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包括學校本位管 理的沿革、意義、目的與內涵;第二節為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包 括的行政決定的意涵與理論基礎,以及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意涵;第三 節為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相關性之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壹 壹 壹

壹、 、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一詞,最早出現於1971年紐約州成立學校本位管理 發 展 委 員 會 ( Fleischman Commissi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 以 及 在 佛 羅 里 達 州 於 1973 年 的 公 民 教 育 委 員 會

(Governor's citizens committee on education)中。在美國學校教育 不斷進行改革的進程中,以學校本位管理議題最受囑目(林貴芬,2006)。

1980年代,第一波教育改革風潮興起,強調由上而下嚴密控管的行 政管理規則,不為多數教師所接受;遂興起另一波由下而上,主動積極,

強調鬆綁和學校本位管理的改革,稱為第二波教改行動。美國幅員廣大,

全國五十州計有一萬五千一百七十三個學區,迄1991年,已有八分之七 主要大型城市之學區,實施不同型式的學校本位管理(曾燦金, 1996)。

英國於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中,授權地 方以推行「學校自主管理」(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 LMS)制度,

10

此即一種學校本位管理,改革的主要因素乃由於1970年代經濟危機影 響,冀圖藉由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提昇教育品質,增加國家競爭力,有 效利用教育資源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黃嘉雄,2001)。

學校本位管理起源於西方,近年來成為歐美國家的主要改革趨勢之 一。我國也在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推動下,於1996年引進學校 本位管理的觀念,逐漸成為新世紀教育的基調。許多教育法令與政策都 與這個基調相呼應,如賦予學校選派代表參加校長遴選的權利,設置校 務會議決定學校重大事項,賦予家長參與校務之機會,規定學校成立課 程發展委員會負責學校總體課程之規劃、課程與教學之評鑑等(謝文全,

2001)。

雖然,我國開始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起步,較西方晚了20餘年,但 迄今也有10餘載,雖說尚未達成熟,但已有初步之成效。中央政府教育 部將許多國民教育事務的決策權下放至地方政府,例如:經費的額度、

員額的編制等;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機關亦將原本的學校事務決策權下 放至學校來決定,例如:經費的運用、教師的聘任、課程的安排等,相 信在地方自治與學校本位管理的日趨成熟下,學校事務的本位管理會更 加多元與徹底。

貳 貳 貳

貳、 、 、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 意義 意義 意義

學校本位管理的發展以美國為最早,約在70年代初期便開始實行學 校本位管理,在80年代中期為全盛時期。1983年,美國教育部卓越教育 全國委員會」發表了「危機中的國家: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教育白皮書 之後,引發美國各界對教育改革的重視,進而帶動美國政府一連串的教

11

育改革活動(曾燦金,1996)。90年代後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州數大增,

因此學校本位管理遂成為現代教育改革思潮的中心(吳清山,1998)。

學校本位管理在國內分別有「校基管理」、「校本管理」、「學校中心 管理(經營)」、「學校基礎管理(經營)」等多種不同的說法。在國外有 Self-Management School 、 School-Site Management 、 Site-Based Management等用語。在有些研究中亦與「參與管理」(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r shared Governance) 、「 參 與 決 定 」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學校本位自主」(School-Based Management) 或「分 權管理」(Decentralized Management)等共通的概念 (鄭彩鳳,1999)。

White ( 1991 ) 認 為 學 校 本 位 管 理 乃 是 一 種 地 方 分 權 化 (decentralization)的制度,教育當局和學校共同享有管理學校政策的 權力與責任。Allen(1993)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將學區作決定的責任授 權給學校,而在學校層級可作的決定包括計劃、財源分配、選聘人員及 學校事務等。

教育改革中主張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將權力下放到學校成員,並 強調鬆綁、自主選擇的歷程(張明輝,1999;Chapman,1990;Ogawa & White, 1994)。學校本位管理著重由下而上的決策,將權力下放到學校成員,張 德銳(1995)認為SBM是強調由下而上的管理過程,讓學校擁有更多決定 權,也賦予學校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以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 案。學校本位管理應將有關學校發展相關的決策範圍權限,均下放至學 校,使學校能夠依照本身的條件自訂發展方式,以完成教育目標。

林明地(1999)認為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是一種改革的策略,強調 將原本屬於教育行政單位的權力下放至學校,在各個學校裡建立具代表

12

性的決策系統,進行預算、課程與人事等相關的決定,且負責地付諸行 動。學校本位管理旨在學校擁有自主權和參與決定的權力,是一種權力 下放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學校根據本身的需要,自行評估與分配教育相 關資源,其中包含了人事、設備與經費等,把主要的決定權,包括人員 的聘任、教師的評鑑、預算的編列等相關事務,交由校長、教師、甚至 家 長 或 社 區 人 士 , 共 同 參 與 決 定 ( 林 月 盛 , 1999 ; Brown,1990 ; Cross,1988)。

