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季康子問於孔子〉整理方案

第三章 文獻整理方案(二):無其他 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之文獻──對話體

第四節 〈季康子問於孔子〉整理方案

〈季康子問於孔子〉自整理者濮茅左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186 發表整理結果後,學界有對其說提出調整者,如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 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187、陳偉〈《季康子問孔子》零識(續)〉188、李銳〈讀

《季康子問於孔子》札記〉189及牛新房〈讀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瑣議〉

190等,在簡文的編連或拼合方面提出其說。在學者的努力之下,簡文中的部分段 落已經可以編連、拼合,而其篇章結構亦逐漸清晰。職是之故,乃有學者對〈季 康子問於孔子〉之整理方案提出意見,如福田哲之〈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

的編聯與結構〉。191凡此,皆為〈季康子問於孔子〉之整理方案提了許多值得參 考的意見。

儘管如此,但學者所提之意見並不一致,尚有加以討論的必要。因此下文擬 針對以下子題依次進行討論:首先、擬針對學者所提簡文的編連或拼合作一討 論。由於學者對簡序的調整皆在原釋所提的基礎下進行,且原釋所排列之部分簡 序亦屬合理,學界並無異議。因此,下文關於學者研究成果的討論,又可分為原 釋所提及學者調整二部分:先針對原釋所列簡文中可以連讀之段落作一討論,再 討論學者對於原釋簡序的調整,以及所提出的編連組。其次,提出本文編連或拼 合的「編連組」。接著,將所餘無法歸置之零簡依其內容歸置。最後,總結以上 討論提出合理之整理方案。

此外,由於上述討論往往涉及「補字」的問題,故有必要針對〈季康子問於 孔子〉中之簡長及文字所佔空間作一說明:據原釋「說明」部分載,本篇「完簡 長約三十九釐米,...,三道編繩。上契口距頂端約一.三釐米,...,下契口距 尾端約一.三釐米,...。」又云:「文字書寫在第一編繩與第三編繩之間。完簡

186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12 月)

187 載「簡帛網」2006 年 2 月 19 日。同一作者之說除另行標示者外,皆同於初次引用文獻,不 再加註說明。

188 載「簡帛網」2006 年 3 月 2 日。

189 載「簡帛研究網站」2006 年 3 月 6 日。

190 載「簡帛網」2006 年 3 月 9 日。

191 載《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4 月),頁 53-69。

書寫字數在三十四至三十九不等。」換言之,扣除天頭及地腳,本篇書寫文字之 空間約36.4mm,故每字(連同字距)所佔空間約在 0.9-1mm 左右。

一、原釋所提可以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

首先對〈季康子問於孔子〉一文作簡序排列者,無疑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 楚竹書(五)》的整理者濮茅左。書中對簡序的排列,表現出整理者的意見。部 分簡序排列後,內容不但可以連讀,且文意通順,可視之為一「編連組」;在尚 無其他學者提出異議的情況下,亦可視為學界共識。屬此一部分的「編連組」有

「簡 2+簡 3+簡 4」及「簡6+簡 7」二者,而前者與簡 1 之內容相關,故原釋 將之置於簡1 之後,可從(詳下)。為討論方便計,姑依其內容將此二段落稱為

「仁之以德」及「孟子餘言」。以下分而論之:

(一)仁之以德

原釋所作排序簡 1 至簡 4 敘述孔子論「君子之大務」,而其主要意旨則在闡 述「仁之以德」之內涵及重要性,編連後文句如下:

季庚(康)子(問)於孔=(孔子)曰:「肥從又(有)司之(後),

(一)192不(知)民(務)之安才(在)!唯子之(貽)(憂)。

青(請)昏(問)=(君子)之從事者,於民之〔簡 1〕【□□□□□□□□□

孔=(孔子)曰:「仁之以】惪(德),此君子之大(務)也。」庚(康)

子曰:「青(請)昏(問)可(何)胃(謂)(仁)之(以)惪(德)?」

孔=(孔子)曰:「=(君子)才(在)民〔簡 2〕之上,(執)民 之中,紽193(施)(教)194於百眚(姓),而民不備(服)安(焉),

氏(是)=(君子)之恥也。氏(是)古(故)=(君子)玉亓(其)

