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Copied!
5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A Textual and Documentary Study on the Shanghai Museum's Collection of Chu Bamboo Slips Related to Liji. 研究生:黃武智撰 指導教授:徐漢昌、鮑國順.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二月.

(2)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學位論文.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徐漢昌、鮑國順教授指導 研究生黃武智撰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二月.

(3) 摘要 本文之研究工作依其性質可大分為二:其一為文獻整理的部分,其二為 內容論述的部分。前一部分又可分為「文字考釋」 、 「殘簡拼合及補文」及「簡 序排列」三部分,分載於第二、三、四章。後一部分則以「思想論述」及「文 獻性質」為主,分載於第五、六章。此外,整體討論上博楚簡「禮記類」之 「學術價值」部分則兼取二者,載於第七章。今略從上所分,將各章節之研 究工作簡述如下: 第一章就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對象及範圍」、「研究 目的」及「研究方法」作一概述。 第二章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有兩種以上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 之文獻提出整理方案。此種文獻有〈緇衣〉、〈性情論〉、〈民之父母〉、〈天子 建州〉四篇。 第三章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但 其內容文意間彼此相關之文獻提出整理方案。此種文獻有〈子羔〉 、 〈仲弓〉、 〈魯邦大旱〉、〈季康子問於孔子〉、〈孔子見季桓子〉及〈相邦之道〉六篇。 第四章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且 全篇由數個各自獨立之章節組成之文獻提出整理方案。此種文獻有〈從政〉 甲、乙篇、〈君子為禮〉、〈弟子問〉、〈內豊〉、〈昔者君老〉等篇。 第五章所處理者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反映之儒家思想特徵」 ,研 究重心在於整理出同一議題下簡文所反映之儒家思想特徵。 第六章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特殊觀念及其意義」 ,乃是希望 藉由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未見於或異於《論語》之「特殊觀念」的討 論,以作為推論其文獻性質之重要線索。 第七章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學術價值,舉出上博「禮記類」 之學術價值凡四: 「文字學價值」 、 「文獻學價值」 、 「學術思想史價值」及「一 般史價值」 。本文對上述學術價值皆有所論,唯依個人研究心得而將焦點置於 –1–.

(4) 「文獻學價值」部分。 第八章針對本文之研究成果進行述要,並依本文之研究心得為基礎,提 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研究性評估。. –2–.

(5) 〈目錄〉.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1-20.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概況………………………………………………………......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範圍……………………...……………………...........7. 第四節. 研究目的…......……………….........……………………….........10. 第五節. 研究方法……......……………….........…………………….........11. 一、文獻整理方面……………............................…………………........12 二、內容論述方面……….............................................…………...........15. 第二章. 文獻整理方案(一):有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 之文獻………………………………………21-100. 第一節 〈緇衣〉校對釋讀……………………...……………………….....21 一、第一章(傳世本第二章)…...........................…………….................24 二、第二章(傳世本第十一章)…………...........................………….....25 三、第三章(傳世本第十章)…………...........................……….............26 四、第四章(傳世本第十二章)……………...........................…….........27 五、第五章(傳世本第十七章)……………...........................…….........28 六、第六章(傳世本第六章)……………...........................…….............30 1.

(6)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七、第七章(傳世本第五章)……………...........................…….............31 八、第八章(傳世本第四章)……………...........................…….............32 九、第九章(傳世本第九章)……………...........................…….............33 十、第十章(傳世本第十五章)……………...........................…….........33 十一、第十一章(傳世本第十四章)……………...........................…….34 十二、第十二章(傳世本第三章)……………...........................…….....36 十三、第十三章(傳世本第十三章)……………...........................…….38 十四、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傳世本第七章)…………….................…39 十五、第十六章(傳世本第八章)……………...........................…….....40 十六、第十七章(傳世本第二十四章)……………...........................…42 十七、第十八章(傳世本第十九章)……………...........................…….43 十八、第十九章(傳世本第二十三章)……………...........................…45 十九、第二十章(傳世本第二十二章)……………...........................…46 二十、第二十一章(傳世本第二十章)……………...........................…46 二十一、第二十二章(傳世本第二十一章)……………...................…48 二十二、第二十三章(傳世本第二十五章)……………...................…49 二十三、小結………………...........................…...........................…......51 第二節 〈性情論〉整理方案………...........................……………….........55 一、第一部分……………......................................................…………..57 二、第二部分…...........................…...........................……………..........64 三、第三部分……..........................…...........................….......................67 四、小結……...........................…...........................…..............................71 第三節 〈民之父母〉校對釋讀……………………………………………75 一、民之父母………………...........................……………………….....76 二、五至…………...........................…...........................………………77 2.

(7) 〈目錄〉. 三、三無…………………….......................……………………………78 四、引詩………………………….......................………………………80 五、其在語也……………………................……………………………81 六、五起…………………………….......................……………………82 七、小結…………………………………........................………………84 第四節 〈天子建州〉甲、乙本校對釋讀…………………………………86 一、第一章………………...........................……………………….........87 二、第二章………………...........................……………………….........87 三、第三章………………...........................……………………….........88 四、第四章………………...........................……………………….........89 五、第五章………………...........................……………………….........90 六、第六章………………...........................……………………….........92 七、第七章………………...........................……………………….........94 八、第八章………………...........................……………………….........95 九、第九章………………...........................……………………….........95 十、第十章………………...........................……………………….........96 十一、第十一章………………...........................……………………98 十二、小結………………...........................……………………….........98 第五節. 結語………………...........................……………………….........99. 3.

(8)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第三章. 文獻整理方案(二):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 之文獻──對話體…………………………101-194. 第一節. 〈子羔〉整理方案………............……………………................101. 一、簡序排列及釋讀............……………………………………........103 二、全文結構及大意…............………………………………..............111 三、簡 7 之簡序及釋讀……............…………………………………112 四、小結……............……............……………………………………..117 第二節 〈仲弓〉整理方案………............……………………................…119 一、可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19 二、各編連組之次序…………………............………………………133 三、零簡之歸置………………………………………………..............134 四、小結…………………………............……………………………..136 第三節 〈魯邦大旱〉釋讀…………………………………………………140 第四節 〈季康子問於孔子〉整理方案…………………………………....146 一、原釋所提可以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47 二、其他學者所提可以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51 三、本文所提之編連組:迫邦甚難…………………………………....160 四、全篇簡序之安排…………………………………………………..163 五、小結………………………............………………………………..169 第五節 〈孔子見季桓子〉整理方案………………………………………172 一、可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73 二、各編連組之次序…………………………………………………..184 三、零簡之歸置..........………………………………………………186 4.

