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廁所

學校中的廁所是學校整體建築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師生每天必須出入於 此,學校廁所因而扮演著學生在校生活中,僅次於班級教室的重要角色。因此,

學校廁所的規劃、設計必須以教育觀念、學校環境、建築條件及師生需求為基礎,

妥善規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康燕生,2009)。以下即為研究者參閱各方資 料後,重新統整、歸納出來的規畫原則及設計重點。

一、規劃原則

研究者將規劃原則分別歸納成六大點,分別為整體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安 全性原則、教育性原則、美化綠化原則以及衛生清潔原則,詳細內容闡述如以下。

(一)整體性原則

學校建築規畫就應首重其整體性(湯志民,2006)。黃文喜(2008)指出學 校建築應與教育理念密切契合,呈現整體性的特色。學校廁所是學校建築物重要 的一部分,每一樓層皆有廁所的設置,所以也應以全方位的考量來做整體性設計

(江哲銘,2003;陳宜敏,2005)。故無論是在結構、造形、色彩及位置,其應 與所有的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相互配合(康燕生,2009)。

(二)實用性原則

蔡保田(1986)指出學校建築應能符合使用人的需要,如基本器材的尺寸、

12

位置與分量的使用,應力求符合實用標準,以及應有適量的水電及衛生設備。而 廁所是師生使用次數極為頻繁的場所,實用性的原則更是興建廁所首先必須考量 的取向。舉凡廁所的給水、排水管道的安置、廁所各項配件及門窗材質等的選擇,

均應以實用為基本前提(康燕生,2009)。此外,還有大廁所隔板內部面積分布 情形、小廁所中心距、小便前緣與踏板間高度、廁所門板的開啟方向等也須納入 考量(洪玉珠,1999)。同時也期望讓學校廁所具實用性並易於維護整理,能長 久的使用(江哲銘,2003;陳宜敏,2005)。

(三)安全性原則

學童的安全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責任(Herrick, Mcleary, Clapp, & Bogner, 1956),所以校舍應力求安全為主要條件(蔡保田,1986),學校廁所的興建、規 劃設計時即應注意安全的要素。所謂安全性的兩個向度,一為師生使用廁所各項 設施時,能安全無虞,如入口大門不要一覽無遺;窗戶不要自外容易窺視及爬入;

隔間應牢固,不易遭破壞、鑽孔;無障礙廁所門向外推或採用拉門才不致影響輪 椅迴轉;內部照明應照亮廁間內、小便斗及鏡前;地面應防濕滑及易破損,以防 人易跌、拌倒受傷。另為廁所位置的規劃,應能深切考量安全的因素,以避免日 後校園安全問題的衍生(康燕生,2009),如:廁所不應設置於角落或偏僻的位 置(江哲銘,2003;陳宜敏,2005),以及廁所周邊及入口處不要有易於偷窺或 躲藏的建築物品。

(四)教育性原則

研究者於第一節當中曾說明了廁所對於教育層面來說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廁 所是學校建築中重要之一環,且學校是實施教育的場所,其設施與環境應具有教 育意味,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環境布置,都該具有教育價值(湯志民,2006)。

若是一個規劃設計良好的廁所,有助於師生使用廁所的主觀性與習慣性,從而涵 養學生在正確使用廁所基本認知,而獲致教育性的功能(康燕生,2009),如:

洪玉珠(1999)就提到廁所應提供衛生紙及乾手設施。另外,洗手台的規劃亦應

13

設置肥皂或洗手乳的盛置器,且需有整容鏡的設置等,皆是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 慣的機會。

(五)美化綠化原則

「校園美化」是教育當局重視之課題(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2)。校舍 不僅要能供給實用,尚要有美感的成分,使人一見即發生自然的親切,舒適、喜 悅與快樂的感覺(蔡保田,1986)。過去曾有新聞指出台灣許多學校的廁所老舊、

採光不佳、潮濕、味道很臭及漏水,造成學童到學校不敢上廁所,影響了身體健 康。如洪創夫(2012)就曾報導鳳山區文德國小在八十二年建校之初,興建的廁 所十分老舊,陰暗又不通風,導致學生上廁所產生心理障礙,於 2012 年請建築 師規劃設計新廁所,新廁所除了明亮、通風外,也充滿活潑的意象,每個門都有 花朵造型,鏡子也是雲朵設計,此外,還有馬賽克的風景拼貼,美術老師李瀚倫 也協助篩選磁磚配色等,讓新廁所美輪美奐,小朋友開心的說和百貨公司一樣漂 亮,下課時都會想去上廁所,再也不會憋尿了。該校校長丁吉文表示:「給孩子 一個明亮舒適的如廁空間,是學校應該提供的。」顯示校園廁所的美化是現代重 要的指標之一。

美化的方式有相當多種,如採光、圖畫布置等外,尚可使用綠化的方式來達 到美化,而校園綠化指的是盡量在校園中種植綠色植物,改善校區環境(台北市 教師研習中心,1992),可達環保、美化等功用,亦可提供自然教育、教材。為 美化與綠化廁所,可以布置插花、盆景、圖片、作品於牆壁或門面上,使之生氣 盎然(張謝玲、陳建興、蔡政忠,2009),或由師生一起佈置發揮創意。此外,

