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學齡前的音樂教育 學齡前的音樂教育 學齡前的音樂教育 學齡前的音樂教育

本節將探討學齡前兒童身心特質與幼兒音樂教材教法,除此之外,本節所討論學齡 前的教育,僅限於學校體系內的幼稚園,非學校體系內的幼教則不在本節討論範圍內。

壹、學齡前兒童身心特質

幼兒會依照特定的發展歷程成長,例如學會走之前要先學會翻滾與爬行;先會發出 含糊的聲音,才會使用完整的句子。但這並非絕對性的發展,也應該考慮個人因素或文 化差異所造成的個別差異。完整的幼兒發展是必須從各層面探討,包含身體、心智、社 會、情緒等部份,但傳統上僅探討心理學與醫學部份,近來也開始重視到以往較少研究 的人類學、社會學與歷史學等層面。因此,多位學者認為兒童發展應該從三個面向討論:

(1)生理學;(2)社會與情緒;(3)認知與語言。另一種方式則從理論角度著手,分 為五種發展理論:(1)成熟理論;(2)行為理論;(3)心理動力理論;(4)建構理論;

(5)生態理論(Boushel, Fawcett, Selwyn,2002),研究者根據研究需求,將採三面向 的分類以探討學齡前兒童發展的特質。

一、幼兒生理發展之階段性

幼兒專家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依循大肌肉、大肢體的開發逐漸到小肌肉、小肢體的 順序;而控制身體肌肉、肢體的協調性、精細度(refinement)的程度,則是從較為接 近大腦部位開始。因此,皮亞傑(Piaget)與艾瑞克森(Erikson)指出幼兒是依循著個 體本身並以系統化的速度成長。除此之外,幼兒擁有的特質,如自我中心(egocentric),

執著於某件事情,將會反應於其他事物上,這些都可能會干擾到幼兒的學習。另外,幼 兒個別發展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視,但這與生態的轉變(ecological transitions)

較有直接相關,而非與階段性相關(Barrett, 1998;Mary Fawcett, 2002)。

(一)皮亞傑(Piaget)的理論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發展階段順序是不變的,雖然發展的速度是因人而異,但 其階段是無法跳躍,仍需依循著規律發展。他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下列四個階段:(1)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period)(出生至 2 歲);(2)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

(2 歲至 7 歲);(3)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period)(7 歲到 11 歲);(4)形 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period)(11 歲後)。學齡前幼兒正處於感覺動作期(出生 至 2 歲)與運思前期(2 歲至 7 歲),將在下面詳加說明此兩階段:(葉重新,2006;葉 郁菁,2001;Wardle, 2003)

1. 感覺動作期

幼兒在此時期中,對於外在的認知來自於感官的刺激,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與觸覺,行為活動也從單純的本能反射到具有意識。另外,2 歲幼兒,更可透過事後 記憶的能力,模仿曾看過的動作,此為「延後的模仿」(deferred imitaion)。由於有記憶 的功能,對於看不見物體的情況下,仍然知道物體存在(invisible displacement)。此時 期的幼兒能運用身體的律動與感覺來認識環境,從實際經驗中建構出「物體恆存的概念」

(object permanence concept)的知識,因此,物體恆存的概念將是發展許多抽象思考能 力的基礎,如空間、時間、邏輯等等,這些能力將形成彼此相互影響的關係。

音樂經驗對於幼兒學習音樂是相當重要的,幼兒從八個月開始將能對音樂產生反 應,但也認為幼兒的音樂經驗更早就開始,等到二至三歲時,可將對字詞的模仿轉化到 歌唱時曲調的架構;同時具有自由即興與非結構式的演奏,對於音調更具組織性、節拍 也更準確;在前運思期轉到具體運思期時則是出現對於規則的反射覺醒(Abeles, Hoffer

& Klotman , 1995 )

幼兒學習音樂來自於最直接的經驗感受,此為最直接的經驗感受,分辨不同的音樂 環境並加以整合,不同的音樂活動如演唱、演奏與聆聽當中拓展音樂經驗,從中培養更 複雜的音樂知能過程。

2. 前運思期

此時期的幼兒思維尚未發展成熟,也未發展出對體積保留的概念(concept of

conservation)

,思考問題時僅關注於眼前的事物、結果,而未曾思考其過程,更未具備 邏輯推理的能力。使得當具體訊息與抽象知識衝突時,具體的知識仍屬於優勢。另外,

這時期幼兒已具有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以及專心注

意的特質。

在教學方面,皮亞傑(1983)認為教師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應放棄權威性的教師 角色,宜以平等的方式和兒童討論,而非強迫兒童接受教師自己本身的觀點,應培養兒 童主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為透過訓練也可增加兒童在認知的發展(陳淑敏,

2001;鍾聖校,1993)

多數的學生正處於解決知覺與概念上的衝突階段,因此這階段的音樂活動設計必須 要謹慎的計畫,應提供學生以比較的方式,分辨不同的音樂要素例子,更可透過視覺或 觸覺的結合,讓學生能從相互作用中對要素有更深的體悟。音樂的教學中,各堂應宜一 個重點,避免學生混淆。因為此階段學生仍以二分法的方式區分不同之處。解決問題方 面僅能瞭解整體當中的一部份,因此該階段的學生仍無法完全具有對於音樂要素的保留 概念 (Abeles, Hoffer, & Klotman, 1995 )。

