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

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指導教授:劉思岑

博士

研究生:徐宜鈴

華 民 國 一○一 年 一 月

(2)
(3)
(4)

謝誌

謝誌

謝誌

謝誌

能夠接觸環境教育真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完成一本與環境教育有關的 論文更是一件超有成就感的事情。我想要感謝我這一路上的貴人們,首先 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思岑老師的一路扶持,能夠當您的研究生真的很幸 運;再者是我的大學老師─維立老師的提攜,感謝您的引導! 感謝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師們:宗佑、婉菁學姐與小可學長 對我的包容與幫忙;感謝志祥學長的傾囊相助,還有思婷學姐與政興學長 提供了很讚的後續服務,讓我的論文可以更順利的前進著;感謝我們環教 所的大學姐─品詩,為了讓我們順利畢業,總是默默的瞻前顧後。 好多朋友都說寫論文的過程很苦悶很辛苦,但是我想要很驕傲的說, 因為有婆憂家族的學弟妹們非常不遺餘力、「搔首弄姿」的逗樂我們這群 寫論文的學長姐,呵呵~!所以歡樂沖淡了煩躁,你們搞笑的樣子拉高了我 們的嘴角,感謝親愛的婆憂家族:春憲學長、玉如學姐、律維、林靖、臆 鈴、雅婷、珮彤、昱翰、育鈴、冠宏、文惠,有你們真好! 我也很感謝很感謝我們班上的同學們,身為唯一的女性一般生,真是 幸福的不得了,感謝你們如此挺我,在我最最最低落的時候,默默的替我 承擔了許多工作,感謝華恩、律維、林靖與育澤唱的相聲,一搭一唱真的 很好笑,感謝唯一的精神正常人-維廷與所有的在職生,讓我研究生生涯如 此多采多姿!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大學摯友們─小薇姊姊、Apple、蕙蓮,在我病的一 蹋糊塗的時候,放任我在床上熟睡,然後即使剛評完圖累得半死,也願意 輪流起床幫我槍圖,感謝你們,你們是我能夠走到現在的超強動力!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與弟弟,我只想對你們說:有你們真好,帶著你 們始終如一的愛,我畢業了! 宜鈴2012.1

(5)

i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為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所開辦之暑期營隊,透 過劉其偉教授(簡稱劉老)為人處世的精神、勇敢積極的探險經歷以及飽含 環境關愛之繪畫作品,帶領學童在山林中體驗一場不同凡響的生態、藝術、 探險之旅。 本研究之重點為透過以劉老做為典範之營隊,來分析學童的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之學習成效,並探討學童對劉老本身、劉老的畫作與探險歷程之 看法有何改變。 本研究透過量化與質性資料分析之研究結果顯示 1. 學童在環境生態學、環境議題與環境科學三個環境知識面向上, 量化資料皆達顯著性差異;在質性資料中,也顯示他們能清楚詮 釋課程所傳達的環境知識。 2. 學童在認知性、情感性與行為性三個環境態度面向上,量化資料 皆達顯著性差異;在質性資料中,學童表現出對環境更為積極守 護的態度,尤其是對動植物的關懷程度有大幅的提升。 3. 對學童而言,無論是劉老的處世精神亦或是其繪畫作品、探險歷 程皆產生了正向的示範作用。學童從課程中瞭解到環境保育並無 年齡與職業之限;並透過劉老的畫作學習到如何以繪畫的方式傳 達豐沛的環境熱情;除此之外,劉老至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探險歷 程也引發了學童對原始文化的興趣與尊重。 一個對環境保育不遺餘力的典範,有助於環境知識的學習與環境態度 的提升,並幫助學童連結自然與人的關係與思考環境問題之表達與解決方 式。 關鍵字:自然教育中心、暑期營隊、劉其偉、環境知識、環境態度

(6)

ii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of Max Liu

Ecological Art Exploration Camp

Abstract

Max Liu Ecological Art Exploration Camp was the summer camp held by Aowanda Natural Education Center. We led the children to experience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of ecology in the woods, art, and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spirit of Professor Max Liu (herein under refer as Professor Liu), his brave and aggressive exploration, and his art works which express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focus of this camp was through the example of Professor Liu to analysis the learning effect the students had toward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attitude. We also discussed the changes that the students had toward Professor Liu, his paintings, and exploration journey.

Through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howed:

1. Students’ performances of three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obvious differences were shown in quantification data; in qualitative data, it showed that they could clearly interpret th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at the courses conveyed.

2. Students’ performances of three concepts i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quantification data showed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qualitative data, students presented more actively protected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greatly increased care for the animals and the plants.

(7)

iii

3. To students, whether it is Professor Liu’s spirits of life or his paintings and exploration journeys, all had positive demonstrations. Through courses, students understood that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did not limit to ages or occupations. From Professor Liu’s paintings, they also learned how to express their enthusiasm toward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drawings. Furthermore, Professor Liu’s journey to Papua New Guinea had initi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respect in aboriginal culture. A person who puts great effort in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can serve as an example and help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lso, this can help children connect nature and human, and express and solve environmental issues.

Key word: nature center, summer camp, Max Liu,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8)
(9)

v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i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

v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

文獻

文獻

文獻回顧

回顧

回顧

回顧

第一節 劉其偉的遺世價值 7 第二節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課程 22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施測方式 35 第四節 問卷設計 35 第五節 學習單設計 45 第六節 訪談調查法 47 第七節 觀察法

49 第八節 質性資料之信度分析

50

(10)

vi 第九節 研究者角色 52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第一節 學童的環境知識分析 53 第二節 學童的環境態度分析 59 第三節 學童對劉其偉的相關看法 6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78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91 西文部分 95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一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問卷 99 附錄二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習單 105

(11)

vii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2─1 環境知識的內涵整理 15 表2─2 環境態度的內涵整理 17 表2─3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 20 表2─4 課程流程表 24 表3─1 環境知識成效問卷題目表 36 表3─2 環境態度成效問卷題目表 38 表3─3 學童對劉其偉之相關看法題目表 39 表3─4 專家審查名單 40 表3─5 環境知識之預試試題項目分析結果表 42 表3─6 環境態度之預試試題項目分析結果表 43 表3─7 學童對劉其偉之相關看法─預試試題項目分析結果表 43 表3─8 學習單題目表 45 表3─9 研究對象之編號原則 50 表3─10 三個面向之互相同意度值 51 表4─1 學童環境知識的面向得分 54 表4─2 學童環境態度的面向得分 59 表4─3 學童認為劉其偉所扮演的角色 65 表4─4 學童對劉其偉的「精神」之看法 67 表4─5 學童最想學習的劉其偉精神 69 表4─6 學童對劉其偉畫作的看法 70 表4─7 劉其偉畫作中的婆憂鳥所描述的故事 71 表4─8 學童對劉其偉畫作的看法 72 表4─9 學童對於生態繪畫課程的看法 73 表4─10 學童對於劉其偉去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看法 74

(12)

viii

(13)

ix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2─1 叢林的哭泣 22 圖2─2 劉爺爺探險去:影片播放 25 圖2─3 劉爺爺真人劇場:戲劇演出 25 圖2─4 救救鳥寶寶:學童在草地上找毛線 25 圖2─5 生態池大搜救:志工解說水生植物 26 圖2─6 環境教師指導學童撈取水中生物的方法 26 圖2─7 學童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26 圖2─8 夜晚的精靈:學童透過觀察箱認識青蛙 27 圖2─9 與大自然做好朋友:志工指導學童辨識植物 28 圖2─10 飯糰 DIY:享用自製的活力飯糰 28 圖2─11 學童秤量垃圾的重量 28 圖2─12 生態繪畫:學童專注的繪畫 29 圖2─13 學童分享自己的畫作 29 圖2─14 夜晚的饗宴:長老分享族人的生活文化 30 圖2─15 長老為大家祈福 30 圖2─16 搗麻糬的活動 30 圖2─17 尋寶記:定向運動教學 31 圖2─18 學童一起討論破關的方法 31 圖2─19 擬定環境策略書 31 圖2─20 決戰大魔王:學童開啟放置秘密武器的寶箱 31 圖2─21 決戰大魔王:學童攻打大魔王 32 圖2─22 魔王接受學童的環境策略書 32 圖2─23 劉爺爺的叮嚀:頒發結業證書 32 圖2─24 活動落幕前的大合照 32 圖3─1 研究架構圖 33 圖3─2 研究流程圖 34

