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針對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與參與動機及休閒類型之建議 (一) 從感受利益角度建議: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對於在休閒運動中的感受利益普遍皆感認 同,尤其在紓解生活壓力、身心放鬆、維持情緒健康以及實踐身心理想等 方面獲得較高的認同,故從本研究中可以發現,身處生活步調緊促、工時 較長以及生活壓力較大之台北市女性,都希望可以從休閒運動中得到平衡。

故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重視職工身心健康之企業,可多推廣、規劃女性 相關的休閒活動或是運動課程,讓台北市女性藉由參與這些休閒運動,得 以適當的抒發壓力,在家庭生活及工作中,取得更加的平衡。

(二) 從參與動機角度建議: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對於在休閒運動中的感受利益普遍皆感認 同,尤其在體重控制保持好身材、使心情愉快、獲得自我滿足的喜悅以及 擁有共同興趣朋友的的動機上擁有較高的認同,故從本研究中可以發現台 北市的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普遍希望,可以藉由休閒運動達到身材的維持,

以及獲得在與朋友一起休閒運動時的快樂。故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重視 職工身心健康之企業,在規劃女性休閒運動時,可以多強調其健康瘦身之 效果,以及挑選較能帶動運動歡樂氣氛之老師,讓參與這些休閒運動的女 性,在其中可以被滿足參與的動機,並獲得美好的體驗,進而養成休閒運 動的習慣。

(三) 從感受利益與參與動機相關性角度建議:

本研究對象在感受利益整體與參與動機整體之間有顯著相關存在。女 性在社會及家庭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其身體是否健康,心情 是否愉悅顯得十分重要。只是,現代都會型女性的生活內容,大多被工作 以及家庭佔據,鮮少擁有閒暇時間,所以肩頸痠痛、肥胖以及壓力引起的 現代疾病接踵而來。從本研究中可以發現,從事休閒運動,是一個紓解生 活壓力以及達到生活各方面平衡的絕佳管道,因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 社區相關單位,多推廣鼓勵台北市之女性,於日常生活中多多參與休閒運 動等相關活動。

(四) 從參與類型角度建議:

本研究發現,台北市的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運動的選擇上,從 事類型大多以消費及靜態的模式為主,閒暇的時間也大多安排與朋友聚餐、

逛街、看電視電影或是聽音樂看書等休閒活動,鮮少運動相關的選項。可 見,台北市的女性,對於休閒運動可以帶來的好處以及如果要從事休閒運 動的動機,都有基本的認知及認同。但在,實際從事的休閒運動中,卻不 會將運動相關的活動列為優先選項。可見,台北市女性尚未擁有運動的習 慣,雖然目前針對女性專屬的健身房或是體育活動以較以往增加不少,但 從研究調查中發現,運動的風氣仍舊不夠普及,故建議相關政府單位可以 多鼓勵企業舉辦相關全民運動活動,並在行銷推廣上增加其趣味性,吸引 更多女性參加,讓台北市女性在選擇參與休閒活動時,運動項目可被更加

的重視。

二、 針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針對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但由於台北 市在行政資源、社經條件等環境條件與其他縣市的狀況不同,因此建議未 來可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全國或是其他縣市來進行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做比 較,以深入探討目前台灣女性的休閒運動感受利益、參與動機以及休閒運 動類型現況。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探討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參與 動機以及參與休閒運動類型現況,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採質性訪談等研究方 式,深入探討心理、社會等層面之因素,讓本研究結果更加合理,增加研 究價值。

(三) 研究變項:

本研究在人口背景變項子女數方面,僅就孩子數量做研究,其中子女 數還可細分為男孩、女孩或是其性別的比例。除了有無孩子或孩子的數量 會對受測對象在參與休閒運動時有影響外,孩子的性別亦有可能影響其參 與的動機及類型,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將其考量放入做更深入的探討。

引用文獻

方進隆 (1993) 。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 (1994)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 (頁 154-164)。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行政院主計處 (2011) 。性別專題分析。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0) 。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呂淑妤 (2006)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34,17-23。