(9) 〈目錄〉. 四、小結…………………............……………………………………..187 第六節 〈相邦之道〉釋讀…………………………………………………189 第七節 〈結語〉……………………………………………………………193. 第四章. 文獻整理方案(三):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 之文獻──集錄體…………………………195-250. 第一節 〈從政〉甲、乙篇整理方案………………………………………..195 一、學者所提可以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96 二、各編連組之次序……………............………………………..........206 三、零簡之歸置............……............……............……............………..208 四、小結……………............…………………………………………209 第二節 〈君子為禮〉整理方案…………………………………………....212 一、顏回與孔子問答…………………………………………………..213 二、君子儀態…………………………………………………………..215 三、子羽與子貢論孔子之賢…………………………………………..216 四、零簡之歸置及全篇簡序之安排..…………………………………218 五、小結……………………............…………………………………219 第三節 〈弟子問〉整理方案…………………………………………........221 一、可以編連、拼合或歸類的段落…………………………………....221 二、零簡之歸置…………………………………………………..........227 三、各段之次序之安排.......……...........………………………………230 三、小結………………………...........………………………………231 第四節 〈內豊〉 、 〈昔者君老〉整理方案…………………………………..233 一、立孝…………............……………………………………………..234 5.

(10)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二、事父母…………………............…………………………………236 三、父母有疾………………............…………………………………240 四、悌……………………............……………………………………242 五、昔者君老………………............…………………………………243 六、小結……………………............…………………………………247 第五節. 第五章. 結語…………………….........…………………………………249.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反映之儒家思想特 徵……………………………………………251-300. 第一節. 君子與修身…............…………………………………......251. 一、君子之德行…………............……………………………………252 二、德行養成之方法………............…………………………………261 第二節. 德治主義的政治思想............……………………………………266. 一、 「以德為本」的政治理念…............………………………………266 二、為政方法……………............……………………………………278 第三節 「鬼神觀」及「旱災對應說」──以〈魯邦大旱〉為主…………....293 一、鬼神觀…………………............…………………………………293 二、 〈魯邦大旱〉及其他文獻「旱災對應說」比較…………………297 第四節. 第六章. 結語………………………………..........………………………299.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所見特殊觀念解析及其意 義……………………………………………301-378. 第一節 〈性情論〉 、 〈民之父母〉所見戰國儒家對孔子思想之發展及其相 關問題…………………………………………………………….301 一、〈性情論〉思想論述及其相關問題──兼解〈民之父母〉「五至」 6.

(11) 〈目錄〉. 一段……………………………………………………………………301 二、〈性情論〉(〈性自命出〉)之文獻性質………………………314 第二節. 受他家思想影響之篇章…………………………………………330. 一、〈民之父母〉所述「以無為本」之論述方式……..........……330 二、 〈子羔〉所提「血統與統治之正當性」問題............……………337 三、 〈君子為禮〉 、 〈季康子問於孔子為主〉所見「德位關係」之論述…351 四、 〈魯邦大旱〉 、 〈天子建州〉所載「陰陽刑德」思想……………360 五、小結…………………………………...........……………………376 第三節. 第七章. 結語…………………………............……………………………376.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的學術價值──以「文獻 學」為主……………………………………379-442. 第一節. 書寫者對簡本典籍內容之影響…………………………………382. 一、簡本典籍之異文性及其因素……............……………………..…385 二、簡本典籍內容之改變及其內涵之轉移…............………………..388 三、簡本典籍「演化論」……………………………............…………401 四、小結……………………………………………............…………402 第二節.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與傳世文獻考論.........…………403. 一、上博、郭店本〈緇衣〉與《禮記.緇衣》……………………………..404 二、 〈民之父母〉與《禮記.孔子閒居》 、 《孔子家語.論禮》………........407 三、 〈內豊〉與《大戴記》 「曾子十篇」……………………………......416 四、小結………………………………............……........……………422 第三節 《大戴記》 、 《禮記》文獻性質重考………………………..............423 一、 〈漢志〉所載「《記》等五種文獻」之性質………..........……………424 二、大、小戴《記》之文獻來源…………............………………………428 7.

(12)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三、傳世本《大戴記》 、《禮記》是否為二戴原貌問題之討論…....432 四、小結………………………………………............………………434 第四節 〈仲弓〉三考…………………………………...........…………....436 一、仲弓所任為「家宰」......………………............…………………436 二、春秋時代「家宰」之職責…….........…………………………......439 三、「仲弓任季氏宰」之時間及所事對象……...............……........440 第五節. 第八章. 結語………............……............……............…………………....441. 結論…………………………………………443-468. 第一節. 研究結果述要…............……............……............………………443. 一、第二、三、四章──文獻整理方面................…………………443 二、第五、六章──內容論述方面............…......…………………456 三、第七章──學術價值方面……............…....…………………461 第二節.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研究性評估………………........463. 一、文字學方面..................….........…….......…………………………463 二、文獻學方面...................................……...…………………………465 三、學術史、思想史方面.........................……...………………………466. 引用、參考書目………………………………………469-495 一、專著………………............………………………………………469 二、紙本論文…........…………………………………………………475 三、網站論文……........………………………………………………486. 8.