(14)

x 圖4─1 學童對劉其偉之相關看法的面向 64 圖4─2 學童同不同意原住民長老的知識需要被保留 75 圖4─3 劉其偉去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哪一個語系 76 圖4─4 童希望婆憂鳥可以守護美麗的森林 80 圖4─5 學童希望森林可以永遠欣欣向榮 80 圖5─1 哭泣的森林 87 圖5─2 寂靜的春天 87 圖5─3 袋鼠的悲歌 87 圖5─4 熱帶雨林 87 圖5─5 保育,是為了下一代 88 圖5─6 盲鳥 88 圖5─7 黃腹琉璃 88 圖5─8 伯勞鳥 88 圖5─9 台灣朱鸝 88

(15)

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一棵樹可以讓人感動欲淚,但在有些人眼中,只是擋道的綠色阻礙。 有些人眼中的自然界盡是荒謬與殘缺,有些人根本視如不見。 但在想像力豐富的人眼中,大自然就是想像力的化身。 不一樣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大自然。 ─William Blake(Goleman,2009: 46) 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日,人們如果能培養出敏銳的環境感受力,察知 人類的活動與自然之間隱藏的關聯,就有機會找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 (Goleman,2009),然而科技的快速發展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卻間接疏離了 人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這是很令人扼腕的,因為與環境的互動體驗除了 是創造生命經驗與美感的最佳方式(李偉文,2009),也可以啟發想像力與 判斷力,更是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對許多的藝術家而言,他們的創 作表達的是思想與求知的方法(漢寶德,2008),以其獨有的方式表達出自 身的所見所聞,因此,大自然所傳達的美與奧秘,是開啟創造力的其中一 把鑰匙,連結了思想與體驗,讓人們得以反思現今的環境問題,並且去思 索與表達自身的感受與認為可行的改善方式。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們對環境的態度與行為是形塑出日常生活與城市樣貌的關鍵,因此 如果我們能以積極地態度來建構與環境的良好關係,就有助於解決日益嚴 重的環境問題(郝冰、王西敏譯,2009)。要能讓人們對組成環境的自然、 物質和社會系統有進一步的瞭解,可以透過與環境相關的教育來輔佐,而 環境教育即是得以讓我們瞭解複雜的自然世界與環境相關議題的終身學 習歷程;透過與環境相關領域的學習及整合,使之產生讓世界產生改變的 態度與行為(周儒譯,2003)。

(16)

2 人生的價值與生命態度大多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所以環境敏銳度若 能從小紮根,應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臺灣的荒野保護協會在 2000 年推 動了「炫蜂親子團」以倡導兒童為主要對象的環境教育活動,帶領各階段 孩童學習親近自然、與人相處,並且與他們一同植下綠色的童年(李偉文, 2005)。2006 年,Richard Louv 等人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兒童與自然 網絡」,希望透過這樣的組織讓更多的兒童走到戶外與自然互動;兒童的 環境教育不僅僅受到民間團體重視,在 2007 年的時候,美國森林管理處 發起一項「讓更多兒童探訪森林」的活動,透過贊助地方活動,讓更多孩 子有機會到戶外與自然互動(郝冰、王西敏譯,2009);臺灣的林務局也在 同年展開了「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發展計劃」,於2007 至 2009 年間在全 臺成立了八個自然教育中心,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方案來發展與森林相關 的環境教育(周儒、劉冠妙,2008)。這些方案的學習對象涵括各個年齡層, 其中有很高的比例是針對國小學童而設計的(臺灣森林悠遊網,2009),顯 示推廣兒童環境教育,是普遍的共識。

美國的教育協會與學者George Donaldson 和 Lloyd B. Shap 認為發展保 育觀念的重要契機就是學生有機會可以習得與大自然相關的知識;除了學 習與環境相關的知識外,環境態度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塑造學 生對土地、大自然的正確態度才能更有效的保護環境,也才有機會導正已 然造成的環境傷害(柴慈瑾、田青,2009)。除了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培 養以外,在大自然中學習,也有助於藝術美感的養成,不但得以觸發想像 力及創造出多樣性的人格,更可以提升美感的鑑賞能力,蔻波(Edith Cobb) 在《童年想像力生態學》一書提到,童年時期對於自然環境的感受會影響 孩子往後超越自我的能力(郝冰、王西敏譯,2009)。臺灣的版畫家潘仁松 也說,接觸大自然的小孩才能心胸開闊,得以增加能量、洗滌心靈,同時

(17)

3 大自然也是靈感的源泉,多看美好的東西,無形中可以培養小孩的辨識能 力和觀察力(林美姿,2009)。 美之產生有兩個條件,其一是發自內心的需求,其二是環境中美的事 物,這兩者都來自大自然(漢寶德,2008)。 大自然是人類自古以來賴以維 生的場域,這樣的體驗與意義即便到了現代仍深藏在人類的基因裡 (黃友 玫譯,2009)。因此有許多的藝術家也認為自身的美感是從大自然中萃取的, 如畢卡索就說過:「試著瞭解鳥兒的歌聲,去愛這朵花、這個夜晚,去愛 圍繞在身邊的一切事物,試著去瞭解它,就能打開藝術欣賞的大門。」達 文西也曾寫到:「畫家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對話的關係。」由此可見,對於 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來說,創作靈感的根源就是大自然。所以讓大自然來啟 發孩子的美感,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從點點滴滴的經 驗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感世界(胡郁珮,2004)。 林務局所屬的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也認同自然與美學有著深刻的連 結,於是把畫壇前輩─劉其偉教授(以下簡稱劉老)作為營隊的主軸,運用他 的畫作與其環境關注的精神讓參與的孩子們從中感受到森林美學的創意 並且快樂的學習。劉老素有「畫壇老頑童」、「自然之子」的稱號,他是 臺灣具代表性的畫家(洪侃,無日期),他的藝術與文章作品中都放入深刻 的環境意識,透過多篇的著述文章、拍攝公益廣告、上訪談節目等方式宣 揚保育觀念,也透過畫作表達出深刻的環境關注,如他的畫作「傷心的小 鳥」,就是在控訴大地受污染使得下一代無法生存(趙思婷,2008)。 環境教育的課程首要能傳達正確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多數的研究 者(黃盛豐,2001;鍾莉文,2003;黃瑞成,2005;梅德春,2005;阮俊榮, 2006;曾錦斌,2006;洪偉耀,2007;林育聖,2007;曾伯淵,2007;余 靜雯,2008;陳惠美,2009;Farmer, Knapp, & Benton, 2007;Ajiboye, & Silo, 2008;Dimopoulos, Paraskevopoulos, & Pantis, 2008;Cachelin, Paisley, &

(18)

4 Blanchard, 2009;Carrier, 2009)都認為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對學童的環境知 識與環境態度之提升是有幫助的,因此本研究透過問卷探討學童在活動前 後的環境知識、態度上的表現有何異同,此為研究目的一、二。 目前鮮少有以藝術家作為環境教育課程主題的兒童營隊(臺灣碩博士 論文加值系統,2010),因此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選用劉老作為營隊的精神 象徵是很創新的方式,然而學童是否真能瞭解劉老之於營隊的意義卻有待 商榷。因此本研究目的三希望探討學童對於劉老的看法,以知曉他們是否 能瞭解劉老的繪畫創作與探險精神所要傳達的意義。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南投林管處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所辦理的劉其偉 生態藝術探險營來探討學童在經過營隊活動之後,其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 的成績是否有提升;除此之外,也探討營隊的精神象徵─劉其偉教授,他 的處世精神、繪畫創作、探險歷程等事蹟,融入在一個兒童環境教育營隊 之中,對於學童的影響為何。 研究目的有三,分別是從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分析: 一、學童的環境知識是否有提升; 二、學童的環境態度是否有改善; 三、探討劉其偉教授對學童產生的影響為何。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對其重要的名詞進行詮釋,分別為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與劉老的環境關注方式三者。

(19)