192 「」字,季旭昇讀為「一」,訓作「全」,於義較通,可從。參季旭昇,〈上博五雛議(上)〉,

「簡帛網」2006 年 2 月 18 日。

193 「紽」字,原隸作从糸从也。案:从也與从它通,可隸作「紽」。

194 「紽」二字,原釋隸為「紖訤」,又說「或讀為施教」,季旭昇以為後說為是,可從。

言而195(誠)丌(其)行,敬城(成)亓(其)〔簡 3〕惪(德)(以)

臨民=(民,民)(望)亓(其)道而備(服)安(焉),此之胃(謂)

(仁)之(以)惪(德)。(且)(管)中(仲)又(有)言 曰:「=(君子)龏(恭)則述(遂),喬(驕)則(侮196),(備

197)言198多難〔簡 4〕

依其內容文意,可暫稱為「仁之以德」。其「編連及排序」、「拼合及補字」及「重 要文字釋讀」等問題討論如下:

第一、編連及排序:「簡2+簡 3+簡 4」一段,簡 2 下端完整,簡 3、簡 4 為完簡,除簡2 上端所殘外,其間無須補字,編連後文句通順,可視為一編連組。

此段文句提及「君子之大(務)」,與「簡1」所云「(一)不(知)民

(務)之安才(在)」相呼應,故原釋將之置於「簡1」之後,可從。

第二、拼合及補字:本編連組中簡 1、簡 3、簡4 為完簡,簡 2 上端殘損、

下端完整,故待補字者唯簡2 上端,原釋補「上,君子之大務何?』孔子曰:『仁 之以」等字。案:據上下文,「仁之以」三字可補於簡2 前當無疑義,而此句為 孔子所云,其前當有「孔子曰」三字,補入於簡2 前亦為一合理方案,唯其與「仁 之以德」句間是否有其他文字則不可知,今姑從缺。此外,在字數方面,「孔子」

據本篇慣例當書作合文,實佔1 字空間,故據原釋所補,則簡 2 前有 12 字的空 間(合文視為1 字)。然簡 2 上端殘損、下端完整,長 24.2mm,現存 26 字,其 中合文2 字,實佔 24 字空間;若以 39mm 計完整長度,則其上約長 14.8mm,扣 除天頭空間後為13.5mm,可容 14 字左右,故其可再補 9 字。

第三、重要文字釋讀:

1.簡 1「肥,從又(有)司之(後)」句:「司」字,原釋讀為「事」,陳偉 認為此句句型與上博〈仲弓〉簡4「使雍也從於宰夫之後」相同,認為「從...

之後」為當時一種特殊說法,而不改讀。199案:晁福林認為〈仲弓〉所載當為一 種「謙辭」,然則此處當如陳說讀為「司」。200

195 「」字,原釋作「」;陳偉釋作「石」;禤健聰隸作「」,並比對郭店〈緇衣〉簡 36、

上博〈緇衣〉簡 18、上博〈釆風曲目〉簡 3 同等字形之釋作「展」,訓作「誠」,可從。

196 「」字,楊澤生讀為「繆」。

197 「」字,王化平讀為「苟」。

198 「然」字,王化平讀為「言」。

199 參陳偉〈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簡帛網」2006 年 2 月 20 日。

200 參第三章第二節第一小節「告孔子」一段。

2.簡 1「唯子之(貽)(憂)」句:「」二字,原釋讀為「治脜」,並 引《古音叢目》作「治温」;季旭昇師指出「」字亦見於《九店楚簡》,又引李 家浩讀為「柔」之說而改讀為「擾」,而讀「」讀為「司擾」,訓作「負責教 育馴化」。陳偉認為此處「唯子之」與上博〈仲弓〉簡 26「怠(貽)(吾)

子(羞)」二句意同,只是句式有所變化,故釋為「貽羞」。林素清從陳偉之釋,

但讀「羞」為「辱」201。楊澤生讀為「治優」,訓作「政優、仕優」。202案:「

」二字,其意義及用法當如陳偉所言,與〈仲弓〉上述文句相同,唯讀為「貽 羞」則於文意上難以解釋。蓋一般而言,「貽羞」指的是因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而 使得與自己有關係的人蒙羞。因此,在〈仲弓〉中仲弓對孔子言「恐貽吾子羞」

