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小二年級學童在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解 題表現。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與量能力指標,參考教科書,編製加、

減與乘兩步驟相關文字題,以增進瞭解學生在進行解題時可能有的錯誤類 型,此外,利用 SS 分析工具繪製學童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學習概 念圖,以作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的參考或改進己身教學方法的依據。本章 共分四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限制 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民 92)明確指出,數學教育的目的在於 讓學生具備「帶著走」的能力,希望學生能獲得有意義及有效率的學習機 會,能習得數學題材中的數學概念和精熟的演算能力。數學知識的獲得,

不在於強調學童能模仿或背誦,重視的應該是讓學童習得解題的方法,要 讓學童能夠自行進行解題活動,使學童在解題、反省、討論與修正的過程 中,逐漸習得新知。

數學既是學校正式課程之ㄧ,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備的能力,為 何學生會對其感到困難、產生焦慮?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有時太急於想要看 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學到的新知,導致 有些學生在進行解題時遭遇挫敗,因而對數學產生畏懼的心態害怕解題,

其實,學習新知就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習得概念,強化概念,所以我們應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進行嘗試(易正明、陳淑卿,民 97)。

站在教學的前線,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到學生的計算能力表現優 於文字題的解題表現。擔任低年級教師多年,研究者發現到每次學生在寫 數學題目時,數字的計算對學生而言,並非難事,但只要有文字題的出現,

學生便出現很明顯的差異,因此教師應找出問題所在,才能針對學生的困

難進行協助。

從國小數學教材來看,四則運算兩步驟文字題是學童學習「數與計算」

這個領域的重點(徐偉民、林潔慧,民 99)。教育部(民 92)在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中明確訂定:

「二年級學童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包括加與減,不含併式;加、減與乘,

不含併式);三年級學童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包括加、減與除,不含併式;連乘,

不含併式);四年級學童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問題,並學習併式的記法與計算;五年級 學童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三步驟問題,並能併式計算;六年級學童應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分 數或小數的兩步驟問題,並能併式計算。」

兩步驟問題在課本教材中佔有不少的內容,而二年級加、減與乘兩步 驟文字題這個單元是學童學習四則運算的先備經驗,在加、減與乘兩步驟 文字題這個單元之前,學生已先學過加、減兩步驟解題,此單元加入乘法 的部份,慢慢導入四則運算,三年級再加入除法的部份,兩步驟問題的學 習是一連貫的概念,若學生在剛開始的學習便產生問題,將會對之後的學 習帶來影響,因此,教師在兩步驟問題的教學上不可輕忽其連續性。本研 究希望瞭解學生在這個單元上的解題表現,找出學生解文字題時可能產生 的錯誤概念,瞭解學生問題所在,期使學生在解題上表現得更好,也期望 學生在學習四則運算時能有更佳的表現。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對象,藉由試卷的施測去探討學生在學習 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這個單元時可能出現的困難,並根據學生的解題 表現去瞭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及利用 SS 分析工具繪製試題關聯結構圖,瞭 解學童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概念結構,以作為教師在進行加、減與 乘兩步驟文字題教學時的參考。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學童在不同類型的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解題表現。

二、探討學童在不同類型的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解題錯誤類型。

三、根據 SS 分析關聯結構圖,瞭解學童在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概 念結構情形。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如下:

1.學生在解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時的解題情行為何?

2.學生在解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時的解題錯誤類型為何?

3.學生在學習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的概念結構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瞭解國小二年級學童在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 題的解題表現。以下針對本研究所涉及之名詞說明如下:

一、文字題

數學文字題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將日常生活的實際情境融入數學的 題目中(涂金堂,民 85),亦即數學題目利用文字、數字的形式來描述,

而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計算能力於各種情境中去解決問題。

鍾靜(民 79)提到文字題是指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量問題用語言的 方式表示,在小學教材中因強調它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應用性,故可稱為 應用題。在本文中提到的文字題是指運用數學語言描述情境的數學應用 題,牽涉到「列式」及「符號」的使用。

二、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

本研究所指之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係指利用數學語言描述,融合 實際生活所呈現的數學題目,學生利用「加乘」、「減乘」的解題算則來記 錄兩步驟並進行解題。

三、解題表現

解題表現是指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所使用的解題方法、策略,本研究透 過晤談的方式瞭解學生的解題歷程。

四、錯誤類型

學生在解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會產生錯誤的情形,依據學生犯錯的關鍵 處,將錯誤分類及歸納成幾種類型,稱為錯誤類型(鄭惠萍,民 96)。

五、SS 分析法

語意結構分析法(semantic structure analysis,簡稱 SS 分析法),由竹 谷誠教授於 1987 年所提倡,將我們利用問卷調查、面談或行動觀察所得 到的學生態度尺度資料利用圖形理論(Graph theorem)分析出階層結構,

再依階層結構做資料的解釋(Takeya, 1999;胡豐榮,民 90)。 六、國小二年級學童

本研究的施測對象為學完加、減與乘兩步驟文字題且九十九學年度就 讀國小二年級的學生。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欲藉由紙筆測驗的施測結果,瞭解學生在加、減與乘兩步驟文 字題的解題表現,及知識結構為何,因為人力、時間、及資源有所限制,

研究對象以研究者方便取樣的學校為主,所以,研究結果將不做過度的解 釋,亦不用在做普遍性的推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