李文題 (2005) 。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君如、張芸愷 (2007) 。國際航線女性空服員身心健康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健康管理 學刊,5(1),1-23。

李素馨 (1997) 。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鍾元 (1982) 。休閒活動社會報告之─生活素質之評估。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討會 論文集(二)(頁 180-187)。臺北市: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卓俊辰 (2000) 。健康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13,12-19。

周秀華、余嬪 (2005) 。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林宜蔓 (2004) 。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東泰 (1992) 。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芯榆 (2012) 。未婚熟齡女性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晏州 (1984) 。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林貴福、盧淑雲 (1998) 。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聰哲、李世昌 (2008) 。南投縣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運 動休閒管理學報,5(1),35-56。

邱文嶽 (2009) 。國民小學教師生活型態、工作壓力與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胡信吉 (2003) 。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修慧蘭、陳彰儀 (1987) 。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

141-169。

唐先梅 (1999) 。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

131-173。

徐茂練、陳怡萱 (2007) 。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的休閒體驗構面。管理學域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第八屆下(20070508),71-83。

高俊雄 (1993) 。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俊雄 (1995) 。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 (1997) 。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 (2004) 。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運動管理,6,104-104。

張玉玲 (1999) 。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彰 化師大輔導學報,20,83-111。

張君如、李素箱、李家芃 (2008) 。休閒參與對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干擾效果-以中 彰投國中小已婚女性教師為例證。興大體育學刊,9,117-128。

張孝銘 (1998) 。論現代運動中之意識型態。中華體育季刊,12(2),26-33。

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 (2004)。 慢跑消費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 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3。

張春興 (1988) 。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 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耿介、陳文長 (2004) 。休閒社會學。臺北市: 新文京。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 (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廖麗珠 (2001) 。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季刊,15,28-36。

張慧美 (1986) 。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東海大學,台中市。

曹以樂 (2003) 。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任榮 (1992) 。高中生的非理性觀念、認知風格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秀娟 (2005) 。從佛教經典談論佛教生死觀。中華禮儀,13,1-5。

陳中雲(200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良進 (2009) 。國內女性休閒之研究取向分析:以 1998~2008 年國內研究為例。台南 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135-149。

陳定雄 (1994) 。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淑敏 (2010) 。台南縣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課程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陳彰儀 (1985) 。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政大教育與心 理研究,8,191-210。

陳鏡清 (1997) 。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115-121。

陳麗華 (1991) 。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麗娟 (2004) 。從健身休閒連鎖店的發展探討女性消費者對服務品質概況探究。大專 體育,74,142-149。

游又嘉 (2004) 。休閒教育成效與休閒滿意之探討-以大葉大學和彰師大學生為例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程紹同 (1994) 。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25-30 馮麗花 (1998) 。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4-107。

黃月蟬(1993)。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作法。國民體育季刊,22(4),46-53。

黃松元、劉俐蓉 (2005) 。台北市計程車司機生活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煙、飲 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

黃堅厚(1982)。Studies in Chinese Personality: A Critical Review。教育心理學報,12,

227-241。

黃彬彬(1987)。談過勞膝蓋障礙。體育學報,9,193-199。

劉佩佩 (1999) 。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蔡宏進 (2004) 。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鄧正忠 (1994) 。專科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傾向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專科學校。宜蘭農 工學報,7,169-201。

蘇睦敦 (2002) 。婦女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Brown,P.J.& Driver,B.L. (1986) .Probable Personal Benefi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ns.

Caltabiano,M.L.(1994). Measuring the simi1arity among activities based on perceived stress-reduction benefit. Leisure Studies , 13(1), 17-31.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1998).Serf-reported physical inactivity by degree of urbanization:United States.1996.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47(50),1097-2000.

Coleman,D.(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4),350.

Csikszentmihal,M.,& Kleiber,D.A.(1991).Leisure and self actulalization.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rterson (Ed.), Benefits of Leisure(pp. 91-10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eci,E.L.&Ryan,M.R.(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 Y;Plenum Press.

Dumazadier,Joffre(1967)Towrds a Society of Leisure.New York:Free Press.

Dumazadier,Joffre(1967)Towrds a Society of Leisure.New York: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