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第一節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本研究共有問卷、學習單、訪談大綱與觀察手札四種研究工具,問卷 與學習單共發出61 份,回收 58 份,三份無效問卷;學習單總共有六個單 元,因為是依據不同的活動搭配填寫,因此各單元的回收份數也不盡相同;

訪談的對象總共 20 人,資料收集完整;研究者的觀察手札也收穫頗豐,

足以探討各個研究目的之成果。

研究者根據研究方法與目的,把所得資料加以整理、進行統計分析與 討論,結果分為三節說明:第一節探討學童的環境知識變化;第二節則是 探討學童的環境態度之異同;第三節是針對學童對於劉其偉的看法之變化 進行討論;第四節則是針對文獻探討、其他研究發現與探討研究工具之使 用狀況進行討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本節依據許世璋(2003)的分類,把環境知識分成環境生態學、環境議 題與環境科學三個面向。在生態學方面一共有 12 題,問卷九題、學習單 三題;環境議題的相關題目則共有八題,問卷七題,學習單一題;環境科 學的相關題目則共有六題,問卷四題,學習單二題。

一、從量化資料分析學童的環境知識變化

本研究以成對樣本 t 檢定來分析學童在營隊教學前後的環境知識得 分是否有顯著差異。從表4─1 的結果得知,學童在環境生態學的表現中,

前測的平均是3.63 分,到後測則提升成 5.16 分,達顯著性差異(p=0.00);

學童在環境議題方面的表現,前測的平均是5.45 分,到了後測則提升為 6.36 分,達顯著性差異(p=0.00);學童在環境科學上的表現中,前測的平 均是 3.28 分,後測則有 3.53 分,達顯著性差異(p=0.03)。從整體的環境

54

55

的重要性;第三題則是要瞭解學童在參加活動以後,方位辨識的能 力是否有提升。

關於動物保護色的題目是針對課程的第三單元─救救鳥寶寶而 設計的。課程中,環境教師運用七種顏色的毛線(紅、藍、白、綠、

米黃、土黃、黑)充當毛毛蟲,遍灑在草地上讓學童尋找。因此第一 題是問學童「綠草地上最容易與最不容易發現的毛蟲顏色,原因各 是什麼?」。本題的正解是,綠草地上最容易發現的顏色是紅、藍、

白,而綠、米黃、土黃、黑則較不容易發現。此題的實填人數為44 人。

研究者彙整學習單後發現,學童普遍都認同紅色(34 位)、藍色 (22 位)、白色(20 位)是容易發現的顏色,因為這些顏色與草地的顏 色不同「紅、白、和藍,因為跟草的顏色不相近。(S44)」,而且很明顯、

明亮、鮮豔,所以容易被發現「最容易發現紅色、藍,因為顏色較鮮豔 (AS21)」

另外,學童認為最難發現的顏色是綠色(40 位)、土黃色(20 位)、

米黃色(16 位),只有少數人同意黑色不容易發現(八位)。原因多是認 為這些顏色跟草與土的顏色相近,所以這些毛線不容易發現「土黃、

綠、米,因為它們都是接近土、草的顏色(AS34)」「米色,因米色和綠草下 的乾草顏色相近(AS49)」

在課程中,教師除了以毛毛蟲作為保護色的例子以外,也有引 導學童思考日常生活中可見的保護色物種,因此另外有一個小題是 要瞭解學童是否可以描述日常生活中可觀察到的動物保護色。在回 收的38 份學習單中,大多數的學童(13 位)都是舉青蛙作為保護色例 子「樹蛙皮是綠的,躲樹上不容易被發現(AS02)」「青蛙,牠會跟草推裡的 顏色一樣,有時會讓大家看不清楚(AS21)」

56

其次則為蛾蝶類,有八位學童認為有些蛾與蝶的顏色很像枯葉 或是樹木的紋路,所以可以躲藏不被發現「家裡種的柑橘樹常引來鳳蝶 來產卵,而鳳蝶的幼蟲和鳥大便很像,因此常常等到牠長大時,才發現他(AS19)」

「蝴蝶在樹上花紋跟樹相近(AS36)」。也有六位學童提到變色龍,他們認 為變色龍會模仿不同物體的顏色,以保護自身安全「變色龍,因為牠

碰到什麼東西就會變成牠的顏色(AS29)」「變色龍在綠色的葉子上會變成綠 色的(AS35)」。另外有三位學童提到竹節蟲,因為竹節蟲可以把自己 偽裝成樹枝的顏色,保護自身得以不遭受威脅「竹節蟲可以把自己當成 樹枝,躲避敵人(AS30)」「竹節蟲,因為竹節蟲能把自己隱藏在竹子中(AS56)」。 除了以上的動物具有保護色以外,也有二位學童認為兔子有保 護色。但是AS22 學童的答案是錯誤的「變色兔在春、夏、秋、冬,會變 得跟季節一樣的顏色(AS22)」,因為目前尚未有變色兔這樣的品種,兔 子只 會在 冬天 與夏 天換 毛變 色「兔子冬天會變成白色,夏天變褐色 (AS43)」