5 一 一 一 一、、、、環境環境環境環境知識知識知識知識 各國對於環境知識的內涵都有不同的界定。本研究採用許世璋(2003) 的分類,把環境知識分為生態學知識、環境科學知識與環境議題的知識 三個面向。生態學知識主要是探討生物間的生物間、生物間與環境間的 的關係。環境科學知識主要是探討環境特質與環境汙染及防治。環境議 題知識則是探討人與環境間相處產生的問題。 二、 二、 二、 二、環境環境環境環境態度態度態度態度 本研究探討的態度是指環境態度,環境態度包含對環境中的特殊情 況、整體環境與環境直接相關的人、事、物之組合(侯錦雄、郭章仁,1998)。 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估,與贊成或反對、喜好或厭惡,以心理學的角 度看來,態度必須包含三個面向,分別是情感性、行為性與認知性。情 感性是指一個人對態度對象的所有情緒與情感,尤其是正面或負面的評 價。行為性則是包含一個人對於態度對象欲產生的反應行動。至於認知 性則是一個人對某個態度對象的想法,包含事實、知識與信念。 三、 三、 三、 三、劉其偉的劉其偉的劉其偉的劉其偉的環境關注方式環境關注方式環境關注方式環境關注方式 劉老表達對環境之關注方式很多元,例如繪畫、寫作、探險等皆是(趙 思婷,2008),涉及的領域很廣,例如動物保育、棲地保育、生態原理等, 皆是他所關心的。 因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以其畫作與探險為主要課程內容,故本研 究也以此兩項為主。在畫作方面主要是探討劉老創作的精神與作畫技巧 的意義;在探險方面,則是以劉老的探險動機與意義作為研究的主軸。

(20)

6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2008 年開辦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至今,吸引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童 參與,除了台灣以外,還曾有華僑的學童參加,年齡層涵括國小四到六年 級,因此並不容易尋找到類似群體作為本研究的對照組,故採用前實驗設 計(pre─experimental designs)的方式進行研究,此方法雖然簡易便利且能瞭 解學童的學習成效,但是也由於沒有對照組,所以可能會有一些研究限制, 例如:學童上課的態度與精神、前測對後測的影響、研究者的訪談或是觀 察的技巧改變,這些限制都可能影響學習成效,因而無法確保學童的成長 完全是因為課程的關係(王文科、王智弘,2009)。 針對前實驗設計的缺點,研究者採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來瞭解學童的 學習態度、成長狀況與課程間的關係;另外也函請專家審查問卷與訪談大 綱,以提高效度。問卷方面會更改題項順序,避免學童因為太熟悉而隨意 填寫。訪談方面,研究者根據設定好的題項進行訪談,避免失去主題以及 客觀性。本研究的觀察法是採取非參與式且非結構的觀察方式,以期可以 彌補前實驗設計的不足。

(21)

7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二章文獻回顧

本研究根據目的,先透過文獻整理以瞭解劉其偉(以下簡稱劉老)的生 長歷程中有哪些關懷環境的精神;再回顧環境知識與態度的相關研究,最 後再簡述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的活動流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劉其偉的遺世價值

劉其偉的遺世價值

劉其偉的遺世價值

劉其偉的遺世價值

劉老是一位充滿熱情與冒險精神的不老畫家,在他走過的斑斕歲月裡, 有悲有苦也有樂,他深入蠻荒探險,研究文化人類學;除了教學著作,也 透過繪畫創作揮灑濃厚的情感,他提倡保育、熱愛生命,無懼挑戰,是一 位真正落實生命意義的現代人(鄭惠美,2006a)。 劉老遺留給後世的價值,不在於他有多麼善於畫圖或是擁有令人敬佩 的探險經歷,而是在於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環境的重視;也在於他把真摯的 情感透過創作與探險表達出來。他是一位生命的實踐者,訴說的是一份邀 約,期待眾人可以不分男女老少,一同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劉老表達環境關愛的方式很多,除了代言與探險,也透過書寫與作畫 傳達生態保育的意識。因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是以劉老的畫作、探險作為 主要教學題材,故本研究也以此兩項來分析劉老的精神,作為擬定研究工 具題目之依據。 一、劉其偉關懷環境之精神的養成要素 劉老對環境的滿腔熱情與關注,與他的生命閱歷息息相關,研究 者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先整理出劉老之生平,再剖析劉老精神的養成 關鍵。 劉老兒童時期的原野經驗是他培養關懷環境之精神的養成關鍵。 從兒時住的大宅院經驗開始,劉老自小即生活在一個充滿田園風光、 森林、原野的家園裡,所以兒時的他很愛在自家茂密的樹林庭院裡尋

(22)

8 寶獵奇,撿拾種子、觀察蜘蛛結網的巧妙、也驚奇於井裡的珊斑魚因 為受到驚嚇反顯得色彩繽紛,他也很愛在山裡蒐集標本做記錄,並翻 閱百科全書查驗昆蟲名。從很多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兒童時期如果可 以擁有豐富的自然體驗,對於本身的知識,學習能力,適應力都會有 幫助,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協助感官的發展,健全身心(Sward, 1999; Bögeholz, 2006; Cachelin, Paisley, & Blanchard, 2009)。因此對劉老而 言,這些充滿色彩與生命力的童年原野經驗強化了他觀察大自然的敏 銳度(趙思婷,2008)。 雖然流連原野的生活趣味,讓他的童年多采多姿,但是劉老從獵 人轉型為保育人士的轉捩點卻是成年時期拿起獵槍走進山林的經驗。 四十年代的臺灣只要依法申請狩獵執照就可以買賣槍枝及山林打獵, 當時在彰化溪州臺糖公司任職的劉老常與夥伴到山區獵野豬、抓猴子 (趙思婷,2008)。對劉老來說,狩獵是人與獸鬥力也是鬥智的戰爭, 在互相角力的過程中,稍有疏忽則高下立判。但是這樣的過程直到經 歷了兩次的狩獵事件,產生了變化。其中一次是劉老在埔里大鼓石打 獵時,獵中了一頭母羌,他發現這羌即便是倒地了,胸前還不斷滴下 奶汁來,憑著獵人的經驗,劉老意識到他又糟蹋了另外一條生命,因 為附近一定有一隻等不著母親餵乳的小羌,這個景象讓劉老事隔多年 還是難以釋懷,他發現雖然他自己非常喜歡大自然,但是所有的生物 都應該有一個生存的空間,不應該隨隨便便殺生。另一次是劉老在淡 水獵野鴨時,同伴的流彈碰到樹幹再穿進劉老的面頰,離太陽穴只差 了一吋,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劉老更能感受濫捕之後的傷痛,也更能 體會人與萬物彼此的關係是唇齒相依的(楊孟瑜,1996)。 除了狩獵帶給他的衝擊外,書籍對劉老的影響也很大。他以瑞秋 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呼籲國人:「生態保育並不單是國家的責

(23)

9 任,也不是立法就可收效果。最重要的還是配合百姓的知識與支持。 我們即使不為別人著想,也該為後代子孫留下最後的一條路,讓他們 生存下來。」劉老一生呼籲生態意識,直到去世前還在為台灣的生態 保育憂心忡忡(鄭惠美,2006a)。除了書籍的影響之外,法布爾、瑞秋 卡森、珍‧古德等其他環境行動者,對他的影響也很大,例如珍‧古 德窮盡一輩子的時間幫助人類瞭解黑猩猩以及與大自然萬物互動的精 神讓劉老很是激賞,除此之外,劉老也很認同她的理念:教導孩子愛 惜自然,就是愛惜未來他會面對的世界。從這裡可以發現,環境行動 者的著作、言行、事跡以及精神等影響,會有助於環境行動養成,這 在劉老的身上是可驗證的(趙思婷,2008)。 電視媒體 Discovery 與國家地理頻道對劉老的影響也很大,例如 他在電視上看見極不人道的馴獸過程,像是為了讓一匹熊跳舞,就利 用電刺破使牠不得不跳;或是為了讓一匹馬算數學,就特製一種刑具 暗中縛在牠身上,逼使牠點頭,諸如此類的影片都讓他覺得很氣憤很 難過(劉其偉,1997a;趙思婷,2008);他曾經說過:「我對人性徹底 的失望,你看汙染、戰爭、劫掠,哪一樣不是文明人弄出來的。」喜 愛探險的劉老每次從部落回到文明社會,都會有一種罪惡感,他批評 文明社會,也不喜歡文明人。劉老把這些怒氣抒發在畫面上,像是《憤 怒的蘭嶼》與《祭鱷魚文》都是在批判政府不重視生態保育,不為後 代子孫留下一條生路的嚴厲譴責(鄭惠美,2006a)。 劉老除了關注環境議題,也很是關注原始部落生物與自然棲地的 消失之情況,在他做民族誌的過程中,因為關注人類學層面,所以深 入部落的社會進行瞭解,從其風俗、信仰、神話等文化面去採集(趙思 婷,2008),他認為民族誌較文化人類學有著更廣泛的研究領域和更多 樣化的理論視角,但是又不會像一般社會學和宗教學那麼孤立地研究

