唐先梅,1999)。女性在家庭決 策角色逐漸改變後,她們不再以過去老舊的養生保健及醫療保險觀念來擁有她們的休閒 生活,反而去過一種強調休閒與放鬆的生活方式,去追求更精緻的生活品質 (曾麗娟,

2004)。

有關女性休閒研究的發展, Henderson (1996) 曾採用 Tetreault (1980) 所提出的五 階段模式,來說明女性休閒研究的發展。其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是 1940 ~ 1950 年代 初期的「隱形期 (invisible scholarship)」,這時期的大多數學者都是以男性的休閒經驗作 為標準 ,鮮 少提 及女 性的休 閒需 求。 第二 階段是 1960 ~ 1970 年代 的「 補償 期 (compensatory scholarship)」,此時期受到女性運動的影響,有學者開始提倡女性在社會 各方面應受到平等的對待,且開始意識到女性休閒研究的需要,但是大多仍是以男性觀 點的意識形態來探討女性議題。第三階段為 1970 ~ 1980 年代的「性別差異二分法時期 (dichotomous scholarship)」,這時期的研究討論是二分法的,非男即女,雖然這樣的發展 是有助於了解女性休閒行為,卻忽略了當時的歷史、文化及社會脈絡所形成的休閒行為、

動 機 、 滿 意 及 阻 礙 的 差 異 。 第 四 階 段 為 1980 ~ 1990 年 代 的 「 女 性 中 心 期 (women-centered scholarship)」,這時期的女性主義者強調用女性自主經驗,來了解休閒 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及意義,重新解釋更符合女性經驗的休閒定義。第五階段為 1990 年代以後的「兩性研究期 (gender scholarship)」,這時期開始以「性別」作為社會分析的 基礎,不是以個體而是以性別角色來研究女性休閒,著重性別的社會建構特性及其對休 閒的影響,並瞭解男性與女性的休閒關係。

雖然目前女性研究逐漸增加,不管是針對女性社經背景、婚姻、工作、休閒態度、

阻礙或體驗等,但是因為觀點眾多以及女性定位不同,加上女性主義正處於發展的階段,

讓「女性休閒」無法用單一意義來詮釋,所以希望透過更多的女性休閒研究,來探究女 性休閒更深的意義。

二、女性休閒類型

從眾多文獻中,可以發現女性在選擇休閒種類時,種類多元,張慧美 (1986) 在未 婚女性從事的休閒類型研究中,指出未婚女性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前十項依序為,聊 天、聽音樂、看報紙、看電視、逛街、郊遊旅行、逛書店、烤肉野餐、看電影以及散步。

張君如、李素箱、李家芃 (2008)在針對中彰投地區國中小已婚女性教師休閒參與與 身心健康之干擾效果之研究中指出,大多數已婚女性教師休閒參與情況以靜態休閒排名 第一,類型包含聽音樂、看電視、聽廣播或是睡覺。而這與李文題 (2005)的研究結果相 似,他在研究中指出,國中教師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是閱讀報章雜誌、聽廣播和音樂、

休息、看電視;其次為義務性的休閒,例如說帶小孩、煮飯、料理家務等工作,以及知 識性的休閒,像是讀書、看展覽、參加研習等等活動。

陳彰儀 (1985)針對台北市職業婦女及家庭主婦,以訪問調查的方式,研究職業婦女 之壓力與生活型態、休閒狀況、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四者間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在 生活型態上,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在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上,職業 婦女與家庭主婦則有明顯的差異,前者參與娛樂性、文藝性、知識性的休閒活動類型多 為後者。壓力與婚姻滿足之間,不會因為生活型態不同而有不同;但是壓力與工作滿足 及休閒狀況卻身受生活型態的影響 (蘇睦敦,2002)。

而李素馨 (1997)在針對台中市女性對休閒的偏好程度,與實際參與休閒活動頻率的 差異研究中,運用由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五等距尺度來測量女性最喜歡的休閒活動,

結果發現都市女性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前十名分別為:和朋友聚會、看電影、飲茶、野 餐、逛街、烤肉、學習技藝、KTV、參觀展覽和親子活動。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將女性喜愛參與的休閒類型,歸類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 知識學習型:

這類型的休閒包括參加研習活動、參加文化中心課程、圖書館、美術館、藝文 中心展覽、語文補習班、才藝班等自我充實相關休閒活動。

(二) 一般休閒型:

這類型的休閒包括較多戶外休閒活動,例如游泳、棒球、單車、登山、跆拳道、

觀看體育賽事、籃球等和戶外運動相關的休閒活動。

(三) 家庭親子型:

這類型的休閒,較傾向以家庭、親子為主,活動類型大多為兒童樂園、遊樂場、

動物園、露營烤肉、散步、參加孩子活動等全家人一同參與的休閒活動。

(四) 社交活動型:

