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班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井敏珠

井敏珠

井敏珠

井敏珠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

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鍾肇光

鍾肇光

鍾肇光

鍾肇光 撰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99 年

年 7 月

(2)
(3)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關 係,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單位提昇學校本位管理及教師參與行政決 定之參考。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半結構式訪談法為輔,研究調查 對象為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研究工具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調查問卷」,回收362份,回收率94.8%,無效問卷6 份,有效問卷共356份有效回收率為93.2%。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桃園縣國 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關係,以立意取樣為原則,訪 談資深校長、主任,以及教師共9位。 依據研究資料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1.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本位管理現況,在整體表現上屬良好 程度。各層面以課程與教學最高、其次為人事選用與管理、校務行 政運作,經費分配與運用最後。 2.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現況,在整體表現上屬 良好程度。各層面以教師教學與行政最高、其次依序為學生訓導與 管理、人事管理與考評、學生輔導與計劃,最後為事務管理與規劃。 3.教師性別、年齡、最高學歷,以及校長性別,對學校本位管理整體 及各層面,無顯著差異。 4.學校本位管理整體表現上,因教師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務與 校齡,而有顯著差異。對各層面上有顯著差異者,分別為(1)校 務行政運作:教師本校年資、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務、學校 規模與校齡。(2)課程與教學:教師本校年資與曾經擔任行政職務。 (3)人事選用與管理:教師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務、校長性 別與校齡。(4)經費分配與運用:教師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 務與校齡。 5.教師性別與年齡,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整體及各層面,無顯著差異。 6.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各層面上有顯著差異者,分別為(1)教師教 學與行政:教師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務、學校規模與校齡。 (2)學生訓導與管理:教師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務與校齡。 (3)學生輔導與計畫:教師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政職務、學校規 模與校齡。(4)事務管理與規劃:教師本校年資、現任職務、曾經 擔任行政職務、學校規模與校齡等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5)人 事管理與考評:教師最高學歷、本校年資、現任職務、曾經擔任行 政職務、學校規模與校齡。 7.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相關,達顯著

(4)

正向相關。 8.學校本位管理各層面對整體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具有預測力的變項 共有三個,依序是人事選用與管理、校務行政運作、經費分配與運 用,整體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總解釋變異量為55.6%。 9.學校本位管理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預測能力相當良好,在各層面 及整體上,除「事務管理與規劃」外,皆以人事選用與管理之預測 能力最高,且其個別之解釋變異量均在31.8%以上。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校 長、相關教育人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1.善用學校自主權,落實學校本位管理。 2.落實學校本位管理有助於增進教師參與行政決定。 3.適度增進教師對學校相關經費預算分配與運用的參與。 4.擴大教師參與事務管理與規劃相關工作。 5.鼓勵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 6.適度減輕導師工作負擔,促進參與行政決定。 7.重視老舊學校組織變革之推展。

(5)

Abstract

In this study, junior hi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a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schools to enhance school-based management unit and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Research method was a survey-ba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giving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aoyuan Count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research tool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questionnaire", recovery 362 recovery of 94.8%, 6 were invalid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356 valid questionnaires rate was 93.2%.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aoyuan County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the principle of purposive sampling, interviews with experienced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a total of nine.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aoyua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the statu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he overall level of performance is goo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t all levels to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school administration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inal allocation of funds.

2. Taoyua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status of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the overall level of performance is good. To teachers at all levels of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highest, followed by student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tudent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and finally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3. Teacher sex,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principals of gender, on various aspect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a who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School-based management of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due to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teachers, who served as executive positions with the school age,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various levels who were (1) The oper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school teachers, seniority, and current position,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duties, school size and school age. (2)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eacher school years and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duties. (3)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current posts of teachers had administrative duties, the principal gender and school age. (4) The

(6)

allocation of funds and use: teachers current position, served as executive positions with the school age.

5. Teacher sex and age, on th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and the level of the who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6. On th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layers, respectively (1)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current posts of teachers had administrative duties, school size and school age.

(2) The student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current posts of teachers had executive positions with the school age. (3) Student guidance and planning: current posts of teachers had administrative duties, school size and school age.

(4)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Teacher school years, the current position,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such as school size and school background variables ag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the highest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teachers, school years, the current position,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duties, school size and school age.

7. Taoyua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related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reach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8. School-based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face layer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predict a total of three variables, order of the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school administration operations, funds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veral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variance of 55.6%.

9. School-based mana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on th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very good predictive ability, at all levels and on the whole, excep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the tailor of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orecasting ability of the highes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variance 31.8% were over.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related education personnel, and future research.

1. Good use of school aut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2. To implement school-based management will help enhanc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3. Moderate increase of teachers on school-related budget allocation and use of participation.

(7)

4. Expand the teachers involved in transactio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related work.

5.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6. Appropriate to reduce teacher workload, and promote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8)

I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主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9 第二節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25 第三節 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相關之探討...33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研究設計與實施研究設計與實施研究設計與實施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0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72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5 第一節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現況分析75 第二節 背景變項不同對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78 第三節 背景變項不同對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95

(9)

II 第四節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相關分析115 第五節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 之預測分析 ... 116 第六節 訪談結果分析 ... 124 第七節 綜合討論 ... 129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 145 第二節 建議 ... 149 參 參 參 參 考考考 書考 書書書 目目目 ... 153 目 中文部分 ... 153 英文部分 ... 159

(10)

III

圖表目錄

圖表目錄

圖表目錄

圖表目錄

圖 3 - 1 研究架構圖 ... 44 表 3 - 1 桃園縣國民中學不同類型學校取樣分配表 ... 46 表 3 - 2 本研究問卷調查之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問卷數、回收情形一覽表 ... 47 表 3 - 3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 48 表 3 - 4 受訪者基本資料、訪談時間、地點一覽表 ... 49 表 3 - 5 專家效度之學者專家名冊 ... 54 表 3 - 6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量表」學者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55 表 3 - 7 「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量表」學者專家審查意見結果統計表 ... 56 表 3 - 8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量表」預試問卷各層面之題數、題號一覽表 ... 57 表 3 - 9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58 表 3 - 10 「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量表」預試問卷各層面之題數、題號一 覽表 ... 59 表 3 - 11 「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60 表 3 - 12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量表」預試問卷各分層面解說變異量表62 表 3 - 13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量表」預試問卷各分層面之因素負荷量一覽 表 ... 63 表 3 - 14 「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量表」預試問卷各分層面解說變異量表 ... 64 表 3 - 15 「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量表」預試問卷各分層面之因素負荷量 一覽表 ... 65 表 4 - 1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現況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 - 2 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現況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 - 3 不同性別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分析摘要表 ... 79