(13)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緒論 研究動機. 西元 1994 年 5 月,上海博物館在香港文物市場收購三批竹簡;據簡文字形 字體判斷,為戰國時期楚地文獻。1上海博物館在進行保護處理工作後,隨即邀 請專家學者進行整理。其中,前兩批楚簡共計一千二百餘枚,三萬五千餘字。2自 2001 年 11 月起,上海博物館以每年平均一冊的速度出版整理成果──《上海博 物館藏戰國楚竹書》3,至 2008 年 12 月己出版七冊。由於這些竹簡(以下簡為 「上博楚簡」)的數量較多,且大部分為傳世文獻未見之篇章,故簡文的問世立 即引起學者的注意。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每一冊的出版,皆引起學者的熱烈討論。對於 這批簡文的研究,一開始以零星的研究為主,研究對象為個別文字及單篇文獻; 部分研究雖然研究對象在一篇以上,例如部分學位論文以上海博物館出版的分冊 為研究對象,但仍屬片面。(詳下)隨著簡文的即將全部發表,對於上博楚簡進 行專題式或全面性之研究己具備基本條件。因此,本文選擇上博楚簡「禮記類」. 1. 2. 3. 上海博物館曾「兩次請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對竹簡作了歷史年代測定,由超靈敏小型 。參馬承源、朱淵清, 〈馬承源先生談上博 回施加速器質譜儀測出竹簡距今時間為 2257+-65 年」 簡〉 ,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 3 月) ,頁 3。案:以西元 1995 年計算,2257+-65 年前即為西元前 328-198 年,約當戰國中、晚期至漢初,然從抄寫文字 觀之,簡文當為戰國時期楚文字,故此批竹簡可視之為戰國中、晚期之抄本。又,關於本文所 引文獻,同章中第一次出現之文獻詳註其作者、題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等資料。第 二次以後出現則徑標其題名,其他資料不詳註。 以上,關於上博簡入藏及整理經過,參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1 月)陳燮君〈序〉及馬承源〈前言:戰國楚竹書的發現保護和整 理〉。又, 〈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 。 馬承源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1 月)。馬承 源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馬承源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馬承源等, 《上 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馬承源等, 《上海博 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12 月) 。馬承源等, 《上海博物館 藏戰國楚竹書(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7 月。馬承源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 楚竹書(七)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1.

(14)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文獻為研究題目。至於為何以「禮記類」文獻為主題(而非其他題目),則基於 以下考量: 第一、上博楚簡各類文獻之中,除儒家文獻外,其他文獻之數量較少,不足 以作一博士學位論文,然儒家文獻所佔篇章又甚多(含其他經部文獻),非一學 位論文所能勝任者,故將研究主題限定於「禮記類」文獻上。 第二、「禮記類」文獻中有傳世文獻未見之篇章,亦有可在傳世文獻中找到 對應資料的篇章,故可以討論之問題較具多樣性。 第三、傳世本大、小戴《記》之文獻性質為學界長久以來聚訟之公案,值得 研究。其中,大部分篇章的來源與上博楚簡的問世方式──經由出土,再經人為 流傳,最後為人研究相同,且皆以先秦文字抄寫,二者文獻性質甚為接近。故而,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研究或可為今人瞭解大、小戴《記》之文獻性質提供 新知。 以上,從文獻數量、研究之多樣性,以及問題之重要性言,上博楚簡「禮記 類」文獻皆足以成為一重要之研究主題。. 第二節. 研究概況. 自從上博楚簡問世後,學者即相當關注這批材料。此可由《上海博物館藏戰 國楚竹書》尚未正式發表之前,即有學者在研討會上作出討論一事觀之。2000 年 8 月,由北京大學、達慕思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二屆國 際簡帛研討會──以「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究會」為題, 「馬承源先生和濮茅左 先生介紹了上海博物館收購的竹簡以及他們在竹簡排序整理過程中出現的一些 問題」4,而李學勤、張光裕等人亦發表了幾篇關於上博楚簡的論文(詳下) 。其 後,在馬承源主編的《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一至六冊陸續發表後,學者對於 上博楚簡的研究即更加熱烈。 拜現代資訊科技之賜,此一部分的研究多首次發表在以「簡帛研究網站」 、 「簡 帛網」為主的網站上(「孔子 2000 網站」亦有許多關於上博楚簡的研究) 。其中, 尤以文字考釋的部分最為熱烈,特別是在新冊發表後的一兩個月,幾乎平均每天. 4. 載李伯謙、艾蘭、李學勤, 《新出簡帛研究.序》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頁 ii。 2.

(15) 〈第一章. 緒論〉. 都有一篇以上的論著發表,持續至今。 除網站外,以簡帛研究為主題進行討論或發表著作之其他場域,如讀書會、 學術研究會、期刊、論文集及專書,亦多見以上博楚簡為研究對象的論著。其中, 部分學術研討會、學術集刊、論文集、專著、學位論文尤以上博楚簡為主題。以 下,簡要敘述近年來與上博楚簡相關的幾個重要研討會、學術集刊,以及以上博 楚簡為題之專著、學位論文。 第一、學術研討會:如上所述,自上博楚簡發表後,許多以「新出文獻」或 「簡帛」為主題之學術研究會,常可見與上博楚簡相關之論著。而且,部分研討 會尤將「上博楚簡」設為會議主題。以下,略依各研討會舉辦時間,簡要敘述上 博楚簡的研究論著在會中發表的情況。 2000 年 8 月 19 日至 22 日,第二屆國際簡帛研討會──「新出簡帛國際學 術研討會」於北京大學召開。當時上博楚簡尚未公佈,但馬承源已於會中報告〈孔 子詩論〉的資料5,並有 9 篇與上博楚簡相關的論文。6 2002 年 3 月 31 日至 4 月 2 日,由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及台北輔仁 大學文學院主辦的「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計有中外學者八十 餘人參加,為上博楚簡公佈後第一個將上博楚簡研究列入議程的大型學術研討 會。兩岸中外學者共發表 38 篇論文,其中即有七成以上的論文與上博楚簡相關。 此外,會議論文集除研討會當時所印製者外,台灣學者部分乃由陳福濱主編,以 「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論文集」為題於 2002 年 7 月發行。7 2002 年 7 月,由上海大學和臺灣楚文化研究協會主辦、上海博物館協辦的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究會在上海大學及上海博物館召開, 中外學者七十餘人與會,更集中地開展了對上博楚簡問題的討論,有更多研究上 博楚簡的論文發表。其後,會議論文集並由謝維揚、朱淵清主編,以「新出土文 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為題於 2004 年 12 月發行。8 2003 年 1 月 3 日,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針對當時剛發表《上海博物館藏. 5. 6. 7 8. 參馬承源,〈竹書《孔子詩論》兼及詩的有關資料(摘要)〉,《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4 年 12 月) ,頁 1-3。 第一屆國際簡帛研討會──「郭店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於 1998 年 5 月 22 日至 26 日在美國 達慕思大學召開。此次會議以郭店《老子》為主題。其時,上博楚簡尚未發表。 陳福濱, 《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 (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 年 7 月) 。 謝維揚、朱淵清,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 又,以上關於「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及「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二國際學術研究會之 敘述,參謝維揚,《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序》 。 3.