這類型的休閒包括參加社團活動、宗教活動、宴會、美容、健身中心等交際型 的活動。

(五) 消費購物型:

這類型的休閒包含逛街購物、看電影、KTV、跳舞、夜市、下午茶、聚餐等偏 好娛樂性、休憩性的相關休閒活動。

三、女性休閒參與及社經背景之關係

(一) 年齡

一般來說女性會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都是希望可以獲得壓力的紓解,但依年 齡的不同,每個年齡層的女性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故引發不同的參與動機。在不同 的參與動機下,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所參與的活動類型及型態也會有所差異 (卓俊辰,

2000)。

而從許多國內針對女性休閒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年齡是影響女性休閒很重要 的一個因素。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3 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 (時間運用) 統 計結果」,從資料中可以發現,我國 30 ~ 54 歲女性最常閱讀書報及雜誌。而女性休

閒活動為看電視者,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 40 歲以下女性,其次要休閒為 戶外遊憩(登山、郊遊), 40 歲以上女性次要休閒則為散步,注重健身保健。

Iso-Ahola (1980) 也認為女性的休閒類型,在成年中期以前,活動內容以量為 主,但自成年中期以後,則改為以質為主。修慧蘭、陳彰儀 (1987) 同樣認為女性 年齡越大,越常參與社交型及休憩型的休閒活動。所以隨著年齡改變,女性在選擇 休閒類型時,亦會隨之改變。

(二) 教育程度

李素馨 (1996) 在研究中指出,休閒活動的類型與教育程度呈相關性,碩士以 上的女性在選擇休閒時,大多會選擇知識學習型的休閒;職業學校畢業的女性,大 多會選擇消費購物型的休閒活動;一般休閒類型的大多是以高中畢業的女性為主。

Kelly (1996) 認為教育程度是休閒活動參與最佳的預測標準,受教育的時間越長,

參與休閒活動的機會越多。而劉佩佩 (1999) 也發現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女性,

在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的滿意度,明顯高於高中職以下者。由此可知,教育程度越 高,對於參與休閒的機會越高,也越容易在休閒中獲得美好的體驗。

(三) 職業與所得

職業和所得可以看成女性在社會上的成就,而成就的不同也直接反應在休閒類 型的選擇上。陳彰儀、修慧蘭 (1985) 指出職業從事教育相關類型的人在選擇休閒 活動時,較會選擇文藝性及知識性相關的活動,而從事工業及商業的人,在選擇休 閒活動時,較會選擇休憩型以及社交相關的休閒活動。蔡宏進 (2004) 也認為個人 的休閒與活動,和其所處的社會階層流動性,以及在社會階層中所在的位置,會產 生「休閒階層化」的現象。也就是說不同階層的人,其休閒型態、方式以及性質皆 會不同。而影響個人階層的因素,往往是個人的工作及薪資。富人的休閒特徵是奢 侈型,窮人之休閒特徵是節儉型或是寒酸型,而中產階級則為大眾型 (林芯榆,2012)。

因此,工作類型、薪資收入、職業種類皆會對休閒行為產生影響。

(四) 婚姻

婚姻對於一個女性的休閒選擇改變,是有顯著的影響,在許多研究中也可以發 現,修慧蘭、陳彰儀 (1987) 指出,比較已婚者和未婚者的休閒活動參與程度,發 現未婚者大多在從事知識性、社交性及休憩性的活動程度明顯高於已婚者,顯示已 婚者在各類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較低。張慧美 (1986) 指出,未婚女性較已婚婦女擁 有較多的時間及金錢,來從事休閒、娛樂等活動,而假日的休閒安排更是她們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型態。行政院主計處「93 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 (時間運 用) 統計結果」,從資料中可以發現,未婚女性所參加的休閒活動類型,首重社會 公益,其次則是自我充實的知識型休閒。而已婚女性所參加的休閒活動類型,主要 為社交型的休閒活動,可見未婚女性在休閒活動的選擇上,較已婚女性多元。 Kelly (1987) 提出已婚及為人父母者,在休閒選擇上多偏向家庭親子相關的休閒活動。陳 彰儀 (1985) 也認為已婚婦女對休閒活動的選擇偏向與小孩相關的活動、逛街及休 憩性活動。綜合以上研究,就可以發現婚姻以及是否有小孩,對於休閒上的取向有 極大的影響。

四、小結

綜合歸納,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女性主義的抬頭,女性休閒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將 女性從事的休閒類型分類為:知識學習型、一般休閒型、家庭親子型、社交活動型以及 消費購物型。並假設年齡、職業、收入、婚姻、子女數等變項皆會影響女性在選擇休閒 運動時的取向。故本研究將探討不同社經背景台北市女性,在休閒運動參與的差異情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