還說得通,但此處乃季康子對孔子所言,二者間並無貽羞與否的問題。故而,若 如陳氏所言,〈仲弓〉之「怠」與此處之「」意同,則可讀為「貽憂」。然 則,〈仲弓〉所云「恐貽吾子憂」意為恐怕孔子擔憂;此處所云「唯子之貽憂」

意為希望孔子表現關切。

(二)孟子餘言

除上述「仁之以德」一段外,原釋所排可以編連者尚有簡6、簡 7 二簡,其 內容大抵為孔子引孟子餘論君子與小人之文,其內容如下:

【庚(康)子曰:「(...)】203(寧204)(移)205肥也。」孔=(孔 子)曰:「丘昏(聞)之。孟者(子)吳(餘206)曰:『夫箸=(書者),

(以)箸(著)=(君子)之惪(德)也;〔簡 6〕夫(詩)也者,

(以)(誌)=(君子)=(之志);夫義(儀)者,(以)

斤(謹)=(君子)之行也。=(君子)涉207之,=(小人)雚(觀

201 參林素清,〈讀《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4 月),頁 46-52。

202 參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簡帛網」2006 年 3 月 20 日。

203 依上下文,「寧移肥也」為季康子所言,其前當有「庚(康)子曰」之文。

204 「」字,原釋隸為「寍」,並引《集韻》之文云:「寍,通作寧」,今直接釋作「寧」。

205 「」字,季旭昇認為从「力」从「它」。

206 「吳」字,李銳釋作「昃」,讀為「側」。認為「孟子側」即《論語.雍也》所載之「孟子反」。

207 「涉」字,李銳讀為「習」。

208)之,=(君子)敬城(成)丌(其)惪(德),=(小人)毋(晦)

(昧)209。〔簡 7〕

依其內容文意,可暫稱為「孟子餘言」。以上,簡6 下端完整、簡 7 為完簡,編 連後文句通順且不需補字。在文字釋讀方面,簡 7「義」字〈君子為禮〉簡 1-2 載:

(顏)囦(淵)(侍)於夫=子=(夫子,夫子)曰:「韋(回),君 子為豊(禮),以依於(仁)。」(顏)囦(淵)(作)而(答)

曰:「韋(回)不(敏),弗能少居。」夫子曰:「侳(坐),(吾)

語女(汝)。言之而不義,口勿言也;視之而不義,目勿視也;聖(聽)

之而不義,耳勿聖(聽)也;(動)而不義,身毋(動)安(焉)。」

指出言行舉止皆需符合「義」的原則,與此處所云「義者,以謹君子之行者」文 意相契。然而,李天虹認為「本段的前三句是排比句,書、詩都是具體的東西,

而“義”是抽象的概概念」,讀為「儀」,可指「禮儀」或「記載禮儀的文字或文 章」。《論語.顏淵》亦載意旨相同的文字: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10

《論語》所載君子之言行舉止當依於「禮」,而〈君子為禮〉孔、顏二子之對話 則進一步的指出禮之原則為「義」。二者論述層次不同,然於義皆可通,故「禮」、

「義」皆為規範君子言行舉止之標準。職是,「義」此處從李天虹讀為「儀」,亦 無不可。「義」讀為「儀」古籍習見,相關文例可參《古字通假會典》211。且「儀」

可訓作「禮」。《尚書.洛誥》及《孟子.告子下》「享多儀」句,蔡沈集傳及朱 子集注皆云「儀,禮也。」《周禮.春官.典命》「掌諸侯之五儀」句,孫詒讓注

208 「雚」字,季旭昇讀為「勸」,可從,〈相邦之道〉載:「百工勸於事,以實府庫。」(簡 3)

可參看。

209 「毋寐」二字,李天虹、陳偉讀為「晦昧」,於文意較通,可從。參李天虹,〈讀《季康子問 於孔子》札記〉,「簡帛網」2006 年 2 月 24 日。

210 載《論語正義》頁 484。

211 載高享,《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1997 年 7 月)頁 658-659。

云:「儀,即禮也。」參照上下文,與作為原則性的「義」相較,「儀」之性質與 同為傳統教化的「書」、「詩」接近。此外,「儀」有「法」、「度」意味,用之「以 謹君子之行」,文意通順。212

以上,為原釋所提而學者並無調整之段落;編連後大抵文句通順,可以連讀。

以上,為原釋所提而學者並無調整之段落;編連後大抵文句通順,可以連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