學校本位管理是目前盛行於美、英等國家的一種權力下放的學校管 理,也是一種包括自治和分享式決定的歷程或實務,同時亦是一種管理 結構(曾燦金,1996)。學校本位管理強調學校是決策與負責的權力單位,

並指出學校本位管理的兩大核心為學校層級的自主及參與式的決策過程

(Murphy & Beck,1995)。學校本位管理係指政府將學校的經營權下放給 學校,讓學校實施自主管理及自我領導的一種管理方式。詳言之,學校 本 位 管 理 是 一 種 讓 學 校 人 員 高 度 參 與 管 理 (high-involvement management)的制度,透過學校管理權的下放到學校,充份授權給各學 校,讓學校利害關係人參與校務的經營並負起績效責任,使得學校的決 策與措施能適應學校的需要,成為高表現的教育組織 (黃嘉雄,1999;

謝文全,2002)。

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學校行政管理運作的方式,強調學校是作決定 的主體,由上級授權將有關人事、預算、課程教學及其他學校事務,不 只是學校行政人員及學校教師的參與,更擴及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等,

是將學校視為作決策的基本單位,結合學校成員、家長、社區人士等,

由學校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一同分享決策權力,所有作決定的成

13

員必須共負成敗的責任(吳清山,1998;柯柏年,2003;張弘勳,1997;

黃國珍,2001)。學校應發揮主體性思考與行動,即校務相關人士應認清 學校不是教育改革的客體,而是發動者、主動參與者,故應群策群力以 合作無間的態度,共同參與校務決定,並主動發掘、商討、解決學校教 育所面臨之諸多問題(王順平,1999)。

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本位管理的看法與見解,雖眾說紛云,仍可找出 其中之脈絡。研究者歸納學校本位管理定義:學校本位管理是學校經由 上級教育行政單位的授權,得以對學校的校務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的 設計及實施、人事的選用與管理、經費與預算的分配及運用等方面有自 主決定的權力與責任,由校長、學校教職員、家長、社區人士與學生共 同參與決定、分享決策權力與責任的一種行政管理模式。

參 參 參

參、 、 、學校本位管理的 、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基礎 學校本位管理的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行政授權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機關在法令與 規範的脈絡下,授與學校預算、人事、課程、教學等作決定的權力;由 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家長、學生、社區人士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 會,一同分享和參與作決定,並擔負成敗的責任(陳震宇,2008)。學校 本位管理相關理論依據可分為Y 理論、系統理論、參與管理理論及分權 化理論(曾燦金,1996),說明如下:

一、Y 理論

此理論的行政者相信員工是負責任且主動性強,所以管理方法注重 員工的自我表達、自我領導與自我實現的發揮。Y 理論是以個人在組織 中的滿足感來決定,屬於個人取向。主張員工具有潛力,如能經由適當

14

的引導,必能夠有所成就;反對無理由的控制或打壓。持Y 理論的領導 者認為,人類並非天生懶惰,如果領導者給予適當的機會與幫助,員工 的潛力便能發揮出來,並且在工作中能夠自我控制與自我引導。所以領 導者的任務即在提供支持與適當的鼓勵,使員工能盡所能發揮。視人性 向善,認為人會勇於做事、主動積極、具有工作動機、發展潛能與承擔 責任的能力,並且會為組織目標而努力,其認為管理的目的在於使組織 的利益與員工的利益達到最高度的契合。所以提出分權、授權、參與、

諮詢管理及工作擴展之主張,學校組織不應由和學校距離遙遠的上級單 位下命令給專業的教師,應以學校的問題為核心,尊重教師的專業知識 與能力,讓最瞭解問題的現場專業教師社群共同參與作決定。如此,教 師們會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激勵,工作會更加投入,自發性的教育改革才 能真正發揮作用,此等主張可作為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基礎。

二、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提出組織管理與領導有四種基本系統,剝削權威式領導、

仁慈權威式領導、商議民主式領導及參與民主式領導(Likert, 1967)。 剝削權威式領導趨近於Y 理理論,領導方式採集權與不信任員工的 態度,目標設定、決策與管理方式接由上而下,員工因此沒有任何自我 實現感,因而滿意度低。仁慈權威式領導的特徵在領導者與部屬屬保持 一對一的關係,就如同家庭中的父母一樣,領導者具有權威,雖然不如 剝削權威式領導跋扈,且能給予部屬溝通機會,但部屬之間卻缺少和諧,

因彼此互相猜忌,在合作成效上較為不佳。商議民主式領導的領導者給 予部屬更多參與的機會,聽取部屬意見後再視情形做決策,但是並非以

因彼此互相猜忌,在合作成效上較為不佳。商議民主式領導的領導者給 予部屬更多參與的機會,聽取部屬意見後再視情形做決策,但是並非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