(24)

10 它的文化現象,而是在整個人類文化和人類歷史的廣闊背景下,宏觀 地探索它的本質規律,從而勾勒出人類文化和人類精神現象的歷史面 目。探險之於劉老,希望的是把不同部族的生活文化展現在每一個有 心看到的人面前,期待人類之間得以互相瞭解、尊重與欣賞(楊孟瑜, 1996)。 劉老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讓他對於生命有了不同的體悟,他認為 人類必須找出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方法,因為人類脫離了自然,立刻 就沒有生機了,台灣現在已經面臨了需要以實際行動關懷環境的時候, 為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全人類努力謀求福祉(劉其偉,1997b)。 二、劉其偉─身體力行的典範 「生存是掙扎,生命是挑戰。」劉老曾經笑稱自己是一把萬用刀, 耐用、耐磨、全方位、多功能。他從工程到繪畫,從教書到寫作,從 探險到人類學,再到生態保育,劉老把生命當做冒險,玩出生命的各 種可能性,把生命用到超越極限,因為他認為「生命要用,才有價值。 用它,等於活著;做了,也才是活到了。」劉老永不停滯的戰鬥力與 熱愛分享的性格就像一隻辛勤不懈的蜜蜂一般,原住民藝術家撒古流 就曾這樣比喻過劉老:「劉老是一隻好的蜜蜂,把這邊的花朵透過他 的身體傳播到別的地方,讓別的地方也能享受到這邊的花蜜。」(鄭惠 美,2006a)。 劉老終其一生熱愛生態環境,其終極目標就是如何與大家攜手拯 救地球這個共同生命體(鄭惠美,2006a),為了可以影響更多人,他除 了身體力行,也把自己的理念融入藝術中,期待可以讓更多人也願意 共襄盛舉。民國八十三年初,台灣因為野生動物保育問題,極可能遭 美國引用培利修正案制裁之際,劉老接受了行政院農委會的委託,提 供了兩幅畫作製成海報,希望以藝術創作者的心和筆,為台灣扭轉國

(25)

11 際視聽,這項工作延續到了八十四年,劉老出版了一本以野生動物為 主題的畫冊,每幅畫作都有他親筆書寫的心聲:「保護野生動物,是 為了下一代。」(楊孟瑜,1996)。 除了藝術創作具有擄獲人心的魅力以外,劉老還擔任過玉山、雪 霸和金門的國家公園榮譽森林警察,對他來說,這項工作是一生最感 光榮的事(鄭惠美,2006b),這是他對環境的終極關懷,雖然已是八十 六歲高齡,對生命仍是充滿著永不停歇的熱情。 劉老退休後選擇到各處探險,這樣的舉措並非是為了要冒險追尋 刺激,而是為了要研究原始藝術與文物並將之保留,因此劉老那份對 環境保育的熱情也投注在他探險的旅程裡,兩相融合下造就了他對自 然萬物的珍惜以及保存的使命感(趙思婷,2008),他在《巴布亞新幾 內亞紀行》(劉其偉,1995)的影片中提到,巴布亞新幾內亞與臺灣都 屬南島語系,因此他們的文化之於我們有著很深的關連,有著相當的 考古的價值。退休後的他因為開始有自己的時間,故開始積極研究臺 灣和各地方的少數民族,眼界從臺灣擴展到全球。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無論是文明的入侵或是環境變遷帶來的災害, 許多原始部落都開始出現變化,這使得劉老非常地著急,他念茲在茲 的就是希望可以整裝出發到海外探研,他曾表示:「應該要在(這些文 化)消失前再去做一些研究,把文物帶回來捐給科博館。這些原始部落 都消失得很快…。」劉老期待著,他帶回來的文物,不是被當成罕見 而神祕的展示品,而是可以把不同部族的生活文化展現在每一個有心 看到的人面前,讓人類之間得以更瞭解、尊重與欣賞(楊孟瑜,1996)。 劉老的繪畫作品與探險所得的文物不計其數,但是他並不是私藏 或是販售,反倒是捐贈給了美術館、科學博物館及耕莘醫院等單位, 他曾說:「我是社會主義者,是群體共享,東西要留給當代的社會,

(26)

12 因為你是社會的一員。」(鄭惠美,2006a)。劉老可能不是一位很專業 的人類學家、保育學家,可是這並無損於他的努力,正如畫家奚淞所 說,劉老的生活方是全人的,不是只侷限在一方而已,他是以生命為 創作的藝術家(鄭惠美,2006b)。他的遺世價值是對於自己所熱愛的事 物,可以努力不懈地鑽研;對於自己所擁有的,可以大器地貢獻給社 會;對於環境保護有著很強烈的使命感,並不斷試圖影響大眾。劉老 的一生多采多姿,時時保持著高昂的興趣探索世界,並且不斷超越自 我,克服困境,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典範。 以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值得學習的典 範,可以加深熱誠與實踐的決心(李政賢譯,2009),所以如果能讓參 與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的學童,從劉老的繪畫與探險經歷中探討他 如何詮釋對生態、對生命關懷與熱愛的態度,應能讓學童更能體會與 實踐。 小結: 劉老藉由藝術創作與實際到各地探險蒐集文物來表達自己對於環境 的關愛,也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架起人與環境之間的橋梁。從他的生命歷 程可以印證從小紮根可以培養對環境的敏感度,他在文章中也曾經表示: 現代人都應該具備生態意識,這種保育的意識更要從兒童教育開始(劉其 偉,1997b)。無論是書籍、影片等的資訊都可以增進與環境相關知識的 興趣與吸收,進而發展出對關懷環境的態度。這樣的歷程可以印證環境 心理學的論述,值得學習的典範人物之影響與親身的體驗有助於提升環 境保護的能力。 本營隊的招生對象為國小學童,課程活動中除了透過自然體驗加強 他們與環境的連結,也運用劉老的關懷環境的人生經歷(如:環境保護代 言人)、繪畫作品與其去巴布亞新幾內亞探險的影片來引發他們的興趣,

(27)

13 另外也有實際繪畫與各式活動關卡讓他們探討環境與自身的關係,這樣 的教學引導類似劉老的精神養成歷程,因此本研究希望探討學童是否可 以透過營隊課程理解劉老如何把關愛環境的理念詮釋在畫作與探險經歷 中,除此之外,也探討他們對劉老的看法以及對自身的影響為何。研究 者透過訪談、觀察與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探討學童的想法。

第二

二節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內涵與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

的內涵與

的內涵與

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測量學童的環境知識以及環境態度之量表,需要經過嚴謹的設計,無 論是場域的尺度或是參與者的年齡都為考量的重點,除此之外問卷皆須要 透過一定規模的驗證才能顯示其可信度(Leeming, Dwyer, & Bracken, 1995), 在本節中,研究者先探討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內涵;再探討國內外的學 者對於此兩者之相關研究成效為何,以作為本研究設計研究工具之參考依 據。 一、環境知識之內涵 環境知識是指人對自然環境相關信息的瞭解,例如:瞭解與動植 物相關的知識才可以推論出牠們所連結的生態網絡和可能引發的問題 (Zecha, 2010)。探討環境知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知道一個環境教 學計畫之成效,就必須瞭解學員的環境知識水平,並研究他們的態度 以及欲做的承諾是否會實踐之(引自 Alp, Ertepinar, Tekkaya, & Yilmaz, 2006:211)。但是「環境知識能使個人的環境態度及行為發生改變」 這樣的論點,各國學者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質疑。不過無庸置疑的, 有許多的環境議題是需要透過一定程度的環境知識才可以讓關心環境 的態度和價值觀轉變成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因此就算知識、態度和 行為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是線性的,卻仍是可以藉由測量方法瞭解成效 (勒知勤,1995;楊冠政,2006;Pe'er, Goldman, & Yavetz, 2007)。