(16)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戰國楚竹書(二)》一書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有安徽大學師生共 15 名。 其後,會議摘要並由程燕整理,以「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為題發表9,為 第一個以上博楚簡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2003 年 1 月 10 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舉辦的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召 開。會中,計有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二十餘位學者參加, 針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進行討論10,乃是第一個以上博楚簡為 主題的跨機構學術研討會。 2003 年 3 月 29 日,由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共同發 起,由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承辦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學術研討會在華 中師範大學召開。會中,計有來自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省 社會科學院、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武漢理工大學、荊州師範學院等四十 餘名學者與會,發表了二十餘篇論文。其中,與上博楚簡相關者有 15 篇。11 2005 年 12 月 2 日,由政治大學簡帛文史資料研讀會與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共 同主辦的「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來自海峽兩岸及 日本之學者共發表 30 篇論文。其中,與上博楚簡相關者佔半數以上。 自 2006 年起,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臺灣大學中文系、芝加哥大學顧 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至今已達三屆。第一 屆於 2006 年 11 月 8 日至 10 日在武漢大學召開。會中,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 區,以及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共 50 位學者出席會議, 12 並發表論文 48 篇。 其後,會議論文集結集在《簡帛》第二輯。13其中,與上博. 楚簡相關者有十餘篇左右。第二屆於 2007 年 11 月 10 至 12 日在臺灣大學召開。 會中,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共 50 位學 者發表論文。其中,與上博楚簡相關者有二十餘篇。第三屆於 2008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在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召開。會中,來自美國、. 9. 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年 7 月),頁 425-433。 10 參〈“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學術研討會”1 月 10 日在北京召開〉 , 「孔子 2000」網 站 2003 年 1 月 11 日。 11 參雖然(筆名),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學術研討會”綜述〉 ,「簡帛研究網站」2003 年 6 月 3 日。 12 參白雲(筆名),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簡況〉, 「簡帛網」2006 年 12 月 4 日。 13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簡帛》第 2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1 月)。 4.

(17) 〈第一章. 緒論〉. 法國、韓國、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三十多位學者以及十多位研究生出席會議, 14. 並發表論文 29 篇。其中,亦有數篇與上博楚簡相關的論文。. 此外,在各個研究機構中,以簡帛為主題之讀書會,如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 化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簡帛講讀班」 ,以及臺灣 大學哲學系主持之「簡帛資料文哲讀書會」等,亦有許多與上博楚簡相關之討論。 第二、學術集刊:在上博楚簡發表後不久,即出現以上博楚簡為主題之學術 集刊,例如由朱淵清、廖名春主編的《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15及《上博館 16 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分別在 2002 年 3 月及 2004 年 7 月出版。再者,部分. 以簡帛研究為主題之學術集刊,如由謝桂華等人主編之《簡帛研究 2002/2003》、 《簡帛研究 2004》17,由丁四新主編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 (一)至(三)冊18, 以及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之《簡帛》第 1、2、3 輯19等,亦多載上博楚 簡之相關研究。再者,部分學術集刊雖非以簡帛研究為主題,但仍有以簡帛研究 為「專號」者,例如《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新出楚簡研究專號」20,亦載有 多篇上博楚簡之研究論文。 第三、專著:除了單篇論文之外,部分學者亦有以上博楚簡部分篇章為題之 專著,如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21及劉信芳《孔子詩 論述學》22。其次,隨著單篇論文的發表,部分學者乃將以上博楚簡為題之單篇 論文集結成冊,如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23、蘇建州《上博楚竹書文字及.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參白雲(筆名),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 召開〉, 「簡帛網」2008 年 11 月 9 日。 朱淵清、廖名春,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 3 月)。 朱淵清、廖名春,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年 7 月) 。 上個世紀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謝桂華主編的《簡帛研究》和《簡帛研究譯叢》 兩份簡帛研究集刊,自 2001 年起改版,將兩份刊物合而為一,並以「簡帛研究+西元紀年」 為題的方式出版,自 2001 年起共出版《簡帛研究 2001》 、《簡帛研究 2002/2003》及《簡帛研 究 2004 年》三冊。其中,除《簡帛研究 2001》由於當時上博楚簡尚末發表而無相關論文外, 其餘兩本刊物皆有關於上博楚簡的研究論文。 丁四新, 《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一)》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又,丁四新, 《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 》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 。又,丁四新,《楚地簡 帛思想研究(三)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4 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簡帛》第 1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武漢大學 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 3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0 月)。 《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新出楚簡研究專號」(北京:三聯書店,2007 年 6 月)。 黃懷信,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 8 月)。 劉信芳, 《孔子詩論述學》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年 1 月) 。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年 8 月)。 5.

(18)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相關問題研究》24、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25、淺野裕一《上博楚簡與先秦 思想》26、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27等,而由季旭昇師主編之《上 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 (一)至(四) ,乃是由研究生分別撰寫各篇章,主 編者修訂、補充的專著。28此外,部分論文集雖非以上博楚簡為專題,但書中討 論上博楚簡的篇幅亦相當多,例如淺野裕一《戰國楚簡研究》29、楊朝明《儒家 31 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30、黃人二《出土文獻論文集》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 情說研究》32、黃德寬、何琳儀及徐在國合著之《新出楚簡文字考》33及馮勝君 《郭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34等書。 第四、學位論文:在簡帛研究甚為興盛的風氣下,亦有研究生以上博楚簡中 部分篇章為研究對象。以臺灣地區為例,以前述由季旭昇師主編之《上海博物館 藏戰國楚竹書讀本》各篇為基礎,臺灣師大有許多參與該書各篇撰寫之研究生, 即將所撰寫部分擴充為學位論文;加上其他研究生,由季旭昇師指導,以上博楚 簡部分篇章為題撰寫學位論文者即有陳惠玲、陳霖慶、陳思婷、高佑仁、張繼凌、 陳惠玲、鄭玉姍、蘇建洲、朱賜麟、金俊秀、羅凡晸、鄒濬智、連德榮等人。其 中,羅凡晸《古文字資料庫建構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 35. 及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36皆為博士論文。此外,臺. 灣地區以上博楚簡為學位論文者尚有由周鳳五指導,林錦榮撰寫之《上博楚竹書 〈容成氏〉研究》37。至於大陸地區,以上博楚簡部分篇章為研究對象之學位論.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蘇建州, 《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2008 年 1 月)。 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12 月) 。 淺野裕一著、佐滕將之譯《上博楚簡與先秦思想》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9 月)。 馮勝君, 《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 年 5 月)。 季旭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 (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 年 10 月) 。季旭 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 (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 年 7 月) 。季旭昇, 《上 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 (臺北:萬卷樓圖書,2005 年 10 月) 。季旭昇, 《上海博 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 (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 年 3 月)。 淺野裕一, 《戰國楚簡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 12 月)。 楊朝明, 《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年 3 月)。 黃人二, 《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 年 8 月)。 丁原植, 《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 年 5 月) 。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年 9 月)。 馮勝君, 《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 年 5 月)。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2003 年博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2003 年博士論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6 年碩士論文。又,以上關於臺灣地區之學位論文資訊,由臺灣國家 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索引」至 2008 年 10 月 5 日。 6.