第三題是針對第十單元─尋寶記而設計的題目,目的是要瞭解 學童對地理位置的認識,題目是讓學童把奧萬大的所在縣市─南投 縣,圈選出來。在本題中,學童的實際填寫份數為39 人。答對的學 童共有36 位,答對率高達 95%,顯示學童對奧萬大的地理位置有基 本的瞭解。

(二)環境議題

課程中的第七單元是「與大自然做好朋友」,其活動真諦是希 望透過解說員的解說以及撿垃圾的活動讓學童知道山林的美麗以及 目前遇到的危機,所以研究者設計了二個小題以知曉學童對於山林 受到垃圾的破壞有什麼看法。

57

第一小題是瞭解學童撿到的垃圾中,最多的是哪三樣;第二小 題則是分析他們認為這些垃圾對於環境會造成哪些影響。經過統計 後,學童普遍認為撿到最多的垃圾是寶特瓶(31 人)、衛生紙(27 人)、

紙類(22 人),其次是香菸(18 人)、塑膠袋(16 人)。本題實際填寫份 數為47 份。

在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之題目中,有26 位學童認為垃圾會汙染環 境並且導致環境變髒「會對環境造成更多汙染(AS15)」;有九位學童認為 這些垃圾會迫害動植物們,讓他們無家可歸「如果動物把垃圾吃下去,

可能會死掉(AS34)」「小動植物不得安寧,樹木會被移(AS43)」

*衛生紙可在土壤中分解,但橡皮筋和保特瓶就不行了,除 非把這些垃圾埋在土裡過了很久才會分解,但也會留一些物 質沒分解,就變成土壤汙染。(AS04)

(三)環境科學

在環境科學的面向中一共有二題,第一題中有三小題,內容是 針對第五單元所設計的,目的是要分析學童對生物鏈的認識;第二 題則是針對第十單元所設計的,以分析學童在參加活動後,能否運 用指北針來量測方位。

在生物鏈地題項中,首先要分析學童是否知曉在「蚊子→青蛙

→蛇→老鷹」的食物鏈中,青蛙的消失會導致哪二種物種變少,以 及哪一種物種數量會增加。在前小題中,僅有一人寫錯(AS48),其 他人皆知道如果青蛙消失了,則蛇和老鷹的數量就會減少;另外一 小題則全部的學童都沒有答錯,學童們都知道青蛙的消失會讓蚊子 大量增加。

第三小題則是要瞭解學童認為蚊子的增加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 的影響。從資料中顯示,學童覺得蚊子的增加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58

甚至影響到食物鏈的完整「(蚊子)牠們有可能因為沒有天敵,…以後,可能 到處都有蚊子,而蛇、老鷹數量會變少(AS19)」「蚊子會變多,環境會變差(AS36)」

「蛇吃青蛙,青蛙吃蚊子,還有老鷹吃蛇,這食物鏈,少了青蛙就沒有了這個 食物鏈(AS37)」

唯一答錯的學童(AS48)雖然第一小題有誤,但是在第二小題的 回答卻是正確的,甚至在第三小題中很明確的指出:蚊子增加會讓 人經常被叮,造成食物鏈運轉不正常。因此此學童(AS48)並不是因 為觀念不正確而填答錯誤。此題總回收58 份學習單,第一與第二小 題的實際填寫的份數為51 份;第三小題則為 46 份。

課程中的第十單元是「尋寶記」,主要是要教導學童使用指北 針的方法,因此學習單中有一題是要讓學童運用手邊的指北針,測 量出奧萬大的生態池在遊客服務中心的哪個方位。

奧萬大的生態池在遊客服務中心的東方略為偏南的方向,因此 無論是填東方或是東南方皆為正確的。此題實際回收份數為42 份,

共有34 人答對,正確率為 81%,顯示學童應該都能運用指北針測量 方位。

小結:

1. 從量化資料中分析,學童在環境生態學、環境議題與環境科學三個 環境知識面向的表現上都有顯著的提升。

2. 從質性資料中發現,無論是環境生態學的原理、對環境議題的看法 或是對環境科學的運用,學童都能夠用正確的觀念寫出答案與自己 的見解,顯示營隊的課程有助於提升或是修正學童的環境知識。

(1) 在環境生態學中,主要是要測驗生物保護色與地理位置辨識的 相關知識。學童在這兩個題組中的正確率很高,鮮少有誤。

(2) 在環境議題中,學童認為山林被垃圾汙染會導致環境被破壞甚

59

至會殘害了動植物的生存權。

(3) 在環境科學中,學童幾乎都理解生物鏈的破壞與環境失衡之間 是息息相關,單一物種大量繁殖會讓環境受到傷害。另外學童 也都知道如何使用指北針測量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