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研究假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係網絡有關。只關乎情侶兩人的事件因為最常發生而有較大的影響力。同時,兩 人交往後通常也會想將彼此介紹給朋友或家人認識,獲得社交網絡人士對於此段 關係的正面評價與認同。再者,關係網絡中具有吸引力的異性因為可能吸引伴侶 的注意力,而引發個體的不安與嫉妒感,間接降低其關係品質。據此,本研究依 據人際關係網絡涉及的對象,區分出兩人事件、朋友事件、異性事件、家人事件 等四類。我們假設個人的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可以反映出在這些事件的互動 經驗。由於朋友、異性及家人事件牽涉到第三人,可能降低關係他人-自我取向 所指稱的考量伴侶程度,因此我們假設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最能夠預測在 兩人事件中採納伴侶意見的比重,意即當一個人的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愈高 時,在兩人事件中也會展現愈高的決策他人取向。

第五節、研究假設

總結前面文獻得知,性別特質的互補理論可以說明男女兩性對選擇理想伴侶 的期待,然而在真實的婚姻生活中,女性化特質才是正面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

這是可能是因為女性化特質高的人較重視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經營,常在關係互動 中展現多方考量伴侶需求和感受的行為,提升了彼此對關係的評價。據此,本研 究以徑路分析的方式,檢驗女性化特質對關係品質的正面影響(模型一),並假 設女性化特質會透過關係他人-自我取向之中介來預測自己和對方的關係滿意度

(模型二),同時,我們也認為關係他人-自我取向所指稱的考量他人行為,可以 預期情侶在決策事件中採納對方意見為決策依據的程度。以下統整了本研究假設 的內容,並說明它們在各個徑路模型中指涉的路徑名稱(圖1、圖 2)。

我們先說明本研究的兩個路徑模式。模式一主在驗證過去的研究發現,基於 過去研究發現女性化特質對婚姻滿意度有正面影響(Antill, 1983; Baucom &

Aiken, 1984; Bradbury & Fincham, 1988),又戀愛交往是婚姻的前身,故我們推論 這樣的效果可能也展現在未婚情侶身上,因此本研究假設一個人自陳的女性化特 質愈高時,自己的關係滿意度也愈高(模型一之路徑A 和 B)。

模型二旨在驗證關係他人-自我取向對女性化特質和關係滿意度的中介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去研究發現女性化特質高的人比女性化特質低的人更加認同人際關係中的自 己以及互動對象(Jackson, 1985 ; Dear & Roberts, 2002),我們認為這樣的人際認 同可能影響其在關係互動中的行為,因此推論當一個人具有高度的女性化特質時,

在整體的愛情關係中可能會展現以對方的需求為優先考量的行為,意即有較高的 關係他人-自我取向;同時,關係他人-自我取向這樣的考量他人行為可能因為滿 足了對方的需求,提升其關係滿意度且引發相對回應,此時個體也因為滿足對方 形同滿足自己,且獲得對方回應,而對關係產生正向評價。是故我們認為關係他 人-自我取向有可能是個體的女性化特質和自己關係滿意度的中介變項,意即女 性化特質會透過關係的他人-自我取向來預測自己的關係滿意度。

根據上一段的中介效果推論,本研究假設個體自陳的女性化特質可以正面預 測自己的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模型二之路徑 c 和 d);同時,我們也預期個 人的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可決定自己和伴侶的關係品質,因而假設當個體的 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愈高時,自己的關係滿意度會愈高(模型二之路徑 e 和 f), 並且伴侶也會愈滿意目前的愛情關係(模型二之路徑g 和 h)。

再則,我們檢驗社會期許的性別特質如何影響個人理想伴侶的選擇。由於國 內外文獻均發現人們選擇理想伴侶時,經常期待對方具備符合其生理性別的性別 特質(李美枝,1983; 徐美惠,1982; Kimlicka, Wakefield, & Goad, 1982; Orlofsky, 1982),並且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個體也會偏好與性別刻化的伴侶(Eastwick et al., 2006),也就是說,男性化特質愈高的男性會期望女方是個女性化特質高的人,

而女性化特質高的女性也會希望與男性化特質高的人交往,因此人們可能根據這 樣的社會期許標準來選擇伴侶進入戀愛關係。本研究據此假設,情侶中男方的男 性化特質和女方的女性化特質之間有正向關聯(模型一之共變路徑G、模型二之 共變路徑o)。

愛情的吸引力除了可以用社會期許的互補性別特質來解釋,也可能受到物以 類聚的相似論影響,像是個體在人口變項、態度和價值觀、以及性格上的相似性 愈高,互相吸引的可能性就愈大(Byrne, 1971),因此兩人具備程度相似的性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特質或關係他人-自我取向時,可能因為互相吸引而進入愛情關係,因此本研究 假設情侶兩人回答的同一變項之間有正向的共變關係(男性化特質:模型一之共 變路徑E、模型二之共變路徑 k;女性化特質:模型一之共變路徑 F、模型二之 共變路徑l;關係他人-自我取向:模型二之共變路徑 m)。在關係滿意度上,情 侶兩人對關係的主觀評價可能交互影響,故我們假設情侶的關係滿意度有正向共 變(模型一之共變路徑H、模型二之共變路徑 n)。再則,當資料來自同一人時 可能有高度相關,所以我們假設個體自己的不同性別特質可能有共變關係(模型 一之共變路徑C、D、模型二之共變路徑 i、j)。

最後,本研究認為關係他人-自我取向所指稱的考量他人行為,可以預期情 侶在決策事件中採納對方意見為決定依據的程度。在情侶關係互動的諸多事件中,

我們依照人際關係網絡涉及的人物,區分出兩人事件、朋友事件、異性事件、家 人事件等四類,並假設個人的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可以反映出在這些事件中 的決策他人取向。其中,只涉及情侶兩人的事件因為發生的次數頻繁,對關係可 能有較大的影響力,而朋友、異性及家人事件由於涉及第三人,有可能降低關係 他人-自我取向所指稱的考量伴侶程度,因此本研究假設,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 度最能夠預測在兩人事件中採納伴侶意見的程度高低,也就是個體的關係他人-自我取向程度愈高時,在兩人事件中也有愈高的決策他人取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