(19) 〈第一章. 緒論〉. 文則更多,例如以文字編為研究焦點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概況 及文字編》(一)至(五)系列論文,即由吉林大學李守奎分別指導研究生陳瓊 等完成,其後並出版成書38;而類似的研究論文尚有安徽大學徐在國指導、張通 海撰寫之《《上博簡》 (一、二)集釋》39;華南師範大學張桂光指導、傅銘撰寫 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通假字淺析》40;華東師範大學臧克和指導、吳 建偉撰寫之《戰國楚文字構件系統分析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文字考 辨》41;東北師範大學張世超指導、王鳳撰寫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 的研究及文字整理》42。此外,亦有以單一篇章為研究對象者,如由東北師範大 學張世超指導、范玉珠撰寫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43;由 西北師範大學田旭東指導、王瑜撰寫之《上博簡(二)《容成氏》研究》44;瀋 陽師範大學劉剛指導、梁大偉撰寫之《先秦儒家《詩論》與兩漢詩教》45(以〈孔 子詩論〉為主)。較為特別的是,亦有以上博楚簡部分篇章為研究範圍之聲韻學 論文──由華南師範大學沈建民指導、霍冬梅撰寫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音韻 研究》46。 大抵而言,目前學界對上博楚簡的研究可分為兩個方向,其一為文字學、文 獻學的研究,主要在文字校讀及簡冊排列問題之討論;其二為學術思想的研究, 主要在思想的闡釋及學術史、思想史的討論。由於後者之研究須建立在前者之基 礎上,故目前對上博楚簡的研究仍以前者之論著較多。.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範圍. 本文之研究對象,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禮記類」文獻為主。職是之 故,對於「禮記類」文獻一詞之概念必須加以說明。今所言《禮記》 ,乃指漢人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參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 出版社,2007 年 12 月) 。 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4 年 4 月。 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年 4 月。 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 年 4 月。 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年 5 月。 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 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潘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 華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 7.

(20)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戴聖所輯之書,為一專有名詞,然「禮記」概念並非出於戴聖,其初亦不專指其 書。詳言之,「禮記」一詞開始時並非一專有名詞,而是由「禮」、「記」二詞組 合而成之複合名詞,指的是可以說解「禮」之「記」。〈漢志〉「六藝略.禮」類 「《禮》」書下載有「《記》百三十一篇」。其時所謂《禮》者乃指《儀禮》,而此 處所載「《記》百三十篇」,由於置於《禮》書下,故不須特別標示為《禮記》 。 張舜徽云: 古人解禮之文概稱為《記》。......。古人以《儀禮》為經,《記》則 所以解之。......。至於他篇所言,不外持躬化俗之道,別嫌防微之 方,雖不盡與《儀禮》相比附,要亦治身治國之理也。47 然則,大小戴《記》中除說解《儀禮》之篇章外,凡與修身、治國相關之文獻屬 《記》類文獻。基於此種觀念之故,戴德、戴聖及其後學(馬融、服虔)所輯之 《記》乃不限於〈漢志〉 「六藝略.禮」中之《記》百三十一篇,而有〈樂記〉、 〈月令〉等篇。故在觀念上,大小戴《記》之「記」,所指者乃擴大至《記》百 三十一篇以外的文獻。 然則,「記」一詞在〈漢志〉中指的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之筆記,而不專指 闡述「禮」之「記」 。戴德、戴聖所編之大小戴《記》 ,其「記」一詞仍用此義。 換言之,大小戴《記》之「記」 ,所指者乃為「禮記」 ,稱「記」者簡稱而已。因 此,後人為標示大、小戴《記》之「記」乃指用以說解「禮」之「記」,故又稱 其書為《大戴禮記》 、 《小戴禮記》 。其後, 《大戴禮記》沒落而「禮記」一詞乃專 指《小戴禮記》一書。此為「禮記」一詞內涵之演變。 總上,本文所謂「禮記類」文獻者,乃指與大、小戴《記》文獻性質相同之 上博文獻。準此,上博楚簡中屬「禮記類」文獻者計有以下篇章: 1.〈子羔〉 2.〈魯邦大旱〉 3.〈緇衣〉. 47. 載張舜徽, 《漢書藝文志通釋(與《廣校讎略》合刊) 》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3 月),頁 211。 8.