(11)

IV 表 4 - 4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0 表 4 - 5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1 表 4 - 6 不同本校年資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3 表 4 - 7 不同現職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5 表 4 - 8 不同曾經擔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 表 ...87 表 4 - 9 不同性別校長之學校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 表 ...88 表 4 - 10 不同規模學校之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0 表 4 - 11 不同校齡學校之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2 表 4 - 12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3 表 4 - 13 不同性別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6 表 4 - 14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7 表 4 - 15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9 表 4 - 16 不同本校年資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 - 17 不同現職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3 表 4 - 18 不同曾經擔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 析摘要表 ...105 表 4 - 19 不同性別校長之學校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 摘要表 ...107 表 4 - 20 不同規模學校之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 表 ...109 表 4 - 21 不同校齡學校之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 表 ...111 表 4 - 22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12

(12)

V 表 4 - 23 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積差相關摘要表115 表 4 - 24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整體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7 表 4 - 25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教師教學與行政」多元逐步迴 歸分析摘要表... 118 表 4 - 26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學生訓導與管理」多元逐步迴 歸分析摘要表... 119 表 4 - 27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學生輔導與計劃」多元逐步迴 歸分析摘要表... 120 表 4 - 28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事務管理與規劃」多元逐步迴 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 4 - 29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人事管理與考評」多元逐步迴 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 4 - 30 學校本位管理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 122

(13)
(14)

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我國自民國1991年5月1日宣告終止動員勘亂時期,同時解除戒嚴令 後,隨著政治的民主開放及西方制度與文化的影響,學校也日趨開放, 地方自治與地方分權更趨明顯,在西方行之有年的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 專業自主思潮,對台灣的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權力 下放後,學校管理及教師的參與現況和關係如何?值得深入探究。本研 究欲以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有關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 參與行政決定之關係。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 究問題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及主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著重於由下而上的學校行政管理過程,一方面 讓學校有更多在校務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人事選用與管理、經費分 配與運用的決定權,以符合個別學校不同的背景和需求,另一方面授權 教師,賦予教師專業的自主權,來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教材與教學方案。 美國在1980年代學校改革運動中,學校本位管理是普遍的策略之一,主 要目的在於強調學校是教育決策與執行最基本的單位。我國近年國民中 學的教育改革中,概可以分為「課程內容」、「升學進路」及「行政體制」 的改革三大層面。在行政體制方面的改革中,學校本位管理即為主要重

(15)

2 點措施。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分權分責的教育改革策略,其中所提到的 績效責任,就是教育行政單位授權給與學校有自主權,因此;學校自然 就得擔負起辦學績效的責任。 現代的學校經營逐漸地引進企業管理上的「本位管理」及「績效責 任」,這兩種理念運用在學校即為「學校本位管理」、「總量管制」、「全面 品質管理」、「賦權增能」等的具體作為,其精神意涵建構在:(一)留給 組織運作的彈性;(二)鼓勵成員多元參與、自主決策;(三)賦予幹部 權責、增益其能量發揮;(四)決策經歷系統思考,產生價值最大化 (鄭 崇趁,2005)。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雖言之成理,但國內外的多年實踐經驗,似乎 顯示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有限,甚或造成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對 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其中之一是學校在實施學校本 位管理時並未掌握住其基本精神與原則,如將學校本位變成改革的目 的,忘了它是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的手段(陳伯璋 & 許添明,2002)。在 學校行政體制的改革中,國民中學的學校本位管理究竟實施現況如何? 此乃研究動機之一。 學校本位管理是教育行政鬆綁的具體作法,將已往集權化的教育行 政,轉變為分權化的行政管理,強調分權管理、分享決策、自主自治與 重視績效責任,進而促進教育之革新。學校本位管理要能夠有效的執行, 校長必須妥為運用團體決定的方式,教職員有參與之事實才能有其正面 的回應,也較能配合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並有利於觀念的創新(Oswald, 1995)。

(16)

3 以往校長是學校所有事務的絕對決定者,其他成員也頂多是提供意 見而己,校長在獨攬大權的情況下,校長的個人領導行為,決定了學校 整體教育的成敗。在學校本位管理改革趨勢中,校長權力亦隨之下放, 學校許多的事務改由各種委員會討論與決議,雖最終須校長簽核,但情 勢已截然不同。 學校本位管理的目標不只是在重新分配行政的責任,而且亦是在使 傳統權力架構進行改變,以建立學校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 長、和社區人士的一種新關係。每一位教育行政人員皆有做決定的權力, 可是未必人人在團體中,都真正有獲得決定之權。換言之,不管是屬於 高層或中層的教育行政人員,甚至是基層的教育行政人員,政府皆賦予 他們決定之權,只是他們所做決定的性質,有所不同而已。決定之權經 常為較高層行政人員所有,基層行政人員之決定涉及政策性的較少,即 使有涉及的情形,其程度與重要性也較低。在權力下放的趨勢之下,教 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現況究竟如何?此乃研究動機之二。 在學校教育現場,教師在教育的最前線,真正擔任教學工作、學生 管教與輔導的執行者,最能瞭解學生個人與教學上的各種問題,而校長 是學校的主要領導人,校長的領導行為關係到學校整體的行政運作,校 長是否能在學校本位管理的時代趨勢下,接受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 由政策的執行者共同來參與決定,可使決策的形成更不失偏頗,進而完 善的處理事情與解決問題,Singleton認為有效率的行政決定者,經常會 尋求廣泛的參與(引自吳清基,1990)。國民中學在學校本位管理的趨勢 下,學校政策性或是事務性的決定過程中,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 政決定兩者間關係究竟如何?此乃研究動機之三。

(17)

4

貳、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 師參與行政決定之關係,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單位提昇學校本位 管理及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探究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現況。 二、探究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現況。 三、分析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關係。 四、以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有效預測教師參與行政決定。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壹、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一、國民中學校務運作在學校本位管理的現況為何? 1.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對學校本位管理的知覺程度為何? 2.教師不同校長背景變項對學校本位管理的知覺程度為何? 3.教師不同學校環境背景變項對學校本位管理的知覺程度為何? 二、國民中學校務運作下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現況為何? 1.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知覺程度為何? 2.教師不同校長背景變項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知覺程度為何?

