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在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解題表現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在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解題表現

壹、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解題表現

進行正式施測結束後,將學生的解題情形進行統計,並分析其意義,

施測結果如表 4-1-1 所示,從四種類型的平均得分可得知學生在先加後乘 的問題類型上表現較佳,其次是先乘後減,再來是先乘後加,先減後乘的 問題類型表現較差。

在先乘後加文字題類型中,學生的平均得分為 2.97 分,以比較型、

改變-添加型-結果量未知的問題類型表現最好;等組型、改變-添加型-起 始量未知表現較差。

在先乘後減文字題類型中,學生的平均得分為 3 分,以等組型、改變 -拿走型-改變量未知的問題類型表現最好;等組型、改變-拿走型-結果量 未知表現次之;等組型、改變-拿走型-起始量未知表現最差。

在先加後乘文字題類型中,學生的平均得分為 3.43 分,為四種類型 中平均得分最高的,表示學生在此問題類型的解題表現較佳。

在先減後乘文字題類型中,學生的平均得分為 2.76 分,為四種類型 中平均得分最低的,表示學生在此問題類型的解題表現較差。以比較-較 少型-比較量未知、等組型的問題類型表現最好;比較-較少型-差異量未 知、等組型表現次之;比較-較多型-差異量未知、等組型表現最差。

表 4-1-1

1. 正確解題類型

S3:分到 3 枝筆。

2.錯誤解題類型

(1)9×2=18 (2)6+2=8 (3)9+2=11 18+6=24 9×8=72 11+6=17 答:24 歲 答:72 歲 答:17 歲

(4)9+2=11 (5)9×2=18 (6) 9×2=18 11-6=5 18×6=48 18×6=108

答:5 歲 答:48 歲 答:108 歲 以下就錯誤的解題類型和晤談資料進行說明:

a.錯誤解題類型:

學生上述解題的六種類型皆為其因為語文知識之不足,導致問題轉譯過 程產生困難,而無法使用正確的運算方式進行解題。

b.晤談資料:(以下的 T 表示教師,S 表示學生)

B 學生(類型 1)

T:為什麼會用 9×2?

S2:因為 9 倍,所以用 9 跟 2 乘。

T:可是這邊是寫”多”2 歲,如果你有 3 顆糖果,老師比你多 2 顆糖果,你會用什 麼方法去算?

S2:加上去。

T:所以這一題應該怎麼寫才對?

S2:…………

F 學生(類型 3)

T:這題答案你把 3 個數相加為什麼?

S6:因為 9 多 2 歲所以加 2,再加上小禎 6 歲,所以就可以算出來奶奶幾歲。

T:可是你算出來奶奶的年紀是 17 歲,你覺得答案合理嗎?

S6:好像怪怪的。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問題轉譯產生困難,其在擬定解題計畫時,就無 法列出正確的算式,解題計畫執行時就無進行正確解題。

(三)等組型、改變-添加型-起始量未知

問題(12):大雄買了一個 30 元的機器人,付完錢後,老闆找給大雄 4 個 5 元,請問大雄付給老闆多少元?

1. 正確解題類型

S5:大雄付給老闆多少錢?

T:所以你可以怎麼算?

S5:…………。

T:(請學生拿附件硬幣付錢)你付錢給我,我扣掉買東西的錢拿起來,其它找給你,

你知道你付了多少錢給我嗎?

S5:把找的錢跟買東西的錢合起來。

學生在進行解題時有時會忽略題目中的重要訊息,即問題整合出現困 難,教師在教學時應訓練學生問題整合的能力,找出問題的重要訊息,在 教學過程中亦可搭配實物表徵,加深學生的概念學習。

二、先乘後減文字題錯誤類型

(一)等組型、改變-拿走型-結果量未知

問題(1):一本故事書有 83 頁,小明每天看 10 頁,一星期後,還剩幾 頁沒看完?

1. 正確解題類型 10×7=70 83-70=13 答:13 頁 2. 錯誤解題類型

(1)7×10=70 (2)10×8=80 (3)83-10=73 83×70=13 83-80=33 73-7=66 答:13 頁 答:3 頁 答:66 頁

(4)83+10=93 (5)83-10=73 (6)83-10=73 73-10=63 答:93 頁 答:73 頁 答:63 頁 以下就錯誤的解題類型和晤談資料進行說明:

a.錯誤解題類型:

類型(1)在進行第二步驟時運算符號寫錯。

類型 (2)在進行第一步驟的乘法時對於一星期有幾天的認知產生錯誤。

類型(3)沒有乘法的概念,只是將三個數字進行減法的運算。

類型(4)語意知識不足導致問題轉譯產生困難。

類型(5)為錯誤人數最多,此為一未完成的算式,學生在進行解題時

忽略了〝一星期〞,即在問題整合時產生錯誤。

類型(6)此為一未完成的算式,學生利用減法的方式去求解但未算完。

b.晤談資料:(以下的 T 表示教師,S 表示學生)

A 學生(類型 2)

T:這一題題目要求什麼?

