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問題行為及常規管理

本節將依序介紹「學生的行為」、「學生問題行為之分類」及「常規管理」。

壹、學生的行為

本段將先介紹「行為的定義」,再介紹「學生行為與環境的關係」,最後再說明

「學生行為的好壞」。

一、行為的定義

Reynolds(1975)認為舉凡個體所做的任何事都是行為。因此個體由出生到死王 為止,任何時刻都在進行行為。而由科學的定義來看,行為是個體或個體的一部份,

所呈現可觀察、紀錄的任何動作(徐澄清等,2002)。由此可知,我們可以將行為 定義為:人類在某個場所中所表現出可觀察的外顯動作或活動(廖鳳瑞、李易霖譯,

1998)。

二、學生行為與環境的關係

可被觀察、描述、紀錄的行為都是個體在環境互動中表現出的行為,所以與環 境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行為表現與環境刺激的關係有:(黃意舒,1996)

(一)立即的「刺激-反應」的習慣行為

此類行為的產生是當個體接受到刺激後隨即就出現的行為,個體的思考或意 識介入較少,因此經常是不加思索的行為反應。個體這類行為的養成,有些是天 生的,也有些是在環境中,透過模仿及重複練習而形成的習慣。

在教室中,學生透過老師的訓練所養成的習慣,便屬於這各類別。如:下課 自動將椅子靠好、午餐時間自動排隊盛飯菜等。

(二)個人針對刺激產生思考,決定反應方式後才表現的行為

個體的行為中,有很多是接收刺激後做了考慮、在環境刺激中選擇符合自我 需求的行為,或是在環境中為求別人的注意或接納,故意表現,才從事行動。此 類行為產生的過程為:「刺激-個體的意識-行為反應」。

在教室中學生寫作業、進行考試、守規矩等行為皆是屬於此類。

(三)發自內在的驅力、情緒或意念的行為

此類行為的產生過程是「內在動機-行為反應」,所以我們只能看得到行為反 應,而無法看到其內在動機。在教室中學生可能因在家庭缺乏關愛而極欲得到別 人的注意而產生一些引人注意的行為則屬於此類。

三、學生行為的好壞

在任何社會的不同時期,社會對於不同年齡、性別的孩子的各項行為,都會界 定一些模糊的「正常範圍」。而好的行為是指學生表現出接近「正常範圍」核心的 行為;壞的行為則是指學生表現出偏離「正常範圍」很遠的「不正常」行為(徐澄 清等,2002)。

貳、學生問題行為之分類

對於學生偏離「正常範圍」的行為說法有多種:問題行為、不良行為、違反常 規行為等。本文將使用「問題行為」作為學生偏離「正常範圍」行為的代稱。本段將 介紹「Houhughi」、「Evertson,Emmer,Clements,Stanford & Worsham」、「Humphreys」、

「張春興及吳清山」、「張秀敏」等學者們對於學生違反常規行為的各種分類:

一 、 Houhughi 以 「 行 為 問 題 型 」 與 「 人 格 問 題 型 」 將 學 生 問 題 行 為 分 為 八 類

(Houhughi,M.,1992)

(一)低社會化之攻擊行為

打架、打人、罵人、不服從、抗拒、發脾氣、侵擾、粗魯、粗心、不合作、

抵抗、尋求注意、脅迫、吵鬧、煩躁、說謊。

(二)社會化之攻擊行為

參加幫派、逃學、曠課、偷竊、結交犯罪少年、深夜遊蕩、欺騙。

(三)注意力缺失症

短暫的注意力、無法專心、容易分心、做白日夢、發呆、被動、慌張、容易 放棄、衝動、缺乏興致。

(四)焦慮/退縮/悶悶不樂型

焦慮、恐懼、緊張、害羞、憂慮、悲傷、驚嚇、過度敏感、脆弱、自卑、愛 哭、孤獨。

(五)分裂性行為

不語、退縮、冷漠、無反應、困惑。

(六)社會能力缺乏型

同儕關係不良、被欺侮、被拒絕、依賴。

(七)精神疾患

語無倫次、行徑怪異、幻覺。

(八)過動行為

不安、過度活動、易興奮、衝動、缺乏耐性、說話不停、製造怪異噪音。

二 、 Evertson,Emmer,Clements,Stanford & Worsham 學 生 教 室 行 為 問 題

分 類

(Evertson,Emmer,Clements,Stanford & Worsham,1994)

(一) 不成問題(non problem)

其行為包括:短暫的不注意、活動轉換時間短暫交談、寫作業時稍作停頓、

短暫的發呆。

(二) 輕微的問題(minor problem)

此類問題的特性為:違反常規,但非經常;干擾活動,但影響不大。行為包 括:擅自離席、做不相干的事、傳紙條、吃東西、亂丟垃圾、寫作業或分組工作 時過份交談。

(三) 中度問題(moderate problem)

此類問題可能只影響兩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學習。其行為包括:分心、未完成 作業、亂說話或走動、拒絕工作。

(四) 擴散問題(extensive problem)

此類問題會影響秩序和學習的環境。其行為有:在教室隨意走動、大叫、 交 談。

三、Humphreys 依時間的順序將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三類(曾瑞真、曾玲珉譯;2000)

(一) 上課鐘響時

此類行為有:吵鬧地進教室、推擠其他同學、大聲喊叫、坐下時猛敲書桌、

沒帶上課所需資料、不看教師及不理會教師的要求。

(二) 上課中

此類行為包括:自言自語、交談、發表不當言論、拒絕回答問題、搞笑、搖 晃座椅、用膝蓋頂起桌子、在教室內行走、玩弄用具、製造惱人的聲音、打擾別 人、干擾其他同學、嘲笑同學、背對教師、不理會教師的要求、攻擊性的反應、

