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5E 學習環

ㄧ、學習環之發展

學習環已不是新名詞,學習環之理念最早在1962年由J. Myron Atkin及Robert Karplus提出,其發展一套 “guided discovery”(引導發現)的教學法,他們將學習分為 “發 明-新觀念的起初引入”(invention-the initial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發現-驗證”

(discovery-verification)及“擴充”(extension)。此時,尚未有“探索”(exploration)或“學 習環”(learning cycle)這些名詞。同年夏天,Karplus到教育服務中心的小學科學教育部 門工作,他發現兒童需要時間去探究一個實驗,探究之後才進行“發明”(invention)與“發 現”(discovery)。1967年,Karplus與Thier出版一本著作,書中以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 為 基 礎 , 提 出 一 套 三 階 段 之 教 學 步 驟 “ 探 索 ”-“ 發 明 ”-“ 發 現 ”

(Exploration-Invention-Discovery),此三階段教學步驟在1970年代中期SCIS課程完成 時,以“learning cycle”這個名詞出現於教師手冊中,學習環教學模式正式被提出(許榮 富、楊金文、洪振方,1990;姚珩,1994)。期間經過多位學者的修改,雖然在名稱上

有所不同,但在內容及基本觀念上是相同的(鍾聖校,1998)。今將其整理如表2-4-1(參 考鍾聖校,2000;許順欽,2003):

表 2-4-1 學習環之發展沿革

年代 學者 學習環之名稱

1967 Karplus & Their

探索 發明 發現

1977 Karplus & Lawson

探索 概念引介 概念應用

1979 Erikson

經驗 發現異例 重整概念

1981 Novick & Nussbaum

呈現別種概念想法 製造概念衝突 鼓勵認知調適

1983 Renner et. al.

經驗 詮釋 概念深入

1984 Smith & Good 等

經驗 詮釋

表2-4-1 學習環之發展沿革(續)

1988 Lawson et. al.

探索 名詞引介 概念應用

1989 Carin & Sund

探索 概念引介 概念應用

1991 Hackett

導入 探索 發展 應用

1993 Bybee & Landes

投入 主動探索 解釋說明 精緻化 評量

1994 Westhrooks & Rogers

解釋 驗證假設 設計實驗

Karplus在1967提出學習環三階段後,由於許多教師對“Invention”、“Discovery”這兩 個階段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代表的真正意涵有所疑問,因此在1977年,Karplus將學習環 三階段改為 “探索- 概念引介- 概念應用”(Exploration-Concept Introduction- Concept Application)。 A. E. Lawson在1988年對此學習環第二階段提出質疑,Lawson認為教師 僅能引介“名詞”(Term),不能教導“概念”(Concept),因此其將學習環第二階段改為“名 詞引介”(Term Introduction),並發展「概念形成與改變的一般化模式」,將學習環分成 三大類,分別為描述型學習環、經驗外展型學習環、假設演繹型學習環(許榮富、楊金

(1)描述型學習環

師生僅描述其觀察到的現象,並未對現象作進一步的解釋。

(2)經驗外展型學習環

利用學習者已有的先備知識,在概念探索階段提出和其先備知識有關的因果問題,

學習者藉類比推理以轉換原有概念到新情境中。

(3)假設演繹型學習環

使學童使用高層次的推理能力或過程技能,學習者就該因果問題提出假設,進而收 集資料、嘗試驗證。最後這些概念及推理模式在新情境中再被應用。

學習環是一種很有彈性的教學模式,在不同階段可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與學習型 態,例如討論、實驗、講解、閱讀、影片欣賞等,但必須注意的是,學習環各階段的學 習型態可以任意變換,但各階段的順序卻不能任意改變,甚至刪除其中之一,若學習環 的順序改變或任一階段被刪除,此教學模式即非學習環。

二、5E學習環之內涵

美國生物課程計畫(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簡稱BSCS)小學課程在 1980年代修改三階段學習環理念,發展出五階段學習環模式,分別為投入、探索、解釋、

精緻化和評量,此具有建構主義特性之五階段學習環教學模式即是所謂的「5E學習環教 學模式」(熊召弟等譯,1996)。今將5E學習環教學模式之內容整理如下(林曉雯,2001;

黃建彰,2006;Bybee & Landes,1988):

1、投入(engagement):教師以活動或問題引起學生好奇心與反應並與學生舊經驗作 連結,使學生有興趣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除此之外,教師也能透過問題或活動了解 學生的先備知識。

2、探索(exploration):學生參與活動後,教師需提供機會與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索活動,

E3:解釋(explanation)

【提出解釋,學習新概念】

E5:評量(evaluation)

E4:精緻化(elaboration)

【應用新概念】

E2:探索(exploration)

【學生探索,澄清概念】

E1:投入(Engagement)

【連結舊經驗、發現問題】

的想法為基礎,幫助學生澄清概念,並介紹正確的科學概念或技能。

4、精緻化(elaboration):讓學生將學得的新概念應用於新的情境或問題中,並將科學 概念與過程技能應用在日常生活與事件中。

5、評量(evaluation):教師評量學生進步情形,也鼓勵學生自評他們學到的概念或技 能。並提供學生應用科學概念或技能的機會,也可使學生重複學習環不同步驟,以 促進其概念與技能之成長。