S1:書還有幾頁沒看完。

T:一星期有幾天?

S1:是 7 天。

T:當時解題時怎麼是用 8 去乘呢?

S1:(指著)我以為每天和一星期要合起來所以是 8 天,所以用 8 去乘。

D 學生(類型 5)

T:這一題題目要求什麼?

S4:還剩幾頁沒看完?

T:那你為什麼用 83-10 呢?

S4:因為一天看 10 頁,所以扣掉 10。

T:(指著一星期)那這代表甚麼意思呢?

S4:一星期……寫的時候我沒有注意到這個。

當學生在進行解題時,有時因語文知識的不足會造成他在進行問題 轉譯時產生困難,而使用錯誤的解題策略。問題整合方面若忽略問題中 的資訊也會造成解題的不完全。

(二)等組型、改變-拿走型-起始量未知

問題(8):把一些積木平分給 5 個小朋友,如果每人分 6 個積木,就不 夠 4 個積木,請問積木有幾個?

1. 正確解題類型 6×5=30

30-4=26 答:26 個 2.錯誤解題類型

(1)6×5=30 (2)5×6=30 (3)5×4=20 30+4=34 30-4=28

答:34 個 答:28 個 答:20 個

(4)5×6=30 (5)5+6=11 (6)5+6=11

確的解題計畫,在進行解題時就會產生困難。

(三)等組型、改變-拿走型-改變量未知

問題(10):一盒糖果有 8 顆,老師買了 6 盒,送給小朋友一些後剩 3 顆,

老師送出幾顆糖果?

1. 正確解題類型 8×6=48

48-3=45 答:45 顆 2.錯誤解題類型

(1)8×6=48 (2)8+6=14 (3)8+6=14 48+3=51 14+3=17 14-3=11 答:51 顆 答:17 顆 答:11 顆

(4)6×8=48 (5)6×3=18

答:48 顆 答:18 顆 以下就錯誤的解題類型和晤談資料進行說明:

a.錯誤解題類型:

類型(1)為錯誤人數最多,學生在進行第二步驟解題於問題轉譯時發 生困難。

類型(2)、類型(3)語文知識不足導致問題轉譯產生困難,乘法的認 知不足,無法列出正確的算法。

類型(4)此為一未完成的算式。

類型(5)語文知識不足,導致問題轉譯產生困難。

b.晤談資料:(以下的 T 表示教師,S 表示學生)

A 學生(類型 1)

T:妳的第一步驟是 8×6=48 是什麼意思?

S1:老師有 48 顆糖。

T:這裡為什麼寫 48+3?

S1:因為加起來就是老師所有的糖果。

T:題目要求什麼?

S1:老師送出幾顆糖果。

D 學生(類型 2)

T:妳為什麼把 8 加上 6 再加 3 呢?

類型(3)、類型(4)學生只是將三個數進行相加或相乘,並不瞭解題 目的表達,而類型(4)為錯誤人數最多。

類型(5)、類型(6)皆為一未完成的算式。

b.晤談資料:(以下的 T 表示教師,S 表示學生)

D 學生(類型 5)

T:你用 3+5=8 算出來的是什麼?

S4:一袋紅豆餅有 8 個。

T:所以你完成了嗎?

S4:對啊。

T:那這裡的 4 袋是什麼?不用算嗎?

S4:(微笑)要。

F 學生(類型 4)

T:你用 5 加上 3 再加 4 為什麼?

S6:因為全部加起來就是全部的紅豆餅。

T:可是我們說過不同單位能做加減嗎?