這些美化綠化的設計與規劃,應在興建廁所時一併考量以獲致整體性的功能。

(六)衛生清潔原則

在多人使用的學校廁所當中,衛生與清潔應極為重要,故需特別關注。其應 提供舒適明亮,容易清潔維護的廁所(江哲銘,2003;陳宜敏,2005)。且為維 持環境之清潔維持,強調建材易清潔,即應保持乾淨,以及有足夠的通風量,達

14

無臭味(吳偉舜,2004)。蔡保田(1986)也指出衛生條件須注意到防濕、採光、

換氣、給水以及排水等等,所有設備所用的材料也應注意。學校可派專人定時清 潔打掃,補充衛生紙、肥皂等消耗性用品。清潔方式若必要用水清洗廁所時,應 儘速弄乾以防濕滑,且不乾則不易維持潔淨。廁所若通風不易,則易產生臭味,

為使廁所內部空氣不致移流至其他地方,應裝置抽風機。興建廁所的門應設計為 容易清掃及防銹的材質,最好富有耐用防銹的紗門窗,能防止蚊蠅的滋生,增進 整體環境衛生。此外,興建廁所時,對於清掃廁所所需的清潔用具貯存場所應有 良好的規劃設計,使這些清掃用具適如其所。

由以上文獻可知,學校廁所須注意到的向度為整體性、實用性、安全性、教 育性、美化綠化、衛生清潔,缺一不可。雖說公廁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場所,

常因環境限制而有不同處理方法(吳偉舜,2004),但是這些在一般校園廁所會 注意到的原則,在幼兒園廁所設計當中也應納入考量。

二、設計重點

根據上述的規劃原則,在學校廁所的設計重點將分為:位置、數量、採光及 通風、內部設備、週邊設備、建材、佈置、無障礙空間這幾項來探討。

(一)位置

基於廁所使用的觀念與衛生情況之改善,廁所的位置漸漸由隱蔽、隔離的位 置,發展為與日常生活所趨近、甚而置於室內的狀況。學校廁所是供多人來共同 使用的,所以其位置的選擇更加的重要。

位置的設計應符合到整體性、實用性、安全性這三項原則,研究者整理康燕 生(2009)學校廁所位置主要的設計重點為以下:

1.學校廁所的興建應在通風及採光良好的地方。

2.最好設於與學生最常使用的教室走廊相連接,避免過度偏僻或遠離教室,

15

造成與其他建築的脫離感,並影響師生如廁安全、管理或清潔上的不便。

3.除了針對在教室的學生外,也應考量戶外活動時,學生使用廁所的方便性,

而設置戶外廁所,包括體育館、活動中心和游泳池內均應有廁所的設置。

4.學校新建廁所的位置,應顧及障礙學生使用的便利性,以符合現階段照顧 弱勢族群的時代趨勢。

5.廁所應設置於方便銜接自來水管之地點,以充足供應水,甚至於學校如有 不同水源供水時,最好能裝置互通的控制閥,以備萬一其中有一處故障時,

可以打開控制閥而使水互通,以免部分廁所缺水,造成使用不便。

6.絕對不可靠近飲用水源之蓄水池,應遠離水井、地下貯水槽、自來水管,

以避免水管漏水受到汙染。蓄水池與化糞池均設在地面下時,必須距離十五 公尺以上,以避免飲用水源受汙染。

(二)數量

廁所數量上應以實用性原則為主要考量,因為學校廁所設備的數量,影響學 生身心健康至深且鉅,尤其便器數量是否充足以及分配是否合理,皆對學生健康 影響十分重大。舉例來說,在以前學校中的男、女廁所的數量為 1:1,因此常 有的現象即是男生廁所已沒人使用,女廁前卻還是大排長龍(陳惠馨,2005)。

因此和男生相比,女生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被剝奪外,引發泌尿系統問題的風險 也更高了(孫瑞穗,1996)。所以學校在興建廁所時,必定要審慎評估廁所的數 量分配。

「學校衛生法」(教育部,2002)目前尚未制定相關設備的標準來規範,而 在「建築技術規則」第 37 條(2011)有關衛生設備規定各校裝設之衛生設備最 低數量則如表 2-2-1 所示。

16

表 2-2-1

建築技術規則所規定學校衛生設備最低設置量

大便器 小便器 洗臉盆

小學、中學 男子(男生)每 50 人 1 個

女子(女生)每 15 人 1 個 男子每 30 人 1 個 每 60 人 1 個 其他學校 男子每 75 人 1 個

女子每 25 人 1 個 男子每 30 人 1 個 每 60 人 1 個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

目前關於學校廁所數量的相關法規,僅「建築技術規則」(2011)第 37 條以 及教育部訂定的「幼兒園及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標準」(2012)第 24 條以外,其 餘皆無相關的法規來做規定。不過《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設備標準》(1989;引 自康燕生,2009)中有提出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衛生設備應有的數量:大便器應 男生每 45-50 人一個,女生每 20-25 人一個;小便器應男生每 20 人一個(每 100 人 6 個)。

由以述可知,「建築技術規則」(2011)第 37 條中規定的數量與《國民中學 與國民小學設備標準》(1989;引自康燕生,2009)中的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數

由以述可知,「建築技術規則」(2011)第 37 條中規定的數量與《國民中學 與國民小學設備標準》(1989;引自康燕生,2009)中的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