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分析

第四節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綜合討論

本節分成三個討論重點,其一為探討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之異同;再 者是討論本研究的其他研究發現;第三個重點則為研究工具之探討,分析 其適用性與改進方式。

79

一、探討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之異同

本研究主要是分析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學童對劉老之相關 看法,環境知識分成三個面向:環境生態學、環境議題與環境科學;環 境態度則分為認知性、情感性與行為性三個面向,學童在這些面向的表 現皆達顯著的提升,這與黃盛豐(2001)、鍾莉文(2003)、黃瑞成(2005)、

梅德春(2005)、阮俊榮(2006)、曾錦斌(2006)、洪偉耀(2007)、林育聖(2007)、

曾 伯 淵(2007) 、 余 靜 雯 (2008) 、 陳 惠 美 (2009) 、 Farmer 、 Knapp 和 Benton(2007)、Ajiboye 和 Silo(2008)、Dimopoulos、Paraskevopoulos 和 Pantis(2008)、Cachelin、Paisley 和 Blanchard(2009)、 Carrier( 2009)的研 究相似,顯示環境教育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學 習成效。

本營隊的典範人物─劉其偉教授之於營隊有著很特別的影響,他讓 學童以不同的角度思考環境與不同民族的獨特性,其多元的身分使學童 瞭解到環境保護並無年齡與職業之限,更瞭解到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 要願意付出即可以擁有許多的知識與經歷。綜合研究資料,劉老淵博的 學識對學童產生了示範作用,他們認為要樂於學習新知,才能如劉老般 不斷突破與創新;除此之外研究者在訪談時,即有學童表示希望自己可 以透過繪畫或是探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環境或是對原始文化的關注,

顯示劉老的繪畫與探險歷程啟發了學童的興趣,此研究發現與耶魯大學 的研究有相同之結果:透過典範人物的示範,可以產生改變環境態度之 強烈動機(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

二、其他研究發現

除了根據研究目的所分析出的結果以外,研究者另外三項有趣的研 究發現,分別是劉老的獵人身分引起學童之興趣、學童學習以繪畫作為 抒發己見的平台與攻打大魔王的任務促進小組合作且更有使命感。

80

(一)劉老的獵人身分引發學童的省思與好奇心

在學童對劉老之相關看法的研究中,學童除了對劉老本身與其經 歷有豐富的認識與想法,對其獵人的身分也感到興致盎然,研究者在 訪談的過程中曾與幾位學童聊到劉老曾為獵人的經歷,他們認為獵人 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是相衝突的,但是劉老卻能轉化成環境保護代言 人,顯見只要有心凡事皆有可能,毋須畫地自限。

除了訪談,在問卷「劉其偉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做過的事情」中有 一個題項為「與住民一起打獵」,雖然劉老並未與當地住民一起打獵,

卻仍有 24.6%的學童勾選,雖然關於劉老打獵的事蹟,環境教師僅在 第一單元─「劉爺爺探險去」中有描述到,卻已讓學童印象深刻,顯 見其曾為獵人的故事能引發學童的好奇心,因此此部分值得在課程中 鋪陳並與學童一起討論。

(二)學習以繪畫作為抒發己見的平台

研究者在訪談學童對生態繪畫課程之看法時,有近半數的學童表 示想要學習劉老的繪畫技巧與以畫表達想法的精神,其中有好幾位學 童已把這樣的期待實踐在自己的畫作中,表達了自己對環境的關懷之 情,例如有學童畫了一隻展開雙翼的婆憂鳥以守護美麗的森林(圖 4─4),

也有學童希望動物與森林可以永遠欣欣向榮(圖 4─5)。研究者認為透 過劉老的示範,學童得以將想法連結在自己的畫作中,編織出一幅深 富意涵的圖畫。

圖4─4 學童希望婆憂鳥可以 守護美麗的森林

圖4─5 學童希望森林可以永 遠欣欣向榮

81

(三)探險任務促進小組合作與保護環境之使命感

本營隊以一個探險任務出發,最終的目的是要打敗破壞環境的暗 黑魔王,在整個任務的進行中,學童懂得彼此互相配合與學習表達自 己的看法,尤其是在攻打大魔王的遊戲之中,除了讓他們有保護環境 的使命感,也得以反思暗黑魔王破壞環境的壞習慣也可能在自己的身 上發現,研究者在訪談的過程之中,即有學童表示人人都擁有暗黑魔 王的壞習慣,所以要從己身做起才能讓環境更美好。

三、研究工具之探討

本研究主在探討學童的學習成效,但是研究者在與學童訪談時,

發現學童對於感興趣的課程多能滔滔不絕的敘述其收穫,反之則否,

透過這樣的過程,可以分析課程之於學童的影響力並研發可以提升課 程豐富度的內容,例如學童對劉老曾為獵人的身分具有濃厚的興趣,

亦或對森林中竟有為數不少的垃圾而感到驚訝等敘述,都可以是課程 中所能補充的部分,像是更詳細的敘述劉老從獵人轉移成環境保護代 言人的過程,也可以再延伸至劉老曾經擔任過國家公園警察呼籲大家 減少汙染一同攜手保護山林的經歷,皆是很好的教材。因此研究者認 為,可以在問卷或是學習單中讓學童排序課程的喜好程度,並且讓他 們說明最喜歡與不喜歡之原因,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分析學童對課程 的看法是否符合課程欲傳達的精神,以及學童對於課程的期待,以作 為提升課程之豐富度的依據。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