(18)

5 3.教師不同學校環境背景變項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知覺程度為 何? 三、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關係為何? 1.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整體之關係為何? 2.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各層面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整體之關係為 何? 3.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各層面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各層面之關係 為何? 四、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預測力為何? 1.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各層面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整體之預測力 為何? 2.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各層面對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各層面之預測 力為何?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對象的

研究對象的

研究對象的

研究對象的範圍與限制

範圍與限制

範圍與限制

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所抽取的調查對象僅限於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之教師。在推 論上,無法擴及其他縣市地區。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僅能就桃園 縣境內現況推論。

(19)

6 此外;由於樣本取得、受試者意願與時間的限制,僅能就國民中學 學校管理現況做調查,無法與其他教育階段的學校(如國小與高中)做 比較。因此,不同教育階段的組織運作方式與管理情形是否有差異則有 待進一步探究。

研究方法的範圍與限制

研究方法的範圍與限制

研究方法的範圍與限制

研究方法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歷史探究與實證調查為主。 唯在實證調查上,由於時間與經費的限制,所用的方法僅屬於概況性調 查,只能針對桃園縣境內的學校現況做研究分析,雖然有進行訪談,但 無法遍及與深入探訪各個學校的實際情形,瞭解其內部的權力運作機制 與隱含的意義。因此,在背後意義的詮釋上受到較大的限制;因此,僅 就研究所得做適當之推論而無法窺及全貌。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主要名詞釋義

主要名詞釋義

主要名詞釋義

主要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名詞:學校本位管理及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兩 者,其意義與界定分述如下:

壹、

、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是指學校經由上級教 育行政單位的授權,得以對學校的校務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的設計及 實施、人事的選用與管理、經費與預算的分配及運用等方面有自主決定 的權力與責任,由校長、學校教職員、家長、社區人士與學生共同參與 決定、分享決策權力的一種行政管理模式。

(20)

7 本研究將「學校本位管理」之內涵分為四個面向:校務行政運作、 課程與教學、人事選用與管理、經費分配與運用。研究問卷中學校本位 管理之四個面向得分總分愈高,表示學校在其行政管理上的自主程度愈 高。四個面向分述如下: 一、校務行政運作 校務行政運作係指有關學校為維持基本功能運作所需的一般事務管 理,如校園規畫、建物設施、各項器材等,以及擬定長期校務發展計畫、 組織架構制定與學校發展特色等。 二、課程與教學 課程與教學包含學生學習的正式、非正式課程內容與補充教材,上 課時數、時間的安排與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方法與成績評量方式。 三、人事選用與管理 人事任用與管理係指學校甄選、聘用及考核教職員工,安排教師職 進修和專業成長,以及進行教師專業評鑑。 四、經費分配與運用 經費分配與運用係指學校各項經費包括預算、捐款、結餘款與校務 基金之分配使用與規劃執行。 貳 貳貳 貳、、、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教師參與行政決定教師參與行政決定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係指學校校長、主任等核心行政人員,為了 使學校事務的決策過程更趨完善,以求制定出對學校最適當的策略或辦 法,必須讓教師均能夠有參與討論及提供建議的機會,以獲得全校共

(21)

8 識,共同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校教育目標之達成。 本研究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內涵分為五個面向:教師教學與行 政、學生訓導與管理、學生輔導與計劃、事務管理與規劃、人事管理與 考評。研究問卷中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五個面向得分總分愈高,表示教 師參與行政決定程度愈高。 一、教師教學與行政 指學校有關教科書評選、教學觀摩、研習進修與科學展覽工作之分 派等,以及學生各項競賽辦法之擬定,能讓教師直接參與決定。 二、學生訓導與管理 指教師參與有關學生各項團體活動、學校重大活動及校外教學等之 規劃與安排,以及導護工作辦法之擬定。 三、學生輔導與計劃 指教師參與學生輔導相關辦法及工作計畫之擬定,實際輔導工作之 安排與認輔教師之遴選。 四、事務管理與規劃 指學校有關教具、設備及一般事務管理辦法之擬定,以及各項修繕 與綠美化工程之規劃,教師能夠表達意見與參與決定。 五、人事管理與考評 指有關教師聘任、考核及互助辦法之擬定,教師評審和考核委員之 選舉,以及文康活動之規劃,能夠讓教師實際參與。

(22)

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包括學校本位管 理的沿革、意義、目的與內涵;第二節為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包 括的行政決定的意涵與理論基礎,以及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意涵;第三 節為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相關性之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學校本位管理之探討

壹、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的沿革

「學校本位管理」一詞,最早出現於1971年紐約州成立學校本位管理 發 展 委 員 會 ( Fleischman Commissi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 以 及 在 佛 羅 里 達 州 於 1973 年 的 公 民 教 育 委 員 會 (Governor's citizens committee on education)中。在美國學校教育

不斷進行改革的進程中,以學校本位管理議題最受囑目(林貴芬,2006)。 1980年代,第一波教育改革風潮興起,強調由上而下嚴密控管的行 政管理規則,不為多數教師所接受;遂興起另一波由下而上,主動積極, 強調鬆綁和學校本位管理的改革,稱為第二波教改行動。美國幅員廣大, 全國五十州計有一萬五千一百七十三個學區,迄1991年,已有八分之七 主要大型城市之學區,實施不同型式的學校本位管理(曾燦金, 1996)。

英國於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中,授權地 方以推行「學校自主管理」(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 LMS)制度,

(23)

10 此即一種學校本位管理,改革的主要因素乃由於1970年代經濟危機影 響,冀圖藉由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提昇教育品質,增加國家競爭力,有 效利用教育資源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黃嘉雄,2001)。 學校本位管理起源於西方,近年來成為歐美國家的主要改革趨勢之 一。我國也在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推動下,於1996年引進學校 本位管理的觀念,逐漸成為新世紀教育的基調。許多教育法令與政策都 與這個基調相呼應,如賦予學校選派代表參加校長遴選的權利,設置校 務會議決定學校重大事項,賦予家長參與校務之機會,規定學校成立課 程發展委員會負責學校總體課程之規劃、課程與教學之評鑑等(謝文全, 2001)。 雖然,我國開始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起步,較西方晚了20餘年,但 迄今也有10餘載,雖說尚未達成熟,但已有初步之成效。中央政府教育 部將許多國民教育事務的決策權下放至地方政府,例如:經費的額度、 員額的編制等;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機關亦將原本的學校事務決策權下 放至學校來決定,例如:經費的運用、教師的聘任、課程的安排等,相 信在地方自治與學校本位管理的日趨成熟下,學校事務的本位管理會更 加多元與徹底。

貳、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

意義

意義

意義

學校本位管理的發展以美國為最早,約在70年代初期便開始實行學 校本位管理,在80年代中期為全盛時期。1983年,美國教育部卓越教育 全國委員會」發表了「危機中的國家: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教育白皮書 之後,引發美國各界對教育改革的重視,進而帶動美國政府一連串的教