(21) 〈第一章. 緒論〉. 4.〈性情論〉 5.〈民之父母〉 6.〈從政〉(甲、乙篇) 7.〈仲弓〉 8.〈內豊〉(含〈昔者君老〉 9.〈相邦之道〉 10.〈季庚子問於孔子〉 11.〈君子為禮〉 12.〈弟子問〉 13.〈孔子見季桓子〉 14.〈天子建州〉(甲、乙本) 此亦為本文之研究範圍。必須說明的是,第一、梁書弦認為〈容成氏〉之中雖無 明確提倡禪讓思想,但從其述敘多位古帝王的禪讓事跡觀之,可視之為戰國禪讓 學說的著作。而就現有出土文獻觀之,先秦專門講述禪讓思想者只有〈子羔〉 、 〈唐 虞之道〉等著作。因此,〈容成氏〉當亦為戰國儒家之著作。48案:戰國時期思 想交流頻繁,不同流派可能對某一議題持相同主張。以禪讓思想為例,墨家的提 倡恐怕較儒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方面,如果〈漢志〉分類可以代表時人對著 作歸屬的意見,則文獻之歸類除參考其思想內涵外,另一個重要的參考點即為文 體,而〈容成氏〉之文體乃不類其他戰國儒家著作。關於此一部分,所牽涉到的 問題較為複雜,故為慎重起見,本文僅在相關的篇章上提及〈容成氏〉(如〈子. 48. 參梁書弦,〈郭店簡、上博簡中的禪讓學說與中國古史上的禪讓制〉,《史學集刊》(吉林:吉 林大學,2006 年 3 期)。 9.

(22)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羔〉),而暫時不將其納入研究範圍之內。第二、截至本文送審之前, 《上海博物 館戰國楚竹書(七)》尚未出版,故書中所載關於「禮記類」文獻之篇章,乃非 本文討論範圍。第三、有學者以「儒家子書」49來指稱上述文獻,亦不失為一可 用名稱,特如前所述子書、經書之分,其界線往往隨時代觀念之轉變而轉變,而 稱「書」者又可能與指著作形式之「書本、書籍」義混郩(子書之「書」,其義 當指「文獻」)。為慎重起見,本文仍以「禮記類」文獻指稱上述篇章。. 第四節. 研究目的. 如上所述,學界對於上博楚簡之研究,大抵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為文字學、 文獻學的研究,其目的在於整理文本;其二為學術史、思想史的研究,其目的在 於討論簡文之內涵及其意義。本文之研究,亦依此二方向展開,希望透過對上博 楚簡「禮記類」文獻的研究,達到以下預期目標: 第一、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提出整理方案:由於上博楚簡屬出土文 獻,問世時其文字、簡序皆待考察、整理,故針對簡文作出適當之整理方案,當 為上博楚簡研究之首要工作。然而,上博楚簡自整理者提出其說後,即不斷有學 者對其中之文字考釋、簡序排列乃至篇章分合有不同意見。換言之,對於上博楚 簡諸篇之整理方案,學界仍存有不同意見,而成為須加以討論的課題。因此,本 文第一個研究目的即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提出合理之整理方案。 第二、考察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各篇之重要觀念:在完成上博楚簡「禮 記類」文獻之整理方案後,即可對其內涵作一考察。由於屬出土文獻,上博楚簡 各篇章間之思想是否屬同一系統乃不得而知,但通篇意旨及篇中所載觀念仍可考 察。因此,本文第二個研究目的即在指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各篇所載之重 要觀念。 第三、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重要觀念之意義:在掌握上博「禮記 類」各篇之觀念後,即可進一步針對其重要觀念加以論述,以說明其在學術史、 思想史上之意義。其中,若有觀念可在儒學研究上提供新的訊息或線索,則可進 一步針對其訊息或線索加以考察、研究,以凸顯該篇章之文獻價值,並據以論述. 49. 如李零,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北京:新華書店,2004 年 4 月) ,頁 323。 10.

(23) 〈第一章. 緒論〉. 其學派與產生時間。職是,本文第三個研究目的即在指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 獻重要觀念所反映出的意義。 第四、討論上博「禮記類」之文獻性質: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雖然從其 內容,以及文字的字形及書體可大抵認定為流傳於楚地之先秦儒家著作,但其產 生時代及所屬學派仍待進一步考察。舉例而言,部分學者據簡文載有「子曰」 、 「孔 子曰」云云,即認為可反映孔子思想,然其是否足為孔子所言,抑或為後人依托, 即為一必須討論的問題。因此,本文第四個研究目的,即考察上博楚簡「禮記類」 文獻各篇之文獻性質。 第五、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的學術價值:在全面對上博楚簡「禮記 類」文獻提出整理方案,並指出各篇之重要觀念、意義及文獻性質後,即可對上 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學術價值作一綜要式的論述。初步觀察,上博楚簡使用 的文字以戰國時期楚系文字為主,且部分篇章之內容可與傳世文獻中對應,可對 戰國時期之楚系文字的研究提供豐富資料,此為其在「文字學」上之價值。再者, 上博楚簡為戰國時期抄寫於簡冊上的文獻,故對各篇之載體(如簡長、編繩、簡 冊長短)及抄寫狀況(如提名、使用符號、文字書寫位置)的研究,正可提供研 究戰國時期簡本文獻之一手資料,此為其「文獻學」上之價值。此外, 「禮記類」 文獻中大部分篇章之內容皆不見於傳世文獻,可為研究戰國儒家提供新的資料, 此為其「學術、思想史」上之價值。最後,「禮記類」文獻中,載有部分歷史人 物或事件的訊息,經判別後或可作為考察先秦史事的材料,此為其「一般史價 值」。職是,本文第五個研究目的,即在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的學術價 值。. 第五節. 研究方法. 如上所述,本文之研究有兩大方向,其一為文獻整理的工作,其二為文本內 涵的討論。針對不同性質之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亦當有異,以下分而述之:. 11.