(28)

14 環境知識的內涵,各國都有不同的界定(表 2─1)。美國環境教育 學者 Allman(1972)採調查法徵詢環境教育人士的意見後,編製環境教 育概念綱領,共分為「一般概念、空氣汙染、自然平衡、森林和木材 保育、人力資源保育、噪音汙染、土地資源維護、自然平衡、森林和 木材保育、噪音汙染、土地資源維護、人力資源保育、噪音汙染、土 地資源維護、程式問題、理智運用礦產和礦物質、水資源保育、野生 動物保育」11 類和 113 項概念。我國於 1990 年頒布「環境教育概念 綱領草案」把環境知識的內涵分為「地球、資源、人口、生態平衡、 公害及環境倫理」等六大領域(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王鑫、於幼 華、黃榮村、楊冠政、黃政傑、晏涵文,1991) 。王鑫、呂光洋、周 昌弘、晏涵文、郭允文與楊國賜 (1987)在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 劃報告中,則把環境知識分成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三項內 涵。 張子超(2000)認為環境知識的概念可分為十項,分別是瞭解生態 學的基本概念、瞭解環境問題(如:土石流、溫室效應…)、瞭解人類 行為(如:經濟、文化…)如何影響環境、瞭解我國與國際的環境保護 與管理的基本法律及規定、瞭解環境與健康的關係(如:水、空氣…)、 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生態設 計…)、瞭解環境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議題、瞭解國際環境保護的夥伴關 係與發展、瞭解永續發展的涵義,關懷人類世代發展、瞭解自然資源 需要長期性的明智規畫與管理。 許世璋(2003)認為環境知識的探討,可以分成生態學知識、環境 科學知識與環境議題的知識(表 2─2)。內容分述如下(引自:許世璋, 2003;廖敏琪:16,2005;鄧瑞祥,2006:18):

(29)

15 1. 生態學知識:此領域主要是探討生物間的生物間、生物間與環 境間的的關係。包含:生態系、食物鏈、族群與群落、雨林、 生 態特性、生物利用、棲地破壞、演替、能源與物質的循環等。 2. 環境科學知識:此領域主要是探討環境特質與環境汙染及防治。 包含:資源、能源、土地、農業等的有效管理、人口、環境污 染與防治。 3. 環境議題知識:此領域主要是探討人與環境間相處產生的問題, 像是公路拓寬、山坡地濫墾、國光石化建造、南亞塑膠工廠火 災、蘇花高速公路建設、垃圾處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 聖嬰現象、酸雨、海平面上升等等。 Barraza 和 Cuarón(2004)認為提升兒童環境知識的最好方式是透過 親身的體驗,因為置身其中才能真正地熟悉進而思考解決環境問題的 方法,但是兒童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他們無法承接過多的抽象概念, 簡單明確且能夠親身體驗的環境主題方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研究者綜 合各家的環境知識內涵後,認為專家們所建構的內涵多是以大環境為 出發點,例如理智運用礦產和礦物質、公害防治、社經衝擊、國際夥 伴關係等,這些對國小學童而言較艱澀難懂,而許世璋(2003)的環境 知識之分類雖然僅有生態學知識、環境科學知識、環境議題三類,但 其內容涵括多元,可以依據活動場域的特色、參與者的年齡層與學習 狀況做調整,故選擇之。 表2─1 環境知識的內涵整理 研究者(年份) 環境知識內涵 Allman(1972) 一般概念、空氣汙染、自然平衡、森林和木材保育、 人力資源保育、噪音汙染、土地資源維護、自然平 衡、森林和木材保育、噪音汙染、土地資源維護、

(30)

16 人力資源保育、噪音汙染、土地資源維護、程式問 題、理智運用礦產和礦物質、水資源保育、野生動 物保育 王鑫等人(1987) 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 周昌弘等人(1991) 地球、資源、人口、生態平衡、公害及環境倫理 張子超(2000) 生態學、環境問題、人類行為、環保法律規定、環 境與健康、環保機會與行動、環境正義、國際夥伴 關係、永續發展、自然資源 許世璋(2003) 生態學知識、環境科學知識、環境議題 研究者整理 二、環境態度之內涵 脆弱的自然平衡不斷惡化,伴隨而來的苦果是限制經濟成長以及 造成生態危機,會造成這樣狀況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目前社會的價值觀 普遍是以西方的主流社會典範為主,簡言之就是認為人類為宇宙的中 心(Pe'er, Goldman, & Yavetz, 2007)。會有這樣的狀況是因為人類對於 自然環境的存在是抱著理所當然的態度,認為人類無須受控於自然界 的定律,無限的自然資源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危芷芬譯, 1995)。 因此,以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評估環境態度應該包含評定個 人的環境價值觀方向─從主流社會典範到新環境典範,換句話說就是 從征服自然的想法到認同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且體認到我們對生 態系統是有道德義務的。這個轉變的過程可以研究人類對自然的價值 觀與態度是否有隨著時代進步而變化,以及衡量環境教育在這樣的過 程中是否可以改變人們的環境態度(危芷芬譯, 1995;Pe'er, Goldman, & Yavetz, 2007)。

好的環境教育課程可以讓參與者認識到生態系統內的每種生物都 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以動物為例,在Drissner、Haase 和 Hille(2010)

(31)

17 的研究中認為,戶外型的環境教育活動,可以讓參與的學童認識許多 家中長輩所不接受的動物(例如蜘蛛和臭蟲),在經過指導員適當的引 導,得以使他們以小動物的角度看世界,有助於學童重新認識牠們的 環境的角色與意義,並且扭轉原本的態度(例如:不喜歡、厭惡),如 此一來才能更有利於環境保護,因此體驗式的環境教育課程得以讓學 童更愉快的學習並且產生更為積極的環境態度。 佐島(1997)認為環境態度應該包含以下幾項:對環境的美有覺 醒、心中留存環境的樣貌、能用心體會環境、認真思考環境、對環境 的破壞會感到痛心、對環境的問題有自己的想法、持續思考環境的問 題等。蕭芸殷和歐聖榮(1998)認為,環境態度的內涵應以環境倫理 為主,包含自然資源、環境開發、環境保護、生態關係與環境責任。 環境態度在環境心理學(危芷芬譯,1995) 與社會心理學(李政賢譯, 2009)裡皆指的是對人、事、物、理念等的持久性評鑑(肯定或否定)之 組合,包含情感性、認知性、行為性。吳崇旗、陳郁璿(2010)的登山 環境態度量表中,把環境態度分成環境倫理、環境謬誤、環境情感、 主動行為與不當行為五個構面(表2─2)。 表2─2 環境態度的內涵整理 研究者(年份) 環境態度內涵 佐島(1997) 對環境的美有覺醒、心中留存環境的樣貌、能用心 體會環境、認真思考環境、對環境的破壞會感到痛 心、對環境的問題有自己的想法、持續思考環境的 問題等 蕭 芸 殷 、 歐 聖 榮 (1998) 自然資源、環境開發、環境保護、生態關係、環境 責任 危芷芬譯(1995) 情感性、認知性、行為性 李政賢譯(2009) 情感性、認知性、行為性

(32)