(24)

11

育改革活動(曾燦金,1996)。90年代後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州數大增,

因此學校本位管理遂成為現代教育改革思潮的中心(吳清山,1998)。

學校本位管理在國內分別有「校基管理」、「校本管理」、「學校中心

管理(經營)」、「學校基礎管理(經營)」等多種不同的說法。在國外有 Self-Management School 、 School-Site Management 、 Site-Based Management等用語。在有些研究中亦與「參與管理」(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r shared Governance) 、「 參 與 決 定 」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學校本位自主」(School-Based Management) 或「分 權管理」(Decentralized Management)等共通的概念 (鄭彩鳳,1999)。 White ( 1991 ) 認 為 學 校 本 位 管 理 乃 是 一 種 地 方 分 權 化 (decentralization)的制度,教育當局和學校共同享有管理學校政策的 權力與責任。Allen(1993)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將學區作決定的責任授 權給學校,而在學校層級可作的決定包括計劃、財源分配、選聘人員及 學校事務等。 教育改革中主張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將權力下放到學校成員,並 強調鬆綁、自主選擇的歷程(張明輝,1999;Chapman,1990;Ogawa & White,

1994)。學校本位管理著重由下而上的決策,將權力下放到學校成員,張 德銳(1995)認為SBM是強調由下而上的管理過程,讓學校擁有更多決定 權,也賦予學校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以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 案。學校本位管理應將有關學校發展相關的決策範圍權限,均下放至學 校,使學校能夠依照本身的條件自訂發展方式,以完成教育目標。 林明地(1999)認為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是一種改革的策略,強調 將原本屬於教育行政單位的權力下放至學校,在各個學校裡建立具代表

(25)

12 性的決策系統,進行預算、課程與人事等相關的決定,且負責地付諸行 動。學校本位管理旨在學校擁有自主權和參與決定的權力,是一種權力 下放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學校根據本身的需要,自行評估與分配教育相 關資源,其中包含了人事、設備與經費等,把主要的決定權,包括人員 的聘任、教師的評鑑、預算的編列等相關事務,交由校長、教師、甚至 家 長 或 社 區 人 士 , 共 同 參 與 決 定 ( 林 月 盛 , 1999 ; Brown,1990 ; Cross,1988)。 學校本位管理是目前盛行於美、英等國家的一種權力下放的學校管 理,也是一種包括自治和分享式決定的歷程或實務,同時亦是一種管理 結構(曾燦金,1996)。學校本位管理強調學校是決策與負責的權力單位, 並指出學校本位管理的兩大核心為學校層級的自主及參與式的決策過程 (Murphy & Beck,1995)。學校本位管理係指政府將學校的經營權下放給 學校,讓學校實施自主管理及自我領導的一種管理方式。詳言之,學校 本 位 管 理 是 一 種 讓 學 校 人 員 高 度 參 與 管 理 (high-involvement management)的制度,透過學校管理權的下放到學校,充份授權給各學 校,讓學校利害關係人參與校務的經營並負起績效責任,使得學校的決 策與措施能適應學校的需要,成為高表現的教育組織 (黃嘉雄,1999; 謝文全,2002)。 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學校行政管理運作的方式,強調學校是作決定 的主體,由上級授權將有關人事、預算、課程教學及其他學校事務,不 只是學校行政人員及學校教師的參與,更擴及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等, 是將學校視為作決策的基本單位,結合學校成員、家長、社區人士等, 由學校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一同分享決策權力,所有作決定的成

(26)

13 員必須共負成敗的責任(吳清山,1998;柯柏年,2003;張弘勳,1997; 黃國珍,2001)。學校應發揮主體性思考與行動,即校務相關人士應認清 學校不是教育改革的客體,而是發動者、主動參與者,故應群策群力以 合作無間的態度,共同參與校務決定,並主動發掘、商討、解決學校教 育所面臨之諸多問題(王順平,1999)。 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本位管理的看法與見解,雖眾說紛云,仍可找出 其中之脈絡。研究者歸納學校本位管理定義:學校本位管理是學校經由 上級教育行政單位的授權,得以對學校的校務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的 設計及實施、人事的選用與管理、經費與預算的分配及運用等方面有自 主決定的權力與責任,由校長、學校教職員、家長、社區人士與學生共 同參與決定、分享決策權力與責任的一種行政管理模式。

參、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基礎

學校本位管理的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行政授權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機關在法令與 規範的脈絡下,授與學校預算、人事、課程、教學等作決定的權力;由 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家長、學生、社區人士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 會,一同分享和參與作決定,並擔負成敗的責任(陳震宇,2008)。學校 本位管理相關理論依據可分為Y 理論、系統理論、參與管理理論及分權 化理論(曾燦金,1996),說明如下: 一、Y 理論 此理論的行政者相信員工是負責任且主動性強,所以管理方法注重 員工的自我表達、自我領導與自我實現的發揮。Y 理論是以個人在組織 中的滿足感來決定,屬於個人取向。主張員工具有潛力,如能經由適當

(27)

14 的引導,必能夠有所成就;反對無理由的控制或打壓。持Y 理論的領導 者認為,人類並非天生懶惰,如果領導者給予適當的機會與幫助,員工 的潛力便能發揮出來,並且在工作中能夠自我控制與自我引導。所以領 導者的任務即在提供支持與適當的鼓勵,使員工能盡所能發揮。視人性 向善,認為人會勇於做事、主動積極、具有工作動機、發展潛能與承擔 責任的能力,並且會為組織目標而努力,其認為管理的目的在於使組織 的利益與員工的利益達到最高度的契合。所以提出分權、授權、參與、 諮詢管理及工作擴展之主張,學校組織不應由和學校距離遙遠的上級單 位下命令給專業的教師,應以學校的問題為核心,尊重教師的專業知識 與能力,讓最瞭解問題的現場專業教師社群共同參與作決定。如此,教 師們會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激勵,工作會更加投入,自發性的教育改革才 能真正發揮作用,此等主張可作為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基礎。 二、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提出組織管理與領導有四種基本系統,剝削權威式領導、 仁慈權威式領導、商議民主式領導及參與民主式領導(Likert, 1967)。 剝削權威式領導趨近於Y 理理論,領導方式採集權與不信任員工的 態度,目標設定、決策與管理方式接由上而下,員工因此沒有任何自我 實現感,因而滿意度低。仁慈權威式領導的特徵在領導者與部屬屬保持 一對一的關係,就如同家庭中的父母一樣,領導者具有權威,雖然不如 剝削權威式領導跋扈,且能給予部屬溝通機會,但部屬之間卻缺少和諧, 因彼此互相猜忌,在合作成效上較為不佳。商議民主式領導的領導者給 予部屬更多參與的機會,聽取部屬意見後再視情形做決策,但是並非以 部屬看法為主,只是採取商議的行動而已。參與民主式領導完全開放溝