其活動流程如下圖所示(游淑媚,1996;引自黃松源、王美芬,2001):

圖 2-4-1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流程圖

圖中虛線部分是指在投入、探索、解釋、精緻化及評量五個階段後,再次循環探索、

解釋、精緻化過程等階段,亦可在進行投入、探索、解釋、精緻化四個階段後,即再次 重覆探索、解釋、精緻化過程等步驟以達成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說,在一個新概念的教 學中,教學者可視學生的學習情形不斷重複學習環的教學步驟,以達學生自行建構知識

的目的(黃松源、王美芬,2001)。除此之外,在每個主概念下細分的小概念學習時,

可不需完整經歷學習環五階段,但階段順序不可更改。在 5E 學習環的每個階段中,教 師及學生都有其要做的事,說明如表 2-4-2:

本研究的目的之ㄧ為「瞭解各版本教科書電磁學單元活動在 5E 學習環階段的符合 程度」,教科書為教師上課時引導學生學習的工具,因此各版本教科書的文字敘述多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操作之用語,綜觀現今各版本教科書可以發現,教科書多以簡單的 文字和語句呈現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教師在教學時很難掌握出版商在編輯教科書 時真正想表達的內涵或用意,因此出版商會編印一本教師手冊,內容中詳細說明教學流 程及注意事項,以供教師教學之參考與使用。從上表可知,學習環各階段老師有其應做 的事,基於此,教科書或教師手冊如能在文字、用語與內涵的呈現上符合其理念,也就 能符合學習環各階段的要求。

表 2-4-2 5E 學習環各階段教師及學生應做的事

表2-4-2 5E學習環各階段教師及學生應做的事(續)

資料來源:BSCS(1997). Biology: A Human Approach。BSCS 版權所有,Kendall/Hunt 出 版公司出版。引自 Llewellyn, D. (2005)

三、5E學習環與科學探究之關係

實作方式來進行」。由此可知,科學探究在學校科學課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洪 振方,2003),然而欲使學生培養科學探究之能力,教師的教學方式亦需改變,也就是 說,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法需要重新被審視與改革,以期符合探究之精神。教科書是教師 在教學上重要的教學工具之一,因此教科書之編輯方式若能符合探究之精神,將有助於 探究教學之落實。

在1990年之前,多數的教育學者認為科學由知識所組成,因此藉由教學可以將這些 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在1909年,美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John Dewey對此觀點提出批 判,他認為科學教學太過強調訊息的累積,卻欠缺科學即是思考的路徑及心智態度這方 面的教育。因此,Dewey(1910)認為,學生學習科學不僅是學習知識,同時也應學習 過程或方法,然而Dewey所強調的過程或方法即是今日我們所謂的科學探究。

在探究與全美科學教育標準(NRC,2000)一書中指出,探究取向的科學教育應 包括下列五個階段(陳均伊、張惠博,2008。洪振芳,2003):

(一)階段一(發現問題):使學生接觸問題、現象或事件,藉機製造與其想法衝突之 事件。

(二)階段二(試驗):學生經由動手操作的過程,檢驗假說、解決問題,並探討所提 出的解釋之合理性。

(三)階段三(結果分析):學生分析數據並詮釋實驗結果,綜合想法,建立模型,藉 著教師或其他來源的科學知識,澄清概念與解釋。

(四)階段四(解釋與應用):學生能將所學及理解應用於新的情境之中。

(五)階段五(評鑑):學生自我評估或教師評鑑學生所學,及如何習得。

在上一節的討論中提到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的五個階段及其內容,研究者今將美國 國家研究委員會(NRC)所提出的探究教育五階段與本研究所採用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 五階段兩者間的關係,整理如圖 2-4-2:

NRC 探究教育五階段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五階段

圖 2-4-2 NRC 探究教育五階段與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五階段關係圖

由上圖可知,本研究所採用的5E學習環教學模式五個階段和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NRC)所提出的探究教育五階段,雖然在名稱上有所不同,但內容本質上卻是相同的。

因此,在1980年代由BSCS發展出來的5E學習環教學模式五階段即使歷經時代的變革,

仍為一符合探究精神之教學法。

四、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自然科課程之相關研究

(一)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自然科課程之應用

階段一:發現問題

階段二:試驗

階段三:結果分析

階段四:解釋與應用

階段五:評鑑

階段一:投入

階段二:探索

階段三:解釋

階段四:精緻化

階段五:評量

教學的一種工具,它利用一組精心安排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幾個主要的變量來解釋課堂 教學裡的師生活動(吳棠,1992);教學模式也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 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的教學計畫或類型(趙中建等,1992)。因此,教學模式常被 用來發展課程,對於學習環在課程設計上的應用,已有許多國內外學者進行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近五年內國內有關學習環在科學教育課程上之研究有:

許順欽(2004)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以操作科學玩具進行毛細現象 單元的學習方式,並結合Hackett的「導入、探索、發展、應用」四階段學習環理論及創 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是否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中發現:以科 學玩具輔助教學與結合創意思考教學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

許順欽(2004)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以操作科學玩具進行毛細現象 單元的學習方式,並結合Hackett的「導入、探索、發展、應用」四階段學習環理論及創 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是否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中發現:以科 學玩具輔助教學與結合創意思考教學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