18 吳 崇 旗 、 陳 郁 璿 (2010) 環境倫理、環境謬誤、環境情感、主動行為、不當 行為 研究者整理 問卷的良窳會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Drissner、Haase 和 Hille(2010) 在環境態度的研究中指出,問卷的設計需要考量學童的年齡與理解力, 假設問卷內容與他們所認知的生活經驗太遠,就會影響到研究信度。 研究者在綜合各家的環境態度,認為把環境態度分類為情感性、認知 性與行為性是較為合適的,除了此分類為環境心理學(危芷芬譯,1995) 與社會心理學(李政賢譯,2009)所採用的,也因為劉其偉生態藝術探 險營的課程主是要讓學童學習如何與環境共處、增進對環境的喜愛, 所以不適用過於複雜的分類(例如:環境開發、環境謬誤)。在環境心 理學(危芷芬譯,1995) 與社會心理學(李政賢譯,2009)中,環境態度 有三個重要的意向,分別是: 1.「情感」性,是人對態度對象(另外一個人或社會事件)的情緒反 應; 2.「認知」性,包括人對態度對象的想法和信念; 3.「行為」性,包括人對態度對象所想採取的行動。 環境態度是一種特定的態度,更進一步說明就是針對環境中的特 殊情況、整個環境或與環境直接有關的人或物之信仰的組合。持有特 定的態度可能幫助我們組織與預測關於社會世界的知識,從而讓我們 的生活獲得意義與秩序並且表達出個人的價值觀。譬如:我們可能會 喜歡某咖啡品牌,是因為我們知道該品牌的咖啡生產過程提供第三世 界的工人合理而且公平的工作環境與待遇。因此,我們對於某些品牌

(33)

19 的喜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這樣的品味傳達了個人對於世界所 抱持的信念與價值觀(李政賢譯,2009)。 要協助人們建立環境態度,需要有一個可以讓態度改變的強烈動 機,耶魯大學的「態度改變研究」以及後續的研究都成功地指出三個 因素:「誰說,說什麼,向誰說」,對改變人們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這樣的典範其專業程度和知名度愈高,愈能吸引住觀眾(李茂興、 余伯泉譯,1995)。除了一個足為典範的人之影響,經由經驗所直接形 成的態度,也是相當強而有力的,在環境心理學裡就有特別探討到環 境教育可以讓參與的人們直接與環境接觸,這樣的經驗比任何方式都 更有機會養成對環境負責的行為(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譯, 2003)。因此本研究結合社會心理學與環境心理學,探討學童對於營隊 的學習典範─劉其偉教授,結合環境教育活動所帶來的影響與環境態 度之改變。 三、探討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 多元的環境教育主題活動可以讓學習者實際參與認識環境及保護 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常具科技整合性,以補救教室中學科分離的學 習缺陷(楊冠政,2006),Carrier(2009)的研究指出,在戶外上課的學童, 明顯比在室內上課的學童擁有更好的學習效率,無論是在知識或是在 態度上皆有顯著的提升。 研究者分析國內外,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環境教育成效評估之研 究後發現,坊間探討環境教育學習成效的環境教育相關活動課程主要 分成三大類:生態環境、環境議題與環境科學(表 2─3)。 生態環境與環境教育結合是希望可以讓學童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學 習,如去陽明山國家公園(鍾莉文,2003)、高美濕地(黃瑞成,2005)、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Farmer, Knapp, & Benton, 2007)

(34)

20 等地方,另外也可以更深入的探討特定物種,例如洪偉耀(2007)與林 育聖(2007),分別以水棲昆蟲與蛙類生態作為教學的主題。這些教學 方式,除了得以讓學童藉由大自然學習到知識,並且從其魅力中培養 欣賞自然與保護自然的態度;也可以提升學童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 成效。 在與環境議題相關的環境教育課程中,有些環境議題的教學主題 多元(阮俊榮,2006;曾伯淵,2007),而有些研究則是有限定主題的, 例如曾錦斌(2006)以河川議題為教學的主題;余靜雯(2008)以環境荷爾 蒙議題為教學主題;Ajiboye 和 Silo(2008)以公民與環境問題為教學的 主題;Dimopoulos、Paraskevopoulos 和 Pantis(2008)則是以保育海龜為 教學議題。從這些研究中顯示,環境議題融入環境教育的方式有助於 學童的學習,無論是環境知識或是環境態度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與環境科學相關的環境教育研究中,黃盛豐(2001)與陳惠美 (2009)分別是以電池回收與登革熱病媒蚊為主題,兩者皆是融入學校 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中;梅德春(2005)是以資源回收為教學主題; Cachelin、Paisley 和 Blanchard(2009)則是把與濕地有關的物種融入在 科學課程之中。這些研究結果皆可以發現以環境科學為主題的環境教 育活動可以提升學童的學習成效。 表2─3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份) 對象 主題 結論 黃盛豐(2001) 國小四年 級 以電池回收融入 『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 對電池方面的知識獲 得提昇,行為也有所 改變 鍾莉文(2003) 國小五、六 年級 陽明山國家公園小 油坑遊憩區─以硫 磺為解說主題 生態知識、生態態度 有顯著影響 黃瑞成(2005) 國小五年 級 高美濕地之生態環 境 生態知識、態度有顯 著影響

(35)

21 梅德春(2005) 國小五年 級 「資源回收」教學 方案進行教學 認知、態度、行為皆 有提升 阮俊榮(2006) 國小五年 級 STS 理念的環境議 題融入 生態知識、態度有顯 著影響 曾錦斌(2006) 國小高年 級 河川議題─融入社 會領域教學 生態知識、生態態度 有顯著影響 洪偉耀(2007) 國小五年 級 水棲昆蟲生態教育 生態知識、生態態度 有顯著影響 林育聖(2007) 國小五年 級學童 蛙類生態教學 生態知識、生態態度 有顯著影響 曾伯淵(2007) 國小中年 級 環境議題融入 生態知識、生態態度 有顯著影響 Farmer、Knapp 和Benton (2007) 國小四年 級 參加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的環 境教育活動 提升環境知識與建構 友善的環境態度 余靜雯(2008) 國小五年 級 環境荷爾蒙議題融 入 生態知識、生態態度 有顯著影響 Ajiboye 和Silo(2008) 國小學童 環境教育(如公民和 環境問題)等活動融 入教學 學生在環境知識與態 度上皆有所提升 Dimopoulos、 Paraskevopoulos 和Pantis (2008) 國小學童 保育海龜的議題融 入環境教育 學童的知識有顯著提 升,但是態度在前測 已經很高,所以沒有 顯著提升 陳惠美(2009) 國 小 四 年 級 登 革 熱 病 媒 蚊 ─ 融 入國小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 學童在認知、態度與 行為方面確實有提升 及幫助 Carrier (2009) 國小四、五 年級 比較戶外課與室內 課對學童的影響 戶外課有助於提升學 童在知識、態度與行 為上的學習 Cachelin、Paisley 和 Blanchard (2009) 國 小 四 年 級 猶他州濕地課程(為 科學核心課程)對學 童的影響 學童在濕地物種的知 識 表 現 上 有 顯 著 提 升,在環境情感上的 表達也以正向居多 研究者整理

(36)

22 小結: 現今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趨勢從為瞭解全人類造成之環境問題而偏 重於環境知識,轉向於同時強調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柴慈瑾、田青,2009)。 環境知識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讓環境態度可以健康的養成,兩者的連結是 缺一不可的,所以一個環境教育課程是否可以有效傳達環境知識與環境態 度是極為重要之事,透過學童的學習成效評估,可以分析課程的內容是否 需要調整以及參與者對於課程的接受程度為何。研究者透過以劉老作為學 習典範的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分析學童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的成效 是否有提升,並根據結果提出結論,提供給對環境教育相關領域有興趣者 參考。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課程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課程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課程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課程

暑期營隊屬於自然教育中心課程發展形式之一,是屬於住宿型的戶外 環境教育。讓孩子透過直接接觸來瞭解自然世界,得以使他們慢慢自內心 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藉由感官與自然產生一體感,融入在整個自然的情境 中(周儒、呂建政譯,2008)。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的課程內容經過奧萬大行動研究團隊的數次 課程發展會議後訂定,除了有劉老的孫女劉思岑教授 與研究過劉老之環境關注行動的研究生趙思婷參與 討論,也依據 2009 年試行的結果再修正,課程的安 排皆經過嚴謹的審定。本營隊的活動精神是藉由劉老 的畫作─「叢林的哭泣」作為出發(圖 2─1),畫中的劉 老以手撫摸著小鳥,身旁的蛇、蠍子,逐漸由大地上 消失,叢林怎麼不哭泣?這是劉爺爺生前對現今社會 環境破壞的一種感慨,表達出他對生命關懷的精神 (引自:陳維立、劉思岑,2008:35)。營隊有三個主軸,分別是生態、藝 圖2─1 叢林的哭泣

(37)

