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 西北颱、季風共伴及西南氣流之淹水致災成因分析

6.2 季風共伴效應

近年來『秋颱』常造成台灣發生重大災害,例如利奇馬颱風(90 年)、

象神颱風(89 年)、瑞伯颱風(87 年)及芭比絲颱風(87 年)。就字面意義 而言,所謂『秋颱』意指秋季颱風;但就綜觀環境而言,此時中緯度西風 帶已逐漸南移,颱風在熱帶海洋形成後,常有機會受到中緯度槽線的影響。

在此種綜觀條件下,一方面可能改變颱風的導引氣流,造成颱風轉向東北 加速運動;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颱風結構的變化,使得颱風強度增強或 減弱。此類問題在目前實際的天氣預報作業上,較難確切掌握。當颱風環 流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作用,常導致豪大雨的出現(如 87 年的芭比絲颱風 與 89 年之象神颱風),且常對台灣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造成重大災情(李 等,2000、2001a,b)。

2、歷史事件

範圍,以中央氣象局對其發布颱風警報,作為個案選取之第一要件。曲與 陳(民國 77 年)之研究指出,秋颱易在台北大屯山區(竹子湖)、五堵至 火燒寮間及宜蘭平原至太平山間出現大雨中心,而俞與馬(民國 80 年)之 研究認為,秋季侵台之颱風,90%都伴隨有東北季風及鋒面的影響;基於上 述研究成果,歸納以下四項作為個案選取之第二要件:

(i)台灣地區附近有無鋒面存在

(ii)竹子湖測站之日總雨量(≥130 毫米/day)

(iii)宜蘭測站之日總雨量 (≥ 130 毫米/day)

(iv)彭佳嶼測站之日平均風向、風速

綜合分析歷史(共伴)颱風個案資料顯示,產生共伴效應的颱風路徑 可分兩類,第一類(北行)的路徑係由台灣的東南方向偏北北東方向移動,

通過台灣東方近海,第二類(西行)的路徑由西向東通過巴士海峽或呂宋 島北部(圖 6-8)。此兩種類型的颱風,中心不必登陸台灣,即可在台灣局 部地區產生持續性之顯著豪雨。一般而言,颱風的移速越慢,出現豪雨時 間就越長,累積雨量越可觀。主要雨區一般出現在東北季風和颱風外圍偏 東南氣流輻合區的迎風面(表 6-2),該區且常為(滯留)鋒面所在位置;

東北風的強弱和颱風外圍環流的強弱,與共伴效應是否顯著有密切關係。

當鋒面北移且形成滯留時,鋒面帶北側的迎風面,常為最顯著降雨的地區,

且鋒面滯留越久,該地區累積雨量越大。

經巴士海峽西行之第二類型共伴環流颱風,其伴隨之豪雨集中在台灣 北部、東北部地區,且一般延時較長。沿台灣東部外海北行之第一類型共 伴環流颱風,豪雨出現的地區含著蓋台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地區。然而,

東部地區的豪雨,常可能是由颱風中心環流雨帶所導致,而北部、東北部 地區的豪雨,則共伴效應常扮演重要角色。此類颱風之移速常較快,因此,

除偏北部地區外,其他地區的共伴效應時間較短暫。再者,其間常有因北 移的颱風雨帶,於東部地區導致較短時間之大量降水。

3、綜觀環境分析

(1)第一類型-沿台灣東部外海北行(以民國 89 年象神颱風為例)

民國 89 年 10 月 29 日象神颱風在呂宋島南部登陸後進入南海,中心 近似滯留,隨後受低壓槽導引,行進方向轉向北北東,並沿著台灣 東部近海北上,至彭佳嶼轉向東北快速遠離台灣,行進速度由 16 公 里/小時增快為 30 公里/小時。10 月 31 日 00Z 地面天氣圖,顯示滯 留鋒面位於台灣北部海面(圖 6-9);台灣北部至東海一帶溫度梯度 明顯增大,大陸冷平流與颱風暖濕環流匯集,10 月 31 日-11 月 1 日影響台灣期間,降水集中在台灣北部及花蓮山區,延時累積總雨 量最大值以花蓮玉里測站之 1037.5 毫米為最多,於台北汐止造成嚴 重水患,全省計有 64 人死亡。

(2)第二類型-西行颱風(以民國 76 年琳恩颱風為例)

民國 76 年 10 月 23 日,琳恩颱風由呂宋島北部進入巴士海峽後,在 恆春西南方海域逐漸轉向西北方移動,且移速減慢,10 月 27 日 8 時於恆春與東沙島之間減弱為熱帶性低壓;10 月 24 日 12Z 滯留鋒 面位於台灣北部(圖 6-10),東海至台灣海峽氣壓梯度增強,同時彭 佳嶼與台中梧棲測站,於當日持續出現 50kts 之強風。主要降雨中心 集中在陽明山、大屯山及宜蘭山區;在台北內湖、松山等地區釀成 嚴重之水災,全省計有 54 人死亡。

分析上述共伴天氣類型之颱風,其綜觀天氣系統之特徵歸納如下:

i. 颱風中心均未登陸,當颱風中心進入巴士海峽後,行進速度變慢 或呈現滯留;亦即,共伴環流之颱風個案,其中心不必在台灣登 陸即可產生豪雨,例如琳恩在北部陽明山區造成豪雨時,中心遠 在 600 公里外。需特別注意的是,此類颱風移速越慢,累積雨量 越大。

ii. 地面天氣圖上,滯留鋒面位於台灣海峽北部或東部;颱風環流在 台灣北部或東北部造成顯著之輻合;輻合區即為顯著降雨區。

iii. 850hpa 高空圖顯示,顯著冷平流,使華南與台灣北部一帶,溫 度梯度明顯增大,該區且伴隨強風出現。

iv. 700hpa 高空圖顯示,位於華南及東海一帶之高空槽線,能影響 颱風之移向與速度;沿台灣東部海面北行之颱風(第二類型),

易受此高空槽之導引,以致移動速度增快。

v. 沿台灣東部外海北行之共伴環流颱風(第一類型),豪雨集中在 台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豪雨的產生,亦可能 由颱風內部環流雨帶所導致。

vi. 經巴士海峽西行之共伴環流颱風(第二類型),豪雨集中在台灣 北部、東北部地區。

6.3 引進西南氣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