(28)

15 通的管道,藉由與部屬之間的交流中取得共識,共同為團隊目標而努力, 此種作法去與Y 理論極為相似,強調領導者能夠充分信任、高度授權部 屬作決定,並且鼓勵成員之間的團隊合作,在上位者時常與部屬進行雙 向平行溝通,且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目標;往往相同,此一領導理 論與學校本位管理強調授權、鼓勵團隊合作、重視溝通、參與安民主之 內涵不謀而合,為學校本位管理之主要理論依據。 三、參與管理理論 參與管理乃藉由全體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積極主動投入、制訂與完 成決策的一種運用於組織的團隊管理方式(Gaoutle,1998)。Keith 與 Girling(1991)將參與管理界定為員工介入組織作決定、參與設定目標 及解決問題,並建立績效的標準,以確保組織朝向目標邁進。參與管理 是一個組織為達成特定目標,而以團隊方式進行資訊及決策權力之分 享,使組織成員在組織允許的範圍內,對問題之解決做出共同的努力, 並分擔共同之責任(郭惠鳳,2000)。每一個組織皆能實施參與管理,員 工是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管理者應當有效運用;員工皆喜歡參與決定, 而且潛能無窮,有待發揮;組織內人際互動有助於增進個人價值感,進 一步提升組織的績效(黃景良,1998)。因此,參與管理符合權力分享、 開放系統、專業自主的時代思潮,實踐參與管理,主張員工是組織中最 重要的資產,管理者應當有效運用,強調員工參與、權力分享、問題解 決共同努力、共同分擔責任,成為解決學校管理困境的可行途徑。參與 管理亦為學校本位管理之重要理論依據。

(29)

16 四、分權化理論 Brown(1990)對有效能的分權化定義三種重要的信念,同時在平等 以及地區學校的自主權的兩難上提出他的觀點,認為「某些不一致是好 的」、「學校通常知道最多」及「學校通常是值得信賴的」;分權化有兩種 形式,第一為管理的分權,原本由督學或中央政府的官員所掌控的權限, 改變為由校長及學校所接管。第二是政治性分權,此種分權包含權力移 轉到管理機構,例如地方學校董事會或市議會。過去的學校教育,因為 受限在主政者的要求下,一切講求統一與教育機會均等,強調標準一致, 學校的一切法令規章都被上級單位所規定,學校受到許多的限制,較無 自主的空間。過去的這種教育體制是一種金字塔型的科層組織,在金字 塔頂端的少數人,擁有非常大的教育權限,可以作絕大部分的決定,然 而他們離學校卻是最遠的,對於個別學校的環境不夠瞭解,無法符合個 別學校的需求,形成教育組織的僵化與行政效率的遲鈍;站在第一線最 接近學生和家長的基層教育人員,最瞭解學生的需求,卻時常受限於上 級的規定,無法給予學生真正所需, 因此教育組織分權化乃是希望透過 教育體系的解構,將教育權責下放到學校層級,讓學校校能擁有更多的 自主權來因應學校的需求。 教育分權化在於減少上級機關對於學校過度的干預,亦是將阻礙學 校發展的各種法令與限制排除,讓學校能更有彈性,反映學生與家長之 需要,有效率的解決問題,提升學校效能。

(30)

17

肆、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目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目的

目的

目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已行之有年,但國內外的多年實踐經驗,似乎 顯示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有限,甚或造成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對 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其中之一是學校在實施時並未 掌握住學校本位管理的基本精神與原則,一味將學校本位變成改革的目 的,忽略它是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的手段(陳伯璋 & 許添明,2002)。 David(198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旨在學校擁有自主權和參與決定的 權力,其目的乃是授權學校教職員,解決教育問題的義務。謝文全(2004) 提出學校本位管理所欲達到的終極目的為提昇學校教育品質,追求卓 越。並列舉七項學校本位管理的特定目標為: 1.提高學校運作彈性,塑造學校特色,以滿足學生與地方的特殊 需求。 2.各校擁有較大自主性,可促進多元競爭與實驗創新。 3.透過學校人員與地方相關人士的多元參與,可以發揮集思廣益 的效果。 4.透過參與提高學校成員與社區人士對學校的向心力,並可滿足 成員的尊榮感與自我實現需求,進而激發其士氣。 5.與學校有關的決定得在學校層級形成,可減少上下往返的指揮 與溝通層級,提昇學校行政效率。 6.主管機關不必再幫學校做決定,因而有較多時間致力於重大決 策。

(31)

18 7.學校自我管理,可培養一批領導人才。 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其目的在於,學校是教育的基本單位,為了提昇 學校的效能,使學校在一定程度的權責之下,積極與彈性的行政管理, 發揮及時且有效率的功能,以解決學校在執行教育工作時,可能遇到的 困難或問題,無須費時請示上級機關,形如軍隊中的獨立旅,能獨立完 成教育目標,使學校積極正向發展,創造優質的教學環境與卓越的學校 效能。

伍、

、學校本位管理的內涵

學校本位管理的內涵

學校本位管理的內涵

學校本位管理的內涵

為了使學校經營更有效能,教育主管機關將課程、人事、預算等權 限下放至學校層級,學校事務鼓勵學校成員多元參與民主決策,也成為 學校運作的主流方式(吳清山,1996 ;曾燦金,1996)。根據前述文獻分 析,各家學者對學校本位管理的看法雖存在差異,但各地區學校本位管 理的實施內容,大致是在校務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人事任用與管理 及經費分配與運用方面,給予學校較大的決定權限,以下分別敘述學校 本位管理的內涵: 一、校務行政運作 學校一般行政運作的自主,是學校本位管理的基礎,主要概念即是 「權力下放與分享式決定」,學校內部的組織架構、校園規劃及校務計畫 等,摒除以往由教育主管機關或學校少數行政人員決定,而授權教育基 本單位能因應學校本位的需求而自主調整,讓學校的組織成員,能有表 達意見及參與校務決策的機會,所以學校決策非由行政人員獨斷獨行, 而是在維護學生受教權的原則下,凝聚行政人員、教師家長與社區人士

(32)