23 術與探險,所謂的生態指的是運用奧萬大的自然環境,帶領學童學習相關 的環境知識,並培養正確的環境態度;藝術是以劉老的畫作作為教學的教 材;探險則是透過劉老的探險經歷,來引導學童思考探險的意義。 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主要是讓四到六年級的孩子參與,為期三天兩 夜,活動中有四位環境教師以及八位隊輔協助帶隊。營隊一梯次約30 人, 分成婆憂隊與瓢蟲隊(劉老畫作中的動物角色),一隊約 15 人;每隊再分成 二小隊。 活動課程分成 13 個單元(表 2─4),從一個探險任務出發,呼應劉老的 探險經歷。探險任務是要打敗一個入侵奧萬大且破壞環境的暗黑魔王,因 此需要學童同心協力打敗魔王,在活動中,打敗魔王需要具備五個能力, 分別是:關懷、合作、勇氣、守護與知識,這五個能力是依據劉老的人格 特質所設定:關懷指的是劉老愛護環境的關懷之情;合作與勇氣代表的是, 一個探險活動除了需要過人的勇氣之外,也需要眾人的合作方能達成;守 護指的是劉老凡事親力親為、挺身而出的行動;知識則是指劉老孜孜不倦 的求知態度,才能集工程師、畫家、教授與探險家等身分於一身。每個關 卡都搭配一個單元活動,達成五個愛護環境的任務並且根據所學擬出一份 愛護環境的策略書之後,才有資格攻打破壞環境的暗黑魔王,學童在攻打 魔王之後還需要把環境保護策略書送給他,讓雙方都懂的環境保護的方法 之後,方能完成三天兩夜的探險旅程。 營隊的第一天有五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為「劉爺爺探險去」(圖 2─2), 以《巴布亞新幾內亞紀行》(劉其偉,1995)的影片點出營隊的其中一個主 軸─探險,活動由一位教師負責講述,讓學童瞭解營隊的精神人物─劉老的 人格特質與行為。影片內的劉老緩緩道來他的探險旅程與心情,述說著他 熱愛文化的一份心意,用著他真摯的口吻介紹當地住民的裝飾打扮(如:假 髮與化妝)、下葬方式還有他們的巫師與學校,在當地的學校中,學生可以 習得武器的製作(如弓箭),也可以學習其使用的技巧,除此之外,住民們 為了表達歡迎之情,還搭配著樂器─咚咚鼓,舞出了結合力與美的狂野舞

(38)

24 蹈。在影片的最後,劉老用著感傷的語氣闡述環境的快速變遷,讓大地失 去了顏色與純真,科技的進步不斷蠶食鯨吞著這片原始大地,讓當地的文 化特色快速消逝,為了保留這份珍貴的文物,劉老願意冒著危險與身體不 適去考古探險。在影片結束之後,教師會引導學童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 反思劉老探險的本質不是為著好玩,而是一份珍愛大地的用心。由楊孟瑜 (1996)所撰寫的劉老回憶錄《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中就記錄到,82 歲的劉老在行前花了一年的時間收集資料,透過澳洲的博物館、新幾內亞 大學人類學系等研究單位遍尋資料;除此之外也需要許多與人力有關的安 排,例如錄影、翻譯、嚮導、交通工具的安排等,蠻荒之中處處驚險,無 論是地形亦或是氣候都是挑戰,因此除了膽識也需要過人的意志力。這些 歷程都是值得與學童分享的,透過一個探險故事,讓他們瞭解探險的真實 面貌。課程流程如表2─4。 表2─4 課程流程表 時間 時間 時間 時間 單元單元單元單元 名稱名稱名稱名稱 副標題副標題副標題副標題 DAY1 第 1 單元 劉爺爺探險去 影片:巴布亞新幾內亞 紀行 第2 單元 劉爺爺真人劇場 介紹探險任務 第3 單元 救救鳥寶寶─關懷 學習保護色原理 第4 單元 生態池大搜救─合作 聯手清除外來種 第5 單元 夜晚的精靈─勇氣 與青蛙接觸 DAY2 第 6 單元 飯糰DIY 第7 單元 與大自然做好朋友─守 護 植物解說與垃圾終極者 第8 單元 生態繪畫 外聘生態繪畫講師解說 第9 單元 夜晚饗宴 布農族長老一起同樂 DAY3 第 10 單元 尋寶記─知識 定向運動 第11 單元 擬定環境策略書 第12 單元 決戰大魔王 第13 單元 劉爺爺的叮嚀

(39)

25 第二單元是「劉爺爺真人劇場」(圖 2─3),目的是要說明營隊的探險 任務,由工作人員扮演婆憂鳥、瓢蟲、劉老、山豬、臺灣黑熊、貓頭鷹與 暗黑魔王。劇場中的動物們發現暗黑魔王要率眾攻打美麗的奧萬大,因此 尋求劉爺爺的協助,劉爺爺認為要打敗魔王需要眾人的力量方能成功,於 是找上了來奧萬大探險的小小探險家們,大家決定要同心協力一起保護地 球。 圖 2─2 劉爺爺探險去:影片播放 圖 2─3 劉爺爺真人劇場:戲劇演出 在第三個單元─「救救鳥寶寶」中,是先透過話劇的方式來傳達本單 元的精神─「關懷」,話劇中婆憂鳥被破壞環境的暗黑魔王抓走了,但是 他的孩子還小沒有辦法自食其力,需要大家抓毛毛蟲(毛線)幫助幼鳥們。 遊戲方式是把七種顏色的羊毛毛線遍佈在草地上,然後讓學童趴在草地上 尋覓,這樣的方式除了可以拉近學童與自然間的距離(圖 2─4),也可以讓 學童瞭解生物保護色的重要性。活動結束後,教師會讓學童以鳥媽媽的角 度去思考哺育幼蟲的辛苦與棲地的快速流失以及汙染導致他們的求生更 為艱難,需要大家的保護。 圖 2─4 救救鳥寶寶:學童在草地上找毛線

(40)

26 活動的第四個單元「生態池大搜救」主要是讓學童以「合作」的精神 共同清除生態池的外來種─福壽螺。首先先教導水生植物的相關知識(圖 2─5)再教導學童以正確不過度驚擾的方式撈取生態池的水生生物(圖 2─6), 並且把所撈獲的生物依外觀分類,遇到不認識的生物則依圖鑑辨別,在過 程中,為了讓活動順暢以及讓每個學童都有機會學習,隊輔會協助小隊分 工合作,像是輪流撈取、紀錄、分類等(圖 2─7)。在課程討論中,環境教 師與學童除了探討在生態池中有哪些水生植物與水生昆蟲之外,還有探討 為什麼從生態池的動物中,會以福壽螺為大宗,牠們的大量繁殖會對本土 種的生存造成什麼浩劫,環境教師透過引導讓學童得以思考環境問題。活 動完畢後,除了福壽螺需要集中以外,其餘生物都由隊輔協助放回池內。 圖2─7 學童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第五單元「夜晚的精靈」是第一天晚上的課程,代表精神為「勇氣」, 「勇氣」有兩個含意,其一為學習接觸平常不會近距離觀察到的物種─青 蛙,其二則是透過濃厚的夜色探險於大自然之中,此兩項之於學童都是不 同於以往生活的經驗。活動首先是由一位環境教師在教室內用簡報的方式 圖2─5 生態池大搜救:志工解說水 生植物 圖2─6 環境教師指導學童撈 取水中生物的方法

(41)

27 帶領學童認識奧萬大的青蛙種類,並且說明青蛙對生態池而言是很重要的 環境指標,例如水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牠們的生存。簡報結束後,環境教 師與志工會帶領學童透過觀察箱與青蛙做近距離的接觸,每個觀察箱都有 一種青蛙與一位解說員(圖 2─8),讓學童以輪流的方式探訪不同的青蛙, 解說員會依據狀況指導學童分辨青蛙,遇到學童大聲或是欲碰觸青蛙,就 會適度的指導他們要尊重生命以及愛護牠們,在此單元中,除了可以習得 青蛙的構造與其所代表的生態意義之外,還可以拉近學童與生物之間的距 離,進而讓他們懂得尊重生物,進而保護牠們。 圖 2─8 夜晚的精靈:學童透過觀察箱認識青蛙 營隊的第二天是由一個需要挑戰體能的健行活動開場,那就是第七單 元「與大自然作好朋友」。此活動的精神是─「守護」,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山的時候,讓解說志工(同時也是隊輔)帶領學童認識奧萬 大的植物(圖 2─9);第二階段則是在下山時,讓學童沿途撿拾周遭的垃圾, 以實際體驗來守護山林。在執行第七單元之前,因為帶領學童入山需長達 三至四個小時之久,因此設計了一個「飯糰 DIY」的活動(第六單元)讓學 童自製活力飯糰,以便在中午或是途中食用(圖 2─10)。DIY 開始之前,由 喬裝成劉老的志工與學童互動,說明對探險家來說活力的一餐是很重要的, 但是身在野外有諸多不便,所以簡潔迅速是最基本的條件,因此製作飯糰 即是很好的方法。