(24)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一、文獻整理方面.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由於屬簡本文獻,且今所存多有殘佚,故文獻整理 之主要工作又可細分為三:其一為「文字的考釋」 ,其二為「簡序的排列」 ,其三 為「佚文的補入」,以下分而述之: 第一、文字的考釋:如上所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發表後,學者 首先注意到的即是文字的考釋部分,相關著作非常豐富、成績斐然。職是之故, 本文在文字考釋部分,固然亦有部分個人意見,但主要仍是立基於學者的研究 上,對學者所提之考釋進行分析、比較,有時並加入新的佐證或論述,以選擇較 為中肯合理的說法。至於考釋的方法,亦無外於一般考釋古文字的方法,如「字 形比較法」 、 「偏旁分析法」 、 「同音通假法」等,並配合文例、上下文脈胳及全篇 意旨等因素綜合討論,而對簡文進行「隸定」 、 「釋定」 、 「假借」及「釋義」等考 釋工作。50今將上述方法作一簡述: 1.字形比較法:所謂字形比較法,指的是透過字形的比對以判斷被釋字的方 法。例如, 〈仲弓〉附簡首字「」,原釋隸定為「飪」 ,然本文以為此字與上博 楚簡〈子羔〉簡 11 中之「褱」字字形相同,可釋為「懷」。51此種比對字形之方 法即字形比較法。 2.偏旁分析法:所謂偏旁分析法,指的是透過分析組成文字的各個偏旁,並 推論其文字結構以判斷被釋字的方法。例如, 〈孔子見季桓子〉簡 4-10「則(斯) (處),可明而智(知)与(歟)?」句中「」字,原釋作「」字,以為 乃「期」字古文。本文認為,此字从「人」从「丌」从「口」,與〈性情論〉簡 28「仉」及〈天子建州〉甲 10「凥(處)正(政)不」句中「凥」字同字異 構,釋作「處」,因為楚文字中从「人」从「尸」通,增「口」旁與不增亦通, 故三者皆為形聲字(「人」 、 「尸」為形符、 「丌」為聲符) 。然則, 「」字亦為「處」 字。52此種分析偏旁(从「人」从「丌」从「口」)並推論文字結構(形聲)之 考釋方法即為偏旁分析法。. 50. 51 52. 關於「隸定」、「釋定」、「假借」及「釋義」之意義,參第二章第一節第一小節「文字考釋術 語」。 參第三章第二節第三小節「零簡之歸置」。 參第三章第五節第一小節「可編連之段落」。 12.

(25) 〈第一章. 緒論〉. 3.同音通假法:所謂同音通假法,指的是藉由簡文音韻的考察,以指出被釋 字可能為另一字的「通假字」 。 「通假字」的使用在上博楚簡中甚為頻繁,故同音 通假法為考釋簡文常見的方法。例如,〈季康子問於孔子〉簡 11A「(深)佝 (厚)」一詞之「佝」字,以及「氏(是)古(故)臤(賢)人大於邦,而又(有) (厚)心」之「」字,本文參酌全篇意旨,認為皆可讀為「厚」。53此種將 被釋字(佝、)改讀為另一字(厚)的方法即同音通假法。 第二、簡序的排列: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由於各篇條件不同,故本 文排列簡序之方法亦有異。析言之,本文關於簡序的排列問題有以下幾種處理原 則: 1.歸類法:將同一範圍內或討論同一觀念的竹簡歸為同類,但不涉及竹簡間 的先後關係,可稱為「歸類法」 。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中,整理 者將〈從政〉分為甲、乙兩篇,即是一種歸類的研究。相似的情況亦見於竹簡形 制及文字字體皆相同之〈君子為禮〉與〈弟子問〉二篇,整理者將之分為兩篇, 亦是一種歸類的研究。此一方法可以用在確定屬同一段落,但無法確定其先後次 序的竹簡上。大抵而言,此法在於找出不同簡之間的相關性以歸為同類,故可從 文意內容、字形字體及竹簡形式等方面多方考查。舉例而言,〈子羔〉一篇中, 整理者將其中簡文分為論述「三王」及「堯舜」兩部分,即是從文意內容方面歸 類;而〈昔者君老〉 、 〈內豊〉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本分為二篇(分 置於第(二)冊及第(四)冊) ,林素清、井上亘即指出二者除在內容上相關外, 部分文字之字形字體及竹簡的形制(如簡長、寛度、竹簡的顏色及編繩數量等) 亦呈現出相似的狀況,因而認為二者當為同篇,54即是從簡文內涵及形制上綜合 考量。 2.排序法:依簡文內容編排竹簡間的先後順序,但竹簡間是否可以連讀則無 法確定,可稱為「排序法」。換言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知道竹簡間的先後關 係,但其間是否可以加入其他內容則無法確定。在本文中,竹簡間的排序關係用 「→」表示。例如,在〈季康子問於孔子〉中,本文認為「簡 5」 、 「簡 22B」 、 「簡 11A」三者具先後關係,則以「簡 5→簡 22B→簡 11A」表示。55. 53 54. 55. 參第三章第四節第三小節「本文所提之編連組:迫邦甚難」 」。 關於〈內豊〉 、 〈昔者君老〉為同篇之理由,可參第四章第四節「 〈昔者君老〉 、 〈內豊〉整理方 案」。 參第三章第四節第三小節「本文所提之編連組:迫邦甚難」 。 13.

(26)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3.編連法:依竹簡內容繫聯單枚完簡或殘簡,使之可先後排列成一個「編連 組」 ,可稱為「編連法」 。與「排序」不同的是,同一個編連組的文句應該基本上 可以連讀,故「編連」後的簡文間形成一種緊密的關係,其間無法加入其他簡文。 因此,在簡序整理工作上其地位與同簡中的內容一樣,可視為最小單位。在本文 中,竹簡間的編連關係用「+」表示,例如在〈季康子問於孔子〉中,陳劍提出 一個編連組,在本文中即以「簡 8+簡 21+簡 22A+簡 13+簡 14+簡 15A+簡 9 +簡 10+簡 19+簡 20+簡 23」表示,即代表上述諸簡所載內容可以連讀。56 4.拼合法:將原屬同枚的殘簡重新組合,可稱為「拼合法」。因此,被拼合 的殘簡,除了在內容上必須可以連讀外,在竹簡的物質條件上,如簡長、字體、 墨跡、篾色等,也必須符合同一竹簡的要求。 以上,為簡序排列之基本原則,然在實際整理工作中往往交替運用,其間並 無先後步驟可言,而端視個別篇章之狀況靈活使用。 僅管如此,如前所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仍可依簡文條件,以及簡序 排列之難易度略分為三大類: 1.有兩種以上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者。此類文獻因為有兩種以上抄本或傳本 可以對校,故其簡序較易確定。在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此種文獻有〈緇 衣〉、〈性情論〉、〈民之父母〉、〈天子建州〉四者。其中, 〈緇衣〉有上博、郭店 二簡本及《禮記》傳世本,凡三本; 〈性情論〉有上博、郭店二簡本, 〈民之父母〉 有上博本及《禮記》、《孔子家語》二傳世本,凡三本;〈天子建州〉雖未見於上 博簡外的文獻,但上博簡中即有兩抄本可資校對,故其研究方法與前三種文獻大 抵相同,故附於此章。必須說明的是,此處所述「有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之 文獻」,乃專指相同文獻之不同抄本或傳本間「全篇」之內容大抵可以對應者; 至於篇中各「段落」分別有不同文獻可對應者,如〈內豊〉部分段落可對應於《大 戴記.曾子立孝》及《大戴記.曾子侍父母》之部分章節,由於仍無法為全篇之 簡序提供直接比對之參考,而其整理方案乃須再參考其他方法討論之,故不置於 本章討論。此種文獻之整理工作,由於有兩種以上抄本或傳本可以對校,故在簡 序方面容易確定。因此,其研究工作之重點在於文字之考釋及缺文之補足。相對 於此類文獻,尚有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的文獻,其簡序之整理僅能憑藉簡 本本身之訊息而為,故其簡序之排列較為不易,部分零簡甚至無法歸置,以下兩. 56. 參第三章第四節第二小節「含及臧文仲言」一段。 14.