S6:不能。

T:那你能指出來它們的不同嗎

S6:3 和 5 的單位是”個”,4 的單位是”袋”,不一樣。

學生在問題整合時將重要資訊刪去以為已完成解題,再加上他們在解 題計畫執行後沒有驗算與回顧的習慣,所以有時一些很基本的題目無法正 確達成解題。當學生缺乏乘法的概念知識,在進行解題時認知理解會以習 慣的加、減法將題目中的 3 個數字進行加、減計算,教師教學時要多讓學 生進行題目的閱讀,唯有瞭解題意,才能進行解題。

(二)合併型、等組型

問題(6):媽媽一分鐘可以包 6 顆水餃,姐姐一分鐘可以包 2 顆水餃,

她們各包 5 分鐘,共包了幾顆水餃?

1. 正確解題類型

(1)6+2=8 (2)6×5=30 8×5=40 2×5=10 30+10=40

答:40 顆 答:40 顆

2.錯誤解題類型

S5:5 顆。

T:那表示媽媽全部包了多少水餃?

S5:25 顆。

當學生不知如何正確使用乘法進行運算時,就會擬定錯誤計畫,以他 們的認知進行解題問題,把數字進行加起來或進行乘起來。

(三)合併型、等組型

問題(11):五年級共 7 個班級參加運動會接力賽跑,每班派出 5 個 男生、4 個女生,請問五年級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參加接力賽?

1. 正確解題類型

(1)5+4=9 (2)5×7=35 9×7=63 4×7=28 35+28=63 答:63 個 答:63 個 2.錯誤解題類型

(1)7×5=35 (2)5+4=7 (3)7×5=35 35+4=39 7×7=49 35×4=140 答:39 個 答:49 個 答:140 個

(4)7+5=12 (5)7×4=28 (6)5+4=9 12+4=16 7×5=35 9+7=16 35-28=7

答:16 個 答:7 個 答:16 個 以下就錯誤的解題類型和晤談資料進行說明:

a.錯誤解題類型:

類型(1)學生第二步驟在問題轉譯時發生困難,導致列出錯誤的算式。

類型(2)為計算錯誤。

類型(3)問題轉譯發生困難,無法正確列式。

類型(4)、類型(6)為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只是將三個

數字進行加法或乘法的運算,而類型(4)是學生錯誤人數最 多的。

類型(5)前面兩個式子皆為正確,第三個式子應求出一共有多少小朋

友參加比賽卻用減法算式,在問題整合時產生錯誤。

2.錯誤解題類型

求解。

A 學生(類型 4)

類型(3)、類型(4)為在進行比較類文字題問題轉譯產生困難,而 類型(3)是錯誤人數最多。

類型(5)為一未完成的算式,未求出最後的答案。

類型(6)語文知識不足,導致問題轉譯產生困難,使用錯誤的策略。

b.晤談資料:(以下的 T 表示教師,S 表示學生)

E 學生(類型 3)

T:60+20=80 是什麼意思?

S5:1 個圈圈是 10 分,6 個是 60 分,他比他少 2 個是 20 分,所以加上去就算出來 了。

T:小佑比小亮少,所以要用加的?

S5:對。

F 學生(類型 5)

T:6-2=4 是什麼意思?

S6:因為小佑比小亮少,所以用 6-2。

T:那 4 是什麼意思?

S6:小佑套進 4 個,

T:所以答案出來了?

S6:嗯。

題意的理解是影響學生解題很重要的因素,對於習慣使用關鍵字進行 解題或題目未完全瞭解就進行解題,會影響學生的解題表現。

综合上述各類型的探討,歸納學生解題錯誤類型:

1.誤解題意:誤解題目的意義而使用錯誤的解題策略進行解題。

2.誤用關鍵字進行解題:看到「剩下」就認為要用減法;「不夠」用加法,

造成加減的混淆。

3. 無意義的列式:只是將題目中的數字利用運算符號進行求解,並不真正 瞭解題目的意義。

4.計算錯誤:運算的過程中數字的加、減、乘產生錯誤。

综合上述各類型的探討,歸納學生錯誤解題的幾項原因:

1.基模知識不足:當學生進行解題時,會習慣以他所熟悉的運算符號進行 解題,雖然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乘法的教學,但他當遇到沒有把握的題目

時,他還是會使用熟練的加、減法進行運算。教師教學時應多加強學生 的程序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使學生在進行解題時能擬定正確的解題計 畫去完成解題。

2.問題轉譯產生困難:當學生在進行解題時,有時學生雖具有閱讀題目的 能力但並不代表其知道題目真正的意思為何,語文知識的不足或語意不

2.問題轉譯產生困難:當學生在進行解題時,有時學生雖具有閱讀題目的 能力但並不代表其知道題目真正的意思為何,語文知識的不足或語意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