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基本概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第二節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基本概念

張清濱(2005)認為,有效教學的提升有五項輔助的行為,包括鼓勵學生意見 的表達、課程結構、發問技巧、探究問題及教師的感化等。其中學生意見的表達 是一種認可、修正、應用、比較及總結學生反映的方式,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 成即鼓勵學生參與學習:

1. 認可:重複學生的意見可強化聯結,增進課程的清晰度。

2. 修正:用教師的話或學生的話重新解讀,可以創造教學的多樣化。

3. 應用:利用學生的意見推論或採取步驟解決問題,可增進學習的成功。

4. 比較:採納學生意見並把上述所提供的意見找出兩者之間的關係,可鼓 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5. 總結:利用學生的意見作為觀念的回顧,可以增進教師的任務取向。

學生的意見成為增進教學效能的重要指標,大學教師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主體,

學生學習才是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今日大學中教師教學是否有效也成為國 內外各大學、學生家長甚至國家關注的焦點,學生的角色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 有不同的面貌。

壹、 學生角色之探究

近十年來,高等教育開始出現一股趨勢─「視學生為顧客」,高等教育機構 對學生的需求增加,但入學學生數並未增加,因而產生視學生為顧客的情況;這 是一種學歷商業化以及尋找顧客的觀點,學校們與教師們去尋求同儕的認可,為 了增加其優勢與競爭力而努力,進而確保他們產品(畢業生)的品質(Biggs & Tang, 2007)。李春安(1994)也認為學校組織為了符合內外顧客的需求,故開始要求學校 績效與品質的提升,以達持續進步的目的。根據 Gross 與 Hogler(2005)的研究,

當學校將學生視為顧客時,教師與行政人員對學校排名下滑感到恐懼,大學教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不再是毫無限制反而有更多的規定,為了品質管理設立更多規範,為得是要控制 影響學生滿意的因素。最直接的影響即是系所主管,要確保學生達到一定得學習 成果(Zell, 2001)。如果學生持續未能達到所要求的畢業水準,從市場的觀點,會 影響到該大學的被接受度與排名(Laing & Laing, 2011)。

然而,視學生為顧客的這種模式,有其危險性存在,學校可能為了招收學生,

或使學生在學校得以滿足,去迎合學生。以學生為顧客的模式將有可能產生幾種 現象,包括:分數的通膨、師生互動時間減少、以及學習時間的重新定義,發現 到高等教育的商業化提高(George, 2007)。也就是說,高等教育逐漸有商業的現象。

Scanlan 與 Care(2004)認為分數的通膨會導致課程與評量被受到破壞,如此將會 喪失了教育的意義。

目前國內在針對大學教學所實施的品質控制,多使用「教學意見調查」,調 查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得滿意程度。事實上,系所主管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 品質,而非學生的滿意程度,故應去提升教學品質(Ramsden, Prosser, Trigwell &

Martin, 2007)。而當品質被定義為學生(或顧客)想要的,在此對於品質的眼光 是過於短淺與極有可能會去迎合學生所需;然而教育機構可能就無法達到其原有 的學術目的(Zell, 2001)。因此大學與教師需要訂定標準去平衡學生滿意以及教育 目標。故使學生達到畢業標準是滿足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學術主管應該要建立標 準與流程去規範學生及教育機構(Laing & Laing, 2011)。換句話說,學校將學生視 為顧客,將有助於提升學校注重學生的感受與學習,也將會關注到教學品質的提 升,但是學校應該保有教育目的,不應無限制地去滿足學生之所需,因大學也應 顧及學校及畢業生被認可的程度,故在實施教學意見調查之外也應要包含教學有 品質管理之制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貳、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發展

一、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起源

Centra(1993)認為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概念最早可推朔至西元 1100 至 1400 年之間,歐洲大學的開始,學生可透過兩種機制進行評鑑,一是由神學院的院長 指派一些學生組成學生會議,這些會議成員要每天回報教師是否有按進度上課,

否則會與院長報告,而該教師可能會受到罰款之懲罰。二是教師的教學薪餉是來 自於他所教授的學生數量,若教學成效好,學生數量多,其薪資自然越高。

現代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大致上是於 1920 年代開始,目的是讓學校行政人 員瞭解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以便協助教師改善教學,提高教學績效(葉重新,

1987)。而 Centra(1993)將學生評鑑教學的起步自 1920 年代至 1990 年代分為以下 四個時期:

1. 1927 至 1960 年之間,此時期研究由 Remmer 與其同事所主導。

2. 1960 年代,這時期使用學生評鑑教學者幾乎都是自願參與。

3. 1970 年代,此時期被稱為學生評鑑的「黃金時期」。

在以上這十年中,Centra 認為存在著趨勢驗證學生評鑑教學在形成性與 總結性的有效性以及實用性。

4. 1980 年至 1990 年初,延續著先前的的研究,對於研究結果的澄清與增 加,開始有綜合性的研究,包括後設分析。

Marsh 與 Dunkin(1992)評論道,有許多方法上不完全的學生評鑑教學之研究 卻在 1970 年代被大眾所接受。1980 年代有少數一些發表在主要刊物上的文章有 較好的品質。Marsh(1984)認為在當時學生評估的效度已經有相當完整的建立。