對於音樂的保留概念中,節拍為第一個學生能從聆聽、演奏中分辨二拍與三拍的不 同,對於休止符也是具有同樣的結果。學生將對音值的感受允以標籤化與命名,對於節 拍產生概念的保留。此階段學生將藉由製造聲音中分類,這是因為正在發展語言的能 力,因此若學生有口語表達的障礙將會造成發展遲緩。

(二)葛賽爾(Gesell)的理論

葛賽爾認為與生俱來的時程表是影響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兒童的自然成長與生理發 展成熟具有一定的關係,兒童發展應可以精準的預測,但他也相信發展快慢是不平均 的。除此之外,葛賽爾認為環境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反對任何有關加速兒童發展的嘗試,

希望個體能順著自然發展成長。

因此,從皮亞傑與葛賽爾兩位的學說中可知,兒童發展是具有階段的,須注意個體 各階段發展特質,以兒童的立場看待學習的各面向。另外,課程教學重點宜清晰且以有 助於解決個體學習困境,從中培養解決知覺與概念的衝突。

二、幼兒在社會與情緒的各種反應

幼兒學習與他人建立關係,來自最親近的原生家庭,再逐漸與外界接觸。因此,幼 兒需要學習控制情感,對環境做出適當的反應,才能更準確的與他人溝通他們的需求

(Wardle,2003)。

(一)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

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對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則採不完全贊同的看法。他認為 幼兒的認知發展是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的影響,並且與語言、社會生活經驗、

與人互動的經驗等相關,相信幼兒的認知發展是可以從他們的社會互動與脈絡來預測,

從當中發展其認知結構。根據這些因素而來的認知發展因素有三:(1)社會文化;(2)

自我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3)鷹架作用(scaffolding)。其解釋如下:維高斯 基在進行幼兒觀察時,發現成長過程介入的因素相當多且廣,社會層面具有一定的影響 力,如風俗習慣、成長背景、家庭環境、道德規範、宗教信仰等的社會文化影響,因此 社會文化對於幼兒成長具有一定的影響性。

(二)班度拉(Bandura)的理論

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解釋人類從觀察、模仿、示範的過程中互相學習,這些皆與 環境有相關(Ormrod,1999)。因此班度拉提出下列看法:(1)從觀察別人行為及後果學 習行為;(2)即使行為沒有改變,但學習仍有可能發生;(3)行為後果會影響學習該行 為的情況;(4)認知發展在社會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觀察發現,幼兒不會立刻顯現所學習到的行為,但可能在後來的行為中發現。班 度拉發現人類可以透過模仿學習得到很多行為,因此榜樣(Modeling)對於幼兒是相當 重要的,一種是真實生活中的榜樣,如教師、家長、同儕等;另一種是象徵性的榜樣,

如電視、卡通中的人物等。因此,要使這些榜樣更有影響力,必須要能達到下列訴求:

(1)具有專精領域;(2)在學習者眼中是必須要值得尊敬;(3)其行為必須符合學習 者的喜好;(4)必須符合幼兒需求的正當行為。

(三)艾瑞克森(Erickson)的理論

艾瑞克森提出心理社會理論解釋在家庭、同儕、學校、社會以及文化脈絡下的個人 發展,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必須在社會中發展,因此創造出一套生命全期(life-span

theory)的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艾瑞克森認為個體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前

必須先解決一個衝突或挑戰,否則將無法進行後續的發展,八個階段如下:(1)信任與

不信任(0-1 歲);(2)自主與羞怯、懷疑(1-3 歲);(3)主動與退縮(3-6 歲);(4)勤 勉與自卑(6 歲-青春期);(5)自我認定與角色混亂(青年期);(6)親密與孤僻(成年 期);(7)精力充沛與停滯(中年期);(8)自我統合與絕望(老年期)。

幼兒主要發展是產生自我認同與自我控制感,必須發展獨立自主的能力,因此教師 與家長必須提供幼兒所需的支持與照顧,隨著年紀增長,幼兒對外界的好奇心也增加,

因此,在一個適當的環境下,可鼓勵幼兒主動探索發展學習。

三、幼兒在認知與語言上的發展

由於這時期的幼兒正學習新的社會技巧,常透過語言與他人溝通、表達心中想法與 經驗,思想雖越來越靈活,但也僅侷限於具體思考,因此在認知與語彙上的開發將在此 階段大幅增進。

(一)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

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提出,兒童遇到困難時,常有自言自語的現象,以幫助自我 思考,從外在對自己講話,逐漸轉成在內心與自己對話,稱此為私語言(private speech), 他同時也認為自我中心語言有助於幼兒的認知發展。依照幼兒在目前的認知水平下獨自 完成的程度,加上他人的引導下所能達到的程度,使認知發展能進行到最大發展區(zone

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提出,兒童遇到困難時,常有自言自語的現象,以幫助自我 思考,從外在對自己講話,逐漸轉成在內心與自己對話,稱此為私語言(private speech), 他同時也認為自我中心語言有助於幼兒的認知發展。依照幼兒在目前的認知水平下獨自 完成的程度,加上他人的引導下所能達到的程度,使認知發展能進行到最大發展區(zone

相關文件