(42)

28 下山以後,首先由環境教師秤量學童撿回的垃圾(圖 2─11),再與他們 一同思考環境問題,例如為什麼奧萬大山區每天都有清潔人員整理環境, 卻仍存在著許多的垃圾,這些垃圾的存在之於山林會造成什麼影響,透過 這樣反思希望學童可以當一個垃圾終結者。在第七單元中,除了學習植物 的相關知識外,也教導森林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藉由這些學習,讓學童瞭 解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自己,透過珍惜資源與守護野生動植物,就可以讓 環境更美好。 圖2─9 與大自然做好朋友:志工指導學童辨識植物 接下來的三個單元緊扣著與劉老有關的行動,分別是:繪畫、原始文 化的收集與探險。劉老宣導保護環境觀念的方法之一為繪畫,因此營隊的 第八個單元是「生態繪畫課」,透過外聘的生態繪畫講師來講解劉老的畫 風以及他投注在畫中的精神,劉老善於以簡約的線條以及細膩的用色等技 巧來詮釋動物們的心情,例如藍色代表著憂鬱,黯淡的眼球傳達著對生存 環境破壞感到絕望的心情。學童在經過說明後,即可運用蠟筆畫下他們參 與營隊以來所看見的奧萬大物種,甚至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編畫出故事來 (圖 2─12),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童學習以畫作傳遞己見,待學童繪畫完 圖2─10 飯糰 DIY:享用自 製的活力飯糰 圖2─11 學童秤量垃圾的重 量

(43)

29 成之後,講師與學童一同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的作品 與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圖 2─13)。 圖 2─13 學童分享自己的畫作 第九個單元「夜晚的饗宴」是第二天的晚會。活動中邀請了一位神秘 嘉賓─布農族的長老來分享他們的生活文化。在長老出場前,由環境教師 先點出課程的宗旨,說明劉老因為珍視原住民文化,所以才會願意遠赴重 洋,冒著生命危險的收集這些寶貴的文物,因為文化間的尊重與珍惜需要 透過彼此的交流與瞭解,方能打破不瞭解所帶來的藩籬甚至於是破壞。 長老在燃起了布農族象徵神聖與光明的火把之後,開始帶領大家進入 了晚會的重頭戲─布農族文化的傳說與生活(圖 2─14)。在長老兒時的記憶 中,部落裡的巫師擁有現在無法想像的神祕力量,可以治病與祈福,長老 認為以前的巫師之所以能承接上天的旨意幫助族人,是因為他們擁有聖潔 的靈魂,因此獲得大家的愛戴;布農族人尊崇巫師,也熱愛山林,打獵雖 然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之一,但是他們也瞭解如要讓森林得以生生不息, 就得維持生態平衡,因此不該獵捕帶子的母獸以及幼小的動物,這是他們 對山林表達尊敬的方式;對布農族來說,分享也是生活的一大樂事,因此 他們並不會獨自享用獵物,而是分享給所有的族人。在活動的尾聲,長老 會先以他們特有的祈福儀式祝福大家平安順利(圖 2─15),之後再帶領大家 一同搗麻糬,分享他們的飲食文物(圖 2─16)。 圖2─12 生態繪畫:學童專 注的繪畫

(44)

30 圖 2─16 搗麻糬的活動 從第一天的劉老探險影片─《巴布亞新幾內亞紀行》,到第二天晚上 的台灣部落長老的親身分享,這一連串的課程,除了希望學童得以增廣見 聞,也希望培養出尊重、保存不同文化的態度。文化的珍貴並不分國籍, 我們自己所處的國家就已蘊藏著想像不到的文化寶藏。 第十單元「尋寶記」是第三天的首場活動,以定向運動的方式進行, 其精神是要讓學童體驗劉老的探險過程,並且學習統合營隊中所學到的 「知識」。定向運動指的是運用地圖與指北針來定位方向找尋目標地的運 動,在課程之中是要讓學童學習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使用地圖與指北針並找 出破關的方法。課程的開始,環境教師先從劉老的探險故事來與學童討論 探險所需具備的能力,對劉老來說,除了勇氣以外,探險之前的安排也是 很重要的,紮實的準備才能讓行動更加安全。環境教師以簡報說明定向運 動中很重要的兩項工具─指北針與地圖的使用方式(圖 2─17),然後再由小 隊輔們帶領學童至戶外以小隊的形式出發(圖 2─18),沿途由幾位志工守住 圖 2─14 夜晚的饗宴:長老 分享族人的生活文化 圖2─15 長老為大家祈福

(45)

31 關卡,每個關卡都有一個在第七單元學到的植物問題,例如青楓與楓香的 差別、栓皮櫟與九芎的特色等,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童得以溫故知新。 在正式攻打魔王之前,還需要完成一個「環境策略書」(第十一單元), 環境策略書的目的是要讓學童在經過營隊活動的洗禮後,共同思考有哪些 方法可以幫助並減緩環境的破壞(圖 2─19),策略書在攻打完暗黑魔王之後 會由學童轉送之,透過這樣的方式讓雙方締結一個保護環境的約定。 圖 2─19 擬定環境策略書 第十二單元是「決戰大魔王」,魔王在營隊中代表地是一個到處破壞 環境的壞蛋,讓學童在學習保護環境的五個能力(關懷、合作、勇氣、守護、 知識)之後再打敗魔王,除了代表達成保護環境的任務外,也象徵性的打敗 了自己可能也有與魔王相同的壞習慣。在活動的一開始,先由環境教師引 導學童打開寶箱取出攻打魔王的祕密武器─水槍(圖 2─20),再讓學童攻打 魔王,攻打方法是學童需要把魔王身上印有壞習慣的紙張(懶惰、髒亂、貪 心…)用水槍掃射至模糊脫落才算作戰成功(圖 2─21),環境教師在魔王求 饒後,就會指導學童停手並接受暗黑魔王的道歉,並且派上小組代表獻上 圖 2─17 尋寶記:定向運動教 學 圖2─18 學童一起討論破關的方法 圖2─20 決戰大魔王:學童 開啟放置秘密武器的寶箱

(46)

32 環境策略書(圖 2─22),讓魔王運用環境策略書上的方法指導他們星球上的 人民愛護環境。攻打完魔王後,進行最後一個單元「劉爺爺的叮嚀」,由 志工扮演的劉爺爺頒發結業證書(圖 2─23)並且與大家合照(圖 2─24 ),三 天兩夜的活動就落幕了。 圖2─21 決戰大魔王:學童 攻打大魔王 圖2─22 魔王接受學童的環 境策略書 圖 2─23 劉爺爺的叮嚀:頒 發結業證書 圖2─24 活動落幕前的大合 照

(47)

33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在營隊活動期間,研究者蒐集的資料包含學童的學習成效問卷、學習 單、訪談記錄及活動觀察紀錄,以多重的資料做為研究的依據,有利於客 觀的陳述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的教學成效。 本研究採用前實驗設計(pre─experimental designs),並沒有設定對照組, 因參與營隊的學童組成多元,涵括不同的年齡層、國家與生活背景,因此 難以尋獲類似地群體,故採用前實驗設計。本章節從研究的架構、流程、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的方法等做說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分成兩個階段,先分析學童在營隊後的環境知識與 環境態度的表現;接著再分析學童對劉其偉(以下簡稱劉老)本身或是其相 關專長或是精神衍伸出的看法,以瞭解營隊的主角─劉其偉對學童的影響 (圖 3─1)。 圖3─1 研究架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