研究重心逐漸轉移到方法上與背景特質對效度的影響。

根據 Wachtel(1998)回顧 1970 年代至 1990 年代針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使 用,可分為以下幾點論述:

1. 許多研究(Cohen, 1980; Marsh & Roche, 1993; Menges, 1991; Overall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Marsh, 1979)都指出學生評鑑能有效回饋並改進教學。

2. 仍然有許多研究(Seldin, 1989; Tiberius, Sackin, Slingerland, Jubas, &

Matlow, 1989; Wilson, 1986)認為學生評鑑要搭配其他類型的回饋才能 對改善教學有所幫助,單獨使用學生評鑑是無法達到增進的效果的。

3. Aleamoni 等人(1981)與 McKeachie(1979)都認為使用學生的評估可以使 教師卓越的教學被辨別與受到鼓勵。

4. 研究(McKeachie,1990; Murray, et al, 1990)發現學生的評估與學習及學 習成就呈現正相關,換言之,在學生評鑑教學中給予高分者其學習成效 也越高。

5. 學生的評估在研究中(Feldman, 1989; Howard, Conway, & Maxwell, 1985;

Overall & Marsh, 1980)也發現,與畢業校友的評估呈現正相關,由此可 知,畢業後經過多年的經歷後,對其教師的看法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對於教學的看法是維持一致的。

二、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發展之因素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國際社會的潮流影響,也受到學校本 身的改革影響,以下就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兩部分論述:

(一) 外在因素 1. 民主思潮

美國民主的發展,自獨立革命之後開始蓬勃的發展,林玉體(1993) 指出早期進步主義的思潮,重點放在幼兒及兒童教育,是學生為對國家 未來的投資,為了未來社會的進步,必須培育新生一代學生具備創造力,

同時給予學生較多的自主性及自由,讓學生可以決定與自己有關的事物。

於此,開始注重是到在教學上學生的感受及聲音,所以開始有以學生為 評鑑者的方式進行評鑑。1970 年代,自由民主的思潮盛行於美國大學 校園,學生、家長開始對主張擁有教學評鑑的權力(張德勝,2002)。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成熙(1989)認為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是受到民主思潮的發展而開始受到 關注。戴佑全(2000)也指出,美國文化受到民主主義影響,故「學生評 鑑教師教學」能首在美國開始也是必然的。

2. 大學認可制的發展

戴佑全(2000)指出美國教育屬於地方分權,教育是地方的責任,而 許多州並未對大學院校進行嚴格的把關或制度化的審查,且高等教育機 構多,品質難以確保;為了對高等教育作品質管理,發展出認可制度 (accreditation),透過認可的過程,達到對高等教育品質的確保。美國高 等教育認可委員會(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 COPA)舉出 了認可制的七項功能,包括:(1)促進與維持教學的品質,保護社會大 眾免於教育上的詐欺;(2)學生選校的依據,並影響學生畢業後的就業 機會;(3)方便各校學生轉學時學分的承認;(4)使社會大眾及其他有關 機構瞭解高等教育機構的教育品質;(5)經由學校教職員的研究計畫和 自我評鑑而刺激學校不斷改進;(6)向學校提供專家的協助與諮商;(7) 保護學校免受危害其教育效果和學術自由的政治干預(淡江大學教育科 學研究室,1983)。可以發現認可制的功能中,為首的即是對於教學品 質的保障,進而刺激學校不斷改進,而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在美國認可制 度的發展中,可從中得到回饋的訊息,成為提升辦學績效的工具之一。

3. 績效責任的推廣

1957 年蘇聯先於美國發射 Sputnik 號人造衛星,使得美國政府深感 在科學上的劣勢,美國政府備感壓力,於 1958 年國會通過「國防教育 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大量的經費支持全國地方教育 發展,然而為確保補助經費使用的績效,受到補助的地方政府必須向 聯邦政府繳呈一份報告,說明經費使用及其績效,因此評鑑則成為績 效責任的必要手段(張德勝,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美國總統尼克森在 1970 年代倡導績效責任的觀念,他表示:「學 校行政人員和教師,須為他們的工作表現負責,為他們也為學校的利 益,他們需要有績效,要為其工作成果負責。」(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 究室,1983)。對此,Frazer(1992)認為大學的績效責任要負責的對象有 三,包含社會、顧客及專業學門,所謂顧客即學校學生。績效責任制 度促使評鑑在校園中實施,教學評鑑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以檢視是 否達到教學預期的成果(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室,1983)。Lamb(1993) 也提到,學校應該向大眾、政府、學生、家長及畢業學生工作的雇主 負責,以確保教學、研究活動的品質。

4. 提供決策資訊

湯志民(1990)指出,評鑑的意義根據專家的研究,可分為三類:(1) 將評鑑視為價值之判斷;(2)將評鑑視為實際表現與理想目標兩相比較 之歷程;(3)將評鑑視為協助決策之形成。而評鑑作為協助決策之形成

湯志民(1990)指出,評鑑的意義根據專家的研究,可分為三類:(1) 將評鑑視為價值之判斷;(2)將評鑑視為實際表現與理想目標兩相比較 之歷程;(3)將評鑑視為協助決策之形成。而評鑑作為協助決策之形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