19 的共識,某些議題更能邀請家長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分享校務運作的 權力,緊密合作做最佳品質的決定。 校務行政運作係指有關學校為維持基本功能運作所需的一般事務管 理,如校園規畫、建物設施、各項器材等,以及擬定長期校務發展計畫、 組織架構制定與學校發展特色等。 二、課程與教學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學校本位管理之下的課程與 教學,學校擁有較大的權力以決定實施課程的內容及教學方法,在學校 本位管理委員會與學區教育局建立了教育目標大綱之後,學校即可自由 採取任何合適的方法來達成學區的目標。Murphy (1994)對學校本位課程 所下的定義即認為:「學校本位課程意指學校中所有的教職員共同決定使 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Murphy及Beck (1995)並認為教育行政機關授權 部分越多,學校就越有能力選擇特別的教學方法,並評鑑學校的教學。 國內學者吳清山與林天佑(1999)認為傳統的課程是「由上而下」 (top-down)的實施方式,即教師和學生被要求去實現既定的課程,而學 校本位課程則指由學校本身對於學生的學習內容或活動,所進行的設 計、實施和評鑑,是「由下而上」(bottom-up)的發展方式。 教學是學校教育主要的活動,期能藉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成 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關係最為直接,提昇教學專業及 教師素質,始終是教育專業的核心工作,也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 (Goodson & Hargreaves, 1996)。影響教學的因素有許多種,包含學校

(33)

20 不同因素而發展出適合的課程教學與評量方法,即為學校本位教學。 學校本位管理下的課程與教學,是由學校的校長和教師主動參與負 責,此模式強調以學校為中心,以教育人員為行動的主體,著重學校的 責任與力量,學校在遵循教育局所訂定的教育目標之下,可以自行設計 符合社區學生需求的課程,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以達成目標,國內九 年一貫課程的推動即是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 學校教育的核心為課程與教學,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是因應學校 各種不同的因素,包含學生學習的正式、非正式課程內容與補充教材, 上課時數、時間的安排與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方法與成績評量方式。 三、人事選用與管理 學校人事自主,是主管教育機關授權給學校聘用教職員、規劃在職 進修與考核人員績效的權力,目的在使學校經營更具效率與效能。「人力 資源」是教育計畫執行的關鍵因素,人力素質好,推動計畫容易成功; 因此,學校本位人事(School-Based Personnel)的理念,即在為學校聘 用優秀的教職員工,以增進學校的經營績效。 學校人事自主的作法是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負責教育人員的招考, 以建立合格教師的名冊,學校再從名冊中聘任適當人選,加入教育行列。 學校擁有彈性使用人事經費的權力,如將預算用來聘僱教師購買書籍與 教 材 或 聘 任 二 至 三 位 輔 助 教 師 的 助 理 ( 張 弘 勳 , 1997 ; Murphy & Beck,1995), 也可視學校本位需求聘任教師,不受編制的限制。 人事選用與管理係指學校為達到教育目標,因應學校需求甄選、聘 用及考核教職員工,依照目標指派工作,視成員需求安排教師職進修和

(34)

21 專業成長,學校為教師選擇進修方式,開闢相關進修管道;在教師專業評 鑑方面,學校亦擁有考核其績效之權力,以因應學校本位發展的需求, 提昇學校的組織效能。 四、經費分配與運用 在 學 校 本 位 管 理 有 關 經 費 預 算 的 具 體 作 法 方 面 , 學 區 辦 公 室 (District Office )僅決定全學區所需之總預算,其餘則依各校學生人 數將預算分配給各校,由各校自行決定支用項目;其中學區負責購置費、 貸款及統一項目之設備,而各校則有權決定其人事費、個別學校教學設 備費、消耗器材及維護費之支用。而且學校當年度所剩餘之預算也可以 保留至第二年或流用至經費不足的項目,此種方式有助於各校發展長期 計畫及提升行政效能 (Lindelow, J. & Heynderickx, J.1989)。

預算分配與運用是學校本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舉凡一般行政 決定、課程與教學、學校人事,無一不受學校預算的影響,為學校本位 管理影響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學校本位預算是學校系統預算及費用支 出功能的一種分權;針對學校預算經費,中央將責任及權力授與學校代理 人去作決定 (李雪梨, 2002) 。一般而言,學校若能擁有預算決定權, 才算是真正握有經營權力。 張德銳(1995)指出學校本位預算的額度,依各校學生總數、特別需 要照顧的學生人數以及特殊的方案等而定,學校由教職員工參與規劃使 用,若有結餘,則留至下年度繼續使用,毋需在年度內消化完畢。同時, 為擴展學校資源,學校本位預算亦准許學校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籌校務基 金以促進校務發展。學校依本身需求,在預算總額度內分配執行與撙節 運用,發揮每一筆經費的最大經濟效益,展現自主的精神。

(35)

22 學校財務是能否達成學校本位管理的重要關鍵之一,經費預算的自 主編列分配與執行運用,結餘款及校務基金的使用和籌募,使其發揮最 大經濟效益,避免造成浪費及效率不彰。經費分配與運用係指學校各項 經費包括預算、捐款、結餘款與校務基金之分配使用與規劃執行。 綜言之,學校本位管理的範圍,在一般行政運作上,校長、行政人 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學校事務分享決策的權 力;在課程與教學上,教師可發揮專業能力,依社區學生的能力需求,發 展設計課程教材,選用適宜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學校人事方面,學校擁有 聘任考核教職員工的權限,視需求安排成員進修或在職訓練;在預算分 配與運用上,學校可自行執行計畫,規劃需求,分配額度,購置設備, 並擔負成敗的責任。

陸、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

學校本位管理的利弊分析

利弊分析

利弊分析

利弊分析

學校本位管理雖然是為求績效與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亦存在著本 身的利弊得失。尤其在實務運作上,如何調整其容易造成缺失之處,是 關係學校本位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Prasch(1990)認為學校本位管理 有下列可能的利弊,茲分述如下: 一、實施本位管理對學校的益處: 由親近學生的老師與行政人員來作決策能使資源充分為學生所用。 學校本位管理的學校,組織架構較彈性,在人力資源的使用上較具有效 率。由於權力由中央下放至學校,使學校成員能面對教育現況來思索、 協商並決定何種決策,以此形成高品質的學校經營。由於學校成員有機 會參與決策,自然提升其對組織的承諾、忠誠及建立成員的責任感。學

(36)