(27) 〈第一章. 緒論〉. 類即屬之。 2.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但其內容文意間彼此相關者。此類文獻為一 自成首尾之文獻,其中內容皆屬同一文章結構之各個部分,故零簡所載文意亦有 所關連,而可依其內容推論其間次序。在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此種文獻 有〈子羔〉 、 〈仲弓〉 、 〈魯邦大旱〉 、 〈季康子問於孔子〉 、 〈孔子見季桓子〉及〈相 邦之道〉六篇。恰巧的是,第二類文獻均以對話體書寫而成,為免繁瑣,在本文 中以「對話體」文獻來指稱此類文獻。 3.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且全篇由數個各自獨立之章節組成者。此類 文獻之中,由於各個章節各自獨立,無法依其文意推論各章節之次序,故在整理 工作上最為困難。在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此種文獻有〈從政〉甲、乙篇、 〈君子為禮〉、〈弟子問〉、〈內豊〉、〈昔者君老〉等篇。必須說明的是,〈從政〉 甲篇與〈從政〉乙篇,〈君子為禮〉與〈弟子問〉,以及〈昔者君老〉與〈內豊〉 三組簡文,就竹簡體制及簡文內容觀之,實屬同篇,今置於同節論述。又,〈內 豊〉前半段內容雖略與《大戴記.曾子立孝》前半段內容相同,但其後半段則各 異,且其與〈昔者君老〉合為同篇後亦為集錄體文獻,通篇之簡序問題仍待討論, 故置於同章討論。依其文體,此類文獻可依其文體稱之為「集錄體」文獻。 以上三種文獻,由於其性質各異,故其研究方法及論述方式亦有所不同。因 此,本文擬分別置於第二、三、四章中論述。 第三、佚文的補入:文獻整理的工作尚牽涉到對亡佚內容補入。這個工作可 以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確定竹簡亡佚的字數,通常除內容外,還必須參 考簡文的書寫習慣,如完簡長短、文字與字距所佔的空間,以及簡首、簡尾所留 下的空間。第二個步驟是考量通篇意旨,並從上下文脈絡中尋求適當的文字補 入。必須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亡佚的文字都可以補入,且可以補入的字數多寡必 須視個別情況而言。. 二、內容論述方面. 本文在內容論述方面,主要採用「文本比較法」 、 「內容分析法」及「觀念史 法」三種方法,以下分而述之: 第一、文本比較法:藉由不同文本的比對以求取某種新的認識之方法,稱為 15.

(28)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文本比較法」。在傳統文獻學領域中,藉由不同傳本或版本的比較,以推求被 校典籍原貌之「校讎法」,即屬文本比較法。在本文中,第五、六章中關於上博 楚簡「禮記類」文獻思想論述部分,將簡文所載觀念與《論語》 、 《孟子》 、 〈中庸〉 等典籍比較,亦可視之為文本比較法。又,第七章中關於簡文之文獻價值部分, 將簡文與《禮記》 、 《大戴記》與《孔子家語》所載相較,以推求其間關係之方法, 亦以文本比較法為主。 第二、內容分析法:分析文本內容,以指出其文章結構及思想內涵的方法, 稱為「內容分析法」。例如,本文第五章、第六章中關於上博楚簡「禮記類」文 獻各篇之思想大綱及主旨的部分,即建立在全篇「內容分析」的基礎上。 第三、觀念史法:指出某一觀念在歷史上的發展,稱之為「觀念史法」 。 「觀 念史」的建立有助於定位觀念之產生時間,及其在思想史上之意義。因此,本文 第六章中關於簡文特殊觀念之討論,即以其在先秦觀念史中之地位做為推求簡文 文獻性質的方法之一。 以上所述為基本方法,然如文獻整理部分所述,在實際面對問題時仍須綜合 運用。此外,尚有以下數事必須說明: 第一、部分學者在對楚簡內涵進行思想史之理解時,乃在邏輯上先設定楚簡 之產生年代在「戰國早中期」,而其理由大抵建立在以下論證: 1.上博楚簡就文字風格言與郭店楚簡相近,故其產生年代可依郭店楚簡而推 求之。 2.郭店楚墓之地點接近包山一號、二號墓楚簡相近,而包山二號墓所出竹簡 有西元前三二三年之紀年可確定。且依隨葬品而言,郭店楚墓中除陶鼎外,其餘 皆與江陵雨台山墓葬群五期可以對應,正屬戰國中期後段。 3.郭店楚簡之出土地,乃係戰國時代楚國郢都附近,故墓主之下葬年代當在 白起拔吳前,而簡文之抄寫年代亦當在此前。 4.簡文之產生年代當在抄寫年代之前。57 然而,仔細檢視上述理由,則以上數條皆有必然性可言: 1.上博楚簡就今公布之情況觀之,各篇之間文字風格迵異,其中最顯而易見 者為文字之規整性──部分篇章文字清晰,筆劃分明,字距統一,但部分篇章則 57. 以上諸說,可以李學勤作為代表,參李學勤, 〈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 《郭店楚簡研究》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月) ,頁 18-21。又,李學勤, 〈孔孟之間和老莊之間〉 , 《中 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 6 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5 年 6 月) ,頁 10-13。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I fi rstly explored Shan Zhao’s literature and then acquired a more complete database including twenty-eight items of Shan Zhao’s literature. The database is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籤 (二)(卅一) 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 (云云) 所以重敘前諸經者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討.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