不負責任、在教室內亂丟東西、沒交作業、拒絕課堂練習、發脾氣、偷竊、破壞 物品、逃課。

(三) 下課時

此類行為包括:衝出教室、推擠同學、大聲喊叫、避免眼光接觸、不理會教 師要求、欺負同學、亂塗牆壁、在走廊跑步、追逐。

四、張春興及吳清山的《教育心理學》中將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擾亂秩序的行為及 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張春興、吳清山,1999)

(一)擾亂秩序的行為,又可分為五類:

1.侵犯他人:如打罵、推撞、觸碰、追逐、訕笑等。

2.親暱動作:如交頭接耳、小聲說話、擅自換位置、離開座位走動、傳紙條等。

3.惹人注意:如高聲談笑、出怪聲音、敲打物品發出聲音、作滑稽表情、作怪異 動作等。

4.反抗權威:如不守規定、不服教師或班級幹部指示、反抗老師等。

5.衝突紛爭:如惡意批評、互相攻訐、彼此爭吵、打架等。

(二)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分為五類:

1.注意力不集中:如上課發呆、胡思亂想、作白日夢、心不在焉等。

2.工作態度不當:亂塗作業、草率做作業、沒有完成作業等。

3.人際關係欠佳:如不與同學交往、害羞退卻、被動逃避等。

4.不遵守時間:如遲交或缺交作業、遲到、翹課、逃學等。

5.缺乏獨立的能力:如過分依賴、尋求注意、需要藉助別人的讚許及鼓勵來行動。

五、張秀敏《國小班級經營》中將國小常見的不良行為分為八類(張秀敏,1998)

(一)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聽老師講解、工作時無法集中注意力。

(二) 上課亂說話、玩東西、丟垃圾、擅自離開座位、做不相干的事、傳紙條。

(三) 未帶學用品:沒有帶課本、文具或課程需要使用的物品等。

(四) 上課閒聊:老師講解或在進行工作時和其他人講話、小團體講話等。

(五) 不寫作業或未完成工作:不寫老師課堂要求進行的練習或是回家作業、美 術課未完成作品等。

(六) 扮演小丑:在課堂上故意搞笑、做誇張動作等引起其他同學發笑。

(七) 打小報告:告狀、管其他同學的事等。

(八) 欺負同學、打架、吵架、罵髒話。

參考各學者所提出的學生問題行為分類以及本研究的觀察資料,可將學生的問 題行為分為:

(一)與說話有關的行為

講話、吵鬧、插嘴、回嘴/頂嘴。

(二)不認真、不聽話、不坐好的行為

不專心、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做事、做其他事、打瞌睡、上課還沒回到座位、

上課中離開座位、在位置上但沒坐好。

(三)擾亂、侵犯或影響他人的行為

打擾到別人的行為、侵犯到別人的行為、管閒事、闖禍、玩鬧。

(四)告狀行為

(五)特殊學生

參、常規管理

「常規管理」又常與「班級常規」混雜使用,本研究將以「常規管理」稱之。

常規管理是學生在班級中,參與各項活動時所應遵循的規範。雖然班級的活動是以教 學為主,但若班級中沒有常規,學生很容易產生問題行為而干擾了教學的進行(吳耀 明,2004;郭民德,2001;單文經,1998)。由此可之常規管理之重要性。而本段將 依序介紹「常規管理的性質」、「常規管理的功能」、「常規管理的項目」及「常規管理 的方式」。

一、常規管理的性質(葉興華,1995;盧富美,2002,2004)

(一)預防性(preventive)

在課前或課中,教師對於學生尚未發生的行為,事先採取措施,以預防問題行 為的發生,或將之頻率減到最低。

(二)支持性(supportive)

當學生有良好行為表現時,給予增強的支持;當學生可能或即將有不良行為表 現時,給予暗示或提醒,以停止該行為的發生或繼續。

(三)改正性(corrective)

當學生違反常規時,教師採取各種策略或方式以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二、常規管理的功能(金樹人譯,1996;林進材主編,1998)

(一) 避免干擾上課,促進教學的進行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有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若教室中缺乏常規管理則學 生可能會有各式問題行為出現,而阻礙了教學的進行。

(二) 減少學生問題行為,增進學生社會化

社會化是學習所屬社會團體的價值觀、信念及行為的過程。常規管理可以可 以使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屬於「正常範圍」之內,可以被接受的,使學生能夠逐 漸了解到社會的價值觀及所接受的行為,以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

(三) 同學與師生之間保有合宜的禮儀

學生間偶有打鬧、嘲笑同學等不禮貌的行為;學生對老師偶有頂撞或反抗的

行為,常規管理可以減少學生這些行為的出現,使班級中的人際關係能夠合於禮 儀。

(四) 確保學習環境的安全與舒適

有些特殊學生可能會有攻擊或情緒失控的情形;而學生也可能隨便破壞教室 的整潔或安排,常規管理可以減少此類情形的出現,或在學生表現出這些行為時 馬上給予適切的處理。

三、常規管理的的項目

本段將分別介紹「柯華葳」及「朱文雄」兩位學者對於常規管理項目的分類。

(一) 柯華葳〈教室規矩-依各觀察、研究報導〉將教室規矩分為 12 類,本研

(一) 柯華葳〈教室規矩-依各觀察、研究報導〉將教室規矩分為 12 類,本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