23 校本位管理使成員能廣泛地參與校務的決定,直接與間接改善了成員的 領導技巧與人際能力。學校本位管理決定了自身學校發展的方向與組織 願景,由於學校自己所決定,因此不會流於空泛而實際。 由於學校成員必須藉由廣泛地交換意見,較能形成讓各界贊同的決 策,溝通的管道也較暢通。學校本位管理在教學層面上允許教師有極大 的自主空間,不僅能提高教師的士氣也激發其對教學的創意。由於學校 本位管理有較大比例的空間留給社區與家長作決策,因此較容易獲其支 持與認同。預算權在學校本位管理型態的學校中是獨立的,因此牽涉此 財政責任者就比以往非學校本位管理的學校為多。學校本位管理的學校 因應教育情境,社區文化脈絡,選擇其組織型態與經營模式,組織架構 極具彈性,能適時重組以適應環境。 二、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可能產生的缺失: 學校本位管理的分享決策是很費時的,全體成員被一些不重要的瑣 碎事務及多餘討論所困擾,或被過度的會議與委員會工作弄得身心俱 疲。一個較高水準的學校本位管理花費更多的時間及勞力,因為他有較 少的例行公事,且要求更多協調,一一般說來更複雜。龐大的、中央集 權組織每單位成本表現的較有效率,在時間支出或上級與下級之間,沒 有不重要的事務。一個有稅收觀念的民眾會知道效率(efficiency)與 效能(effectiveness)的區別。因此,額外公共關係加重了學校本位管 理的負擔。 如果知識是權力,專家深入的知識在一個永遠專門的社會中是一個 貴重的商品。就某種意義來說,學校本位限制了中央機構專家的決策權 力,但是一個單獨專家比一群專家可能可以做更多消息靈通的決定。當

(37)

24 那些本來就較差的學校被給予更多自治權時,並不會更有起色。而衰落 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當地領導者不會利用額外的自治權。相較之下,優秀 的學校較靈活,在學校本位管理下,成員可能變的更強。在這些學校間 課程領域與銜接上潛在的不同,產生學生轉學的困難。 在學校本位管理要求的新角色上,成員是需要幫助的。為徹底利用 學校本位管理的優點,全體成員需要對新知識和技巧有不斷的接觸機 會,需要不斷施以在職訓練。新角色和人際關係的發展不可避免締造一 個混亂時期,負著被曲解的風險,以及有潛在的個人危險和最後發生在 全體成員中的爭吵。當學校本位成員他們被邀請參與時,不能提供權力 行使和資源使用時,便會產生疏離。先前改革浪潮的推動是有條件的, 教師必須言行一致,有知覺去判斷。全體成員將會只是檢查外在的公眾 關係而不理會內部的真實情形。在結構鬆散的學校世界,充滿象徵性的 回答與不服從。 主事的單位可能只顧他們自己的私利而忽視整體組織目標。衝突是 可能發生的,學校本位管理會造成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和學生兼的權 力鬥爭,而協調不可避免的衝突則是一個困難的管理任務。學校本位管 理一旦過程開始,要去改變不僅困難重重,且會產生傷害。 學校本位管理不可能只存在優點。在實務上如何權衡利弊,有賴領 導者自身去做判斷。方式與技巧必須能符合學校與社區環境的需求才能 使學校本位管理發揮,達到增進學校效能。

(38)

2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探討

壹、

、行政決定

行政決定

行政決定的

行政決定

的意

意涵

任何機構處理行政問題時,必須做出許多的決定,吳清基(1992) 將作決定界定為:所謂作決定乃指具有相對權責的個體或組織,在面臨問 題解決或行為抉擇之際,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或目的期待,從許多不同 的可行變通方案中,試圖去找一種最佳的或令人滿意的可行變通方案, 以期求獲致理想有效的問題解決結果行動過程。謝文全(2004)認為決 定是人在面臨問題時,研擬及選擇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以解決問題並 順利達成目標的歷程。教育行政決定即教育人員為了解決教育上的問 題,或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依其權責研擬及選擇可行解決方案的歷程。 學校行政人員為了處理學校事務及問題,也必須做出許多與學校教 育有關的決定,黃昆輝(2002)指出,教育行政決定,乃是教育(學校) 行政人員為圖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對一個待決的問題,依其權責,透過 正式組織的運作,研求若干變通方案或方法,並從而做出較正確合理之 裁決的一種過程。簡言之,行政決定旨在判定問題的解決方式;因此, 行政決定攸關問題的成功解決與否,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學校行政決定是行政歷程的中心所在,且影響著組織功能的發揮, 它是整個行政組織的有關單位及人員彼此溝通、協調、合作而成。學校 行政決定的特性在於做決定是行政的主要組織功能,整個組織所致力完 成之事,為一個動態且連續不斷的歷程,透過哲學的途徑及個人價值的 判斷,在合理、合法及具體可行的情形下形成。

(39)

26

貳、

、行政決定的種類

行政決定的種類

行政決定的種類

行政決定的種類

黃昆輝(2002)依決定的內涵,將行政決定區分不同的種類,說明 如下: 一、依決定的動力來源區分 1.居間決定(intermediary decision):應長官的命令或要求所作 的決定,決定做完後,尚須交給部屬去執行,是一種承上起下的決定。 2. 請求決定(appellate decision):應部屬請求而作的決定。 3. 創造決定(creative decision):行政人員自動做成的決定,既 非來自部屬的請求,亦非來自長官的命令。 二、依決定的主體來區分 1. 組織決定(organizational decision):以組織成員的身分所做 的決定,故決定者在做決定時,僅是在執行組織的意旨而已。 2. 個人決定(personal decision):是依個人身分及意圖所做的決 定,故決定者有獨立的主權及表現自我意志的自由。 三、依決定的性質來區分 1. 策略性決定(strategic decision):又稱政策性決定,主要是 高層行政人員為謀求組織與環境的動態均衡所做的決定,共著眼處是大 原則大方針的確立,不重視技術性執行方法的訂定。 2. 行政性決定(administrative decision):中層行政人員為執行 策略性決定所做的決定。其所強調的是將各種策略性決定轉化為具體的

(40)

27 辦法,並糾合組織的人力物力,以協助基層的實作。 3. 運作性決定(operating decision):基層行政人員為落實策略 性及行政性決定,所做的一切實際業務執行行動的決定。其主要內容偏 重於行政工作的實際業務推展。 四、依決定的技術來區分 1. 程式化決定(programmed decision):對例行性或重複性事務的 決定,只需依例行的方式與程序為之即可,不必另立對策。 2. 非程式化決定(nonprogrammed decision):對新生事務所做的 決定,因新生事務的性質不明,故決定時並無明確或例行性的方法可資 遵循,而有賴創新技術的應用。 五、依決定資訊充足與否來區分 1. 確定性決定(certainty decision):在做決定時已獲得決定之 投入及產出的完整資料,對決定之後果已有相當把握的決定。 2. 風險性決定(risky decision):做決定時對決定的結果尚未能 完全掌握,不過仍有一定程度的確定,必須冒些風險所作的決定。 3. 不確定性決定(uncertainty decision):在做決定時對決定結 果幾近或完全無法掌握,無法以機率來表示其可能發生的情況,這種狀 況下所作的決定。 六、依決定是否具有合理性來區分 1. 依決定結果之正確性:客觀上的合理、主觀上的合理。

