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婚姻關係中的性別特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這樣的結果不只侷限在女性身上,意即不論是男性或女性,擁有愈高程度的女 性化特質者,比男性化特質高的人在人際互動中均感受到較多親密感,也對現有 的人際關係投以更多承諾。這是因為高女性化特質者展現較多情感表達和較高的 人際敏銳度,有利於發展人際關係。

有鑑於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有不同的情境優勢,結合兩種性別特質的兩性化 者,被認為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調整展現的適切行為,擁有較佳的社會適應性與 心理健康(Cheng, 2005)。在成就中取向的情境中,男性化特質高的人由於可展 現出堅毅果決的特性,比男性化特質低和女性化特質高的人表現更佳;而在人際 互動的情境中,女性化特質高的人由於表現出更多同理心與情緒支持的行為,因 而比女性化特質低和男性化特質高的人有較好的人際溝通表現。而兩性化者因為 同時具備高度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被認為在不同種類的場合中都有適切的表 現(Bem, 1977; Bem & Lewis, 1975; Bem, Martyna, & Watson, 1976),這可能是兩 性化的人比單一性別特質高的人具備更多的因應行為種類(know more to cope),

或是擁有較好的彈性因應能力(know how to cope)。Cheng(2005)的研究較支 持後者,她發現兩性化者所具備的因應行為種類不見得比較多,唯其面對人際互 動和工作成就等不同種類的壓力情境時,能夠根據情境類別採取合適的行為舉止 以及方式,展現出彈性因應的特性(coping flexibility)。

雖然在成就取向與人際溝通情境交替出現的日常生活中,兩性化者被認為有 高度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狀態也較佳,然而在家人、朋友,以及愛情關係等 人際情境中,女性化特質高的人和兩性化者可能具有同樣程度的良性表現,換言 之,單就人際情境來看,女性化特質和兩性化對於關係維繫應有相似的優勢。如 同這樣的推論,過去研究指出在婚姻等典型的人際情境中,女性化特質對於夫妻 的關係適應和婚姻滿意度都有良性預測力,我們於下一節說明這些研究發現。

第二節、婚姻關係中的性別特質

過往的研究指出,人們對於理想愛情伴侶的期許經常符合社會刻板印象,然 而婚姻研究發現女性化比男性化特質有更多人際優勢,這些研究或從個人自陳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別特質著手,或以個體覺察伴侶展現出的性別特質切入,一致性的指出女性化 特質可以帶來較好的婚姻滿意度。以下說明這些研究發現。

一、性別特質與理想愛情伴侶的期許

人們選擇理想伴侶時,經常期待對方具備性別刻化(sex-typed)的性別特質。

性別特質是社會化歷程的結果,對個人的思考模式與外顯行為有潛移默化之效,

亦可能影響愛情伴侶的選擇。Basow(1992)提到生活中的人們常以社會期許的 性別特質加諸他人身上,是所謂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s;

Rosenkrantz, Vogel, Bee, Broverman, & Broverman, 1968),至今雖然歷經了社會變 遷與女性運動,這些性別特質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且具有文化普同性(Deaux

& Kite, 1993)。

基於上述的性別刻板印象,國內外研究均顯示人們選擇理想伴侶時,往往期 待配偶具備符合其生理性別的性別特質(李美枝,1983; 徐美惠,1982; Kimlicka, Wakefield, & Goad, 1982; Orlofsky, 1982),意即男性期待女方具有高程度的女性 化特質,女性則希望男方具有高程度的男性化特質。徐美惠(1982)的研究結果 發現,男性認為受歡迎的女性具有如賢慧、善良、端莊、有愛心等傳統女性化特 質,而女性認為受歡迎的男性具有如獨立、堅強、大膽、富競爭性等主動性或工 具性特質,也均屬於傳統男性化特質。同樣的,李美枝(1983)指出男女大學生 在判斷「何謂吸引異性的重要特質」時,認為擁有工具性特質的男性,以及具有 情感溝通特質的女性,是能夠吸引異性的重要特質。幾乎是同一時期的Orlofsky

(1982)研究也顯示,男性化特質愈高的男性,會期待自己和交往的女方在性別 特質上有所互補,即希望女方的女性化程度高於自己,並且期許她的男性化程度 比自己低;相對的,女性化特質高的女性會期待自己與交往的男方有性別特質的 互補性,希望男方的男性化程度高於自己,並且期許他的女性化程度低於自己。

