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

ㄧ、教科書的涵義與重要性

「教科書」ㄧ詞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的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在一定範圍內,專門編 寫給學生上課用的課本;在台灣中華書局發行的《辭海》定義為:依照法定科目,選擇 適當材料,編輯成書,用以教授學校學生者,稱教科書。學者黃光雄(1990)則將教科 書視為設計人員為學生所設計的書面材料,以引導學生學習各科目的內容,除學習內容 外,尚可能包括目標、重點、練習題、活動建議、評量工具等;國立編譯館館長藍順德 (2006)則將「教科書」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教科書係指依據政府公佈之課程 綱要所編輯之學生課本;廣義的教科書包括課本、學生習作、教學指引、教學媒體、實 驗器材等教學設備。

由以上資料看來,我們對教科書定義不再侷限在「印刷的書面資料」,電視、電腦、

CD、錄影帶…等視聽或電子媒體皆可視為教科書的一種形式。在資訊發達的 21 世紀,

許多商品都以電子型態來呈現,就連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深受影響,

Warming(1982)曾預測教科書會因為電腦的普及而地位下降,但事實上,在國中、小

學階段的教學現場,我們可發現教科書仍然是教師主要的教學材料、學生學習的主要來 源,此現象就如同 Apple(1995)所說:對中小學教育而言,教科書是課程主要的傳輸 機(major conveyer)。

除了來自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可了解教科書的重要性外,研究顯示︰國內 90%以上 的國小教師「經常按照課本進行教學」(高新建,1991),美國教師的教學活動,大約 70%

至 90%是根據教科書來進行的(吳正牧,1994)。由此可知,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僅 管電子或視聽媒體在教學上之使用有日益增多的趨勢,教科書仍然在教學具有一定的地 位與重要性。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委託的報告亦指出:「百分之九十的教師,於百分之九十的 教學時間是在引用教科書」(引自鍾聖校,1998),由此可知,教科書之內容決定了學生 的學習材料,學生在學校習得的經驗與體驗到的學習活動多由教科書來決定。教科書之 所以重要,正因為教科書具有下列功能(陳伯璋,1987;吳正牧,1994;方德隆,1999;

陳中德,2002):

(一)中小學教師多依據教科書或教學指引規劃授課內容與教學活動。

(二)教科書是學生最早接觸的正式學習書籍,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最基本的工具。

(三)教科書由專家學者共同編輯,品質優於教師自編教材,教師亦可將編輯教材 的時間省下,將時間與精力用於教學活動之準備與學生之學習輔導上。

(四)教科書的內容編輯有一定的系統性與邏輯性,有助於教師教學之方便性、學 生概念學習之完整性,亦可做為家長了解學生學習與學校教學之媒介。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教科書在教與學中實在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值得注意 的是,教科書並非教師教學唯一的選擇,更非學生知識唯一的來源。教師在使用教科書 時,應依據學生特質、教學需要做彈性的調整,以免造成對教科書過度的依賴(陳明印,

二、自然與生活領域教科書之課程沿革與編審制度

我國教科書編審政策隨著時代變遷,分為九年國教實施前(民國 57 年以前)、九年 國教實施後(民國 57 年)至民國 78 年、民國 78 年~民國 84 年以及民國 85 年至 90 年 代四個時期來討論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的課程沿革與編審制度。

(ㄧ)九年國教實施前(民國 57 年以前)

九年國教實施前,政府鑒於國際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及時代需求,明訂民國 43 年為

「發展科學年」,致力於推動科學教育。在此階段,教育部成立科學教育委員會,ㄧ方 面修訂課程標準,另ㄧ方面研究美國最新科學教材並正式執行(林靜雯,2007),此時 期科學教科書採編審並行制,偏向ㄧ綱多本的政策(楊龍立,2005)。

(二)民國 57 年~民國 78 年

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教後,教育部重新訂定並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此時期遵 照九年國教一貫之精神,教材綱要著重觀察和實驗,概念發展也力求一貫(鍾聖校,

2000)。

民國 61 年,成立國民小學科學教育實驗研究指導委員會,及自然科學課程研究小 組,針對世界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積極展開自然課程之研究。因此於民國 64 年頒 布的「自然科新課程標準」即是受到美國科學課程改進研究(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簡稱 SCIS)、小學自然科學研究(Elementary Science Study,簡稱 ESS)以及科 學過程探討研究(Science-A-Process Approach,簡稱 SAPA)三種課程之影響,此自然 科新課程標準及其後開發的教材於 67 學年度由一年級開始,逐年實施新課程。直到 85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自然課程標準」實施前,我國中小學課程皆以此課程標準為依據,

實施時間將近有二十年的光景(林靜雯,2007)。九年國教實施後,國中小學之科學教 科書採部編本全面ㄧ綱ㄧ本政策。

(三)民國 78 年至民國 84 年

民國 83 年,教育部公布新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其中含有將於 85 學年度實施 的「國民中小學自然課程標準」(鍾聖校,2000)。民國 78 年政府公布「改進高中暨國 民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方式實施要點」,開放與升學無關的科目,教科書由書商編輯後,

經國立編譯館審查上市,自此我國教科書兼有一綱ㄧ本與ㄧ綱多本兩種政策(楊龍立,

2005)。此時期的科學教科書屬升學科目,因此不在開放範圍,仍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屬部編本教科書。

(四)民國 85 年至 90 年代

民國 85 學年度實施「國民中小學自然課程標準」(包含於民國 83 年公布之新課程 標準),並於民國 86 年成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專案小組」,研訂九年一貫 課程總綱架構。民國 87 年 9 月完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確定七大學 習領域分別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自然與生活科技及數 學等七大領域,並完成課程架構,同年成立「各學習領域綱要研修小組」,負責研訂「國 民教育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民國 88 年 12 月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 負責審議並確認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容之適當性(王彩芬,2004)。

民國 89 年 9 月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並於同年 12 月決定實 施期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ㄧ年級;第二階段:ㄧ、二、四、七年級;第三階段:

ㄧ、二、三、四、五、七、八年級;第四階段:ㄧ~九年級,第一階段於 90 學年度開始 實施,四年內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也於 92 年 2 月 27 日公 布實施,其課程目標如下: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教育部,2003)

至於此時期自然與生活領域教科書之編審制度如下:

1.民國 85 年起,配合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國小升學科目教科書也逐年開放書 商編輯(林靜雯,2007),全面兼有ㄧ綱ㄧ本和ㄧ綱多本兩種政策(楊龍立,2005)。 2.民國 90 年起,由於教科書廠商及民意代表的壓力下,教育部決定不推出官方版教

科書,教科書全部皆由民間廠商負責編輯,國立編譯館僅負責審查工作,此時期 為ㄧ綱多本政策(無官方部編本)(楊龍立,2005)。

3.民國 92 年起,為解決對於民間廠商負責編輯的教科書出現的批判聲音,教育部於 92 年 1 月舉辦教科書制度公聽會,結果家長代表幾乎全數支持部編與民編並行,

因此 94 學年度開始,教育部委請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印「數學」與「自然 與生活科技」教科書(林靜雯,2007),因此教科書又回到ㄧ綱多本和ㄧ綱ㄧ本 兩種政策(楊龍立,2005)。但「國小」教科書僅有「數學」領域有部編本教科 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皆為民間廠商編輯,國立編譯館審定通過之教科 書,無所謂官方部編本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