(41)

28 2. 依決定的過程:意識上合理、慎思上合理。 3. 依決定的目標導向:組織上合理、個人上合理。 七、依決定內容的層級性來區分 1.決策(policy making):政策性的決定,旨在訂定政策。 2. 決務(non-policy making):非政策性決定,事務性的決定。

參、

、行政決定

行政決定

行政決定

行政決定的程序

的程序

的程序

的程序

謝文全(2005)將行政決定的程序區分為七個步驟: 一、認識問題界定目標 認識有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對問題加以澄清。必須注意問題的時 效性、重要性、領域性、例行性、障礙性等。 二、設定前提或判斷的標準 前提或判斷標準是將來判定最佳方案的原則。唯有符合前提或標準 所定出的條件,方案才是最佳的。 三、蒐集有關資料 絕對不能憑空杜撰,必須以客觀詳實的資料為依據,結果才會合理 可行。 四、研擬可行方案 研擬各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alternatives)以供選擇,是決定 的第四步驟。研擬方案,可說是整個決定過程的核心。

(42)

29 五、選擇最佳方案 對於所提出之諸多變通方案作最後抉擇之前,應先評估各變通方案 所可能產生的後果,選擇其中最有利於組織目的的達成,而且其消極影 響最低的方案。 六、決定的合法化 教育組織所做的任何決定,必須依照相關法令規定的程序,完成合 法化的過程,然後加以執行,取得執行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七、實施並評鑑改進 評鑑時主要依效果、效率與速度三項標準來評估。效果標準是在評 估執行成果的質量是否達成目標。效率標準是在評估人力與物力資源是 否充分利用。速度標準旨在評估是否按時完成。

肆、

、參與行政決定的意義

參與行政決定的意義

參與行政決定的意義

參與行政決定的意義

參與(participate)具有分享的意思。參與是互動、分享資訊,亙 相影響的過程。參與是組織在一些計劃的決定,由部屬和主管共同分享 決定的歷程,參與會使部屬對於組織產生認同,影響工作的投入(Robbins, 1998)。吳清山(1988)主張參與是組織成員有權參與制訂計畫或事務決 策的過程,透過組織運作的權力,以激勵成員達成組織目標。Keith與 Girling(1991)認為參與決定是指成員介入組織做決定,參與設定目標, 解決問題及做影響整個組織和個人的決定,並建立起績效標準,確保組 織朝著目標前進。 參與決定即為一群人共同享有決定的權力,透過互動、資訊分享,

(43)

30 以及相互影響的方式做成最後的決定,其目的是在表現民主精神,提高 決策的品質(王政彥,1994)。組織中的相關決定,應盡量避免完全單憑 個人專斷、獨裁的主觀意見所產生,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再廣博也會有判 斷上的偏失(楊振昇,2004)。讓相關人員參與決定,從不同的角度對問 題加以評估,可以減少錯誤的可能性,進而提升決策的品質,使決策不 因偏見、壓力或環境等,產生不當的影響,且能冷靜做出合理的判斷與 決定。換言之,參與決定是一種讓組織成員有機會參與組織事務決定的 管理方式(黃景良,1998 ;謝文全,2004)。此方式強調讓成員積極參 與組織事務,以使其產生認同感與責任心,對組織做出較大的貢獻,進 而提昇組織目標的達成及個人的幸福感。

伍、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意涵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意涵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意涵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的意涵

我 國自 民國 84 年教師法公佈實施,從第11、21、27及28條中明 文規定教師之權利、義務並且賦予教師參與校務行政之機會,而且教 師會與教評會之設置,更提供教師參與學校人事、校務發展、保障教 師權益之機制。 教師法第21條:「為提昇教育品質,鼓勵各級學校教師進修、研究,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得視實際需要,設立進修研究機構或單 位;其辦法由教育部定之。」,學校教師會的主要功能為維護教師專業 自主權及其他有關教師權益的保障。 教師法第27條:「各級教師組織之基本任務如下:一、維護教師專 業尊嚴與專業自主權。二、與各級機關協議教師聘約及聘約準則。三、 研究並協助解決各項教育問題。四、監督離職給付儲金機構之管理、營

(44)

31 運、給付等事宜。五、派出代表參與教師聘任、申訴及其他與教師有關 之法定組織。六、制定教師自律公約。」,各級教師會具有維護教師專 業尊嚴及專業自主權及與各級機關協議教師聘約及準則、派出代表 參與教師聘任、申訴及其他與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等各項基本任務。 教師法第28條:「 學校不得以不參加教師組織或不擔任教師組織職 務為教師聘任條件。學校不得因教師擔任教師組織職務或參與活動,拒 絕聘用或解聘及為其他不利之待遇。」,在各級教師會成立之後,已不 再 存 在 著 以往學校行政運作由校長及學校行政人員 為 主的 局 面 , 教 師 會將 更積 極參與 學校 行政 事務。 教師法第11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之聘任,分初聘、續聘及 長期聘任,除依師資培育法第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二十條規定分發者外, 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校長聘任之。前項教師評審委員會之 組成,應包含教師代表、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及家長會代表一人。其中未 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二分之一;其設置辦法,由教育 部定之。」,其中強調,委員中未兼任行政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總額 二分之一。學校人事甄選的工作,除依法律規定分發外,依據學校的 需求甄選、聘任適當師資。 國民教育基本法增訂第10條規定::校務會議由校長,全體專任教 師或教師代表、家長會代表、職工代表組成之,以議決有關校務重大。 依施行細則中第14條 規 定校 務重 大事 項 包括:1.校務發展計畫。2. 學校各種重要章 則 。 3.依 法 令 規 定 應 經 校 務 會 議 議 決 之 事 項 。 4. 校 長 交 議 事 項 。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即教師能參與學校事務的一種管理 方式,讓學校的決定不再掌握在幾位行政人員的手中,讓教師也能分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The bookle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which cover the spirit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cope of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role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a) The principal of a school shall nominate such number of teachers of the school for registration as teacher manager or alternate teacher manager of the school as may be provided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Fukien Secondary School Affiliated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教學人員/行政人員委任戶口 Delegated School Administrator Account (Teaching / Administ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