此外,性別刻板印象強烈的個體也會偏好其伴侶的性別特質符合傳統性別角 色分化,這樣的現象在許多國家都有一致性的發現。Eastwick 等人(2006)的跨 國研究指出,較具性別刻板印象的人會期待和符合傳統性別角色的人成為伴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例如性別刻板印象高的女性,比較喜歡能夠扮演好經濟提供者角色的男方,而性 別刻板印象高的男性,會選擇能夠打理家務和擅長廚事的女方,並且這樣的現象 在兩性分工明確的社會中尤為明顯。

二、性別特質與實際的婚姻關係品質

人們常以性別刻板印象來描繪理想的愛情伴侶,然未有研究探討性別特質如 何影響戀愛交往中的情侶。而婚姻的相關文獻發現,只有女性化特質是和雙方婚 姻品質有關的指標。

婚姻研究一致顯示,個人自陳的女性化特質可以正向預測自己和伴侶的關係 滿意度,其預測效果勝於男性化特質。性別特質的婚姻文獻原本指出,無論男方 或女方,當個人描述自己的兩性化特質愈高,自己也愈滿意目前的婚姻關係

(Cooper, Chassin, & Zeiss, 1985; Murstein & Williams, 1983; Zammichieli, Gilroy,

& Sherman, 1988);然而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卻相繼發現,女性化特質才是關係品 質背後的主要影響因素,如Antill(1983)的研究顯示,當婚姻中的兩人都自陳 屬於女性化者,或都屬於兩性化者時,這種配對在感情中的快樂程度,會高於其 他類性別特質配對的夫妻。而女性化者及兩性化者的共通點,在於都具有高程度 的女性化特質。Baucom 與 Aiken(1984)也在同一時期發現,女性化特質可以 解釋婚姻滿意度的程度比男性化特質更高,說明了女性化特質對於婚姻關係品質 的正向影響遠高出男性化特質的貢獻。稍晚的Bradbury 與 Fincham(1988)更發 現了性別特質中,女性化特質是唯一可以穩定預測自己和伴侶的婚姻關係適應的 指標。同時,這樣的結果不侷限於初次婚姻,再婚者的女性化特質和愛情滿意度 之間仍保有正向關聯(Kurdek, 1989)。

為什麼個人自述具有高程度的女性化特質時,其伴侶的婚姻滿意度也愈高?

這是可能因為一個女性化特質高的人會展現出關懷、體貼或善感等有利於人際互 動的行為,而伴侶感受到這些行為對婚姻關係的正向助益,因此當伴侶知覺到對 方是高女性化特質者時,也會對關係產生正向評價。Antill(1983)的研究印證 了這個可能的說法,當夫妻覺察到伴侶有較高的女性化特質,此時自己也會有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好的關係滿意度。Kalin 與 Lloyd(1985)亦發現夫妻的婚姻適應程度取決於自 己感受到伴侶具備多高的女性化特質程度,其研究結果指出,無論丈夫或妻子,

當個人覺察到另一半有高度女性化特質時,自己的婚姻適應狀況也會較佳。

三、性別特質對關係品質的影響可能始於戀愛交往階段

即使個人選擇理想愛情伴侶時,常受到社會期許性別特質的影響,然而在實 際的婚姻關係中,女性化特質才是影響雙方關係品質和婚姻適應的穩定因素。由 於戀愛交往是決定情侶是否走入婚姻的重要關鍵,因此我們嘗試推論女性化特質 對於關係品質的正面影響,可能在未婚交往時就已發揮作用。

婚前的愛情關係的進展,可以大致分為交往前的兩人互相吸引,以及戀愛交 往時期等兩大階段,而戀愛時期進展的順遂與否,會影響雙方走入婚姻的可能性。

Murstein(1970)在探討愛情關係進展時,指出戀愛交往是雙方互動與接觸較為 頻繁的時期,透過自我揭露與實際相處,涉及個性或價值觀等內在條件的訊息也 逐漸顯現出來,雙方在此時除了充分瞭解彼此的習性,也經常在摸索彼此價值觀 的過程中發生爭執,衝突若能解決將可以延續關係,否則關係品質將會惡化或導 致關係中止。

一段完整的愛情是由戀愛延伸到婚姻,雙方在初始戀愛交往中了解彼此的習 性,建立一套兩人都認可的相處模式,待交往關係通過時間與環境的考驗方能走 入婚姻關係,因此夫妻婚前的互動模式可能從延續到婚後(Huston, 1994)。我們 據此假設女性化特質對關係滿意度的預測力可能在戀愛時期即已萌現。為了檢驗 此推論的真確性,本研究將聚焦於未婚情侶的交往關係,探究女性化特質在戀愛 階段對關係滿意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